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881.00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模式识别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般来说,模式识别过程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在决定它与哪个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
然而这种匹配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现在认知心理学已经提出几个理论模型或假说,如模板说、原型说、特征说。
一.模板说
模板说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由于每个模板都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的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有人对模板说进行了改进,在该模型中增加了一个预加工过程,即在模式识别的初期阶段,在匹配之前,将刺激的外形、大小或方位等加以调整,使之标准化。最终,Lindsay和Norman将自上而下加工和预加工加入模板匹配模型,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型(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预加工的模型)。
认知心理学强调只觉得主动性和选择性以及过去经验的重要作用,并且明确提出了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此外,整体局部问题与前者联系紧密,也是认知心理学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肯定了知识经验在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例如斑点图的知觉,言语对知觉的影响,定势效应等都能说明这一点。
1Leabharlann Baidu实验支持
1.实验支持
Posner的原型畸变实验
Reed的面部简图实验
三.特征说
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照特征说看来,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这就是一般的特征分析模型。
@可能出的题
知觉
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
第二节模式识别
知觉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其机制是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认知心理学知觉研究的主要内容。所谓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的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就是模式识别。
三.知觉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现实刺激都是产生知觉所必需的,因此它认为知觉过程包含两种加工: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便是人在从事知觉活动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加工当前的信息的过程,例如,设想人们要知觉“13”这样一个图形,如果它是出现在“12、13、I4”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知识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把它知觉为“十三”;如果它是出现在“A、13、C”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英义字母的知识,把它知觉为英文字母“B”。
模板说有明显的局限。依照模板说的观点,人必须事先贮存相应的模板,才能识别一个模式。即使附加了预加工过程,这些模板的数量仍然是巨大的,这不仅给记忆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也使模式识别缺少灵活性。它难以解释人如何迅速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模式这类常见的事实。
1.实验支持
Phillips和Warren的实验
二.原型说
这个假说可看作是针对模板说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原型说的突出特点是,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一一对应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这种原型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按照原型说来看,在模式识别过程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比较,而且由于原型是一种概括表征,这种比较不需要求严格的准确匹配,只需近似的匹配即可。当刺激与某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该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这样,原型匹配模式不仅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而且也使人的模式识别更加灵活,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二章知觉
目前认知心理学将知觉看做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感觉是对刺激的觉察,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即在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把握刺激的意义。因此,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对而言,感觉信息是具体的、特殊的,知觉信息是较抽象的、一般的。知觉既有直接性质,又有间接性质。
Warren的音素恢复实验
Miller和Isard的正常、异常、非语法句实验
Beiderman的图片实验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现实刺激信息是否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组织才能产生知觉。知觉的假设考验说是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刺激物说与假设考验说相反,主张知觉只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特征可以看作微型模板。或者可以说特征是某个整体的部件的模板。依据刺激的特征和关系进行识别,就可以不管刺激的大小、方位等其它细节,避开预加工的困难和负担。其次,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必然极大的减轻记忆的负担。第三,由于需要获得刺激的组成成分信息,即抽取必要的特征和关系,再加以综合才能进行识别,这是模型识别过程可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与此相关,还可以预料,当不同的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时,就会使识别发生困难,甚至错误,将这些模式混淆起来。在人的实际知觉中,确实常常出现这些情况。这方面的事实也似乎支持特征说的有力证据。
自下而上的加工,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采用这种加工方式时,知觉系统直接接受外部世界输入信息的影响。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多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着其部分的知觉。整体是在其部分之前被知觉
的。
1)实验支持
Navon的小字母组成大字母实验
现在,认知心理学还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特征分析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Selfridge (1959)提出的“鬼城”(Pandemonium)。这个模型以特征分析为基础,将模式识别过程分为4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这些层次顺序地进行工作,最后达到对模式的识别。第一个层次是由“映象鬼”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形成刺激的映象。然后由第二个层次的“特征鬼”对刺激的映象进行分析,即将它分解为各种特征;在分析过程中,每个特征鬼的功能是专一的,只寻找它负责的那一种特征,如字母的垂直线、水平线、直角等,并且需要就刺激是否具有相应的特征及其数量作出明确的报告。第三个层次的“认知鬼”始终监视各种特征鬼的反应,每个认知鬼各负责一个模式(字母),它们都从特征鬼的反应中寻找各自负责的那个模式的有关特征,当发现了有关的特征时,它们就会喊叫,发现的特征愈多,喊叫声也愈大。最后,“决策鬼”(第四个层次)根据这些认知鬼的喊叫,选择喊叫声最大的那个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作为所要识别的模式。例如,在识别字母时,首先由映象鬼分别报告所具有的一条垂直线,两条水平线,一条斜线,一条不连续的曲线和3个直角。这时一直注视特征鬼工作的许多认知鬼开始寻找与自己有关的特征,其中P、D和R三个鬼都会喊叫,然而只有R鬼的叫喊声最大,因为R鬼的全部特征与前面所有特征鬼的反应完全符合,而P鬼和D鬼则有与之不相符合的特征,所以决策鬼就判定R为所要识别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