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
- 格式:ppt
- 大小:198.00 KB
- 文档页数:35
中国古代思想史案例我国先秦时期(即秦帝国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是各种思想探索,最为活跃的时期。
其间,许多管理方面的思想火花伴随着哲学思想和治国理念一起迸发出来。
先秦时期,主要的哲学流派有四家——儒、墨、道、法,他们均各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思想。
而法家最先登上历史舞台,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帝国。
一、秦王国的法家——独步于历史的天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去世之后,秦国一度衰落,到了秦孝公掌权时期,想要通过自己努力让国家强盛起来。
这时,卫鞅(即商鞅,下称商鞅)来到了秦国,以变法富国强兵之道打动秦孝公,秦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商鞅通过变法,持续打击旧贵族的势力,使得国君的权威得到空前的提升,全国通过紧密的组织结构统一由中央指挥。
同时商鞅奖励耕战,耕作产出多的家庭免除劳役,作战勇敢的士兵可获得爵位。
案例一:《战国策》记载,秦国的士兵在作战过程中,不带盔甲,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人头,赤身裸体的追杀逃跑的对手。
六国的军队和这样的秦军作战,就如同鸡蛋碰石头一样。
秦军为什么这样的勇敢?从秦代官吏墓葬中发现的法律文献可知,商鞅对于军功有如下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
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
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
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
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
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
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所以,两千年前的秦国,是一个军装闪闪发亮的国度,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不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也就是说是商鞅的军功制度造就了秦军的勇悍。
中国管理思想史——墨家管理思想班级:行政管理1301姓名:***学号:************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绪论] (3)一、兼爱:企业管理的伦理基础 (4)1、“兼爱” (4)2、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4)3、企业管理中的墨家思想 (5)二、尚贤与尚同:企业的管理原则 (5)1、“尚贤” (5)2、为政之本 (6)3、公共管理中的”尚同尚贤” (7)三、贵义:企业的社会目标与责任 (7)1、“贵义” (7)2、“利”“义”兼得 (8)[总论] (9)[参考文献] (9)中国管理思想史— —墨家管理思想[摘要]墨家思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管理思想,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思想成为与儒学并立的显学。
墨家的管理思想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以“贵义”为社会目标,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
力求构建一个公平合理、节约、效能的古代理想社会。
虽然墨家管理思想立足于先秦社会,以政治管理为职志,但企业管理与政治管理有相通之处。
如果能对墨家管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对现代企业管理无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现代企业管理根本是人的管理,以人为本,知人善任,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效能,实现人的价值,进而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墨家;兼爱;管理思想;企业管理[绪论]墨家的管理主张是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墨家以利天下为旨趣,以国家得治为目标,在治理国家的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墨家管理思想给21世纪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近几年来,墨家管理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界及一些有远见的业领导人的重视.不难预测,墨家管理思想在未来的管理学界会得到更多地运用。
从现代管理学的视角考察,通过对墨家精神进行现代诠释;通过对墨家团队精神所体现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现代审视,反思和转化,以期对当代中国企业管理有所裨益。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古代管理文化。
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
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管理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
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
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经验管理。
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
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
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它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
探索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
研究一下中华古代管理思想,分析其成败,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许多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著名的管理实践和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
如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集分洪、灌溉、排沙诸功能于一体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大将蒙恬“役40万众”建造的万里长城;隋唐人工挖建的京杭大运河等等,这些伟大工程,无不凝聚了我们祖先的管理才能和光彩夺目的管理思想。
还有在浩瀚的古史卷中,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如《论语》、《易经》、《老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资治通鉴》、《史记》、《西游记》、《菜根谭》等等古书籍中所包含的管理思想,至今仍倍受世界各国管理界的推崇。
下面列举的仅仅是我国早期管理思想中的一部分。
(一)《孙子兵法》的战略管理思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记》)这句古代名言充分说明我们的祖先为了在竞争和对抗活动中获胜,十分重视运筹思想与战略决策方法的应用。
2300多年前“田忌赛马”的故事是孙膑运用运筹思想的生动反映。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是我们今天一直称道的一位具有非凡决策能力的思想家和军事家,他的《隆中对》就是一个高瞻远瞩、善于审时度势的决策典范。
而2500多年前由孙武创作的《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且对现代战略管理仍具有多方面的启迪作用:1、系统论思想《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出了“经五事,校七计”的系统思想。
战争的胜败取决于各个方面的因素和情况,但关键的是“经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因素:“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即要使老百姓和统治者同心同德,也即“人和”。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即“时机”或“天时”。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即地理位置或“地利”。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即将要有智有谋、诚信、仁慈、无私、勇敢、严明。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即强调编制与制度规范。
同时还要“校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观之,知胜负也”即要比较哪一方统治者更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更能做到赏罚分明?通过这七个方面的观察与比较,就可以预测战争的胜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引言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一)中国古代思想史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
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①如表1-1所示: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
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②(二)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
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
管理思想史重点课堂笔记管理思想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管理思想史发展概况1、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产生了儒、道、法、兵等学派的管理思想。
18世纪后的管理思想发展:答:1、近代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末,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其结果是极其动力代替部分人力。
2、科学管理理论时期。
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3、现代管理理论时期。
20世纪60年代后,人来在科学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的管理思想被称为“系统理论的管理思想”。
4、当代管理思想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的“追求卓越”,到20世纪90年代的“公司再造”,再到20世纪末的“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管理理论处于未出“丛林”又进“丛林”的状态。
一、近代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末,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其结果是极其动力代替部分人力。
英国数学家、机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在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专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于1832年出版了《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詹姆斯·瓦特——“蒸汽机之父”:1800年创办某公司属下的苏霍制造厂,是最早使用科学管理于制造业的工厂之一。
罗伯特·欧文:关心工人的工作和福利条件,注重对人的行为教育,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二、科学管理理论时期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
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1、科学管理理论时期管理思想有那两个重要贡献?答:第一、他们创造和发明了一系列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和技术。
第二、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管理问题的看法,他们用一套严密的并且通过实践证明的理论告诉人们,要想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再简单地依靠传统、依靠个人的良好愿望以及直接接受,而要从科学的意义上去探索共产运作各个方面的规范方法和技术。
论法家管理思想中国管理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包括生产力的发展,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这一切都促使了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产生和繁荣。
而法家管理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盛于战国中后期,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阳儒阴法”(名为独尊儒术,实为以法治国)之说。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法家管理思想。
一、法家管理思想概述。
1、法家管理思想的特点。
与其他诸子学派的管理思想相比,法家管理思想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为基础,以富国强兵为管理目标,以“法”为管理制度的核心。
法家管理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
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同时法家还注重管理技巧和管理权威以及严格个赏罚制度。
虽然法家各主要代表人物的管理思想有所差异,但归结起来都围绕一个“法”的核心。
法家管理思想既有鲜明的特色。
(1)富国强兵的管理目标;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霸,法家管理思想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目标,一方面强调“法治”、“以法为本”、“以法治国”通过法制来严格控制国家,另一方面法家把农业看作是富国的唯一途径,在法家看来,农业即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即农业,两者完全是等同的。
法家首先提出农战政策,“耕战合一”、“寓兵于农”,农战实施的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
为了发展农业,法家重本抑末,否定工商业。
(2)“趋利避害”人性论;法家管理思想的出发点在于他们对人性的认识。
《商君书·错法》篇说:“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以治也…..好恶者,赏罚之本也。
”人生来就有爱好和厌恶,所以民众才可以被治理。
人们的爱好和厌恶是奖赏和刑罚得以存在的基础。
(3)以法治国的行政管理思想;法家反对儒家的礼治,主张以新的法律取代旧的礼制规范。
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严刑厚赏,“赏厚而信,刑重而必”。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中国管理思想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国内较早系统研究中国管理思想的学者是单宝,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书中,分为两大部分,上编为“中国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下编为“中国管理思想的承接和融合”,两者分野于宋元时期。
但是纵观整本书,并没有给出这样划分的理由。
管理思想史是一门研究管理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1)影响管理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2)管理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
(3)管理科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4)通过对各种管理思想的广泛运用而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
1.社会管理思想如《论语》、《管子》中的"君子不器",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等思想,均体:现了古代的社会管理思想。
2.系统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万里长城,还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其建筑和管理的整个构思都充分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思想。
3.战略管理思想孙武的《孙子兵法》被推崇为中外兵学圣典",直到今天,仍备受推崇。
4.用人思想有知人善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摘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它为中国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帮助,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思想源泉。
关键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儒家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概述1.萌芽时期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萌芽时期是从夏朝到西周。
夏朝的建立,使原有的氏族会议的民主议事制转向了独裁集权制,从此产生了作为统治者如何巩固和延续王朝等问题的管理思想。
由于夏朝和商朝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都十分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也极其有限,所以夏商两朝都盛行“天命”、“鬼神”等宗教迷信思想,社会管理主要包括礼与刑两部分。
进入西周之后,西周的统治者深刻的认识到不可盲目迷信,要想“享天之命”,就必须以德治民,慎用刑罚。
所以,西周的管理思想较之夏商两朝就更为全面与深入。
2.兴起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形成时期。
西周灭亡之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进入一个大动荡时代,人们的思想不在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产生的管理思想有些一直影响至今,如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仁、义、礼、智、信”的管理观念;道家强调做事情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无为而治的观念;墨子的尚同、节用的思想等。
世界上第一部在管理战略和战术问题方面有着深远影响的跨时代巨作《孙子兵法》也是完成于春秋战国。
3.发展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从上升逐渐发展到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时期。
由于出现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所以管理思想也随着经济的崛起和政治的成熟化得到空前的发展。
秦朝推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政策,在社会管理、行政管理以及经济管理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汉代至隋朝时期的管理思想也是十分丰富,主要有:汉高祖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汉武帝有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桑弘羊的经济管理思想、贾思勰的农业经营管理思想以及隋文帝的政治管理思想等。
绪论第一节:管理思想发展概况1、从远古到18世纪前,是管理理论到奠基时期2、18世纪到19世纪末,近代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3、罗伯特欧文--现代人事管理之父4、古典管理理论时期:两方面贡献: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和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管理问题的看法,不能依靠传统的个人的良好愿望及直观感受,而是要从科学的意义上去探索工厂运作各个方面的规范方法和技术。
5、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时期人际关系学主要关点: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的“经济人”,对人的激励应该是多方面的,应满足人的社会、心里等方面的需求;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也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程度,从而提高士气和生产率。
6、人际关系学说奠定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
7、20世纪60年代,现代管理理论时期8、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当代管理思想时期第二节: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及学习管理思想史的意义1、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不断发展的管理实践;研究管理思想的演进规律;研究社会生产方式与管理思想的关系。
2、管理思想史的学科特点:管理思想史是一门边缘学科;管理思想史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突出的史学特点;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3、学习管理思想史的意义:传承和发展管理思想;引领和指导管理实践;弘扬和培育管理文化;开发和提高管理素质第一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第一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征1、以人为管理的中心:以人为本的国家管理思想;管理者要学会识人之方;管理者要懂得用人之道;管理者必须“爱人贵民”。
2、组织与分工是管理的基础:组织体系层次分明;社会劳动分工的思想;组织内部关系要明确;重视家庭这一基本组织形式。
3、农本商末的治国理念:倡导富国以农;主张以农固国;强调保农以商4、重情重义的管理价值观:重义轻利;义利兼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5、运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以谋取胜;强调权变;思先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