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2分,各1分)(1)慢;(2)看。1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

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2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4、(1)有人(2)凭 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一牛且数万斤。募能出之者。徐去其土。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四、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可办粗饭几日何必图好吃好着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答案:1、①用来做成②衣著,衣服③不要

2、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滿足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

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丟弃,返回困难。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4、在今天,我们仍要发扬节俭的传统美德,因为一有利于美德的培养。二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已。

五、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解题过程] 上面提供了该文段的译文,请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完成作业。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立有间()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六、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日:“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 B 今以柴与汝

尝与人佣耕甚矣,汝之不惠

C不取直而归 D我有死而已

系向牛头充炭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以刀劈狼首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将“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我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迫害。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