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2.78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社会与实践”的粗浅认知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网络时代带来的“虚拟现实”和在其中的“虚拟实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下的社会实践观将带来对其基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的解释和运用。网络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其下的虚拟实践是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关键字:虚拟现实虚拟实践马克思社会实践

随着近几十年来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网络成为了社会的重要部分。更有人预测网络社会可能会脱离“现实世界的人”的存在而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存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出对“网络社会与实践”的粗浅看法。网络社会是客观物质存在的,是基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根本前提下的产物。但网络社会又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反作用的产物,意识在物质存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产生的映射。而网络社会下的实践是“现实世界的人”在多次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后的一种特殊的实践。

一、马克思观点下的实践

在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面对的世界不断发展并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进行着演化。在我们的社会存在之前,是否有更高级的文明出现和消失,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使得自然界的演化有所不同。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通过劳动使得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存在和精神意识一直是人类哲学观思考的关键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而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可以看作是这个世界中人类特有的,是单单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也就是在马克思的观点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而社会是具有物质性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是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而实践是人类进行社会生活根本方式。实践使得人类劳动并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又使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统一起来。而且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形成、社会生活基本领域的形成的根源。也是实践,才使得人类能创造自己的历史,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二、新兴的虚拟实践

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有关于电子信息的哲学开始兴起。“虚拟现实”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而哲学观点中的“虚拟实践”也开始被激烈的讨论。“虚拟实践”是以现实实践为基础的,实际上指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媒介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它是“虚拟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其出发点是客观现实世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实践方式。它开辟了人

类社会的新领域,丰富了社会关系,极大地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人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改造、创造、控制客体,使自己处于支配者的地位”,从而在实践中创造客体“原朱没有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态”。在虚拟实践中,进行实践的主体还是“现实社会的人”,但是并不一定是实践所表达出来的“现实社会的人”,也就是不能简单的通过虚拟实践活动本身来判定“实践的主体”是否是“现实社会的人”,还是被实践虚拟出来的“虚拟世界的人”。但是虚拟实践一定与“现实社会的人”有关联。从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观来看。首先网络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人”在进行实践后的社会产物,本来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的一部分,并且极大的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虚拟网络世界”,便是社会存在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在实践的结果上的映像,是“物质存在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也是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

具体来看,虚拟实践把现实世界的存在通过媒介转化为虚拟世界的存在。虚拟实践的主义不一定是客观意义上的人,而可能是“虚拟现实的人”;虚拟实践的客体也不是传统的经验对象,而是“虚拟现实”。虚拟实践实际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虚实界限,人类通过虚拟实践拓展了自己改造世界的手段。这种即时交往及反馈信息被人类作用于现实世界,从而更加即时、高效地改变世界。在此意义上说,虚拟实践已经从“似乎非自然”发展到“自然”,已经逐渐成为了现实的一部分。

三、虚拟网络社会兴起

上世纪四十年代左右,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计算机的时代。七十年代左右,电子计算机之间的连接也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产生。自那时以后,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始了飞速发展。虽然智能手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制造了出来,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2008年前后苹果发布了“iphone 3G”以后,智能手机开始风靡全球。仅仅不到6年时间,现在做到了几乎随处可见,有人手持一部智能手机。

在这些终端的推进下,互联网也是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几乎可以全部在网络上展开。从最早的“电子邮件通讯”、“BBS”和“论坛”,到10年前的“MSN”和“QQ”,到现在活跃在国内的“人人网”、“微信”以及“QQ”和国外的“facebook”、“twitter”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渐渐伸展到了网络之上。而各类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消费、购物。“移动支付”甚至将触手伸到了水电暖气等各种生活费用。而各大类更早期的新闻娱乐类网站更是刷新了“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的概念。

“虚拟网络社会”早就被建立,也正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被完善。人们在通过计算机作为媒介,在网络这个“虚拟现实”中寻找和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从“博客”类的公众透明的社会关系,到“微信”类的小范围“朋友圈”,“虚拟网络社会”的社会关系越来越能映射现实社会关系。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善和“移动支付”的推广,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在不断被改造和搬移。就连基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开始向着“虚拟网络社会”的“虚拟产品”而

转变。当“电子货币”开始流行,并且有人想要发行一种完全立足于“虚拟现实”的“比特币”的时候,这都预示着:按照进化和运动的观点来看,终有一天,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社会领域都能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和形态,作为在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物质映射于“虚拟网络社会”中。到时候,一个完备的“虚拟网络社会”脱离“现实社会”而独立存在,这可能毋庸置疑。

四、虚拟网络社会的展望以及对实践的粗浅认识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都抵不上这近40年来的社会发展和变化。尽管可以说是社会生产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但是按照进化和运动的观点去看待,我们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谁能想象古代书生为上京赶考,三月行程;现在在网上就三个小时上机时间;达尔文环球航行两年路途,现在乘飞机也就两天时间。也就有人不断地去推断人类的发展前景。关于“人和智能机器人”的伦理科幻片,讲述人和智能机器人的社会关系的矛盾已经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智能机器人是人类进化的选择,也有人说智能机器人是不应该是将来的实践主体。

《黑客帝国(三部曲)》,黑客帝国是“虚拟现实”的概念出现以后,人们开始对我们真正生活的“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思和不认可,也可以说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反攻。但是谁也无法完全没有疑虑的判定它的真伪,这可能也是它成功的一个原因。不得不说,这对实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这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至少,在你无法认识到“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在哪里的时候,把它认作为“现实”总是“不坏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很好地解决的不确定性“世界”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实践在社会中的作用。不难理解,“虚拟现实”必然只是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映射关系,在“虚拟现实”本身还是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观点。能很好地解决和“虚拟现实”中对现实的模拟后产生的社会的社会存在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既然有了这种观点,那么在此基础上的人和智能机器人的矛盾至少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是不存在的了。

《伪人》,这是一篇小说,讲述的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歪曲的意识到“肉体”的存在是人类矛盾产生的根源,所以“科学家”都放弃了“肉体”,只留下了大脑作为“意识”存在,然后通过“虚拟现实”创建出“伪人”的映像,并只能的安排那些不愿意放弃“肉体”而存在的人生活在一个现实和虚拟交接的社会里。那个社会是现实存在的,但是社会是可以脱离于人的存在的独立存在的由机器操控的社会存在,只是人参与了其中而已。这里重点讨论只有“大脑”还活着的“伪人”的存在,这是一种“虚拟现实”和“现实社会”完全相融合的存在,它构建了“虚拟的人”和现实存在的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领域。但是同样的,“伪人”这个概念也是人对社会物质存在的意识作用下的产物,同样离不开物质而存在。

“虚拟现实”中的“虚拟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可以完全脱离于物质而存在的一种实践,至少在认识上来看,买卖等社会关系就完全可以。但是“虚拟实践”的基础不论在哪一种建立的“虚拟现实中”,它的科技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都说明了基础物质资料的必要性。“虚拟现实”总不可能是脱离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