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电力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与实例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85
班级日期1、综合自动化系统屏:主体设备。
对变配电所的主要设备进行自动监测、护。
2、交直流屏:提供交直流电源。
3、网上隔离开关控制屏:对接触网上隔离开关进行远方控制。
4、环境监控屏:实时监测变配电所工作环境:温度、人员非法出入、电缆沟、明火、空调工作状况等。
5、故障标定装置及电缆头绝缘在线监测。
二、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的基本概念1.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应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通信与网络技术等,完成对变电所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监视、控制、测量、继电保护、远动控制以及调度通信等二次系统功能。
2.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利用多台微型计算机、接口电路、通信网络等组成的自动化系统,通过收集所需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借助计算机的高速计算力和逻辑判班级日期班级日期班级日期TA-21型牵引变电所安全监控及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图牵引主变压器是牵引变电所最重要的一次设备,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对每一台主变设置一套保护测控单元,按主变主保护、主变后备保护、主变测控三套独立装置设计,每套装置作为一个节点与LonWorks 现场总线交换信息。
完成一台牵引主班级日期班级日期班级日期班级日期图2-41 微机保护装置硬件原理示意图⒈数据采集单元班级日期班级日期⑵开放性。
硬件平台对于未来硬件的升级应具有开放性。
⑶通用性。
不同类型的保护装置应尽可能具有相同的硬件平台。
⑷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硬件平台应该适用于不同保护装置的不同需求,对于现场的不同保护应用和对资源的不同需求,可增减相应的模块,完全不必对硬件及软件重新设计。
⑸模块化与智能化状态检测。
装置的硬件数量总体上减少,相互通用,功能模块技术成熟,经历更多的检验与现场考验,因而可靠性更高。
(三)提高微机保护可靠性的措施可靠性是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不误动和不拒动。
班级日期班级日期班级日期班级日期班级日期班级日期图2-43 SCADA系统结构示意图)调度端调度所的远动装置部分称调度端,一般设于各分局(或总公司)总部。
第五节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实例LTS2000是基于RTU原理构建的,是哈—大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远动控制系统的中枢,通过LTS2000既可以实现对牵引变电所的远动控制,又可以实现对牵引变电所的本地控制,同时LTS2000还集成了总保护和对测量数据的采集及模数转换功能。
一、LTS2000的基本信息牵引变电所控制系统LTS2000的设计是为了在完整的变电所内监视和控制机柜内和馈线架上的电气/机械设备。
从主控制中心通过远程来控制未被当地控制的牵引变电所,通过SCADA本地控制牵引变电所。
(1)牵引变电所集成功能:①远程控制系统;②本地控制系统;③馈线架和机柜的电气和机械控制;④命令的输出;⑤联锁;⑥信息的输入;⑦测量值的处理和转换;⑧安排好的转换序列。
(2)配备了能与操作员进行通信联系的各种额外功能:①数据的获取、存储、确认、封锁;②报警表;③事件表;④查询;⑤数据的参数化。
(3)LTS2000的电力供应:LTS2000的电力供应是由NQ+N箱内的60 V DC提供的,其电源的后备是由两组蓄电池提供的。
CAN总线的内部供电是通过两台DC/DC转换器实现的。
(4)LTS2000机柜完整的变电所设备安装在4个机柜内,一个机柜用于电缆连接,一个机柜用于端子的连接,另两个机柜集成了用于实现过程和本地/远方控制功能的所有模板。
它们的设计是为了安装带有“F”和“C”的系统高度的机架。
以下模板和设备是已安装好的:6TE101WT-K①调制解调器 -SAT8TE② GPS模板 -GPS167③本地/远程模板 -FWS757 8TE④二极管电路板 -789 4TE⑤监视U1—U4 -727,4×5 4TE⑥电压监视5 V/12 V -67 4TE⑦监视电源60 V/12 V DC -9549-60/12 4TE12TE⑧电压电源模板 -CS1001-7R750 4TE⑨ Z-COM模板 -FWS8TE ⑩ I/O模板 -FWS752A40 6TE测量转换器(电流) -H&BV40 6TE测量转换器(电压) -H&BSU 6TE测量转换器(功率) -H&B4TE MCB模板 -FWS75484TE 高级保护 -UES-40(5)LTS2000的接口,如图3.4所示。
浅谈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及施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电力技术的发展,在铁路电力系统中也逐渐广泛应用了变配电所的自动化系统,通过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但是在铁路的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和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施工调试等问题,本文将就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以及施工进行相关的探讨。
标签:铁路电力系统;变配电所;自动化;施工;应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铁路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作为我国的交通枢纽,铁路的电力建设工作直接影响了我国的交通情况和人们的正常出行,铁路电力自动化的应用对于铁路的调试和控制都有很大程度的促进,给铁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应用1.1 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在铁路变配电所系统中常规的系统由监控装置、远动装置、继电保护等装置组成,并且通过电流的互感和电缆的连接来实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操作复杂,维护工作较为困难。
变配电所的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组合和优化了设备的功能和传送方式,通过计算机的分布式综合监控和保护替代了传统的变配电所的控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维护简便程度,对于有效的监控和更新更为灵敏准确,具有更为优化的功能和显示效果。
1.2 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概况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通过远动系统、主站网络、配电网络以及通信系统实现了馈线控制、定位隔离、供电恢复、自动读表、故障指示、设备自动化管理等内容,大大减轻了人工负担,提高了工作精确度。
1.3 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的应用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中通过计算机的实时监控实现了在线运行的故障自检,通过自检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安全可靠性,及时地进行维护工作。
计算机程序的科学设定之后能够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监视、测量和记录的工作,通过变配电所的各设备及元件的参数显示,工作人员就能够对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判断,从而实现电力配电系统的有效运行,运行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并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实现了远动控制和远程监测等内容,提高了运行管理的水平。
铁路10kV配电所自动化系统方案及改造施工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铁路10kV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其中涵盖了自动化控制保护机制的构成、相关配置和对应作用,并以传统配电所的系统改造为例,详细地说明了过程中的施工方案和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应对措施,以期为后期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铁路配电所;自动化保护系统;施工过程一、铁路10KV配电所自动化方案(一)与传统配电所对比体现的优势以往的配电所大多通常数设置了常规设施,特别是二次设施中的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远动装置等选用了电磁型或晶体管型,构成部分繁杂,稳定性与安全性不能保证,基本不能实现调压,并且谐波导致的污染也无法高效解决。
受其本身的限制,设施关键部分不能排除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整定位需要限期停电核验,检修成本大,不符合自动化管理的理念。
自动化变配电所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完成线上监测,进行自我问题诊断,依靠网络技术降低检修成本。
自动化体系内包含电压、无功自动管控功能,能够有效提升电压可使用率,保障了电力系统关键设施与电器设施的运行,提升供电品质。
自动化体系借助计算机收集讯号和数据,并依赖其高速运算的功能,将各种信息综合分析,并反馈给工作者,并能提供可行的应对策略,保证了意外处理的效率和质量,符合运行自动化的要求。
(二)自动化控制保护机制的构成部分首先是变电所部分。
这部分包含当地监控微机,微机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负责对10kV配电所的运作状况实行信息收集、检测与反映,并能够对开关柜断路器实施分合控制、电能量的累积,还能够完成事件次序整合、计算与判断、信息存储和查找、远程通讯等。
其次是通信层。
这里主要包含通讯控制中心,借助控制设施,各断路器间隙中保护测控部分、主体监测微机、远程调度进行数据的互换和共享,能高校进行数据处理、命令下达、情况反馈,提升了变电所运作的稳定性,降低连接成本,且能做到远程监测与调整。
最后间隔部分,所有间隔设施配备了监测微机型继电器和其余自动化设备,各断路器都有专属微机型继电器操控。
基于铁路电力供电系统中配电自动化的运用探析马学斌发布时间:2023-05-31T03:30:09.603Z 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2023年6期作者:马学斌[导读] 随着铁路电气化的不断发展,铁路电力供电系统中配电自动化已成为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了配电自动化在铁路电力供电系统中的应用,包括控制方式选用、变配电所自动化、供电调度中心自动化、网络通讯自动化和故障处理自动化。
中铁三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摘要:随着铁路电气化的不断发展,铁路电力供电系统中配电自动化已成为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了配电自动化在铁路电力供电系统中的应用,包括控制方式选用、变配电所自动化、供电调度中心自动化、网络通讯自动化和故障处理自动化。
通过实践证明,配电自动化的应用可以提高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供电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工干预,降低人为失误率,为铁路运输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铁路电力供电系统;配电自动化;控制方式引言:铁路电力供电系统作为现代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对铁路运输的正常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配电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铁路电力供电系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文将重点探讨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铁路电力供电系统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1.控制方式选用在铁路电力供电系统中,配电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其中,选择合适的控制方式是实现配电自动化的重要一环。
目前,铁路电力供电系统中常用的控制方式包括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两种。
集中控制方式是指将配电系统中的所有设备连接到一个中心控制器上,通过中心控制器对设备进行统一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控制方式具有控制精度高、故障处理方便等优点,但是如果中心控制器出现故障,则整个系统都将瘫痪。
分散控制方式是指将配电系统中的设备连接到多个控制器上,每个控制器都独立地对一部分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
这种控制方式具有容错性高、系统可靠性好等优点,但是对于整个系统的协调控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1]。
浅谈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发布时间:2023-02-03T05:54:25.749Z 来源:《中国电业与能源》2022年第18期作者:王建章[导读] 近些年,我国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王建章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哈密供电段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近些年,我国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能提高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建设水平并推动其长期、稳定发展,从而促进铁路电力供电管理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提升我国铁路运营服务水平。
在此背景下,文章简单阐述了我国铁路供电系统的特征,强调了自动化系统应用的重要性。
分析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关键技术等,开展相应的应用设计工作,真正发挥我国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在我国基础建设体系中,铁路行业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出行,也是交通运输的重要载体。
当前,我国铁路建设处于关键时期,想要保证铁路运行安全、稳定,必须加强供电建设。
其中,应提高对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应用的重视程度,优化基础结构并强化系统功能,提高技术水平,逐渐完善自动化系统,让其发挥最大效能。
一、我国铁路供电系统的特征(一)供电主接线形式简单供电主接线形式简单是我国铁路供电系统显著特征之一,其主要运用母联断路器分段运行模式。
通常情况下,从地方电网接入两路10kV外电源,然后为其配电所内两段母线供电且在中间设置母联开关。
一般,I、II段母线分别运行,若一路电源出现问题,母联断路器合闸,另一路电源荷载全部。
此种模式,是电力系统非常普遍、有效的一类运行模式。
铁路10kV配电所布设安全、稳定,每隔50km布设一处,距离最近的两所10kV配电所之间会引入10kV贯通线,其跨所供电形式能让供电更加持续、稳定。
总之,此种特征决定了,铁路10 kV 配电所能更好地朝着自动化等方向发展[1]。
浅谈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及施工摘要:本文重点分析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对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方式、系统组成等进行分析,同时分别从前期准备阶段、调试阶段等展开详细分析,以期为提高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10kV;应用措施铁路10kV配电所自动化系统施工的目标是确保自动化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稳定可靠,并满足设计要求。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另外,与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协调配合,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1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应用1.1应用方式首先,自动化系统可以对变配电所内的各种配电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包括开关、断路器、隔离开关、避雷器等。
通过监测设备的状态和参数,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控制和操作,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次,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对变配电所的参数、状态和运行情况进行远程监测和数据采集。
通过传感器、测量仪表等设备,收集变配电所内各种电气参数、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或管理平台,以便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
除此之外,自动化系统可以通过算法和模型对变配电所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实现故障检测和智能预警[1]。
当系统发现异常或潜在故障时,可以及时发送警报或报警信号,提醒运维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降低事故的影响。
1.2系统组成铁路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通常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2.1采集与监控单元该单元负责对变配电所内各种设备的参数和状态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测,包括传感器、测量仪表、监控装置等,能够检测电流、电压、频率、温度、湿度等电气参数,同时还能监测断路器、开关、隔离开关等设备的状态变化。
1.2.2控制与操作单元该单元用于对变配电所内的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操作,包括开关控制装置、断路器控制装置、遥控装置等,通过与采集与监控单元相连,实现对设备的自动控制和人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