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审小麦品种
- 格式:docx
- 大小:47.86 KB
- 文档页数:25
盐麦1号(试验名:盐麦0730)是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中间材料071T-159为母本、镇麦168为父本,经过人工杂交后经多年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强的常规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200005)。
该品种在多年多点的试验和示范中表现出丰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熟相佳、商品性好等优点。
本文作者对盐麦1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为该品种在实际生产中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采用2017-2020年江苏省小麦淮南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结果,试验按照江苏省小麦新品种试验方案进行。
区域试验在江苏省淮南麦区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试点,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
小区为长方形,长宽比为3∶1。
试验区四周设置保护行(1.0m 左右),保护行采用试验用品种。
小区面积为13.33m 2,全区收获计产。
生产试验设2次重复,采取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50m 2以上,全区收获计产。
通过盐麦1号与对照品种产量比较分析其丰产性[1];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其稳产性及其穗粒结构稳定性,=/×100%,一般值越小,说明稳定性越好[2];用高温系数法()综合评价其丰产稳产性,=(-)/1.10×100%,值越大,说明丰产稳产性越好[3],其中,为某品种平均产量,为标准差,为对照品种平均产量;把盐麦1号在各试点的平均产量作为因变量,以各试点全部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回归系数的大小评价其适应性,用决定系数判断估值的准确性。
采用Excel 、IBM SPSS 25.0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亲本来源与选育过程盐麦1号的母本是中间材料071T-159,具有灌浆速率快、熟相佳等优点,父本镇麦168具有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性好等优点[4]。
于2010年以071T-159为母本、镇麦168为父本杂交,经多年系谱法选育、加代,至2013年秋季F 7各种性状基本稳定。
国审中麦69小麦品种介绍
嘿,各位农民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那国审中麦69小麦品种,简直就是农田里的一颗闪亮新星,让人爱不释手啊!
首先说说这小麦的长相,中麦69那是一片绿油油,看着就让人心里舒坦。
它的叶子宽宽大大的,跟咱们的手掌似的,能吸收更多的阳光雨露,长得那叫一个茁壮。
到了收获的季节,金黄色的麦穗沉甸甸的,低垂着头,仿佛在向咱们农民兄弟鞠躬致谢呢。
再来说说它的性格吧,中麦69这家伙,那可是个“吃苦耐劳”的好手。
它不怕干旱,也不怕水淹,就像咱们农村的孩子一样皮实。
就算遇到点风吹雨打,它也能挺起胸膛,继续茁壮成长。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而且啊,中麦69还是个高产的能手。
一亩地下来,那产量能比其他小麦品种高出不少。
这样一来,咱们农民兄弟的收入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
你说这能不让人高兴吗?
除了高产之外,中麦69的品质也是一流的。
它的麦粒饱满、色泽鲜亮,磨出来的面粉又白又细,做出来的面食口感那叫一个筋道。
不管是做馒头、包子还是面条,都能让人吃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更值得一提的是啊,中麦69还是个“环保小卫士”。
它生长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化肥和农药,就能长得好好的。
这样一来啊,咱们就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了。
你说这小麦品种多好啊!
所以啊朋友们啊,如果你还在为选什么小麦品种而发愁的话啊,那就赶紧试试中麦69吧!它绝对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哦!相信我一次吧朋友们!咱们一起努力把农田种得更好、更丰收吧!。
武陟县2018—2019年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试验报告作者:吉金金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9年第10期一、试验目的通过开展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试验,客观、公正地评价不同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品质和利用价值,为加快武陟县优质专用小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试验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材料参试品种共11个,分别是西农583、郑麦379、周麦36、中麦578、存麦21、郑麦158、郑麦366、郑麦369、怀川916、丰德存麦5号、新麦26。
对照品种为百农207。
(二)试验设计试验共12个品种,2次重复,24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378 m2(长70 m、宽5.4 m),重复间设走道0.8 m,试验地两边设保护行。
(三)试验田概况及栽培管理试验田选择在武陟县北郭乡岳马蓬村保红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小麦生产基地。
试验田土质为黏土,有机质15.9 g/kg,全氮1.22 g/kg,有效氮87 mg/kg,有效磷19.8 mg/kg,速效钾139.9 mg/kg,肥力条件中上等,井水灌溉,灌溉方式为管灌和喷灌,前茬作物为玉米。
试验田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基础上进行深耕整地、精细耙地、打埂做畦,每667 m2施45%腐殖酸复合肥40 kg和生物有机肥50 kg作底肥。
于2018年10月19日播种,每667 m2播种量15 kg。
10月30日浇出苗水。
于2019年3月2日浇返青水,并每667 m2追施尿素7 kg;3月11日,每667 m2用7.5%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100 mL+10%笨磺隆可湿性粉剂30 g+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60 mL进行除草;3月17日,每667 m2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 g+磷酸二氢钾200 g防治纹枯病;4月10日浇孕穗水,每667 m2撒施尿素8 kg;4月23日,每667 m2用43%戊唑醇悬浮剂25 mL+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 mL+磷酸二氢钾200 g进行病虫害防治;5月2日,每667 m2用43%戊唑醇悬浮剂25 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磷酸二氢钾200 g+尿素1000 g防治病虫害;5月3日浇灌浆水;6月10日收获。
双国审小麦新品种冀麦325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作者:吕亮杰刘玉平赵爱菊李辉陈希勇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2年第07期摘要为了全面评估冀麦325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根据2012—2014年国家黄淮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2017—2019年国家黄淮北片旱肥组区域试验、2014—2015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北片水地生产试验和2019—2020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北片旱肥组生产试验的资料,对小麦新品种冀麦325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及环境适应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冀麦325在黄淮北片水地组2012—2013年度区域试验中比对照良星99增产6.89%,2013—2014年度比对照良星99增产6.45%,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中比对照良星99增产5.59%;在黄淮北片旱肥组2017—2018年度区域试验中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1.45%,2018—2019年度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7.60%,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中比对照洛旱7号增产5.70%。
另外,冀麦325产量三要素协调,抗寒性好,抗倒,抗旱。
综合分析表明,冀麦325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是适合黄淮北片冬麦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
关键词小麦;冀麦325号;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7-0030-07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7.00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nalysis of High-yield, Stability and Adaptation of New Wheat Variety Jimai 325L Liang-jie,LIU Yu-ping, ZHAO Ai-ju et al(Institute of Cereal and Oil Crops,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Hebei Crop Genetic Breeding Laborator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Abstract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production, utilization and breeding value of Jimai 325, the high yield, stable yield, stress resistance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of new wheat variety Jimai 325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national regional trial of irrigated field in north Huang-Huai plain (2012-2014), the regional trial of drought fertilizer in north Huang-Huai plain (2017-2019), the national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test of irrigated field in north Huang-Huai plain (2014-2015) and the national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test of drought fertilizer in north Huang-Huai plain (2019-202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Jimai 325 increased by 6.89% compared with that of Liangxing 99 in the 2012-2013 regional trial, 6.45% higher than that of Liangxing 99 in 2013-2014 and 5.59% higher than that of Liangxing 99 in the production test in 2014-201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Luohan 7 in the drought fertilizer test of 2017-2018, 2018-2019 and 2019-2020, the yield of Jimai 325 increased by 1.45%, 7.60% and 5.70%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re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wheat yield of Jimai 325 were coordinated, and it has good cold resistance, lodging resistance and drought resistance.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dicatedthat Jimai 325 had high yield, stable yield and adaptability, and was a new wheat variety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winter wheat in the north of Huang-Huai area.Key words Wheat;Jimai 325;High yield;Stable yield;Adaptability小麥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贸易额多。
大穗大粒型高产小麦新品种新研7号的选育张东志1 张莉莉1 谢 荣1 朱 跃2 刘志清1 张存岭1(1濉溪县小麦新技术研究所,安徽濉溪235100;2安徽隆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濉溪235100)摘要:濉溪县小麦新技术研究所把穗粒重作为提高产量的突破口,把抗病耐逆作为稳产的保证,以烟农21为母本、新研3号为父本杂交经改良系谱法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新研7号,该品种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综合抗性优,丰产稳产性好,202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安徽沿淮淮北地区种植。
关键词:新研7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粮食作物的22%左右,占口粮消费的4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7%和16%。
黄淮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1],其面积约1466万hm2,占全国的55%。
由于生态条件、土壤类型和栽培水平参差不齐,干旱、倒春寒、穗发芽、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以及面制品加工专用多样化的需求,生产上要求小麦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广适性[2]。
黄淮麦区生态条件比较复杂,小麦生育期间光温充足,冬季虽无严酷冻害,但早春气温变化剧烈,土壤肥力和质地差异较大,干旱是造成本区小麦产量不稳的主要原因[3]。
受气候变化及秸秆还田等因素的影响,多种病虫害交替发生且逐年加重[4]。
白粉病和叶枯病是该区普遍且常发的病害,条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区域间、年际间发病差异较大。
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某一种性状的突破性改善都能使产量大幅度提高。
穗数的自身调节是对产量补偿最强的因素,高产田的有效穗数已趋于饱和,千粒重在遗传上是最可靠的产量构成因素,而穗粒数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5]。
据此,濉溪县小麦新技术研究所把穗粒重作为提高产量的突破口,把抗病耐逆作为稳产的保证,制定育种目标:穗粒数40粒左右,千粒重50g以上,产量稳定在9000kg/hm2左右,具有10500kg/hm2的生产潜力;弱冬-冬性,耐寒抗旱,抗倒春寒能力较强;分蘖力中等,根系发达,茎秆坚韧,株高80~90cm,高抗倒伏;株型半松散,叶型较挺;中早熟,上三叶功能期长,耐热性好,熟相好;高抗至中抗条锈病,对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纹枯病耐病性较好;籽粒商品性好,达到中筋以上标准。
麦类作物学报 2020,0(9):封•.Journal of Triticeae C rops doi : 10.7606 j.issn.l(H)9 1011.2020.09.17国审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西农364审定编号:国审麦2020021 ;陕审麦2018012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品种来源:西农558/99319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相当。
幼苗半匍匐.叶片宽长.叶色黄绿.分麋力中 等,成穗率较高。
株高77. 8 cm.株型半紧凑.旗 叶窄短上举.穗层厚.熟相较好。
穗椭圆形.门壳,短苦,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
每667 n 『(亩)平 均穗数42. 3万穗,穗粒数3(). 3粒.T 粒重41. 2 g 。
中感纹枯病,高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慢条锈病,中抗叶锈病。
籽粒容重808 g • 1一|,蛋|']质 含量14.56%,湿面筋含最33%.稳定时间& 8 min,吸水率62.6%.最大拉伸阻力384 E. U,拉 伸面积80 cnr o 达到中强筋小麦品质标准。
产量表现2016 — 201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 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每667 m 产量548. 1 kg, 比对照周麦18增产0. 65%;2()17 —2018年续试,平均每667 m 2产量445. 2 kg,比对照周麦18减 产].81%; 2018 — 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每 667 m 2产量572. 8血.比对照周麦18减产 ().2%。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淮 河以南稻茬麦区)和南阳I 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 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i |j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匕地区.安徽 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髙中水肥地块早中茬 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中旬.每667 m 2适宜基本 苗14万〜22万,注意防治蜗虫、门粉病、赤霉病。
2023年国审小麦品种审定公告2023年,国家审定了一批小麦品种,这无疑是对我国农业领域的一次重大利好消息。
小麦作为我国农业主产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种审定公告无疑对我国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看2023年国审小麦品种审定公告的具体内容。
根据公告显示,这次审定的小麦品种涵盖了不同的类型和特点。
这些品种在耐病性、产量、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可以说是对小麦生产的一次巨大鼓舞。
在这份公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小麦品种,它们不仅在产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耐病性和适应性上也有显著的提高。
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益、降低疾病发生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想就这次审定的小麦品种公告涵盖的内容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
从产量来看,高产是小麦育种的永恒主题。
而在本次审定的小麦品种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品种的产量均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小麦育种的技术水平,也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但与此我也想提醒大家,良好的产量只是小麦品种值得肯定的更加重要的是其在品质和耐病性方面的表现。
只有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才能真正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再来看看小麦品种审定公告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从长远来看,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的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小麦的质量和产量,让农业更具竞争力。
而这正是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的。
我想共享一下我个人对于这个主题的一些观点。
我认为,小麦品种审定公告不仅仅是一次小麦品种的更新,更是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一次全面提升。
这次审定的小麦品种,不仅在产量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耐病性和品质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这无疑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2023年国审小麦品种审定公告的发布,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我国农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2018-2019年南阳市小麦新品种展示初报尊敬的评委、各位专家、领导和同行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阳市农业局的小麦种植专家,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介绍我们南阳市2018-2019年度的小麦新品种展示情况。
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物之一,小麦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我们政府、专家和农户们的高度重视。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南阳市农业局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工作,并且收到了一些非常有潜力的小麦新品种。
今天,我将向大家简要介绍我们重点展示的几个小麦新品种。
我们有一款名为“南阳红”的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在我市进行了大面积试种,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南阳红小麦具有以下特点:矮秆强抗倒伏、抗旱抗倒、耐寒能力强、抗病害能力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等。
这些特点使得南阳红小麦成为了我市农户们的首选,也受到了很多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赞扬。
我们还有一款名为“南阳绿”的小麦新品种。
这款小麦品种在我市进行了精心选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南阳绿小麦具有耐病、耐冷、产量高、质量好等特点,非常适合我市的种植环境。
通过以上几个小麦新品种的介绍,我相信大家对我们南阳市小麦种植业的进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研发出更多更好的小麦新品种,为我市的农业生产贡献力量。
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我们的小麦新品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关注。
谢谢!。
泰农19小麦品种简介
泰农19是一种优质的冬小麦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育成。
该品种于1999年通过国家农业部审定,其耐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泰农19小麦品种的特点:
1. 优良的产量:泰农19小麦品种的亩产量较高,可达到500公斤以上,相较于传统品种,其产量提高了20%-30%左右。
2. 耐逆性强:泰农19小麦品种具有较强的耐病、耐旱、耐寒冷的能力,不仅适应了北方干旱缺水、低温冻害等恶劣环境,而且在南方地区也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
3. 优质的品质:泰农19小麦品种的品质表现出色,其面筋质量好、口感醇厚、色泽金黄,更适合制作面食,深受消费者喜爱。
4. 营养丰富:泰农19小麦品种的营养价值较高,其蛋白质含量高、热量低、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
5. 生长期短:泰农19小麦品种的生长期较短,大约在100天左右,因此可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温度波动,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泰农19小麦品种的优良产量、耐逆性强、优质品质、营养丰富和生长期短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优秀的小麦品种,对于提高我国小
麦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高邮市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一、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作物之一。
随着农业科技和品种改良的不断发展,小麦新品种的出现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民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我市农业科研单位进行了2019年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旨在通过对比各品种的产量、抗逆性等性状,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指导。
二、试验目的1. 评价不同小麦新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表现,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2. 比较不同小麦新品种的抗逆性能,为农民提供应对灾害的参考数据。
三、试验材料和方法1. 试验地点:本次试验在高邮市的多个小麦种植基地进行;2. 试验品种:选取了市面上常见的若干小麦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3.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重复3次,共设5个处理;4. 试验指标:主要观察产量、千粒重、籽粒硬度、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同时也考察抗逆性能。
四、试验结果1. 产量比较:经过试验观察,新品种A产量最高,平均每亩达到了550公斤;而新品种B产量稍低,平均每亩达到了530公斤;新品种C的产量略高于B,平均每亩达到了540公斤;新品种D和E的产量相差不大,分别为520公斤和510公斤。
2. 千粒重比较:新品种C的千粒重最高,平均为35克;其次是新品种A,平均为34克;新品种D和E的千粒重一样,平均都为32克;新品种B的千粒重最低,平均为30克。
3. 籽粒硬度比较:从试验结果看,新品种D的籽粒硬度最高,符合食品加工的要求;新品种A、B和C的籽粒硬度略低于D,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新品种E的籽粒硬度较低,需要进一步改进。
4. 抗逆性能:经过逆境试验,新品种A和C的抗逆能力较强,对淹水和干旱的适应能力好;而新品种B和E的抗逆性能较差,对干旱和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弱。
根据试验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新品种A在产量和千粒重方面表现优异,适合在我市种植;2. 新品种C在产量和千粒重方面也有不俗表现,是值得种植的优质品种;3. 新品种D在籽粒硬度方面表现最佳,适合作为食品加工原料;4. 对于抗逆性能较差的新品种B和E,建议进一步改良或选择其他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
农艺学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5期2019年高邮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通过强化品种引进、试验示范[1-2],准确掌握6个不同小麦品种在高邮市气候条件下的特性,以便筛选出优质、高产、适宜的小麦良种,为稳粮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安排在高邮市卸甲镇周邶墩村某农户田块进行,试验地排灌方便,土质为黏土,地力中等偏上,肥力均匀。
前茬为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5月20日播种,6月14日插秧机移栽,11月3日收割,平均产量10852.5kg/hm 2。
1.2试验材料选用适应性强、产量潜力大的6个小麦品种,其中弱筋品种1个,即宁麦13;中筋品种4个,分别为苏麦11、苏麦188、扬麦25、扬辐麦4号;强筋品种1个,即镇麦12。
供试品种概况见表1。
1.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不设重复,顺序排列[3-4],每个品种种植面积为1000m 2。
1.4试验实施11月12日播种,播种方式为人工撒播,浅旋盖种,播种量187.5kg/hm 2。
机械旋耕时施入45%高浓复合肥600kg/hm 2作基肥;1叶1心时施用尿素112.5kg/hm 2作苗肥;叶龄余数2.5叶施用尿素150kg/hm 2+45%高浓复合肥225kg/hm 2作拔节肥;在叶龄余数0.5叶施用尿素112.5kg/hm 2作孕穗肥。
播后镇压1次,越冬期12月15日镇压1次;越冬期清沟理墒,突出内外三沟相配套;返青期3月8日喷施国光矮丰。
3月初用世玛+异丙隆化除;3月中下旬用康满得防治纹枯病2次,3月下旬用三唑酮防治白粉病,4月中下旬小麦扬花期开展“一喷三防”,使用噻呋酰胺+三唑酮+吡虫啉+春泉防治,突出防治赤霉病、白粉病、麦蚜虫等病虫害。
1.5调查内容与方法播种后定点记载各品种生育进程、植株长势长相、茎蘖动态,收获前进行产量测定[5-7]。
2结果与分析2.1产量及产量结构由表2可知,产量以扬麦25最高,达7365.0kg/hm 2;其次是镇麦12与苏麦188,分别为7321.5、7206.0kg/hm 2;苏麦11和宁麦13产量最低,分别为6501.0、6396.0kg/hm 2。
国审旱地小麦铜麦6号马 雯1 马 兵2 翟群社2 宋文亮3 王福建4 赵家强4 罗 贞5(1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岐山722400;2陕西省种子工作总站杨凌试验站,杨凌712100;3陕西省宝鸡市种子工作站,宝鸡721000;4陕西省兴平市种子管理站,兴平713103;5陕西国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杨凌712100)摘要:铜麦6号是半冬性品种,株型半紧凑,田间长势好,在旱地、盐碱地、水地均可种植。
对品种选育、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旱薄、抗盐碱地的小麦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小麦;铜麦6号;耐寒;耐盐碱;抗旱;抗倒;旱水地两用适应旱地、盐碱地的小麦优良品种不多,但铜麦6号有着优良的适应性,现已大面积推广种植,目前,铜麦6号已在甘肃陇东地区、山东(菏泽)、河南、河北、山西晋南旱地推广种植,且在山东省盐碱地试种成功,为中国小麦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1]。
铜麦6号品质好、产量高,抗倒、抗逆性好,耐旱、抗盐碱,是旱薄、盐碱地不可多得的好品种,配套合理栽培管理技术,可发挥高产潜力[2-4]。
1 品种来源铜麦6号是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农技推广中心以西农1403(Q104)为母本,以抗寒、抗旱、耐瘠薄、抗黄矮病的自选系R92(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在旱作条件下选育而成的旱地小麦品种。
2012年5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陕审麦201210号);2019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麦20190007),同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90045)。
2 特征特性2.1 农艺性状 铜麦6号属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45d,与对照晋麦47熟期相当,幼苗匍匐、叶片宽长、叶色灰绿、分蘖力中等,株高78cm、株型半紧凑、抗倒性好,旗叶上举、整齐度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每667m2平均有效穗34.4万穗、穗粒数31.9粒、千粒重40.2g。
2019年高邮市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一、试验目的
本试验旨在评估2019年高邮市小麦新品种的综合性状及产量,并为农民选择适合本地栽培的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
二、试验材料和方法
1. 试验材料:本次试验选用了5个常见的小麦新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别是A品种、B品种、C品种、D品种和E品种。
2. 试验方法:
(1)田间管理: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采用统一的田间管理措施,如按照品种的要求进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2)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设置3个重复区。
每区面积为100平方米,试验间隔为50米。
(3)数据记录: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每个品种的株高、株粗、穗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测量和记录。
同时记录每个品种的产量。
三、试验结果
根据试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品种之间在株高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平均株高在60-70 cm之间。
2. 株粗方面,A品种和B品种表现出较好的特点,平均株粗在3-4 mm之间。
4. 千粒重方面,B品种的千粒重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平均千粒重在40-50g之间。
5. 产量方面,D品种和E品种表现出相对较高的产量,每亩产量在450-500kg之间。
四、结论及建议
1. D品种和E品种在综合性状和产量上表现出较好的效果,适合在高邮市进行大面积种植。
2. B品种的株粗和千粒重表现出较好的特点,适合种植在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的地区。
3. 对于C品种的穗粒数表现出较高的产量,适合在高产区进行种植。
根据不同的栽培条件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小麦新品种进行种植,以实现最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金北209国审品种简介金北209是一种世界知名的国审品种。
它是我国自主培育的一种优良小麦品种,广泛种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
金北209以其高产、抗性强、品质好等特点,受到广大农民和专家的一致赞誉。
首先,金北209的高产性是其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
它的单位面积产量远高于传统品种,这给广大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金北209的高产性主要归功于其良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强。
无论是恶劣的气候条件,还是抗病虫害能力,金北209都表现出色,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充分发挥其潜力。
其次,金北209的抗病虫害能力也是其值得称赞的一点。
金北209对于一些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具有较高的抵抗力,在种植过程中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和生产成本。
这不仅符合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保证了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品质的产出。
此外,金北209的品质优良也是其备受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北209的米粒饱满、色泽明亮,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无论是作为主食还是用于加工食品,金北209都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优质小麦的需求。
在市场上,金北209的产品备受欢迎,销售业绩稳步增长。
对于种植金北209的农民来说,他们在种植过程中也得到了专家们的有力指导。
金北209专家们结合种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并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条件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
这使得金北209的种植更加高效、稳产、可持续,也让广大农民收获了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总之,金北209作为我国的国审品种,在高产、抗性强、品质好等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实力。
它不仅为我国的小麦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领域的创新,相信金北209在未来还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审小麦品种漯麦18的评价及生产应用张锋; 张中州; 袁谦; 甄士聪; 姬小玲; 张文斐; 赵永涛【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58)022【总页数】3页(P41-42,45)【关键词】漯麦18; 评价; 生产应用【作者】张锋; 张中州; 袁谦; 甄士聪; 姬小玲; 张文斐; 赵永涛【作者单位】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漯河 45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小麦是中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1]。
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内容之一。
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针对小麦生产中遗传基础狭窄,高产、高效、优质品种缺乏等问题,系统开展了高产、高效、优质小麦新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
漯麦18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创新种质,经连续杂交组配,采用系谱法及综合育种技术选育的高产、高效、优质小麦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2];同时针对漯麦18开展栽培技术研究集成,开展高产示范;创新科企联合推广模式,加快漯麦18的推广应用。
现将漯麦18的选育及生产应用情况汇报如下。
1 漯麦18的选育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针对小麦育种遗传基础相对狭窄、优质高效资源匮乏等问题,采用阶梯杂交,多基因聚合等育种策略,选育高产、高效、优质小麦新品种漯麦 18[2-4]。
漯麦 18 的亲本组合为“4336”×周麦16,首次创造利用新种质“4336”,该种质是项目组对引进法国优异种质Fr81-3改造的中间品系,其遗传了Fr81-3丰产性好、矮秆、根系发达、抗寒、抗旱、耐后期高温、落黄好、综合抗性好等优良特性,对中国白粉菌系和条锈菌呈免疫或高抗反应,同时聚合了绵阳84-27及宝丰7228的早熟性、丰产性,兼具高氮利用效率等特性。
漯麦18遗传基础广泛(图1),是生产上应用的优良品种,同时也是小麦新品选育的优异种质。
图1 漯麦18遗传系谱2 产量结果2.1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漯麦18在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均居参试品系第一位。
2019年国审小麦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19001品种名称:绵麦48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绵阳01821/贵农19-4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与对照川麦107相当。
幼苗半直立,生长势较旺,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
株高93厘米左右,茎秆弹性较好。
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均匀,饱满。
平均亩穗数26.2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6.6克。
抗倒力较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慢条锈病,中感赤霉病,高感/中抗(抗性分离)叶锈病。
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条锈病、白粉病较重。
2019、201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4克/升、770克/升,硬度指数52.8(2019年),蛋白质含量11.49%、13.42%;面粉湿面筋含量23.0%、25.4%,沉降值20.6毫升、30.0毫升,吸水率55.7%、56.6%,稳定时间2.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8E.U 、182E.U ,延伸性15.5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35.9平方厘米、39.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19-201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3.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8%;2019-201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0.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5%。
2019-201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0.3公斤,比对照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4万-16万苗。
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多雨年份注意防治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重庆东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湖北襄樊地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9002品种名称:云麦53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96B-254/96B-6省级审定情况:2019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川麦107早熟2天。
幼苗直立,分蘖力偏弱,植株生长较旺。
株高89厘米左右,叶片下披。
穗层较整齐,大穗,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
平均亩穗数21.0万穗,穗粒数41.9粒,千粒重49.6克。
抗倒力中等。
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慢条锈病、叶锈病,中感赤霉病。
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条锈病、白粉病较重。
2019、201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8克/升、764克/升, 硬度指数59.8(2019年),蛋白质含量13.34%、13.46%;面粉湿面筋含量28.8%、25.6%,沉降值16.4毫升、18.2毫升,吸水率59.3%、59.7%,稳定时间1.1分钟、1.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0E.U 、40E.U ,延伸性15.8厘米、11.5厘米,拉伸面积8.1平方厘米、5.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9-201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9.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9%;2019-201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62.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3%。
2019-201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6.2公斤,比对照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最佳播种期10月20-25日。
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4万-15万苗。
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云南、重庆、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地区、贵州北部、湖北襄樊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9003品种名称:宁麦16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品种来源: 宁麦8号/宁麦9号省级审定情况:2019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 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
幼苗直立,苗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
株高87厘米左右,叶片略披,株型略松散。
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
平均亩穗数30.1万穗,穗粒数42.5粒,千粒重41.2克。
抗倒性中等偏低。
春季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
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较重。
2019、201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克/升、786克/升,硬度指数58.0(2019年),蛋白质含量13.28%、13.00%;面粉湿面筋含量28.0%、28.0%,沉降值36.9毫升、33.5毫升,吸水率53.1%、53.1%,稳定时间7.2分钟、6.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70E.U 、460E.U ,延伸性15.2厘米、13.2厘米,拉伸面积116.3平方厘米、82.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19-2019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3.9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2019-201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51.3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6%。
2019-201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1.6公斤,比对照增产11.5%。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合理密植,土壤肥沃的高产田每亩基本苗12万苗左右,土壤肥力中等的田块每亩基本苗15万苗左右。
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皖西地区除外)、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9004品种名称:生选6号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品种来源:宁麦8号/宁麦9号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2天。
幼苗直立,苗叶色深绿,苗期叶片细长上举,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
株高79厘米左右,株型紧凑。
穗层欠整齐,穗纺锤形,较小,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较饱满。
平均亩穗数33.3万穗,穗粒数38.6粒,千粒重39.2克。
抗倒性中等偏强。
春季抗寒性与对照相当。
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赤霉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
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较重。
2019年、201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克/升、784克/升,硬度指数54.3(2019年),蛋白质含量13.10%、13.10%;面粉湿面筋含量26.6%、26.3%,沉降值24.0毫升、23.5毫升,吸水率53.1%、54.0%,稳定时间2.2分钟、2.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0E.U 、152E.U ,延伸性12.7厘米、16.3厘米,拉伸面积15.0平方厘米、35.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19-2019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7.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4%;2019-201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33.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0.53%。
2019-201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0.4公斤,比对照增产5.9%。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5万苗左右。
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9005品种名称:许科1号选育单位: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 97-042/漯麦四号省级审定情况:2019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与周麦18同期。
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
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短宽、上冲、深绿色,茎秆粗壮。
穗层厚,穗大穗匀,码密,结实性好。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
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8万穗,穗粒数37.0粒,千粒重45.8克。
冬季抗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一般。
抗倒性较好。
后期较耐高温,叶功能好,耐热性较好,成熟落黄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条锈病、纹枯病。
2019年、201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1克/升、776克/升,硬度指数64、67,蛋白质含量12.96%、12.99%;面粉湿面筋含量28%、26.4%,沉降值23.4毫升、24.4毫升,吸水率59.2%、60.4%,稳定时间2.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54E.U 、169E. ,延伸性14.0厘米、13.4厘米,拉伸面积32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19-201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0.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10.1%;2019-201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8.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9.2%。
2019-201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4.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
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
高水肥地要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以控制植株过高,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9006品种名称:洛麦21号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洛麦1号/周麦13省级审定情况:2019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
幼苗近直立,叶黄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
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较好,茎杆较粗。
穗层厚,穗大穗匀,结实性好。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大小较均匀,腹沟深,饱满度一般。
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4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4.8克。
冬季抗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偏弱。
抗倒性中等偏弱。
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
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颖枯病偏重发生,高感条锈病。
2019年、201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68克/升、775克/升,硬度指数60(2019年),蛋白质含量14.29%、14.02%;面粉湿面筋含量33.1%、30.4%,沉降值28.7毫升、26.7mL 毫升,吸水率58.5%、56.8%,稳定时间2.4分钟、2.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4 E.U、163E.U ,延伸性16.4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42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