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第23章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资本论读后感心得资本论读后感心得篇1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主要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内容。
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论述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的本质规定。
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不仅是其产生的前提,更重要的也是其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首先通过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要内容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即商品经济,并阐明了它作为一般商品经济所必然具有的基本特征。
接下来侧重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起初是在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不变的情况下,单靠延长工时这种形式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而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的方式,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最后通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主要包括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首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形成使用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实质上就是要揭示资本运动的规律,或者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配的规律。
因此,研究资本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而正因如此马克思的《资本论》没有过时,它帮助我们研究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对现在及未来都拥有着指导作用。
《资本论》第一卷的这些篇中有一篇是单章节成篇的,就是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想来这篇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在不知到从《资本论》——这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研究所汇成的书,的何处开始表达我的感受时,我选择这里作为我表达的突破口。
“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值。
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而这一运动的的有意识承担者——货币的占有者就变成了资本家。
他们的钱袋就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
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值——变成了他的主观目的。
只有在占有越来越多的抽象财富——货币成为他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活作为人格化的,有意识和意志的资本执行职能。
他们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益,而只是谋求利益的无休止运动。
这是一种绝对的致富欲。
为了贵卖而买即马克思提出的总公式“G—W—G’”,这似乎只是一种资本即商人资本所持有的形式。
但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一种货币,它转化为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售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
也就是说,货币被表现为等于更多货币的货币,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但资本的总公式又再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矛盾。
马克思先生举出了一个例子。
“假定卖者享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把价值100的商品卖110,即在名以上加价10%。
这样,卖者就得到了剩余价值10.但是,他当了卖者之后又当了卖者。
现在第三个商品占有者作为卖者和他相遇,并且也享有把商品贵卖10%的特权。
我们把那位商品占有者作为卖者赚的了10,但又作为买者要失去10。
实际上,整个事情的结果是,全体商品占有者都高于商品价值10%互相出卖商品,这与他们把商品按其价值出售完全一样。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精品5篇)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篇1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主要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内容。
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论述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的本质规定。
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不仅是其产生的前提,更重要的也是其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首先通过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要内容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即商品经济,并阐明了它作为一般商品经济所必然具有的基本特征。
接下来侧重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起初是在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不变的情况下,单靠延长工时这种形式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而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的方式,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最后通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主要包括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首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形成使用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3篇合集)【篇一】《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
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
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
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
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
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
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通用14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通用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本论读后感篇1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23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23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读后感
在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二、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三、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四、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在第一部分中,首先讲了资本构成的基本概念—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有机构成,平均构成。
其次,叙述了资本构成不变,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资本构成不变,积累增加,工人的工资随之提高。
但这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因为工资的提高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工人受雇佣,受剥削的地位。
工资提升的高度还受资本积累的限制,不能危及资本家的利益,不能影响资本积累。
,
在第二部分中,马克思讲了在资本积累过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积累强有力的杠杆,使资本有机构成在积累中提高。
在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在积累中等比例提高。
在生产资料价值下降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价值构成的提高只是近似的反应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但并不排斥其他绝对量的增加。
马克思在这一部分还讲述了资本积累的形式。
资本积累的形式主要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指单一资本因积累而在生产规模上的扩大。
积聚有两个特征:(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手中积聚的发展,要受社会财富增加的限制。
(2)社会资本分散在许多单个资本家手中,他们彼此相互竞争,相互排斥。
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
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资本积聚引起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加剧资本集中。
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形成途径不同,作用范围不同,体现的关系不同,个别资本增大的速度不同。
资本积聚和集中使可变资本日益减少,在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新的追加资本比以前同量资本吸收较少的工人,完成周转的原有资本,再次投入新的周转时,又排斥一部分原来雇佣的工人。
在第三部分中,提出了相对过剩的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推动,资本积聚和集中的促进。
相对过剩人口的实质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变动应该从社会总资本角度,不同生产部门,发展总趋势三个方面来考察。
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是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促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
不断变化的资本增值需要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变化需要相对过剩人口,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需要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比可变资本的减少更加迅速,主要表现在只增加工资而不增加工人,增加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而不增加工人,雇佣不熟练工人排挤熟练工人。
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减还决定的工资的变动。
第四部分主要叙述了相对过剩人口的诸多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需要救济的赤贫者。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有以下几
点:1、资本积累的不断增进、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不断增多,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一极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一极的贫困积累,形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无产阶级的贫困总是比较而言的.他们和剥削阶级百万富翁比,总是处于贫困之中,二者的鸿沟是显然可见的.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同前
一时期相比也有时下降,这被称之为绝对贫困,但这是有时发生的现象。
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与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造成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不断增加,从而相对过剩人口与日剧增.4、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据。
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以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规模,以便于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资本论的这一章节我们可以看出。
资本主义的积累是建立在剥削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之上的,资本主义的积累扩大了贫富的差距,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资本主义的世界里充斥着穷人的叹息和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