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引进写作的源头活水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生活--作文教学的泉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永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
”可见,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因此,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将作文教学融于生活,是很重要的。
一、教师是学生发现生活的启蒙。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
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于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因为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
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浏览,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二、动情是学生感受生活的验证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
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
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
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
让生活走进学生的作文叶圣陶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作文与生活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生活,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必须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取材。
有生活就有可写的素材,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没有不可写进作文的。
讲述假期旅行的经历,说说自己的社会见闻,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电视节目,畅谈自己的理想,倾吐自己的快乐和烦恼……目之所及,耳之所往,写下来就是作文。
下面,我就培养学生怎样学会在生活中作文具体做法谈一谈。
一、联系生活,收集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亦是如此,要想写好作文,收集好的作文素材是先决条件。
那如何收集好素材呢?首先,要让学生记好周记,但绝不是记流水帐似的泛泛而写,而是有目的的,有要求的,比如写班级里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点?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教师要注意引导培养观察的习惯,这学生写起来就会有的放矢。
像写有趣的动植物,四季的更替,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每周写1—2篇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写时之用。
其次,做好词好句积累本。
让学生学会从书中收集,记名人名言,记好词佳句,记点睛之笔,写读书感想。
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从文海中采集花蜜的勤劳的小蜜蜂,把积累本当作自己的“好词好句”花篮。
正所谓,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
因为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所以就需要教师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
同时,在班会课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二、走进生活,体验情感作文做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形成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内容是血肉饱满、生动有趣的,情感是色彩斑斓的。
生活,作文的源头活水【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很多学生多苦于作文。
其实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充实自己的素材库;作文训练时,贴近生活;作文指导时,指导学生提炼生活,思考生活,学生自然就能写出鲜活的文章了。
【关键词】:作文教学;契合生活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常有这种现象,老师布置作文时,不少学生望着天花板,长叹着,无话可写。
即使强迫着写下去,也常是内容空洞,没有多少新意。
是什么原因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得死气僵硬了呢?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应试,作文教学远离了生活。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告诉我们,学生只有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才能感悟生活,进而发现生活的真谛,有感而发,诉诸文字,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一、素材积累——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有花鸟虫鱼,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有阳光,也有阴霾。
我们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中采撷作文的素材。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
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
如观察四季更替,景物变化,家乡建设,家庭生活设施的添置,家庭成员的情绪变化,同学的喜怒哀乐,商店营业员的推销术……同时有意识组织活动,让学生尽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
还可以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
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饲养虫鱼鸟兽,让他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让他们体验劳动的滋味和付出的快乐;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让他们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充实他们的“素材库”。
高中语文精选:为有源头活水来高中语文精选:为有源头活水来-—谈写作材料的积累内容提要: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用什么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作文“难教〞的问题,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认为作文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积累。
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彻底改变“无米下锅〞的局面。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积累说起作文,不少同学都感到头痛,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教室里常常“唉〞声一片。
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这些生活单薄,思想贫弱的学子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源泉。
有了这股活水,不愁没有好素材.如史铁生这一类经历型作家,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学习,甚至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厚重的情感体验,再加上自己广泛的阅读,厚积薄发。
写出了许多感人的作品。
我们的学生天天生活在校园与家之间,范围很小,经历方面也很简单,平时再不注意积累,作文自然内容空洞,没有新意。
而且,平时积累不仅是对作文材料的积累,还包括对写作知识的积累,对语言词汇的积累,甚至是对写作经验的积累.当这些积累完美的融合成一篇作文时,学生就不会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了。
因此,我认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作好平时积累是写作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教学生学会素材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怎么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丰富的材料积累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厚积了,才能薄发。
材料来自平时的积累,那么积累素材有哪些方法呢?〔一〕走进生活,引入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引入源头活水写出生活味道【摘要】这篇文章将介绍如何引入源头活水,从而写出生活的味道。
我们应该培养积极的心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我们要注重健康生活,包括健康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关注身心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放松身心、学习冥想等方式来实现。
接着,我们要不断提升生活品质,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认识新朋友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要努力创造美好的人生,包括充实的工作、和谐的家庭关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真正追求幸福的生活,引入源头活水,让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味道。
【关键词】引入源头活水,生活味道,积极心态,健康生活,身心平衡,生活品质,美好人生,幸福生活1. 引言1.1 介绍文章主题生活如同一杯清泉,源头活水,滋润心灵。
我们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就如同这清泉一般,需要不断的引入源头活水,才能写出生活的味道。
本文将从培养积极心态、注重健康生活、关注身心平衡、提升生活品质、创造美好人生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引入源头活水,让生活充满活力与意义。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清泉,感受生活的美好,写下属于自己的故事。
2. 正文2.1 培养积极心态培养积极心态是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一环。
积极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更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让我们更有信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培养积极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只要拥有积极的心态,我们就能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充满信心的人生才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如果我们总是沉湎于消极情绪中,那么我们很容易被压力击垮。
而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那么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积极心态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一个拥有积极心态的人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找到乐观的一面,让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只有保持积极心态,我们才能真正的享受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无尽可能。
让生活成为源头活水——作文教学反思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
”生活充满人生百味,为写作提供着用之不竭的素材。
可是作文课上我们看到的还是学生的眉头紧锁,听到的还是“没什么可写的”的抱怨,作文简直让学生谈之色变。
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东西可写,没有的只是对生活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所以想让学生真正学会写作,就得引导他们走进生活。
1改变观念,贴近生活长期的应试教育让我们致力于考场作文的训练,学生一味的追求华丽的辞藻、新鲜的材料、独特的结构、新鲜的开头结尾,甚至套用一个个模式来完成自己的作文。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对写作越来越没兴趣,作文也没有了鲜活灵动的思维和朴实的生活气息。
这种写作观念已经为社会所诟病,因此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改变模式化观念,引导学生贴近生活,留心周围的世界,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往大了说可以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如钓鱼岛事件、雅安地震、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各地的雾霾天气、“光盘行动”等等。
往小处说更要留心周围的生活,困难时同学伸出的援助之手,低落时朋友小心的轻声安慰,彷徨时父母的关心和指引,大街上陌生人会心的微笑,大树下孩子们追逐打闹,甚至路边的一棵小草、秋风吹落的黄叶,这些不都值得一写吗?2学会思考,积累素材留心观察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关注的事情,我们的世界每天都有不同。
但只是发现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得学会思考。
思考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言之有物的前提。
如何思考呢?首先,要训练学生看问题全面的思考能力。
一件事的成功或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要注意主观内因,也要注意客观内因;既要关注主要矛盾,也要关注次要矛盾。
作文,一直是一个令教师头痛,令孩子痛苦的话题。
教师苦于作文教学之低效,孩子苦于作文不知如何去写。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常常看到:一说起写作文,原本还对课堂充满期待的孩子马上便如霜打的叶子般蔫了;一到动笔写作文,许多原本聪明伶俐的孩子,便绞尽脑汁、笔如刀撮……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对写作充满期待,动笔写作时,能有“源头活水”汩汩流淌出来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寻求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让孩子们敢于写作、乐于写作。
一、引领学生走进丰富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建立起写作的“粮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永远是写作最好的源头活水。
因此,我们不要一味的只知布置写作的任务、传授写作的技巧,须知,没有生活积淀的写作,只能是绞尽脑汁的闭门造车。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
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离开了生活,对生活中很多东西要么不熟悉,要么一知半解。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就要跳出作文当堂完成的传统格局。
尝试着带领学生走出户外,观察自然;或让学生,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事后,再进行写作,这样才让学生不再为作文无法可写而苦恼,才能让孩子写出丰富充实的内容来。
因此,我们要让作文教学充满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在作文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鼓励学生多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光是走出了教室,走近了生活还不够。
语文老师还应该教给学生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这样学生在生活之中,才能获取有用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采取的方法有: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特别是事物的细微之处、与众不同之处;对周围事物保持好奇心,多想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几个怎么办;多角度观察体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当然,为了让学生能把慧眼观察到的,慧心体味到的素材积淀下来,教师还得做一件事,就是引导学生把这些素材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走进生活引进写作的源头活水
作文教学是教学中让孩子们倍感压力的一项学习活动。
小学生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就无话可说呢?关键在于积累,主要是:学生缺乏充实的生活积累。
不少学生整天从家门到校门,学习围绕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转,活动少,生活单调。
在生活中又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对人和事停留在表层。
即使他们身边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赏心悦目的景致,包含哲理的现象……尽如过眼云烟,飘然而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就要想办法解决。
解决“源头无水”的办法,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表现生活,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作文的素材。
一、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发现素材
留心观察,善于感知。
乍一看,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接触的是老师、同学、家长,生活似乎单调,写作素材似乎很少。
其实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写作的素材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用心体验,表达真情。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把世界引进教室”,就是说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心体会,为我所用。
国家领导人改选、伊拉克战争爆发等国内外新闻、大事可以走进课堂,学生学做家务、随家长旅游、逛超市、走亲访友等家庭生活也可以走进课堂;校园的重大事件、人文景观更可以走进课堂。
一次写作文,要求描写一种植物,很多学生都抓住学校花坛里的花呀,树呀进行了描写,但交上来一看,言语平淡、平板,没有能能抓住各种植物的特点来进行生动描写,毫无出彩之处,并且描写的对象较单一,没有那种那种“百花齐放”的感觉。
我对学生说:“老师有办法让你们的植物‘活’起来,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满心期待地看着我,我从孩子们的习作中挑选了一篇较差的,运用我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语言当堂对习作进行了精加工。
当孩子们听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后,羡慕极了。
我抓住他们这种心理,告诉学生,;老师之所以能把植物写活了,是因为老师认真地观察了植物,并且把积累的好词运用了进去,所以老师成功了。
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效仿起来,每天我总见他们的小小身影忙乎在校园的植物旁,忙乎在图书室的书旁。
一段时间后,学生积累了厚厚的素材,再写植物,一篇篇各有特色的习作交上来,真让我乐在眉梢,喜在心头。
抓住契机,我还引导学生定向观察,注意把生活中的感兴趣的事也做好积累,获取富有特色的“第一手”的写作素材。
二、融入生活,用慧眼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个性化的生活。
这些五彩缤纷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要将这些素材用于写作,关键是学生要学会积累。
一些学生害怕写作文,不是因为不愿意写,而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大多是缺乏对生活观察或不习惯于思考。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呢?其实生活中的作文素材有很多:
1、关注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第二家庭。
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
由于校园生活也是教师十分熟悉和了解的,所以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关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
教师应设法通过诱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
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鼻嗅一嗅,动口尝一尝,动手做一做,用心想一想……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自我,切身地体验过程。
课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动手实验,制作手工,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
课外可根据节日特点开展活动:“五一”节开展讲一位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做一件小制作,写一篇小论文,开一个科技信息交流会等。
此外,面对课堂内外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教师应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机智去重组,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
2、关爱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
学生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
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活动。
可布置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今天我当家,上菜场买菜,烧饭、烧菜,洗碗;给爸爸妈妈献上一杯茶;在“三八”给妈妈制作贺卡;在父母不在家时当一回小主人,有礼貌地接待客人;随父母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外出旅游……在家庭生活中,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学生参加的家务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进行评价,从中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和人情的温暖。
3、接触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教育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我们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此类活动,并在重要环节,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做一些必要的记录。
参加公益活动,体验劳动的乐趣;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理解环境保护……通过几次参与活动,学生就会大胆设疑,追根求源,不断探索,并感悟到生活是作文的源,真实是作文的本。
4、亲近自然生活
自然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不应阻断学生与自然的联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与自然多接触、多亲近,让作文融入到与自然的接触和亲近中。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新奇的事物,让他们从小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自然,写出真实而富有个性的文章。
三、发现生活,用心灵进行写作训练
写作是一项创新活动,要调动多方面的能力——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识字与写字的能力、将文字顺畅地组合成句段的能力。
这些能力缺一不可,学生只有写了,只有多写,学生才能逐渐形成文字功底。
1、走进阅读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觉得学生们的语言不能表情达意,不够流畅、生动、准确,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就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
让学生们注意多积累一些佳词、每句对于写作来说是一件好事,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阅读时遇到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就赶快记下来,把他们装到脑子里,到了写作时,情境相似,这时佳词妙句就可以发挥作用了,为学生的习作增色不少。
还有针对地向学生推荐或介绍课外读物,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积累写作素材,一方面指导学习课外读物的写作技巧。
同时可指导学
生建立写作资料库——做文献卡、资料卡、剪报簿等。
使学生心有城府,运用自如。
还可以学生为主体定期举行课外阅读汇报会、讨论会,开辟班级习作园地或专栏等,交流阅读和写作的心得与成果,促使其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读中悟出技巧。
在教学生学习课文时,不仅要学习课文的字词句、人物品质、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等,还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写作思路、立意选材、详略处理、布局谋篇等,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入阅读教学之中。
2、走进作文中
叶圣陶先生说的好:“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但要作一个巧妇也必须“巧”才行,一篇好文章不是素材的累积,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作文训练。
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削枝强干,讲练结合,把练笔实实在在落实在课堂中。
其次,我们可以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引进教学中。
比如:各类征文、演讲比赛、抽签作文赛、口头作文赛、故事会、手抄报比赛、报刊剪摘活动、争鸣辩论活动、新闻语竞猜活动,介绍新技术分析新思想及叙述新事物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而我觉得光做好以上这些还不够,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各不相同。
还应该提倡生活的写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从这几年各类考试的特点看,作文写作的时间绝不能超过一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打草稿,只能经过审题粗略地打腹稿。
这样从平时由日记练习打基础而转入作文写作,正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学生由于在日记中对生活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录,作文时选取材料就可以得心应手,所以,只要经过腹稿构思,就完全可以直接进行写作。
这一实践的效果从阅卷时也已得到证明,那些平时日记写的较好的学生,在考试中从来不会有时间不足的现象。
而且,作文也多是内容充实、言之有理。
生活就像源头活水,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描写事物时就会越生动形象。
作文只有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把学生的生活与作文联系在一起,才能大大丰富作文的内涵,进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习作只有贴近生活,描绘生活,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佳作。
写作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乐趣。
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发现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让学生作文真正言之有物,言之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