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专家
- 格式:docx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6
教育心理学著名人物集合教育心理学,是专门研究教育活动与心理过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学习、发展、心理卫生、人格、情感、社会行为、教育技术等问题,形成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代。
然而,直到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自此以后,许多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应运而生,他们探索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为教育活动设计提供了帮助和指导。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著名人物:1.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对人类学科和艺术乃至通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发现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是由内心的动机和欲望所驱动的。
他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工作对理解儿童的行为和教育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2. 皮亚杰(Jean Piaget)皮亚杰是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研究并提出了互动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发展是通过与环境互动而完成的。
他在儿童认知和儿童发展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和发展。
3. 罗杰斯(Carl Rogers)罗杰斯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他强调个体的需求和欲望,并提出人的自我概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
他的工作对教育和儿童心理学方面也有所贡献。
4. 马斯洛(Abraham Maslow)马斯洛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他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种层次。
他的理论为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教育实践带来了启示。
5.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爱因斯坦具有伟大的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的双重身份。
他的相对论理论和质能转换公式等科学贡献至今被广泛应用。
他在政治、社会和人文等方面的思考和贡献也值得大力发掘。
严虎博士的儿童绘画心理学
严虎博士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和艺术治疗专家,他的研究重点是儿童绘画和绘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的途径,通过画画,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状态。
严虎博士的研究发现,儿童绘画的过程和作品中所体现的内容,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息息相关。
例如,儿童在绘画中所选择的颜色、形状、构图等,都反映了他们当前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需求;而儿童绘画的技能水平和表现力,也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严虎博士提出了一套儿童绘画心理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儿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
这些方法包括:儿童绘画作品的形式分析、内容解读、心理特征的评估等,以及通过绘画治疗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严虎博士的研究成果为儿童心理学和艺术治疗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入了解和关注儿童内心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 1 -。
专家关于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论述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的论述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以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论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阿德勒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非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
以下是专家对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论述。
1. 培养社会兴趣阿德勒强调,儿童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指一个人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包括尊重他人、合作精神、共情能力等。
通过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2.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阿德勒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指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的态度,包括自信、乐观、坚韧等。
通过培养儿童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建立平等的教育关系阿德勒主张在教育中建立平等的关系。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尊重儿童的需求和权益,不应该将教育当作一种单向的传授,而是应该与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合作。
通过建立平等的教育关系,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4. 引导儿童树立目标阿德勒认为,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树立目标。
目标是儿童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努力方向。
教育者应该帮助儿童设定适当的目标,并指导他们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和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5. 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阿德勒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社会问题负有的责任和义务感,包括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等。
通过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建立平等的教育关系,引导儿童树立目标,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积极向上的社会人才。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对于幼儿情绪调节的观点
孟昭兰是中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她的理论中强调了情绪调节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孟昭兰心理学理论中,情绪调节被视为是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核心,它可以帮助幼儿掌控自己的情绪,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社交情境。
孟昭兰认为,幼儿情绪调节问题的出现经常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和自我控制能力。
她的方法是借助成人的帮助和引导,让幼儿学会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幼儿通过自我控制达到自我满足。
同时,孟昭兰主张,家庭和教育机构都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情感温馨、安全放心的环境,同时尊重幼儿的个性和情感需求,尽可能地减少幼儿遭受负性情绪刺激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情绪的良好发展。
总的来说,孟昭兰认为,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需要家庭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合适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和情绪表达,提高其自我满足能力和情感健康水平。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作者:林崇德文章来源:本站资料点击数:689 更新时间:1/16/2008朱智贤(1908—1991),字伯愚,江苏省赣榆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18年从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写过许多儿童教育论著。
1930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学习,师从于一批有名的学者,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
在大学期间,完成了《教育研究法》一书,这本书被指定为许多大学的教学参考用书。
大学毕业以后,任厦门集美师范研究部主任兼心理学和教育学教师,主编《初等教育界》、《儿童导师》两种教育刊物。
1936年春,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教育研究室任研究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祖国。
1938年应桂林江苏教育学院邀请,任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
1941年起先后应聘任四川教育学院、广东中山大学等校的教授。
1947年夏,在香港达德学院任教授兼教务长,并兼中业学院院长。
解放后,任中央出版总署编审局副处长兼教育组组长,后改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1951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学报》编委。
80年代以来,他创办了《心理发展与教育》这一全国唯一的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方面的专业性杂志,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等书。
他的主要著作有《小学课程研究》(1930年),《小学学生出席与缺席问题》(1930年)、《小学行政新论》(1933年)、《教育研究法》(1935年)、《小学研究工作实施法》(1937年)、《儿童心理学》(1962年,1979年)、《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1982年)、《朱智贤心理学文集》(1990年)、《思维发展心理学》(与林崇德合著,1986年)、《儿童心理学史》(与林崇德合著,1988年)、《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1990年)。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朱智贤(1908—1991),字伯愚,江苏省赣榆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18年从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写过许多儿童教育论著。
1930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学习,师从于一批有名的学者,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
在大学期间,完成了《教育研究法》一书,这本书被指定为许多大学的教学参考用书。
大学毕业以后,任厦门集美师范研究部主任兼心理学和教育学教师,主编《初等教育界》、《儿童导师》两种教育刊物。
1936年春,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教育研究室任研究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祖国。
1938年应桂林江苏教育学院邀请,任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
1941年起先后应聘任四川教育学院、广东中山大学等校的教授。
1947年夏,在香港达德学院任教授兼教务长,并兼中业学院院长。
解放后,任中央出版总署编审局副处长兼教育组组长,后改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1951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学报》编委。
80年代以来,他创办了《心理发展与教育》这一全国唯一的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方面的专业性杂志,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大词页 1 第典》、《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等书。
他的主要著作有《小学课程研究》(1930年),《小学学生出席与缺席问题》(1930年)、《小学行政新论》(1933年)、《教育研究法》(1935年)、《小学研究工作实施法》(1937年)、《儿童心理学》(1962年,1979年)、《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1982年)、《朱智贤心理学文集》(1990年)、《思维发展心理学》(与林崇德合著,1986年)、《儿童心理学史》(与林崇德合著,1988年)、《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1990年)。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试题及答案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刘金花教授是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她的研究涵盖了儿童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一份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1. 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个阶段的心理发展?A. 婴儿期B. 儿童期C. 青少年期D. 所有上述阶段答案:D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几个阶段?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C3. 以下哪个不是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A. 信任与不信任B. 自主与羞愧C. 勤奋与自卑D. 知识与无知答案:D二、填空题4.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这被称为________。
答案:发展阶段5.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7-11岁之间主要处于________阶段。
答案:具体运算阶段三、简答题6. 简述儿童自我中心性的特点及其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答案:儿童自我中心性是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往往只从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
这一特点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发展出更为复杂的社会认知能力。
四、论述题7. 论述儿童情绪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儿童情绪发展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在婴儿期,儿童的情绪表达较为简单,主要通过哭泣、笑声等非言语方式表达基本情绪。
学前期,儿童开始能够识别和表达更复杂的情绪,如羞愧、内疚等。
学龄前期,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到了学龄期,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理解更为复杂的情绪状态,如同情、羡慕等。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个涵盖广泛领域的学科,它不仅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还关注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童⼼理学》⽪亚杰 ⽪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亚杰,瑞⼠著名⼼理学家。
⽣于瑞⼠的纳沙特尔。
曾在瑞⼠和法国两次获得博⼠学位。
先后担任过⽇内⽡⼤学教授、卢梭学院助理院长、瑞⼠⼼理学会主席、国际⼼理学会主席、⽇内⽡“发⽣认识论国际研究中⼼”主任等职。
⽪亚杰长期致⼒于⼼理学研究,把数学、物理和⽣物学中的概念引⼊了⼉童的动作和思维活动的研究中,创⽴了主要研究作为知识形成基础的⼼理结构和探讨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机制的“发⽣认识论”,他和同事英海尔德等⼈组成了以他为中⼼的“⽇内⽡学派”。
这⼀学派关于⼉童的思维、语⾔、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等理论,对于西⽅现代⼉童⼼理学、发展⼼理学和教学改⾰产⽣了⼴泛影响,受到了⼼理学界的重视。
⽪亚杰的著作近五⼗种,主要有《⼉童的语⾔和思维》(1924)、《⼉童的世界概念》(1926)、《⼉童的道德判断》(1932)、《从⼉童期到青年期逻辑思维的成长》(1958)、《⼉童⼼理学》(1966)、《知觉的机制》(1969)、《发⽣认识论原理》(1970)等。
《⼉童⼼理学》是⽪亚杰和英海尔德合写的⼀部重要著作。
在本书中,作者从“发⽣认识论”出发,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童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把这⼀过程分为感知——运动、运算和前青年期三⼤连续的阶段。
对每⼀阶段中影响⼉童⼼理发展的各种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作者都做了认真的分析,并有⼤量详实的感性实验材料进⾏论证,同时,也在⾃⼰的观点的阐述中指出了传统观念的偏颇。
由于本书存在着许多⽐较抽象、艰涩的名词,因此给阅读本书带来了⼀定的难度。
但是,全书的观点⾮常鲜明,⽂字也相当简练。
本书分六章,包括⼆⼗四节,共⼗万多字。
于1966年⽤法⽂出版,1969年被译成英⽂。
1980年由吴福元译成中⽂,商务印书馆出版。
⼉童⼼理学同研究普通⼼理学中⼀般⼼理机能发展的发⽣⼼理学不同。
它只研究⼉童⼼理发展本⾝,同时⼜不局限于⽣物学上的成熟问题,还必须考虑⼉童的练习、获得的经验和⼀般的社会⽣活。
父母必读的十大儿童教育心理学心理对于早教的重要性早已经被社会大众认可,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父母必读的十大儿童教育心理学,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十大儿童教育心理学1)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这种由于家长的期待和爱而产生的积极效应便叫做罗森塔尔效应,在小学低年级的小孩中最容易产生。
因此,聪明的家长应该把这种效应传递给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
2)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习惯的养成为人父母有谁不喜欢,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过于偏爱就变成了害,那将会害他们一生。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小开始,家庭教育就尤其重要。
孩子就像一棵幼苗,从小就要培养好。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近,我在同事家玩,她的孩子要吃水果,向妈妈叫道:妈妈,我要吃苹果。
她妈妈赶紧拿来递给了她,其实那水果就在她身边。
看到这一切,我有太多的感触,现在像他们这样的孩子太多太多了。
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身子女,他们可谓是每一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小皇帝,他们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相应地生活习惯就比较差:依赖性强,脾气暴躁,心理承受力差,而且特别自私,缺乏自信心,挫败感较强。
鉴于此,我们家长首先要重视教育子女学会劳动,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例如:让他们擦擦桌子,扫扫地。
并且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
子女从小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将终身受益。
椐调查表明劳动是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占45%,高中生占52%。
我们知道,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家务活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因为他们在劳动中会学会自信,自强,能培养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
当然,有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后代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有一个勤劳的民族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其次,要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让他们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第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孩子生活习惯时,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不但希望孩子生活得好,还希望孩子学习得好,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现在有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边做边玩,做作业拖拖沓沓,半个小时能做完却用了一个小时,效果不好。
针对这一情况,教育孩子的方针是要求孩子限时限量完成作业,完成中寻求质量的保证。
其余时间由其自己安排,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另外,有些不热爱学习,缺少求知欲,甚至有逃学、厌学的现象,这些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家长从小就应注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对待孩子提出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家长要耐心细致地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带她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她们懂得知识是无穷的。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充实。
因此,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
父母要以身作则来教育和引导孩子。
激励她们热爱学习。
我们在注重孩子学习的结果的同时,还应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每天都应不少于两个小时的时间来陪孩子一起学习和玩耍,不能忽略孩子的智力发展。
以我们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求知欲。
第三、树立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模仿能力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作为父母,所以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要做好每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让孩子做到的,我们却做不到。
例如:要求孩子把学习用品摆放整齐,我们就要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要求孩子衣着整洁,我们就要穿着得体大方;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我们就要谈吐文雅、举止大方;要求孩子诚实守信,我们就要信守诺言;要求孩子读书学习,我们就要看书读报等等。
试问,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能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吗?所以我们家长必须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忍痛割爱,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发现有些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不管了;有的对舞蹈感兴趣,但是觉得太苦,就中途退学了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孩子怕吃苦,缺少恒心,缺少坚强的意志力。
《彦氏家训》中教子三岁读书,岳飞的严厉教子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敢于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
第五、严格要求,与教师密切配合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依靠孩子多次反复的实践,所以家长对他们要严格要求。
家长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但不要只讲要求,忽视做法。
不防在家里给孩子指定一下计划,应结合孩子身边的真人真事进行教育,让孩子敢于表达对事情的不同看法,要求孩子对每个真实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孩子通过事件检讨自己哪些行为习惯做得好,哪些行为习惯有待改进。
通过这些谈话,家长既可以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想些什么,也可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表现时,要循序善诱,鼓励引导,切忌简单粗暴,放任自流或暴风雨骤下,双人混合而打,还可以与教师及时沟通,共同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教育效果,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总之需要我们家长时时处处做教育的有心人。
从小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好习惯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实,规矩必须从出生就开始立,越晚代价越大。
这是家长应该重视的事。
“孩子不好好吃饭、睡觉该怎么办?”“孩子太黏人怎么办?”“孩子的好习惯到底该怎么培养?”“多大开始练他立规矩?不听话可不可以打?”……孩子出生后,各种养育问题都会接踵而至。
1.孩子一出生就要立规矩“爱孩子难,还是给孩子立规矩更难?”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说“立规矩更难!”为什么立规矩更难?因为父母首先要给自己立规矩。
爱和规矩应该是在一起的,不是分离的,很多父母往往是在爱的时候没了规矩,立规矩时没了爱。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等他大了就会慢慢懂事了,其实,规矩必须从出生就开始立,越晚代价越大。
真正的爱应该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应该是带有爱的规矩。
真正的爱和规矩需要有正确的父母观。
每一个规矩,第一次立时对父母都是一个重大考验1岁多的约翰与爸爸妈妈分床睡的第一天晚上,超级保姆(在国外,超级保姆受到过许多育儿方面的专业培训)指导妈妈:把约翰放到他的小卧室的小床上,然后侧过身坐在床边低头给约翰念故事书,只让约翰看到妈妈的半边脸,不让妈妈与其有目光交流。
读完故事,妈妈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挪到房间门口,最后出来关上门。
可当妈妈读完故事还未挪动脚步时,小约翰就意识到不对劲儿了,开始大哭,并从小床的围栏上翻越出来,跳在地上。
妈妈在超级保姆的指导下,不动声色地又把小约翰放进小床里,重新坐在床边读故事,可小约翰又大哭,再次翻越出来,这样反复三次。
小约翰声嘶力竭地大哭大闹,约翰的妈妈这时坚持不住了,低着头开始抹眼泪。
超级保姆不得不出动,进屋与妈妈并排坐在床边,闭着眼静静地就这样坐着,小约翰又哭了一会儿倒头就睡了……有了第一次的规矩,接下来就好办了。
许多家长在第一次立规矩时因为坚持不了而放弃,或者因为孩子做不到而大声呵斥孩子,这都不足取。
对待无理取闹的孩子,语气2.3.4.提示: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习惯,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对孩子非常有利,家长不要忽视培养孩子的习惯。
致家长:7个影响人生的好习惯致家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还包括道德习惯、卫生习惯、认知习惯等等,这些串在一块儿最终形成一个人的性格。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最终收获成功。
倾听的习惯再聪明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行。
父母在家就可以培养孩子这个习惯,跟孩子强调:“妈妈爸爸和你说话,你眼睛要看着我们。
”家长和孩子说话时,也要看着他。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倾听的习惯。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往往上课时眼睛不看老师,而是东张西望。
要求孩子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对于他注意力的培养是相当有好处的。
从电视、书本等二级介质中得来的经验给大脑皮层留下的烙印较浅,不如亲身体验。
一个人的大脑表层褶皱越多,智商越高。
而亲身体验能够有效刺激大脑,留下更深的记忆。
观察的习惯十多年前,教育部曾经派出了由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心理学、教育学的博导组成的调研组到中科大蹲点了整整八个月,和少年班的大学生同吃同住,研究他们如何在十四五岁的年纪就成为大学生。
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孩子的聪明之处各不相同,但他们通常生活在城乡结合部。
在这里,既能享受大城市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每天接收巨大的信息量,同时又能接收大自然灵气的滋养。
两者对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缺一不可。
正如古语所言,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很多家长在督促孩子读书方面特别上心,但少有人让孩子到一个新的地方,接触新鲜事物。
因为成人对于身边的刺激已经麻木了,而对于孩子来说,一点点不一样都足以刺激他的大脑,丰富他对世界的认识,增加他对世界的了解。
心理学上有个生动的比喻:一个人只要拂去心灵的灰尘,他对自己充满自信,他的潜能就无限大。
自信的习惯孩子上小学前,很多家长会说,现在该收收你的心了,以后再也不能调皮捣蛋了,这种说法会打击孩子的自信。
家长应该说:“恭喜你进小学,长大了,真了不起,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在学校,你可以学到各种本领,以后不用妈妈给你讲故事了,你以后能教爸爸妈妈了。
”让孩子有一种自豪感和骄傲感。
培养自信的关键在于家长首先应该认同孩子的情绪,积极看待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和变化。
只有家长怀着包容而接纳的心态,孩子才更容易接受自己,从而建立起充足的自信。
比如,一个一年级孩子忘了让家长在考卷上签名,于是他冒签了。
老师发现后,严厉地批评了他。
回到家,孩子对妈妈痛哭流涕。
此时,妈妈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抱抱他,拍拍他的背。
然后告诉孩子,他今天的行为蛮“聪明”的,但是不正确。
先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然后用“但是”做转折。
最后告诉他,下次再碰到同类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后只知打骂,却从不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家长代替孩子做很多事,实际上满足的是自己的心理需求,对孩子并没有好处。
家长应该反思,这样做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自主动手的习惯很多在家长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对于初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可能很难。
因此养成一定的习惯至关重要。
如果家长仍像孩子上幼儿园时那样事事包办,结果很可能害了孩子。
比如,家长每天代替孩子整理书包,那么孩子就不知道东西放在哪里。
后果是什么?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抄写黑板上的题目,自己整理书包的小朋友马上就能找到文具和书本,而家长代劳的孩子找起来就要多花点时间。
除了理书包,别的事情家长也习惯性地帮孩子代劳。
很多一年级的孩子动作慢,是因为他的事总有人替他做,不知不觉间被剥夺了自主学习和动手的权利。
可能很多家长觉得一年级孩子怎么要花这么多时间陪伴。
要知道,小学前两年不培养好学习习惯,以后一辈子都要花时间、花精力。
如果家长不在旁边“培读”,永远不知道孩子学习上到底哪里卡壳了。
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一直提倡,一年级家长不应“陪读”,而应“培读”。
“陪读”是指,孩子碰到问题,家长直接给答案。
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可能到了三五年级,仍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