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4.74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

应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应分析

【摘要】: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给量。一方面,准备金政策因能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引起货币乘数成倍的缩小或扩大,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来达到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的目的,成为我国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央行不得不向市场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来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的稳定,使得外汇占款下降,然而在对冲市场的流动性方面,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并没有太大的主动性,存款准备金政策因其法律强制性,在不震动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前提下,就能较大程度上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取得更好的政策效应。所以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长期处于主要的地位,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是我国以前、现在和以后不可缺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

1984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同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一同成为了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国从2006年下半年就开始频繁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当时针对市场上物价上涨、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等矛盾。2015年共调整了5次存款准备金率,现行的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小型金融机构是13%。2016年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从2016年3月1 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以维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富裕,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变革营造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繁,并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常用的对冲工具。央行降准符合预期,由于外汇占款下降、资本流出需要降准来对冲;另外,从中国经济基本面看,经济还是处于比较弱的状态,要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

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涵义

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意义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之后逐渐演变成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一般来说,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中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一旦

获得储户存入的存款,就须将一定比例的存款再存入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这种货币管理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

存款准备金制度起源于中央银行对客户存款安全的考虑,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总是力求最大程度的吸收存款,扩大贷款规模,来赚取最大利差,追求利润最大化,银行在这种急于追求利润而没有忧患意识的运作模式下,难免会带来风险,央行为了避免发生普遍性的流动性和支付危机,以此来保障存款者的利益,强制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持其存款负债的某一比例作为支付准备金,在风险发生时,确保人民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因为中央银行的所有政策手段都是通过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决定的,而货币供应量决定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大因素。因此中央银行的所有政策手段,都是围绕着这两大因素的调控而设的,在众所周知的所谓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中,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主要决定的是基础货币量(同时也决定中央银行的利率),而存款准备金率则是决定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原始存款,即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或者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另一部分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在经营活动中,商业银行将吸收的存款提取一部分存款准备金后,其余部分贷放给客户,客户通过签发支票完成其支付行为,收款单位将所得款项存入银行,银行除按一定比例提留准备金后又贷放出去,这样辗转存贷,便可创造大量存款。在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人们逐步发现,准备金率对于商业银行扩大或者缩小贷款规模具有重大影响。变动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便能够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正基于此,中央银行才把存款准备金政策视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之一。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收缩→货币乘数降低→货币供给量减少→市场利率提高→投资、消费支出减少。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货币乘数提高→货币供给量增加→市场利率降低→投资、消费支出增加。

具体作用机制如图所示: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 1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三大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或减少银行可贷资金,从而增加或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当经济过热,市场流动性泛滥,物价水平较高,通货膨胀程度较高时,中央银行就会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市场的货币供应的减少,从而减少消费支出,使经济降温。当经济低迷,通货紧缩,市场缺乏流动性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应,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央行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以

此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

存款准备金比率升降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示图,中央银行调整准备金比率是公开的、家喻户晓的行动,存款准备金制度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并立即影响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因此,调整准备金比率实际上是中央银行的一种有效宣言;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强制性。存款准备金比率一经调整,任何存款性金融机构都必须依法执行;另外存款准备金制度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通常被认为货币政策的一剂“猛药”。

2、存款准备金制度国内外发展的比较

存款准备金在国内外发展的相同点

从历史上来看,存款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加强资产的流动性,防止银行的倒闭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并最终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虽然各国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具体内容也不完全相同,但根本动机都是一样的,并都逐步发展成“三大法宝”之一。

存款准备金在国内外发展的不同点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国外的发展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金融业务的开展,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商业银行调度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很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可避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另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功能日益减弱。近年来,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上日益偏重价格型指标,工具选择上也更倾向于价格型工具。因此,这些发达国家大幅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完全取消了存款准备金要求。西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呈现逐步下调的趋势,存款准备金经历了由高到低,由低到无,由较多档次到较少档次的变化,存款准备金制度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在逐渐下降,其功能在趋向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