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总复习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65.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1讲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学会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技巧。
2.掌握并理解影响交通运输线和站点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布局特点。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图和某交通线分布图,运用交通区位理论,分析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及建设意义。
2.人地协调观:通过对交通运输区位条件分析,理解交通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运输方式主要特点铁路优点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缺点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优点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适应性强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优点运量大、投资少、运费低缺点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航空优点速度快,效率高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管道优点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缺点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2.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是什么?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技巧点拨] __合理选择运输方式要考虑:①运送什么?②运到哪里?③数量多少?④运费多少?⑤需要多久?⑥货物性质怎样?⑦线路可行吗?二、交通运输布局1.什么是交通运输网?如何分类?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因素。
3.建设南昆铁路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意义是什么?(1)影响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2)重要意义:带动、繁荣沿线地区的经济,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特别提醒]各种交通运输线、点的建设和发展虽然都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因素的障碍逐渐被打破,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决定性因素。
1.读四种运输方式与运距、运费相关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选择最佳运输方式运距<80 km时选择_________________运输;运距80~550 km时选择__________________运输;运距>550 km时选择_____________运输;运距长,贵重急需,体积、重量小,采用______________运输。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基本概念]交通运输方式、交通枢纽、交通运输布局。
[基本原理]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交通工程建设的区位条件评价;交通工程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体系架构]交通运输方式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仅关注单种运输方式的运速,更关注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输时效。
运输方式项目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量大→小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运速慢较快较慢快运价低→高灵活性差差好差最差连续性差好好差最好2.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多、快、好、省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价值、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
具体如图所示: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通达性是运输方式的四大评价指标。
因此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除了上述要求外,还应考虑运输起点与终点之间的实际交通状况,即现有交通条件;尽量减少调运过程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避免重复运输。
3.采用优选法确定货运方式根据货运的需要,先看运距是远还是近,再看运量是多还是少,运费是贵还是便宜,最终用优选法来确定运输方式。
4.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1)高速化: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主要是客运)等。
(2)大型化:如海上巨型油轮、重载列车等。
(3)专业化:如集装箱运输、装卸专业机械化等。
(4)网络化:如“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等。
特别提醒集装箱运输的优点(1)节约包装材料和费用,降低运输成本。
(2)减少货物之间的碰撞、损坏,提高货运质量。
(3)减少装卸作业,缩短装卸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4)机械化作业,节约劳动力成本,且装卸效率高。
(5)可以更有效地在各种运输方式间以及区域间开展联运。
(6)可以露天堆放,节约仓库容积,提高仓位的利用率。
(7)便于实现运输管理的现代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知识点和记忆点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 交通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
每种运输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如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适合短程、量小的货物;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适合大宗、笨重、长途运输;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但速度慢、连续性差,适合大宗、笨重、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航空运输速度快、效率高,但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适合急需、贵重、量小的物品;管道运输连续性强、安全、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合原油、天然气等液体状货物。
2. 交通运输网:是由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的。
按照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交通运输网可以分为单一运输网和综合运输网,以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二、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
经济因素如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等;社会因素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等;技术因素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等;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三、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经济格局、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但同时也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四、记忆点1.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记住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以便在实际问题中能够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2.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发展趋势:需要理解交通运输网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包括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3.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需要掌握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并理解它们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机制。
4.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需要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经济格局、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以便能够全面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以“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复习课为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主动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
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设置问题为开端,解答问题为结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程序安排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问题式教学”应用实例(一)教学内容作为一轮复习课,《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纲对该部分内容要求掌握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更要学会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影响因素,进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更好的为生产生活服务。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人文地理的丰富内涵和人地和谐之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以“桥”为依托,复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综合学习“区域认知、文化景观、人地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发展地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问题提出:(1)该问题的核心内容为“交通运输布局”,可以对应地理2“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和“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内容要求的学习。
围绕该核心内容,涉及的内容还包括自然环境对交通建设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
(2)桥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地域联系非常重要的载体,学生生活中或多或少会接触到不同的桥梁,这样的选材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情境,也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这一理念。
3、情境创设:展示不同桥的形态同时配合相应的解说,如京沪高铁,又名京沪客运专线,优先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修建;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和世界第三长的桥梁;贵州北盘江大桥号称亚洲第一高桥,同时贵州被誉为“桥梁博物馆”;永春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体系架构]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基本概念]交通枢纽、交通运输布局、交通运输方式。
[基本原理]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交通工程建设的区位条件评价;交通工程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54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1.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1)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
②人文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客流、货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3)一般原则: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
(4)变化:区域交通运输布局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使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趋向完善、优化。
2.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需求特点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实例需求量大小需求量决定交通线的标准和场站规北京站、广州站规模大,而一般的模: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小,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需求量较大,则需要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较大县级火车站规模很小;京沪高铁线路标准高,时速可达350 km/h,而西部山区标准较低需求量的区域差异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布局的重点: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也是区域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输需求大,所以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应尽可能连接沿线主要城市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之间建有高铁、高速公路等多种、多条交通线路;京沪高铁只在重点城市设置车站需求本身的差异性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要求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合理衔接、转运,实行联合运输,发展综合运输从北京南站去首都国际机场需要长距离中转,效率低下;而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可以实现高铁与航空便利转运需求的增长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运输需求增加,则交通布局必然随之增加线路和站点的密度、提高建设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对航空运输的需求快速增长,民航机场才得以建设,并不断扩建需求的分布需求分布的特点决定了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非洲铁路多布局在沿海地区,多从沿海港口向内陆延伸,未形成相对完善的铁路网3.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1)资金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站点的等级、规模: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下面按不同标准评价的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排序,据此完成1~2题。
丁 水运→航空→铁路→公路
丙 水运→航空→公路→铁路
乙 航空→公路→铁路→水运
甲 航空→铁路→公路→水运 1.甲、乙、丙、丁中的排序体现出运速由快到慢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四种运输方式中灵活性最好的是( ) A.航空 B.铁路 C.公路 D.水运 解析:表中运速最快的是航空,其次是铁路,最慢的是水运。灵活性最好的是公路。 答案:1.A 2.C 2
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是“运价定价方式随运输距离变化”示意图。在南京主城区开行的投币公交车,在城区内均为1元(空调车2元);地铁一号则是多个站点,票价2~4元不等。公交和地铁运输的定价方式分别是( ) A.ac B.ad C.bc D.d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公交运输的定价方式为均一定价,地铁运输的定价方式为区段定价(票价2~4元)。 答案:D 4.如果图中a、c代表公路与水运运价与运输距离的关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代表公路运输,c代表水运运输 ②c代表公路运输,a代表水运运输 ③a运输方式适合短途运输 ④c运输方式适合短途运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公路短途运输成本较低,长途运输成本高,而水运与之相反。 3
答案:A 图示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三种货运方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表示西南地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不利于发展水路运输,也不利于发展铁路运输;而公路运输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较强,故西南地区公路运输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大。 答案:C 6.甲地区铁路运输的大宗货物主要是( ) A.木材 B.粮食 C.煤炭 D.铁矿石 解析:甲地区铁路运输所占比重大,水路运输所占比重小,因此它最可能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且运出的煤炭主要是以铁路运输为主。 答案:C 下图示意日本国内运输结构的变化。读图,回答7~8题。 4
7.日本国内货运中航运占重要地位,客运中航运所占比重很小,其原因是( ) ①日本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河运发达 ②航运货运量大,价格低廉 ③航运速度慢 ④航运受气候条件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日本是个岛国,航运便利,再加上该国矿产资源非常贫乏,国内市场狭小,产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航运的运输量大,价格较低,因此货运量较大;但航运速度较慢,因此旅客量较小。 答案:D 8.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客、货运输中,汽车运输所占比重增长较快,原因可能是( ) ①汽车运输量大,速度快 ②高速公路快速发展 ③大吨位汽车的出现 ④汽车运输安全系数高 5
⑤日本汽车工业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⑤ D.①④⑤ 解析:汽车运输所占比重增长快的原因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吨位汽车的出现,汽车运输的速度得到提升、运量大大提高。 答案:B 下图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8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长7千米。读图并根据相关信息,回答9~10题。
9.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 ) 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 ②沿河谷修建,自然障碍小 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 ④保护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甲方案高速公路穿越风景名胜区,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 6
经过城镇少,不利于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答案:D 10.图中铁路刚刚建成,对其线路走向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经济 解析:图中铁路全线经过狭长平原地带,限制少,建设难度小。 答案:A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太中银铁路于2011年1月11日正式通车运营,彻底结束宁夏中北部、山西西南部没有铁路以及太原、银川两地间没有直达火车的历史。此后,从太原至银川只需5个小时,用时仅相当于公路的1/4。据此完成11~13题。
11.与太中银铁路相交的铁路线有( ) ①京包线 ②包兰线 ③同蒲线 ④陇海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京包线从北京至包头,位于太中银铁路的北部,没有相交;陇海线从江苏连云港至兰州,位于太中银铁路的南部,没有相交。故选B。 7
答案:B 12.太中银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遭遇到的最严重的困难是( ) A.水资源短缺 B.建设资金不足 C.筑路设备和技术落后 D.沿线地质条件复杂 解析:沿线经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区,穿越陡峭的吕梁山脉,跨越黄河干流,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故选D。 答案:D 13.太中银铁路正式通车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 ①提高了山西西南部、陕西北部、宁夏中北部地区间的运输效率 ②打通西北地区通往华北地区最便捷的铁路通道 ③增强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交流 ④促进沿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⑤加强煤炭的外运力度,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太中银铁路不是以运输煤炭为主的交通干道,加强煤炭外运力度这一说法错误,应排除选项⑤。故答案为A。 答案:A 读某岛屿图,回答14~15题。 8
14.图中最适宜建港口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由图中经纬度可知,图中岛屿处于东北信风影响的范围内,①处位于东北信风的背风坡,且处于海湾,船舶避风条件最好。 答案:A 15.⑤处建飞机场的有利条件是( ) A.离海港近,便于客货的中转 B.该岛风景优美,游客多,经济效益好 C.地势较高,云雾少,降水少 D.地形平坦开阔,利于飞机的起降 解析:⑤处的地形平坦,又处于岛屿凸出位置,三面临海,视野开阔,飞机起降方便。 答案:D 二、综合题(共40分) 16.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材料一 2009年12月26日9时,武汉、长沙、广州三地同时首 9
发中国国产时速350千米和谐号高速列车。至此,经过4年半的建设,这条世界上一次建成最长、运营时速最高的武广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2009年9月28日7时44分,温(温州)福(福州)高速铁路正式建成通车。 材料二 2010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两周年。两年来,京津城际铁路运送旅客4 096万人次,高峰日输送量达到12.5万人次,列车正点率接近100%。以安全、高速、平稳、舒适赢得了广泛赞誉,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材料三 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的客运专线铁路网有“四纵、四横”(如下图)。
四纵 客运线路] 北京—上海
北京—武汉—广州 10
—深圳 北京—沈阳—哈尔滨 杭州—宁波—福州—深圳
四横
客运线路
太原—石家庄—青岛 徐州—郑州—兰州 南京—武汉—重庆—成都 杭州—南昌—长沙 (1)上述材料可反映出我国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________方向发展,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武广高速铁路和温福高速铁路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客运线路的组成部分。 (3)有关四纵四横客运专线铁路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比较弯曲,以满足沿线居民的需要 B.以直达为主,全部修建于平原地区 C.以直达为主,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D.以直达为主,兼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11
(4)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可产生哪些积极的意义? 解析:第(1)题,高速铁路体现了交通运输的高速化发展方向,客运专线体现出交通运输的专业化。交通运输的高速化和专业化都有利于提高运输能力,节省运输时间。第(2)题,结合材料三可以判断出武广高速铁路和温福高速铁路分别所属的客运线路。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客运专线铁路网几乎都为直线,体现了以直达为主的特点,客运专线主要连接大城市,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的经济点。第(4)题,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有利于完善两城市间的交通网,缩短通行时间,促进两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1)高速化和专业化 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缓解交通运输压力;节省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2)北京—武汉—广州—深圳 杭州—宁波—福州—深圳 (3)D (4)①缓解两市间的交通压力,为群众出行、企业商务往来等提供良好条件;②完善了京津地区陆海空综合运输网络,使环渤海地区的区域交通更加畅达、快捷;③促进了区域合作,促进区域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快京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④增加旅游业的“集聚作用”,促进京津两地旅游业的发展。(任选三点即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