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代谢疾病的病因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47
奶牛饲养管理与营养代谢性疾病的控制策略王 成(天津嘉立荷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五奶牛场分公司,天津,301617)摘 要:奶牛养殖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奶牛规模化养殖的普及,奶牛在饲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营养代谢性疾病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制订科学的饲养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分析了奶牛营养代谢性疾病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奶牛饲养管理经验,包括环境管理、健康监测以及饲料管理的具体方法,并围绕营养代谢类疾病提出了对应的控制策略,旨在为奶牛养殖业提供科学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奶牛饲养;管理;控制;营养代谢性疾病中图分类号:S954 文献标识码:A奶牛饲养管理与营养代谢性疾病的控制是畜牧业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对乳制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奶牛养殖业面临着更大的生产压力。
然而,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奶牛容易受到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威胁,如乳热病、脂肪肝等。
营养代谢性疾病不仅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还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深入了解奶牛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的有效手段,深入研究奶牛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以及奶牛在不同生产阶段对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的合理需求。
掌握这些关键信息将为制订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策略提供极大帮助,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1]。
1 奶牛营养代谢性疾病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奶牛营养代谢性疾病是奶牛在特定的生产阶段(如产后期、泌乳高峰期等)由于饲养管理不善或饲料组配不当导致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常见的奶牛营养代谢性疾病类型及其产生原因有:①乳热病(Ketosis )。
乳热病是奶牛体内脂肪分解过程中产生过多的酮体,导致血液中酮体浓度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能量失衡引起的。
患病之后,奶牛会表现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体重下降、牛奶产量下降等症状。
奶牛酮症的名词解释在乡村牧场中,牛群无疑是最重要的财产之一。
而奶牛则是乳制品生产的生力军,能够提供大量的牛奶给人类消费。
然而,奶牛饲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健康问题,其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就是奶牛酮症。
本文将对奶牛酮症进行名词解释,从病因、症状、预防与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奶牛酮症,又称为“乳酮症”或“产后难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奶牛分娩后的前几周内,特别是繁殖高产奶牛。
奶牛酮症是由于奶牛在分娩前后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其体内脂肪分解产生过量酮体,进而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
奶牛酮症的症状较为明显,牛只在发病初期常表现为食欲减退,呈现抑郁、无精打采的状态。
同时,牛只的饮水量也会有所减少。
随着病情的加重,奶牛在行走时会出现蹒跚步态,乳房的温度下降,甚至会出现奶量减少的现象。
奶牛酮症的病因主要是与激素变化有关。
分娩后,奶牛体内卵巢功能会剧烈变化,导致激素分泌紊乱。
同时,牛只产生过量的皮质酮类激素,而大脑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导致酮体在体内大量积累,造成奶牛酮症。
此外,饮食管理不当、环境变化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该病。
为了预防奶牛酮症,养殖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保证奶牛在分娩前后得到充足的营养。
这包括采用适宜的饲料,合理搭配营养成分,提供足够的能量供应,及时矫正饮食不均衡的问题。
其次,在分娩后及时采取必要的护理和治疗措施。
定期观察奶牛的饮食状况、体重变化等指标,如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另外,确保奶牛的饮水量充足,保持良好的饮水环境和水源。
最后,维持奶牛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变化对奶牛的影响。
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奶牛酮症的发生率。
对于已经发生奶牛酮症的牛只,及时的治疗也至关重要。
一旦发现症状,养殖者应该立即请示专业兽医,并按其指导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给予奶牛大量能源补充,以提高体内脂肪分解的程度,同时还需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此外,注射皮质激素也可以有效缓解奶牛酮症的症状。
奶牛酮血症的诊治奶牛酮血症是奶牛产后常见的代谢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血中酮体含量增高和血糖水平下降。
临床上表现为食欲不振、发情不正常、体重下降、体温降低等。
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奶牛能量不足,引发其他问题,如病毒感染、产后发热、泌乳衰竭等。
因此,对于奶牛酮血症的防治非常重要。
诊断对于有疑似奶牛酮血症的病牛,应及时进行干扰酮模式的检测。
干扰酮模式是指抽取奶牛晨起的尿液,使用干扰酮试纸进行检测。
正常情况下,奶牛的酮体含量低于100mg/L,如果检测结果超过了这个数值,就需要进一步检查。
治疗治疗奶牛酮血症有多种方法,包括饲料控制、药物治疗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1. 饲料控制奶牛酮血症的主要原因是饲料摄入不足,因此要加强饲料管理。
可以通过增加高能饲料比例、提高日喂草量、增加饲喂次数、增加饲喂浓度等方式来增加奶牛的能量摄入。
此外,需要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如铜、锌等。
2. 药物治疗奶牛酮血症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酮体清除剂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康力泰(Propylene glycol),服用方法是口服或灌胃。
康力泰可以改善奶牛能量不足症状,增加血糖水平,减轻奶牛的压力。
3. 其他注意事项还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可以帮助缓解奶牛酮血症的症状。
首先是保持牛棚的清洁卫生,避免减少细菌感染。
同时要增加奶牛的活动量,促进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转,提高奶牛的食欲。
还要定期检测奶牛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在分娩后和孕期。
总之,奶牛酮血症虽然常见,但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加强管理,定期检测,及时治疗,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种疾病。
如果您的奶牛出现了不正常的症状,建议及时请示兽医师来鉴定。
奶牛酮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作者:陈云富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6期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产犊后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病性疾病。
其特征性表现为酮血、酮尿、酮乳、低血糖,伴随着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偶尔出现神经症状。
各种年龄的奶牛都可以发生此病,一般3 ~ 6 胎的母牛发生最多初产母牛也常见发生。
本病一般发生在母牛产犊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大多数病牛出现在产后3 周内,第二个月后发病减少。
高产的奶牛发生此病较多。
此病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奶牛的日粮中精饲料多,碳水化合物类饲料供应不足,使糖类缺乏,导致牛体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后产生过量的酮体。
一、病因1. 由于高产乳牛所采食营养物质的量不能满足泌乳所消耗的能量需要,因而造成其体内出现能量的负平衡,使其体内血糖降低。
乳牛即需动用自身的体脂和蛋白质,使它们降解来满足能量的需要,在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能量过程中产生过多的乙酸、丁酸从而导致酮病的发生。
2. 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和供给不足,主要是指饲料供应过少,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或者精料过多,粗饲料不足,而精料属于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饲料,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糖生产减少,血糖浓度降低,产生大量的酮体而发此病。
3. 产犊时母牛过肥,严重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同样也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糖生成减少,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4. 乳牛体内VB12 不足或钴、碘、磷等矿物质缺乏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乳牛分娩后因泌乳而催产素分泌过多致使胰岛素、甲状腺机能的失衡也是造成本病的一个原因。
二、发病机理1. 血糖浓度下降是发生酮病的中心环节。
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
脂肪分解后生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可作为生糖先质转化为葡萄糖以弥补血糖的不足,而脂肪酸因脂肪组织中缺乏α- 磷酸甘油,不能重新合成脂肪。
游离脂肪酸进入血夜引起血夜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
健康养殖·管理40畜牧业环境 2020.05摘 要:随着近几年我国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奶牛产业也在迅速发展。
在我国奶牛养殖过程中,奶牛营养代谢病是最为常见的疾病,还具有群发性的特点,和传染性疾病相对比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相对比较高。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奶牛疾病在防治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由于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有限,没有注重奶牛生长的环境卫生等原因,导致奶牛长时间处于高负荷运作状态,很容易出现营养代谢性的疾病。
关键词:奶牛;营养代谢;疾病现阶段我国的奶牛饲养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稳产、高产、健康。
养殖户要想进一步实现高产目标,就要注重奶牛的选中选配、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管理以及提高奶牛群的质量。
如果养殖户要是一味注重奶牛高产,就会直接导致奶牛出现营养代谢障碍。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奶牛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增高围产期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奶牛的奶产量,并且还会对生产后母牛的配种、发情造成严重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久配不孕、发情延迟现象,严重时还会增加淘汰率,会给养殖户和生产量造成严重性的经济损失。
1 简要分析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病分类在奶牛养殖过程中作为常见的代谢疾病包括:第一:脂肪、糖、蛋白质代谢障碍;第二:奶牛妊娠毒血症,酮病;第三:佝偻病、产后瘫痪、牛血红蛋白尿病、骨软症等;如果牛在生长过程中缺乏维生素,就会出现白肌病、VA缺乏症[1]。
2 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病的流行特点2.1 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据调查表明,在奶牛的生长过程中营养代谢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其中这种发病率完全高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在奶牛生产中以母牛的围产期营养代谢病最为突出。
2.2 营养代谢疾病容易群发有着较长的病程在奶牛养殖生长过程中,营养代谢病是最常见疾病、群发病和多发病,如果没有及时做好防治措施就会给奶牛生产造成很严重的经济损失。
如果奶牛患有营养代谢疾病,这种疾病的病程较长,出现这种疾病的临床症状都是会经过很多周、很多个月或者是更长的时间。
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奶牛酮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由于奶牛体内酮体积聚过多引起的代谢紊乱。
酮病常见于泌乳高峰期的奶牛,特别是产后两周至两个月时。
下面将详细介绍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一、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1.能量供给不足:高产奶牛在泌乳高峰期对能量的需求非常大,如果饲养管理不当,产后饲养未及时提供充足的饲料,使奶牛体内酮体积聚过多,从而引起酮病的发生。
2.饲料缺乏多样性:奶牛饲料单一,缺乏多样性,特别是饲养大量青贮饲料的奶牛容易发生酮病。
3.水分不足:高产奶牛的患病率与站立时间和饮水量有关,水分不足会影响奶牛的采食,从而导致酮病的发生。
4.产后应激:产后应激会引起奶牛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导致酮病的发生。
二、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1.食欲不振:患病奶牛食欲减退,拒食或少食,产后靠喝水来补充能量。
2.体重下降:由于减食,奶牛体重会明显下降。
3.奶量减少:患病奶牛的产奶量明显减少,通常是早上奶量明显减少。
4.神经症状:严重病例会出现神经症状,如运动不灵活、肌肉震颤等。
5.体温升高:患病奶牛体温升高,常常超过39℃。
三、奶牛酮病的防治措施1.科学饲养管理: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防治酮病的关键。
在泌乳高峰期,应提高饲养水平,增加奶牛的饲料供给量,特别是能量的供给要保证充足。
2.合理饲料配方:奶牛饲料应选择优质、多样性的饲料,并根据奶牛的体重和产量,合理配制饲料,以提供充足的营养。
3.充足的饮水:要确保奶牛有充足的饮水量,可以适当增加饲喂次数,保持饮水器的清洁。
4.减轻应激:产后应尽量减少奶牛的应激,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奶牛的情绪稳定。
5.病例隔离:发现患有酮病的奶牛应及时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染。
6.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发生酮病的奶牛,可以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口服酮病治疗药物等。
7.营养补充:在饲喂方面,可以适量补充营养剂,如维生素B12等,以促进奶牛的食欲和代谢。
奶牛酮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能量供给不足、饲料缺乏多样性、水分不足和产后应激等因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