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
- 格式:pptx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16
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与干预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起因、发展和干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围绕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与干预进行探讨。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与分类细胞因子是在机体免疫反应和生理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信号物质。
根据其功能特点和来源,可将细胞因子分为多个类别,如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
二、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1. 促发炎作用某些细胞因子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发炎反应,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系统受损。
例如,在冠心病和卒中中,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发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与斑块形成以及血栓堵塞的进展密切相关。
2. 促血管损伤作用一些细胞因子如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在心脑血管系统中表现出促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壁重塑的作用。
这些细胞因子能够调节血管平滑肌增殖、胶原合成以及纤维化过程,从而导致动脉内皮功能受损和动脉壁弹性降低。
3. 诱发斑块破裂斑块是冠心病和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
研究表明,由于细胞因子IL-6的参与,斑块中的稳定性变差,容易导致斑块破裂,并引发血栓形成。
此外,其他细胞因子如IL-8、C反应蛋白等也可通过不同途径参与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调节。
三、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干预措施1. 抗炎治疗针对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可采用抗炎药物进行干预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类固醇激素等能够有效地抑制发炎反应,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和作用。
2. 免疫调节治疗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可干预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系统中的异常释放和作用。
例如,利用特定抗体来阻断细胞因子与其受体之间的结合,可以改变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相关细胞因子引起的损伤反应。
3. 直接靶向治疗近年来,针对特定细胞因子进行直接靶向治疗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脂质和复合病变在动脉内膜和中膜的积聚,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开发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脂质代谢、内皮功能、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本文还将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抗氧化药物等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综述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等。
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当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时,过量的LDL会沉积在动脉内膜下,经过氧化修饰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早期事件。
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血栓、抗炎和维持血管稳态的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后,其功能会发生变化,促进单核细胞粘附、迁移和转化为巨噬细胞,进而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
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
内皮细胞损伤后,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等,这些炎症因子会进一步促进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活性氧(ROS)的产生过多。
颈动脉粥样硬化如何超声诊断?当人体的动脉壁上有脂质、钙质等物聚集,这些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在动脉壁上形成斑块,久之导致细胞壁失去了原有的弹性,这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根据病变血管的不同,患者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如头晕、胸闷等。
人体的冠状动脉、颈动脉等均容易出现粥样硬化,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该病的一个显著特点为缓慢进行,也就是说在儿童阶段就开始发生,因此,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多用超声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且随着声学造影技术的发展,超声诊断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下面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进行简单介绍。
1、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诊断生理学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长期的过程,很多患者在儿童阶段就已经发生,且有研究发现一例患者,家族中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在11岁时动脉管壁就有僵硬的表现。
在动脉粥样氧化暂未导致患者出现心绞痛等疾病前,血管内皮已经发生变化,会出现功能障碍,如血管紧张度调解功能异常,因此可通过检查血管内皮是否出现障碍来进行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
在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患者需要静止休息15分钟左右,然后测量上臂肱动脉血压,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测试三次,并将结果取平均值,每次的测试需要间隔五分钟。
然后患者平躺,开始检查左侧和右侧的颈总动脉,测量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以及多普勒血流参数,注意上述各项参数也需要测量三次,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所有参数测量完成后,可得到动脉壁运动度、僵硬度、扩张系数以及顺应系统,上述四项诊断生理学指标需要通过公式进行计算[1]。
2、血管内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超声是一种新型技术,该技术在超声的基础上,和导管技术相结合,可将血管内部的情况用图像显示出来。
血管内超声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当使用冠状动脉造影后无法检查确诊,此时可应用血管内超进行诊断;第二、需要对病变位置的情况详细了解时,可通过血管内超声显示出病变处的图像,从而可得到斑块的大小、性质等信息;第三、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近况本文主要总结近年来报道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新进展、新研究情况,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标签:通心络胶囊;冠心病;作用机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DA)。
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患冠状动脉疾病的人,大约99%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
所以,CDA实际上就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阻塞时,即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症状(如胸闷、胸痛等),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通心络胶囊(以下简称通心络)系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吴以岭教授根据中医络病理论,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全方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药、冰片等中药组成。
近年来通心络胶囊在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多数研究认为通心络胶囊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脏,防治动脉硬化等作用,尤其在血管保护及稳定斑块等方面作用独特,对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价值[1]。
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通心络对CDA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显著疗效。
现就通心络近年来治疗CDA的作用机制进展作一总结,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保护血管内皮作用血管内皮损伤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子,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保护血管内皮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
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通心络具有防治血管内皮损伤,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2]。
为探讨通心络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葛华等[3]的研究结果显示SHR组NO 水平低于正常血压大鼠组(WKY组)(P<0.05),通心络组NO水平高于SHR 组(P<0.05)。
•综述 •巨噬细胞在血管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孙雨萌1,左海奇1,田野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709)作者单位:1 150001 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通讯作者:田野,E-mail:yetian@ doi:10.3969/j.issn.1674-4055.2017.12.41动脉粥样硬化(AS)以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为特征,其并发症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是全球首要致死疾病。
巨噬细胞是AS病变中最丰富的一类细胞,从AS病变形成到斑块破裂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
当局部区域的血流处于非层流状态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循环低密度脂蛋白(LDL)渗透到血管内膜,高脂血症患者尤为明显,血管壁上LDL经过氧化等修饰后激活内皮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导致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表达增加,趋化循环中单核细胞在血管壁的粘附、滚动、跨内皮迁移,导致内膜单核细胞浸润。
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内膜后,分化成巨噬细胞摄取修饰后的脂蛋白成为泡沫细胞。
逐渐积累在内皮的泡沫细胞凋亡,若凋亡的泡沫细胞没有被及时清除,逐渐导致血栓和炎性坏死核心的形成。
巨噬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蛋白水解酶进一步加剧炎症,导致斑块稳定性下降、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缺血性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
这一观点被认为是损伤形成的重要机制。
但最近有研究揭示了AS斑块中巨噬细胞聚集的机制及功能。
1 巨噬细胞在血管壁聚集的机制1.1 骨髓和脾脏来源的循环单核细胞募集 在AS病变进展中,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向炎症血管募集。
在高胆固醇小鼠模型中,给予高脂饮食,Ly-6Chi单核细胞集群明显增多,Ly-6Chi单核细胞粘附于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病灶转变成巨噬细胞。
Ly-6Chi CCR2+型单核细胞为斑块内巨噬细胞的主要前体细胞,其向斑块募集主要取决于趋化因子受体CCR2、CCR5和CX3CR1的表达[1,2]以及内皮细胞上各种粘附分子受体的表达[3]。
骨髓产生的单核细胞一直被认为是AS 主要病变中单核细胞来源,并且高脂血症以及高血糖能够促进骨髓产生单核细胞[4,5]。
动脉粥样硬化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氧化作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是脂质氧化作用,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早期和基本过程。
氧化脂质会激活炎症反应,并产生许多氧化产物,如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等。
这些氧化产物会引发胆固醇从低密度脂蛋白(LDL)中被摄取和氧化,形成氧化LDL(ox-LDL)。
ox-LDL具有多种致炎和毒性作用,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
其次是脂质过氧化作用,这是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过程。
氧自由基通过与脂质分子反应,导致脂质分子的过氧化,产生高度活性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如羟基及各种烯醇和自由基。
这些过氧化产物可以引发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进而破坏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此外,蛋白质氧化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作用。
研究表明,血管壁中的氧自由基可以氧化蛋白质,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形成氧化蛋白质。
氧化蛋白质会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氧化还能影响一氧化氮(NO)代谢的平衡。
NO是一种强效的舒张血管剂,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然而,氧自由基可以氧化NO,形成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进而抑制NO的合成或降解。
这使得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除了氧化作用,炎症反应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过程。
炎症反应可以增强氧化作用,而氧化作用又会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炎症反应会吸引脂质细胞和免疫细胞进入动脉壁,导致斑块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氧化作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脂质和蛋白质的氧化、一氧化氮代谢的紊乱以及炎症反应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因此,研究氧化作用的机制,寻找针对氧化的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iNOS在不同年龄正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验证iNOS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作用。
方法:每个年龄组(20-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0岁以上)取心脏左前降支中的一段,每组正常人群及患者各2个。
制成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结果: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结论: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中的表达高,说明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iNO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是内皮舒张因子产生减少及内皮细胞受损,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沉积,从而引起血管壁增厚乃至管腔狭窄,血管张力增加。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体内的主要舒血管活性物质,具有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扩张冠状动脉,调节心肌收缩与舒张[1],增加心肌供血等作用。
在体内,NO 主要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催化L-精氨酸产生。
NOS在体内广泛分布[2],其中血管内皮细胞是最为集中的部位[3]。
NOS 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亚型[4]:神经型NOS(nNOS)、诱导型NOS(iNOS)及内皮细胞型(eNOS)。
当内皮细胞受到炎症等细胞因子刺激时,iNOS 会受刺激诱导而开始表达[5]。
iNOS一经表达,即具有高度的活性,且持续时间长,催化生成较高浓度的NO,参与心血管的许多病理过程[6、7]。
本次实验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iNOS在冠状动脉血管内皮中的表达,验证iNOS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作用。
1 材料1.1 冠状动脉样本取自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亲环素A及其受体CD147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张田田;张俊峰【摘要】亲环素A( CyPA)通过其受体CD147分子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其机制包括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凋亡和活化所致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趋化各种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聚集至炎症反应局部,并产生各类炎症因子,加重炎症反应;诱导巨噬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增强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介导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加速脂质条纹形成;促进巨噬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引起血管壁增厚和重构等.对CyPA与其受体CD147分子作用的研究可能为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方向.%Cyclophilin A(CyPA) participates in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its receptor molecule CD147. During the process, cell injury, apoptosis and activation were caused, and dysfunc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emerged. The migration of leukocytes such as neutrophils, eosinophils, monocytes/macrophages and T lymphocytes to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ccurred, various inflammatory cytokines were produced, and inflammation was aggravated. The secre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from macrophages was induced, and the instability of atheromatous plaques was increased. The formation of foam cells induced by macrophages' internalization of lipids was mediated, and the formation of fatty streaks was accelerated. Besides, the incrass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vascular walls mediated by the proliferation of macrophages an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were promoted. Therefore,research on the roles of CyPA and CD 147 may provide new directions for atherosclerosis intervention.【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1(031)012【总页数】4页(P1778-1781)【关键词】亲环素A;CD147;动脉粥样硬化【作者】张田田;张俊峰【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2019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201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炎症性疾病。
氧化应激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的新进展一、概述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也在逐渐上升。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在众多因素中,氧化应激和炎症被认为是AS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核心环节。
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过多或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氧化还原平衡被打破,进而对细胞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
正常情况下,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的抗氧化酶,如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等,它们能有效清除ROS,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稳态。
当ROS 生成超出抗氧化酶的清除能力时,就会引发氧化应激,对细胞内的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等造成过氧化损伤,从而引发细胞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
在A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的影响贯穿始终。
研究表明,从早期的脂纹病变到后期的斑块破裂,氧化应激都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炎症也在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涉及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参与。
这些炎症细胞和介质不仅参与了AS的形成,还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深入研究氧化应激和炎症在AS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AS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氧化应激和炎症两个方面,探讨它们在AS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理解AS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的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血管内壁的脂质和复合物的积聚,形成斑块,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勃起功能障碍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全网发布:2011-06-23 20:07 发表者:邓春华 3060人已访问孙祥宙刘贵华邓春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广东广州510080)血管内皮是衬于血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在一些旧的观念里内皮只是一种机械屏障,为血液的流动提供一个平滑的物理表面。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观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一些新观点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能感受生理刺激,同时作出调节反应,以维持血管内环境的平衡。
血管内皮细胞在阴茎勃起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的病理基础之一。
早在1996年,Sullivan等[1]就提出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概念。
随后,Higashi等[2]认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ED发病的重要机制.近年来,许多研究从基础理论水平及临床研究水平证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NO水平下调在ED发病中的作用[3]. 现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勃起功能障碍的关系作一介绍。
1.血管内皮的正常生理功能与常用检测方法.1.1 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血管内皮细胞(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是血管表面的一层单层细胞,直接接触血液成分和组织,起着调节血管的舒缩、防止血小板粘附和血栓形成、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和防止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有害物质的透入等作用。
内皮细胞能分泌许多活性物质,包括内皮源性收缩因子如内皮素(endothelin,ET)、血管紧张素(angiotonin,ANG)、前列腺素E2 (PGE2)、前列腺素F2a (PGF2a)、血栓素A2 (thromboxan, TXA2)等及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 relaxing factor,EDRF)包括NO、前列腺素I2(PGI2) ,它们共同调节血管及海绵体平滑肌的舒缩,并有对抗血栓形成的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衰老张定国(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5 10 15 摘要:衰老是近年来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老化的早期病理改变之一。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和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等一系列内皮舒血管物质的生成减少或其生物利用度下降,而内皮素、血栓素和活性氧等一些内皮缩血管物质的生成或血管对这些物质的敏感性增加。
另外,衰老导致的内皮前体细胞功能减退影响血管内皮修复能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雌激素、抗氧化剂、抗炎与还氧合酶抑制剂和运动等具有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现就衰老和内皮功能关系作一概述。
关键词:衰老;内皮功能障碍:内皮血管活性物质中图分类号:Q46Endothelium dysfunction and senescenceZHANG Dingguo(Department of Card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29)Abstract: Cellular senescence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recent scientific research, whereas the20 25 30 35 40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s a nearly eve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vascular senescence.. Reducing the productiv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s, such as nitric oxide, prostaglandin, endothelium-derived hyperpolarizing factors; and increasing the productivity and sensitivity of endothelium-derived constricting factors, including endothelin, thmnaboxane A2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re the key determinants of age-associate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Statin , ACEI ,estrogen, anti-oxidant drug, cyclooxgenase inhibitor and exercise could ameliorate endothelial function. This article dis cusses the relation of cell senescence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Key words: Senescence;endothelial dysfunction;endothelium vasoreactive subslances0引言人口老年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负担,我国尤其为甚[1-2]。
三七总皂苷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刘桂林;窦迎春;乔云【摘要】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apoE-KO)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三七总皂苷组和辛伐他汀组,同种属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ELISA 法测定小鼠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实时定量RT-PCR 检测小鼠主动脉细胞分化抗原40( CD40)、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apoE-KO小鼠的主动脉内皮和正常相比明显肿胀,连续性中断,可见细胞凋亡,胞核固缩,核内异染色质明显增多,线粒体空泡化.用药组内皮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模型组相比,apoE-KO小鼠血清oxLDL水平显著升高(16.06 ng/mL±4.16 ng/mL vs 1.43 ng/mL±0.84 ng/mL,P<0.001),三七总皂苷及辛伐他汀均可显著降低apoE-KO小鼠血清oxLDL水平(4.45 ng/mL±1.25ng/mL,3.92 ng/mL±1.99 ng/mL,P<0.001).结论三七总皂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血清oxLDL水平,下调主动脉CD40及VCAM-1的基因表达水平有关.【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3(011)009【总页数】3页(P1094-1096)【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三七总皂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细胞分化抗原40;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作者】刘桂林;窦迎春;乔云【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50001;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R285.5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损伤与功能障碍在动脉粥样硬化(AS)进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核因子-kB信号通路与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相互调节作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脂质沉积等,这些过程均可能受到核因子-kB(NF-kB)信号通路和自噬的调节影响。
NF-kB信号通路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信号传导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NF-kB信号通路激活能够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细胞凋亡的抑制以及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进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产生重要影响。
自噬是一种细胞自身的保护机制,通过降解细胞内垃圾和异常蛋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
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自噬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细胞内脂质积聚和炎症因子释放,进而加速病变的发展。
因此,NF-kB信号通路与自噬之间的相互调节关系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核因子-kB信号通路与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相互调节作用。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核因子-k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揭示其在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方面的作用;2. 探讨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重要性,研究其在清除炎症因子、减少氧化应激和调节细胞代谢等方面的作用;3. 探讨核因子-kB信号通路与自噬之间的相互调节机制,探究二者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中的交互作用;4. 分析核因子-kB信号通路与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二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5. 综合分析相关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展开,旨在揭示核因子-kB信号通路与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相互调节作用,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意义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核因子-kB信号通路和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关系。
低氧诱导因子1(HIF—1)与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细胞关系的研究迄今为止,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状动脉疾病、颈动脉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最常见的潜在原因,其与这些疾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关。
缺氧地区的人都普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且病变的发展与载脂巨噬细胞的形成有关,该病变同时也增加局部炎症反应和血管再生。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缺氧的主要调节因子,它通过启动和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细胞凋亡,增加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认为,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资料也表明炎症在AS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的目的是总结HIF-1与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细胞的关系。
标签:低氧诱导因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生成;炎症细胞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性疾病,近年来,AS的诊断与治疗有了长足进步,但人们对AS病因学方面的认识仍存在不足[1]。
体内氧平衡的破坏可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动脉壁会增厚,扩散进入内膜的氧气也会明显减少。
此外,HIF-1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多个组成成分的功能障碍,,增加局部的炎症反应和血管生成。
现就炎症和AS发生过程中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缺氧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内存在缺氧情况,这证明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组织缺氧。
组织缺氧可能通过促进脂质堆积,增强炎症反映和血管生成从而促进病变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导致粥样硬化形成的脂蛋白巨噬细胞吞噬后从内膜清除,从而导致泡沫细胞的积聚。
组织缺氧使巨噬细胞中的脂滴形成增加,促进炎症介质的分泌,而脂滴可能发挥介导炎症反应的作用。
一些文章也已经提出,斑块深层的缺氧可以通过激活某些血管生成蛋白质从而诱导血管生成。
2 HIF-1的分子特征HIF-1是一种广泛表达的异质二聚体转录因子。
它介导多细胞动物机体内的所有有核细胞对缺氧的低氧环境的适应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严重危害⼈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逐年上升,发达国家发病率⾼于落后国家。
动脉硬化⼀般是指⼀组动脉的硬化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中动脉,危害较⼤:动脉中层钙化,⽼年⼈常见,危害较⼩;细动脉硬化,见于⾼⾎压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脂⾎症(hyperlipemia): ⾼脂⾎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浆低密度脂蛋⽩(LDL),极低密度脂蛋⽩(VLDL)⽔平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油三酯亦是本病的独⽴危险因素。
相反,⾼密度脂蛋⽩(HDL)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
2.⾼⾎压: ⾼⾎压可引起⾎管内⽪细胞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
另⼀⽅⾯,⾼⾎压时有脂质和胰岛素代谢异常,这些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
3.吸烟: ⼤量吸烟可使⾎液中LDL易于氧化;烟内含有⼀种糖蛋⽩,可引起SMC增⽣;吸烟可使⾎⼩板聚集功能增强,⼉苯酚胺浓度升⾼,但使不饱和脂肪酸及HDL⽔平下降,这些均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4.性别: ⼥性的⾎浆HDL⽔平⾼于男性,⽽LDL⽔平却较男性为低,这是由于雌激素可降低⾎浆胆固醇⽔平的缘故。
5.糖尿病及⾼胰岛素⾎症: 糖尿病患者⾎液中HDL⽔平较低,且⾼⾎糖可致LDL糖基化。
⾼胰岛素⾎症可促进SMC增⽣,⽽且胰岛素⽔平与⾎HDL 含量呈负相关。
6.遗传因素: 冠⼼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提⽰遗传因素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遗传性⾼脂蛋⽩性疾病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动脉粥样硬化发⽣机制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今尚不明确,主要学说有: 1. 脂源性学说: ⾼脂⾎症可使⾎管内⽪细胞损伤及脱落,管壁透性增⾼,脂蛋⽩进⼊内膜引起巨噬C反应,SMC增⽣并形成斑块。
2. 致突变学说: 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为单克隆性,即由⼀个突变的SMC⼦代细胞迁⼊内膜,分裂增殖形成斑块,犹如平滑肌瘤⼀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