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家乡--枣庄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家乡

——枣庄(一)枣庄具有悠久的历史

历史全貌:

“鲁南明珠”——枣庄位于山东省的最南部,与徐州市接壤,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块土地上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北辛文化”。秉承丰厚的齐鲁文明底蕴和儒家传统文化,枣庄历史上先贤辈出,孕育了中华科圣墨子、造车鼻祖奚仲、善国之君滕文公、招贤纳士的孟尝君、自荐脱颖的毛遂、凿壁引光的匡衡、《金瓶梅》作者贾三近等众多历史名人。枣庄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的重镇和南北交通的枢纽,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煤炭股份有限公司——中兴公司就在枣庄成立。枣庄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为了拯救国家的危亡和实现民族的复兴,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和闻名遐迩的铁道游击队,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夏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商朝时期,今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偪阳。西周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属鄫国,南部属偪阳,西属薛国,北属滕、郳二国。春秋时期,今枣庄地区东属鄫国、南属偪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国和小邾国。战国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为齐之滕国。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秦朝,今枣庄地区东部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部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西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国、南部为楚国。东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属东海郡。三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全境属魏。两晋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初属鲁郡,先后置蕃县、薛县、公邱县、戚县,南部属兰陵郡,先后置氶县、鄫县、阴平县、昌虑县、合乡县。南北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郡,辖蕃、永兴、昌虑,南属兰陵郡,辖氶、鄫、傅阳。公元550年以后,今枣庄境内只有氶、蕃两县建置。隋朝,今枣庄境内北为蕃县,后改为滕县,南为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唐朝,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宋朝,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为氶县。金朝,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置峄州。元朝,今枣庄地区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明朝,今枣庄地区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清朝,今枣庄境内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县。中华民国时期,沿袭清代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今枣庄地区仍为滕、峄两县,属济宁专署领导。1960年,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枣庄升格为山东省省辖市。

拓展运用:女娲神话

女娲神话流传范围很广,大体分布在晋冀鲁豫苏皖等省,以我市峄城区为中心的鲁南地区是其核心区域。据王献唐先生《炎黄氏族文化考》考证,伏羲氏为东夷部族首领,凤姓,被尊为“三皇之首”,是人类社会从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时代的代表人物。女娲是伏羲部族的另一位传奇人物,相传她曾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发明笙簧等乐器,为女媒而设婚姻。其实,女娲本身只是上古时期的一个神

话传说。大约7000年以前,郯城地震断裂带曾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给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四极废、九州裂”的惨痛经历,部落首领女娲带领民众抗震救灾,经后人夸张变形后,就成了“炼石补天”之说。在我市峄城区阴平镇有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土埠遗址,它正处于郯城地震带上,年代也与女娲生活的时期相吻合。在1996年南开大学和峄城区政府共同举办的女娲文化暨峄城旅游开发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定,这里就是女娲氏部落的所在地。此外,峄城区现在还存有女娲冢、女娲陵、爹娘庙、天柱山、刺天峰、铁脚山等遗迹和地貌,以及扫云娘娘的民俗,这都是我们亟待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女娲神话是中华文化起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打响女娲品牌对于发展枣庄的文化是很有益处的。

课下探索:

1、结合中国古代史各朝地图找出枣庄的位置?

2、找找有关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传说,讲给周围邻居听听。

(二)枣庄地区的特色文化

(1)山东快书。山东快书起源于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创始人戚永立(1986-1944)。

(2)柳琴戏。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等。据《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记述: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县城东门外演唱肘鼓子(亦称周鼓子)的武氏兄弟和滕县花鼓艺人安德友、高二伙同四句腔艺人八戒,常到东郭镇的苏楼演唱,与当地通晓音律、酷爱文艺的苏门秀才共同切磋,借鉴柳子戏的“山坡羊”、“耍孩”以及境内的“溜山腔”、“拉纤号子”等民间小调演变而成。并根据画上的琵琶仿造出柳叶琴(俗称土琵琶),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从此,广泛传开,形成了早期的柳琴调——拉魂腔。

(3)鲁南花鼓。

鲁南花鼓是一种独具鲁南地方特色的鼓舞形式舞蹈。它以山东大汉特有的粗犷、威严,融合了山东妇女的泼辣、柔美,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细腻奔放的艺术风格。鲁南花鼓早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轰动。此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是老百姓在节日、农闲期间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鲁南花鼓这种形式,不但地方特色鲜明,接近生活,能够

渲染节日气氛,而且能够体现出鲁南人民的秉性以及浓郁的地方民俗、民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4)唢呐

唢呐在我市流传很广,几乎分布全市各地。唢呐乐队在我市民间称之为“喇叭班”,称唢呐艺人为喇叭匠子。已成为“红白喜事”等民风民俗场面的主角。现今活跃于鲁南苏北地区的我市民间唢呐班近两百个。薛城区的唢呐在全国就有很大的影响,1996年11月薛城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唢呐艺术之乡”。

(5)民间渔灯秧歌

渔灯秧歌又称太平歌。它兴于台儿庄区邳庄一带,隋唐时期,鲁南民间就盛行竹马、秧歌渔灯。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民间乡会艺术,流行于台儿庄运河两岸,春节期间由村庄自发地到各乡会演出。

(6)鼓儿词

鼓儿词又称枣庄小鼓、石门小鼓。它起源于我市市中区一带,流传于鲁南、鲁西南和苏北地区。鼓儿词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末进士石元郎是鼓儿词的始祖。鼓儿词的表演为说唱形式,或男或女一人演唱,演唱者左手持手板,右手持一根长约30厘米的鼓棒,敲打面前架起的小鼓,无其它乐器伴奏,自敲自唱。其语言以鲁南方言为基础,原生态唱法;唱腔有平腔、高腔两种,多为宫调、商调或羽调式;唱词格式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体的上下句,多为自问自答;节奏“有板无眼”,全部采用强拍,不用次强拍或弱拍;音域在十度以内,比较狭窄。鼓儿词是极具枣庄特色的曲艺形式,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表白、念唱及语言、句式上都独树一帜。研究、发掘和整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对于丰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

(7)伏里土陶

伏里土陶是我市珍稀民间土陶艺术品,为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所特有。据考古发掘推算,伏里土陶始于5600年前,是东夷部族向中原地区发展而定居下来时期的产物,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伏里土陶形成了自己古朴大方的艺术风格和简洁典雅的花纹饰缀。清代中后期到解放前后,伏里村制陶业开始兴盛。1978年,西集镇(原公社)文化站站长甘致有对伏里土陶重新进行了抢救、发掘和整理。1982年,他的作品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东省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得到众多专家的首肯和赞誉。之后,伏里土陶又逐步出口到港澳台和海外,是在国际工艺美术品舞台上叫响的枣庄品牌。伏里土陶还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日本玩具博物馆、日本文部省等场馆和机构加以收藏,《中国造型艺术辞典》、《中国现代美术民间陶瓷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上也有所收录。近年来,经过对口帮扶和宣传,甘致有和甘言军的制陶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课下探索:

1、在周围找找文中出现的乐器,并试着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