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牢牢把握新型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引言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型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覆盖范围,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
然而,新型主流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新型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影响。
1. 新型主流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新型主流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传播信息、观点和意见的媒体形式,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新闻客户端等。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型主流媒体有以下几个特点:•广泛性:新型主流媒体可以迅速传播信息到全球,覆盖范围广阔,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新型主流媒体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强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个性化:新型主流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和服务。
2. 新型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对于社会现状和发展方向的系统观念体系,它包括价值观、信仰、政治立场等方面。
新型主流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也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信息选择和传播的偏向性在新型主流媒体中,信息的选择和传播往往受到媒体机构或个人的主观意识形态影响。
媒体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过滤、编辑或修改信息,以适应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倾向。
这种偏向性可能导致信息的片面性和不客观性。
2.2 观点强化和扩大化新型主流媒体的特点之一是观点的强化和扩大化。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转发等方式迅速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新型主流媒体倾向于推送与其用户相似观点的信息,使得用户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形成意识形态上的聚集效应。
2.3 干扰和操纵公众舆论新型主流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有可能被用于干扰和操纵公众舆论。
通过有针对性地发布、转发或删除信息,媒体机构或个人可以影响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或议题的看法和态度。
意识形态考试题1. 定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2. 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意识形态起着指导和影响社会生活的作用,它能够引导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 意识形态的特征意识形态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和针对性的特征。
不同社会时期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意识形态有所不同,它们具有相对性和相对的真理性。
4. 意识形态的分类意识形态可以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是指被广大社会群体所接受、认同和遵循的意识形态;而非主流意识形态则是指一些较小范围内的群体所持有的意识形态。
5. 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会相互交替和冲突,推动着社会变革和进步。
6. 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影响意识形态不仅影响整个社会,也对个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个体在接受和形成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塑造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7. 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宣传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宣传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如教育、媒体、宣传机关等进行的。
对于一个国家或政权来说,积极宣传和传播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是十分重要的。
8. 意识形态与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广泛认同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将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9. 意识形态的变革与挑战意识形态的变革和挑战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常态。
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思想家会提出新的意识形态观点,对现有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和改革。
总结: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它对社会、个体和社会稳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了解和认识意识形态在加深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把握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调研报告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为深入了解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一些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论时有出现,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
共发放问卷____份,回收有效问卷____份,并对____个单位和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四、调研结果(一)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大部分受访者对主流意识形态表示认同和支持,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发展的正确理论。
但也有部分人对一些具体政策和措施存在疑惑或误解。
(二)新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新媒体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
部分新媒体平台存在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的传播,对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教育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教育在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当前学校教育中,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状况文化产品在传播意识形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文化作品存在低俗、媚俗、庸俗的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五)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引导手段。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多元思潮冲击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一定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 本文概述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回顾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和发展。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仅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内部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包括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文化观念的更新。
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错误进行反思。
这一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起点。
在这一阶段,学术界开始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摒弃教条主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深化发展阶段(1992201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加注重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面创新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新阶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3.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成就理论创新与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意识形态基本知识意识形态基本知识意识形态是一种以思想、信仰等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它可以影响和塑造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意识形态通常有一定的价值观、信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此为基础,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判断事物、选择方向等方面的指导和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知识,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它。
一、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演变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长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最早的意识形态可以追溯到宗教信仰,在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哲学、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意识形态。
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的类型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等。
意识形态也常常与政治和文化密切相关,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它可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发展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公有制、社会公正、人民民主和道德原则等,成为人们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和支撑。
三、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它既反映社会现实,又是社会现实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的不同,往往代表着不同阶级、不同群体、不同国家的利益和价值观。
例如在西方国家,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它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等,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现实。
而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主流,它强调公有制、国家主权和人民民主等,反映了中国的现实情况。
四、意识形态与现代化意识形态与现代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意识形态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不仅是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市场经济、科技创新、人类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指导和支撑。
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引言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任务,它对于塑造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对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问题一:意识形态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形成了挑战。
现实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包括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等。
这种多元化的存在可能导致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缺乏统一性,进而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整改措施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为了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我们应该主动引导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教育系统的建设,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的力量,传播正确的意识形态观点。
问题二:宣传力度不足当前,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崛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
然而,反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发现宣传力度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其他各种信息,意识形态的宣传常常被忽略,导致其传播效果不够理想。
整改措施二:加大宣传力度为了解决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媒体机构加强对意识形态的宣传。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组织举办文化活动、优秀作品评选等方式,提高意识形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问题三: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局限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局限性。
一方面,一些人对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不够认识,将其视为陈旧且无关紧要的事物;另一方面,一些人对意识形态缺乏深入的了解,无法正确思考和把握其中的关键问题。
整改措施三: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为了解决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局限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
政府可以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将意识形态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同时,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也要加强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摘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挑战、内部的挑战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播等方面的挑战,分析和应对这些挑战,才能保证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推进中国稳定而快速的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挑战一、意识形态的本质什么是意识形态?美国学者安德鲁·吉奥吉和乔治·布莱克伍德把意识形态界定为“成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信仰,并认为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有一个坚实的制度和组织基础,”戴维?英格索尔和理查德?马修斯则认为“意识形态是指关于人类的本性、历史、社会、经济、政府及其相互关系的一整套系统的思想。
”这些定义虽然指出了意识形态涵盖的内容,但是并没有揭示其本质。
张骥和程新英从认知维度、价值维度和本体维度三个方面分析意识形态。
“在认知维度内,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是真与假、科学与非科学、正确与错误之辨,作为认知维度的意识形态是工具性的,它借助于人的理性能力,展现着人类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本质、规律、趋势、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目标策略等实然性问题的探索。
作为价值之维的意识形态体现着人们对于历史、现实及未来的评判、取舍和追求的内在尺度,体现了人类对应然状态的目的性需求,其本质是规范性的。
作为本体之维的意识形态,是指其存在的本体根基。
意识形态的存在本体是不同的民族、阶级、阶层等社会集团以及他们背后的利益,其核心是利益问题。
”笔者认为张骥和程新英从哲学的角度,深层次地探究了意识形态的本质,我们只有抓住了意识形态的本质,才能冷静地应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中国自建国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识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包含着具体的、历史的内容,它总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
(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外部挑战1、来自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从未有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他们以各种手段西化或分化着社会主义国家。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作者:辛向阳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8年第10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一、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成熟定型成大事,三、目光远大谋大事,四、活力强劲干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
”讲话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
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增强“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
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引导社会形成信仰的关键,是一个基础性工作。
共产党人信仰的形成,会慢慢引导整个社会信仰的形成,这对于解决由信仰缺失而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价值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这些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
要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要在各个领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党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我国党的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
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党的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真理,是绝对真理,是活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
在思想领域,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既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倡导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更有借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虚化中国***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
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势也向多样化、深层次拓展。
他们不再限于兜售西方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生活价值观,而是向政治、哲学价值观发展。
布热津斯基攻击共产主义学说的“大简化理论”,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公然挑战。
这些社会思潮极具迷惑性,试图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和貌似客观的历史事实,赢得人们的信服和认同,从而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意识形态应知应会知识试卷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30分)1. 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
A. 话语权B. 解释权C. 发布权答案:A。
解析: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这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话语权能让我们在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中有主导力量。
2. 以下哪项不属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封建迷信思想C. 马克思主义理论答案:B。
解析:封建迷信思想是落后的、不科学的思想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多选题(每题8分,共40分)1. 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
A. 关乎旗帜B. 关乎道路C. 关乎国家政治安全D. 关乎人心向背答案:ABCD。
解析: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道路,影响着发展方向;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关乎人心向背,影响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以下属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措施的有()。
A. 加强理论武装B. 推动传播手段创新C. 坚决抵制错误思潮D.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答案:ABCD。
解析:加强理论武装能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传播手段创新可以更好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坚决抵制错误思潮能净化意识形态环境;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能确保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请简要阐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答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
科学性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人民性表明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性说明它来源于实践并且指导实践;开放性表示它能够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2. 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答案:在大学生群体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第17卷 第1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7 No.12 2008年1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D ec . 200853文章编号:1008-8717(2008)12-0053-01“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之辨马 鸿 凌(黑龙江省幼儿高等师范学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摘 要:目前很多人用“主流意识形态”一词指代官方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学术界一直无人澄清和界定,本文对照“主导意识形态”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并指出其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主流;主导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现在无论是大众媒体还是学术文章都广泛地使用“主流意识形态”一词,所指代的实际对象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
显然,这一用词不太达意。
不准确的用词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同时它也给科学研究、学术讨论乃至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实际工作造成障碍。
所以,有必要对这一说法加以规范。
人们理解一个用语的含义,首先是要从字面去理解的。
从字面上看,“主流意识形态”应该是众多意识形态流派中的主要流派,它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现实状况的客观描述,这里“主流”的含义应该是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
那么,官方倡导的意识形态是否就是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呢?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从科学的角度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由社会学方面的调查研究给出,没有科学的调查研究,是没有发言权的。
但即便事实上官方意识形态是主流意识形态,我们也仍然不能把官方意识形态就直接说成主流意识形态,因为毕竟还是不同,“主流”不包含“官方”的意思,“官方”也没有“主流”的含义。
意识形态是“人对于世界和社会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从这一概念本身来看,意识形态是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反映,所以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
同时,意识形态具有潜在性,它“是无声的,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这些含义都说明,意识形态不是人为可以规定的,也不是说有就有,说无便无的,它只能被影响、被引导,而不能被强制存在。
主流意识形态
所谓“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叫做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法律法规、文学文艺思潮等。
主流意识形态一般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的传播力和极强的认同感。
在这个社会里,文学家的感觉是灵敏了一点儿,许多观念,许多现象,许多现象下隐藏的事实,文学家早感到了,社会却还没感到。
文学、文学家与这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联系,有着奇特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也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鲁迅说:“我以为文艺大概由于现在生活的感受,亲身所感到的,便影印到文艺去,”人生的经验,生命的体验是文学座屏的源泉,一个作家,如果对当下没有现实体验,那么他的作品就是无病呻吟。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格局,新的任务和环境,作家必须感同身受,写出的作品才不至于离谱,才不至于对社会做出错误的反应,错误的引导。
文学与社会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社会的思想、政治、政策等通过文学反应传达,文学跟着社会的脚步行进着,跟着社会的变动而变动着,也先于社会的“感到”把隐藏的真实反应出来。
文学,是人民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应,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但文艺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作家把生活中的题材进行加工才能融进文学作品,才能有更深刻的道理及真理。
当代文学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反应社会生活,解释社会生活。
但是日新月异的社会格局有可能把文学引向一个偏轨的方向,人们认为文学可以用来宣传、鼓吹、煽动、促进,以达到某政治目的、
改革目的等,所以,文学成了“给定题目,按要求写作文”,这样做文章,就形同“八股”了,尤其现当代社会,这样的“八股”文章更是把当代文学引向了一条不归路,这样的文章虚伪、无力,误导社会误导人民,更不用谈什么敏感的反应出社会现实问题,感动人,在文学中无价值,在社会中也无价值。
中国当代文学受文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的反应等多,但是文学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一个“派别”的,正如鲁迅批评的一批“北京的文人”,也就是新月社的一些文人,鲁迅讽刺说他们是活在“象牙塔”里的文人,“但‘象牙之塔’里的窗子,到底没有一块一块的面包递进来的呀!”。
但创造社的文人有说鲁迅是“二重反革命”。
受各种影响,正面的反面的,当代文学在未来发展上,态势也会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