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点蜡烛doc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水浇不灭蜡烛火焰
韩晓东潍坊新华中学潍坊 261041
创新实验目的: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仪器及用品:
1块无色透明玻璃板(或有机玻璃板)
2块固定玻璃板的木块
1支蜡烛
2个玻璃杯
1张黑色卡纸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1.在桌子上放置2块固定玻璃板的木块,在木块中间放一块玻璃板。
2.在玻璃板前方15厘米处,放一支蜡烛。
并黑色卡纸折成“∩”状,将蜡烛遮住。
3.在于蜡烛对称的地方,放一个玻璃杯。
实验操作:
1.将蜡烛点燃,这时从黑色卡纸的后方,透过玻璃板。
看见玻璃杯内,有一支燃烧的蜡烛。
2.用另一只装满清水的玻璃杯,往空玻璃杯内倒水。
3.水慢慢浇在蜡烛上,可火焰却始终不灭。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本实验用十分有趣的方式,帮助同学们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有利于记忆。
在实验中,我们常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
因为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会吸水的蜡烛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会吸水的蜡烛引言:科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和探索,幼儿可以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文分享了一堂针对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案,主题是“会吸水的蜡烛”。
教案目标:1. 让幼儿了解蜡烛的特性和水的特性。
2. 培养幼儿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幼儿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和总结成果的能力。
教具准备:1. 蜡烛2. 水3. 小碟子或者浅盘4. 打火机或火柴5. 毛巾或纸巾实施步骤:引入环节:1. 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个蜡烛,问幼儿:“你们知道蜡烛是怎么燃烧的吗?”引导幼儿观察和回答。
实践探索环节:2. 老师点燃蜡烛,并让幼儿观察蜡烛的火焰。
“蜡烛燃烧时有火焰,你们看到了吗?火焰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
提出问题:3. 老师问幼儿:“如果我把这个蜡烛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引导幼儿思考和提出问题。
实验操作:4. 老师将蜡烛放到小碟子中间,倒入一些水。
观察蜡烛是否会熄灭,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观察实验结果:5.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结果,并鼓励他们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解释现象:6. 老师向幼儿解释实验结果:“蜡烛在水中熄灭了,这是因为火焰需要氧气才能燃烧,但水中的氧气少,所以火焰熄灭了。
”创造性应用:7. 老师给幼儿展示一个湿毛巾或纸巾,然后点燃蜡烛并保证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幼儿的安全。
老师将蜡烛放在湿毛巾或纸巾上,观察是否会熄灭。
引导幼儿思考并让他们尝试用其他物体代替湿毛巾或纸巾进行实验。
思考总结:8. 老师鼓励幼儿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如:“如果我不让蜡烛直接接触水,会发生什么?”引导幼儿综合实验结果和自己的思考,总结实验结果。
扩展活动:9. 老师可以让幼儿画出实验过程,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实验心得和观察结果。
10. 老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其他和水相关的实验,如水的密度、水的凝固和变成冰等。
点蜡烛去湿原理
点蜡烛去湿的原理主要是因为蜡烛燃烧时可以使水汽无法凝结,从而达到减轻室内湿度的效果。
蜡烛燃烧会消耗空气中的水分,使空气变得干燥,从而起到去湿的作用。
此外,如果选用含天然植物香熏精油的蜡烛,还能在去湿的同时去除房间里的霉味,使空气更加清新。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点蜡烛可以起到一定的去湿作用,但对于较严重的潮湿问题,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如使用空调除湿模式、增加通风等,以达到更好的去湿效果。
同时,在使用蜡烛时也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蜡烛吸水原理
蜡烛吸水是利用蜡烛的毛细作用和水的表面张力来实现的。
蜡烛是由蜡质制成的,蜡质本身是不溶于水的。
然而,当蜡烛的一端浸入水中时,水分子会沿着蜡烛的表面上升。
这是由于水分子在蜡烛表面形成的微小凹坑中形成了一个有序的水柱。
这个有序的水柱使得水分子能够沿着蜡烛表面上升。
这种现象被称为毛细作用,是由于表面张力和黏性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面张力是水分子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使得水面尽可能小。
当水分子进入蜡烛的微小凹坑中时,它们会受到蜡烛表面和周围水分子的相互吸引力影响,使得水分子沿着凹坑上升。
此外,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增加水柱向上升的力量。
这种相互作用力被称为黏性力,它可以帮助水分子克服重力,使其在蜡烛表面上升。
综上所述,蜡烛吸水利用了蜡烛表面的凹坑结构、表面张力和黏性力这些因素,使水分子能够沿着蜡烛表面上升,实现了蜡烛吸水的效果。
六年级上册必做科学实验
一蜡烛燃烧的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有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
1、会产生二氧化碳和少许其他杂质。
2、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二,食盐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食盐的变化
实验材料:杯子、玻璃棒、食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石棉网、坩埚实验步骤:
1、向杯子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倒入坩埚中,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2、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分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三,水泥变化的实验
实验材料:杯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坩埚
试验步骤: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块放入干锅,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一会,水泥凝固了。
2、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水泥没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四,实验名称:惯性试验
实验材料: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
实验步骤:1.把鱼缸装入二分之一的水,盖上薄木板,然后把鸡蛋放在木板上面。
2.用小锤沿水平方向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
第1篇一、实验背景蜡烛作为一种传统的照明工具,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蜡烛的燃烧原理是通过灯芯与石蜡的配合,将石蜡转化为热量和光能。
然而,蜡烛的燃烧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有趣的现象,如蜡烛吸水。
为了探究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蜡烛吸水实验。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
2. 探究蜡烛吸水的原理。
3. 分析影响蜡烛吸水效果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1. 蜡烛:两根长短不一的蜡烛。
2. 打火机:用于点燃蜡烛。
3. 色素水:用于观察实验现象。
4. 盘子:用于放置蜡烛。
5. 玻璃杯:用于观察蜡烛吸水现象。
四、实验步骤1. 将两根蜡烛分别放在盘子的两端,确保蜡烛与盘子保持一定距离。
2. 用打火机分别点燃两根蜡烛,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
3. 在盘子里倒入适量的色素水,使水与蜡烛底部保持一定距离。
4. 将玻璃杯倒扣在燃烧的蜡烛上,观察蜡烛熄灭后,玻璃杯中的水位变化。
5. 分别对长短不一的两根蜡烛进行实验,观察蜡烛吸水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现象:(1)蜡烛燃烧时,火焰逐渐升高,灯芯周围的石蜡融化成液体。
(2)当玻璃杯倒扣在燃烧的蜡烛上时,蜡烛逐渐熄灭。
(3)蜡烛熄灭后,玻璃杯中的水位上升,呈现出蜡烛吸水的现象。
2. 实验分析(1)蜡烛吸水原理蜡烛吸水现象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① 蜡烛燃烧过程中,消耗了玻璃杯内的氧气,使玻璃杯内气压降低。
② 玻璃杯外部的气压高于内部,形成气压差。
③ 气压差导致外部空气将水压入玻璃杯内,使水位上升。
(2)影响蜡烛吸水效果的因素① 蜡烛长度:实验结果显示,长蜡烛吸水效果较好,短蜡烛吸水效果较差。
这可能是因为长蜡烛燃烧过程中消耗的氧气更多,气压差更大。
② 色素水:实验过程中,加入色素水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蜡烛吸水现象。
③ 玻璃杯大小:玻璃杯越大,蜡烛吸水效果越好。
这是因为大玻璃杯内氧气消耗更多,气压差更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蜡烛吸水现象是由于玻璃杯内外气压差造成的。
浮力液体压强练习题
1、一支蜡烛长L=14厘米,底下(沾有一小铁块)插一个图钉,放入水中露出水面l1=2厘米,
点燃后烧掉l2=?厘米,蜡烛熄灭?蜡烛密度0.8g/cm3 (10cm)
2、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空玻璃杯,它的底面积为0.01m2它对桌面的压强为200Pa。
求:(1)玻璃杯的重力。
(2)在玻璃杯中装入1kg水后,水对杯底的压强为900Pa,求水的深度。
(3)通过计算推测出玻璃杯的大致形状是图中a、b、c的哪一种?(g=10N/kg,杯壁的厚
度可忽略)
3、如图,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为500cm2,其中盛有水,水深度为8cm。
现将一质量为1.8kg、底面积为100cm2的长方形木块放入容器中,液面上升了2cm。
求:
(1)木块对容器的压强
(2)缓缓向容器注入水,至少再加多少千克水,才能使木块对容器底的压强为0 pa?
(河北200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同步练习: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知识梳理1.蜡烛燃烧实验【知识点的认识】蜡烛燃烧实验是为了探究蜡烛(主要成分石蜡)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进行的探究性燃烧实验.它包含三步实验,其具体的探究过程如下: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再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此实验的现象、结论或推论是: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圆柱体,质软,微臭,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2.燃烧时:观察并探究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如何设计实验比较三部分温度的高低?猜想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用实验进行探究?此实验的现象、结论或推论是:点燃棉线灯芯,可以看到灯芯下方的石蜡受热熔化,热的液态石蜡被吸上烛芯,继续受热而化为气态石蜡,气态石蜡燃烧形成黄白色的火焰,发光、放热;火焰分为“、内焰、外焰”三层,外层火焰最明亮,焰心处最暗;取一根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会看到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其外焰温度最高;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火焰上,会看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水(进而推出其中含有氢元素);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二氧化碳,(进而推出其中含有碳元素).3.熄灭时:可以观察到哪些现象,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蜡烛能否重新燃烧?此实验的现象、结论或推论是:熄灭时有一股白烟生成,用火柴去点燃它,蜡烛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石蜡气化后的石蜡蒸气被点燃,熄灭时的白烟就是石蜡蒸气遇冷凝成的石蜡小颗粒形成的.【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环节,以及蜡烛燃烧实验的有关操作、现象、结论或推论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信息,或者是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填写即可.另外,对石蜡的元素组成的推断可以从质量守恒定律的方面来考虑、理解,会比较容易些.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知识点的认识】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实际上就是分析、比较空气在我们体内完成的一次“化学之旅”的旅行中:空气中什么成分可能减少了?空气中什么成分可能增加了?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成分到底有什么不同?此探究实验包含四步实验,其具体的探究过程如下:1.分别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和两瓶空气(即吸入的空气,将空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即可得到).2.向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现象是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则不能;实验结论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的多.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另1瓶空气和另1瓶呼出气体中;观察到现象是在空气中的继续燃烧,而呼出气体中的熄灭;实验结论是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多.4.取两块干燥透明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观察到的现象是该玻璃片上有一层水雾出现,而在空气中的没有.总之,通过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可知,吸入空气中比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少,氧气含量多,水蒸气含量少.【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环节,以及该实验探究的有关操作、现象、结论或推论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信息,或者是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心地探究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填写即可.二、考点归纳考点一.蜡烛燃烧实验1.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一般我们观察不到的现象是()A.蜡烛一边熔化一边燃烧B.蜡烛燃烧发出光和热C.熄灭蜡烛火焰的瞬间,可观察到黑烟D.蜡烛燃烧时产生少许黑烟2.下列有关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石蜡是无色、无味的固体,硬度大B.石蜡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D.石蜡可燃,燃烧时发光、放热3.如图是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验证了蜡烛燃烧的所有生成物B.甲图实验可以比较出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高低C.乙图实验可验证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D.丙图的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4.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内(内装空气),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中班科学教案蜡烛吸水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蜡烛吸水的现象,并能通过实践观察、探究和归纳出正确的解释。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蜡烛、透明塑料杯、清水、手提灯、画纸、彩色笔等。
2. 教学环境:教室或实验室。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借助师生互动的方式,向幼儿介绍今天的主题“蜡烛吸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 引导幼儿回忆平时洗手、洗脸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引出水的吸力的概念。
探究:1. 让幼儿在小组中一起进入实验室或教室,并将小组分成几个小队,每个小队分配一支蜡烛、透明塑料杯和清水。
2. 引导幼儿思考:当我们把蜡烛放进透明塑料杯中,然后往杯子里加一些水,会发生什么现象?3. 让幼儿依次进行实验,观察蜡烛在水中的变化。
引导幼儿用彩色笔作记号,记录下每次实验的结果。
4.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蜡烛会“吸水”?让幼儿自己提出解释,并进行展示。
鼓励幼儿团队合作,共同归纳和总结。
展示:1. 让每个小队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小队可以提问和补充。
在画纸上绘制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用彩色笔进行标注。
2. 引导幼儿从实验结果中发现规律:蜡烛在水中熄灭后,漂浮在水面上并“吸水”。
3.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引导幼儿探究蜡烛吸水的原因。
归纳:1. 引导幼儿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归纳蜡烛吸水的原因。
2. 由幼儿思考并提出结论:蜡烛在水中熄灭后,空气中的压力使水进入蜡烛,并在蜡烛内部形成真空,使蜡烛漂浮在水面上。
拓展:1. 引导幼儿思考:能否用其他材料代替蜡烛来实现吸水的效果?展示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
2. 鼓励幼儿提出更多与水有关的科学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幼儿了解到了蜡烛吸水的现象,并通过实践观察、探究和归纳出正确的解释。
蜡烛在水中沉浮状态的原理
蜡烛在水中沉浮的状态与浮力和密度有关,主要原理是:
1. 蜡烛Whether能浮于水面取决于蜡烛所受浮力与自身重力的关系。
2. 当蜡烛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时,蜡烛会浮于水面。
3. 蜡烛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体积有关,与蜡烛所在水体积度相关。
4. 蜡烛自身的密度决定其重力的大小。
蜡烛密度较小时,重力也较小。
5. 刚点燃的蜡烛较轻,排开水体积大,密度小于水,所以能浮在水面。
6. 燃烧一段时间后,蜡烛融化,密度增大,排开的水体积减小,重力超过浮力,会下沉。
7. 如果蜡烛只融化很少或是大型蜡烛,仍可继续浮在水面。
8. 蜡烛全部融化后,密度明显大于水,会下沉到水底。
所以,蜡烛的沉浮取决于燃烧程度导致的密度与体积变化。
一次有趣的小实验
吴家俊
今天,我来到张老师家。一进门,就看见桌子上有一只塑料脸盆和
几只烧过了的玻璃杯。眼前的东西使我百思不解。于是,我立刻走过去,
一看,脸盆里装着一些水,还有一根烧得旺旺的小蜡烛,这使我更莫名
其妙了,不禁问道:“老师,你在干什么呢?”张老师回答:“在做小实
验”“什么小实验啊!我又问道。张老师说:“看看就知道。”
只见张老师把蜡烛点燃了,用玻璃杯扣住蜡烛。蜡烛慢慢地灭了。
咦?火灭了,奇怪的是杯子里的水为什么在不停地上升呢?张老师问:
“水为什么会向上升?”我搔着头皮,托着下巴,在苦思冥想。“我知道
什么原因啦!”过了一会儿,我说,“其实,火灭的原因是杯子里没有氧
气。”张老师一听,笑了笑点头说:“唔……对了……”我一听,非常开
心。接着,张老师又说:“水为什么会上升呢?”我想了半天,只好说不
知道。张老师把答案告诉我。他解释道:“水上升的原因是火把氧气烧
掉了,杯子里的压力就减少了,杯子外面的压力大,就把水压进去了。”
哦,原来是这样。 后来,张老师又一边点上两支蜡烛,一边点一支,
同时用玻璃杯罩住,要我看一看哪个玻璃杯的火先灭掉,还跟我讲了一
通科学道理,可惜我听不大懂。
今天的实验是那么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