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 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60.48 KB
- 文档页数:1
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研究188 学法教法研究一、创设图片情境通过图画再现情境,将课文的内容形象化,能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图画是剪贴画和简笔画,在以图画再现情境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点、启发和描述来引导学生去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向,让学生把画看活,仿佛自己就是画中的人物、飞禽走兽和花草树木等,感到画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和感情的。
例如,我在教学《燕子》一课时,一边进行课文的讲解,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简单勾出燕子的形体,讲到燕子身体的哪一部分就用粉笔勾出燕子的哪一部分。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就被牢牢地集中了起来。
以简笔画的方式来创设情境,效果是非常好的。
画简笔画的过程可以边讲边画,燕子的形体是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的,画面的不断变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共性,而好奇的前提来源于未知。
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的,而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让他们在未知的问题情境中探索,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地思考,从而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例如,在教学课文《钓鱼的启示》时,我就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学:“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你去商店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零钱,你会归还还是会占为己有呢?在考试的时候,你会趁监考老师不注意就作弊吗?”在提出了这些问题后,我便让学生自主交流,并讨论这些问题。
在学生总结出做人要讲究诚信后,我再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说一说:“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经过了之前的提问与互动,学生的思维变得十分活跃,课堂的氛围也变得十分热烈,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的表现也都十分积极,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多媒体走进小学课堂,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快乐。
68教育版■文/邓才学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考成为了很多学生改变命运,冲刺未来的转折点,因此高中阶段的课程变得越来越重要,高中教师想方设法地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成绩;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在未来的社会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生也在积极转变自身的学习方法,为了高考做准备。
在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高中生物学科变得尤为重要。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于高中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提供帮助。
一、生物教学现状分析1.学生生物学知识基础薄弱。
由于初中时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并不是特别重视,初中的知识是非常简单的,因此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积累是非常浅薄的,很多学生对生物知识以及生物学科有着认识上的错误,认为生物知识只要背到就能做题了。
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延续初中的思维模式,在学习高中知识的时候很容易跟不上教学进度,很难理解深层次内容。
2.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目前高中生物课堂,大多数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讲授法。
教师机械的讲解知识点,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枯燥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兴趣,甚至感到厌烦,生物学习的兴趣会遭受很大的打击。
再加上生物学科的知识本就是零碎复杂的,因此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消磨学生对于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上不来,并且缺乏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性。
二、生物教学策略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很多高中生物教师的观念仍旧没有转变,讲授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填鸭式讲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被压制,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新型教育只能流于表面。
因此想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中生物学习的高效课堂,就需要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现代化。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创新教学初探【摘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生物教学中如何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找准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关键词】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就学校教育而言,生物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领域,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生物教学中愈来愈重要。
教学中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到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生物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一)理解创新教育,更新教学观念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新型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处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线,创新为核心。
”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关键在于这一问题以及其解决是否新颖。
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新领域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初探摘要:本文从新教材教学中时间的安排及“度”的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的教学思想、模型教学的应用及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比较几个方面来初步探讨新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度”的把握;主体;引导者一、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教材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的性质及功能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正因为这些变化,传统的教材现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教育的发展。
1.实验方面的变化实验方面最大的变化是新教材将过去的一些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除此之外,还设置了“模型构建”栏目,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这些模型的建构既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用模型的科学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自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教材编写体例比较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每章的编写中增加了“本章小结”“自我检测题”,其中“本章小结”的内容是该章的知识要点归纳,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自我检测”则通过典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新知识。
在每节的编写上新教材增加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
“问题探讨”是新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被编写在每节的开始,是由图片+情境+讨论题组成。
其中的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史,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一定作用。
3.课本插图的比较与旧教材的插图相比,新教材插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插图均为彩色图,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2)增加实物照片和示意图数量,如“幼儿和老年人”它使得“人体老化细胞的特征之一就是含水量明显下降”这一知识点更为直观、形象;(3)增加了人物图的数量,加大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如“关于酶本质的探索”;(4)在习题中出现了教材中没有的概念图,它能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建立;(5)新教材中编排了一些流程图,如”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这样使得一直困扰学生的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得以直观形象化。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摘要】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生物高考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从历年的高考来看,实验往往是学生答题的一个瓶颈,是决定学生得分高低的关键,因此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研究,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更有利于应对高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学质量实验课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可见,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而当前生物教学还有一些薄弱环节,比如说教师对实验教学质量不够重视,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忽视操作技能的改进,对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不强。
为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学习为先加强课改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是进行好新课程中实验教学的前提。
在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求我们生物教师能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学实验,在进行实验教学中要增加低成本实验和注意实验安全教育。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可使自己开展实验教学的动力由外在的逐步转为内在的、自发的动力,这样在教学中就会积极地去创造条件,完成课标所规定的实验、实习等活动,上好每一节生物实验课。
2、努力学习实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素质。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对教师来说,这句话同样的适用的,在新教材中,不仅有新增的实验,而且老实验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必须努力学习各种新的实验技术,只有自身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上好实验课得到保障,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探索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的方法摘要:教无定法,导入新课的途径也很多,常见的导入法有:1、温故知新法。
2、故事导入法。
3、学法指导。
4、情感渲染法。
5、媒体导入法。
本文主要希望结合新课标对探究教学的要求,谈谈创设实验情境导入生物新课的课堂设计。
本人将从创设生物实验情境导入新课的“实、趣、异、奇”四方面,概括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实趣异奇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师所设计的一个好的问题实验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成功的生物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
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因此,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语是非常必要的。
教无定法,导入新课的途径也很多,常见的导入法有:l、温故知新法。
2、故事导入法。
3、学法指导。
4、情感渲染法。
5、媒体导入法。
本文主要希望结合新课标对探究教学的要求,谈谈创设实验情境导入生物新课的课堂设计。
本人将从创设生物实验情境导入新课的“实、趣、异、奇”四方面,概括导入的一些方法。
一、实——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情境生活中孕含着很多生物知识。
对生物知识的发现与运用,使得生物学与人的生活结合紧密。
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先从联系生活实际的生物实验情境出发,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生物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例如,讲授人体内环境等有关的知识,就可以从实际问题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较大血管、淋巴管的位置,提出问题:血管里面的液体,淋巴里面的液体,还有许多其他的在体内的液体我们可统称为体液。
因为贴近现实,把书本上抽象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学生感兴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样,学生迫切想知道原因,形成一个探索问题的情境。
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并可以了解生活中的生物学原理。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生物的探究性教学摘要: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的过程。
它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上述新课程理念的实现不会一帆风顺,某些平时不太引人注目的薄弱环节,往往会成为影响高中生物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的限制性因素。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改探究性教学一、探究性教学的四个特点探究性教学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地进入科学的学习过程。
二是课程的活动性。
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学习和训练得来的。
三是重视过程、具有阶段性。
探究性教学旨在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一一科学概念。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开始逐步提高到理性思维的。
探究活动的结果并不重要,而且这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对由亲身体验引出的要素所形成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有深入的了解。
四是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
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
探究过程有独立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又要在讨论中强调对他人观点的容忍态度,强调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根据事实进行批判地思考的态度。
这种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民主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高中生物教学应对课改所面临的困难1、学生学习科目中考试科目与考试科目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考试中分数所占的比例不同造成的,几十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教育评价和甄别选拔制度。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
初探
发表时间:
2010-11-22T13:37:48.73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第7期供稿 作者: 解文莲
[导读] 使不同的学生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解文莲(易县中学
河北 易县 074200)
1.
设疑、讨论、归纳一体化教学模式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
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习
“绿色
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的变异”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
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
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惰性。
2.
联想、激趣、创新启发式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教学应采取“变式”,让概念和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下或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想象、猜测等思
维过程活化学习材料,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师需精心构思打造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简短有趣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故事情节或是与生产、
生活联系紧密的事实,将其有机地插入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得到有益的启迪。如,学习细胞呼吸时,讨论剧烈
运动肌肉酸痛的原因,生活中制酒、制泡菜的原理等;学习生物工程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能否通过某种技术获得一种新的植物
----地下
结马铃薯,上面长蕃茄?克隆技术,能否为病患者带来福音?转基因鲤鱼是如何培育出来的,目前还有哪些转基因动植物?等等,这些源
于实际、贴近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问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
间,培养创新思维。
3.
自主、合作、探究主体性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建立探究的
氛围,把握探究的深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促进探究的开展。如,
H2O2酶与FeCl3催化效率的比较;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
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
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相互交流探究的思路,总结分析探究的结果。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他们充分体验劳动的
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使学生成为自主的终身学习者。
4.
宽容、唤醒、激励隐性分层教学模式
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如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分层教学是解决学
生个体差异的较好策略。但明显分层又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及消极情绪等,因此,只能进行隐性分
层。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
“低倍镜”,但并不是漠视、放纵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意
识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讲小话等,可结合所讲内容插入课外知识,或用幽默的语言吸引他们,等等,绝对不
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他们,打击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生物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和
诚恳的态度唤起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对待学生的优点用
“高倍镜”,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根据不同层次学
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问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使不同的学生能
“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让每个学生
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模式,应该是一种变式,需要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去探索,去
体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使生物教学真正做到:教是具有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积极的、主动式的学;过程是心灵相通、情景
交融、师生互长、平等和谐的交流式的过程;发展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
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才能在提升学生知识总量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
养出高素质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