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传统的文言教学,基本采用训诂式教学法,注重文言实虚词积累,大量讲授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特殊现象。因而,教学方法无论怎么变革,翻译成为文言教学主要的课堂形式和教学目标。这种学法虽然也进行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教学,但这种把文言学习简单处理成语言学习的做法,使得以上教学内容要么一带而过,流于形式;要么骨肉相离,架空说教。它的弊端是把文言当成语言来学,而不是当作语文来学,当作文化来学。

训诂是汉学大师和语言研究工作者的事,不是语文教师、尤其不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主业,更不是中学生学习文言的唯一方法。古人早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小时候我们生吞活剥背下的唐诗宋词远比上学后老师的谆谆教诲记得牢、懂得深。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诵读教学法,注重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文言作品,挖掘文言作品的现代意义。笔者通过一段实验,发现诵读法不仅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且能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落到实处。忝之为“文言教学三读法”。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准确流畅地诵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重点放在生僻词语、一词多音多义、活用通假异读,以及词语搭配、句法、语言自身逻辑停顿、结构层次的掌握上。方法采用字音停顿练习法和语速变换法(正常语速→加速→正常语速)。

再读课文,整体理解细致揣摩。通过诵读中语速、重读、语气等的处理,读出情节的张弛跌宕,人物的刚柔笑颦,描写的动静浓淡,议论的立驳纵横,整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方法上采用教师设疑法和细致品读法。

三读课文,换位思考挖掘内涵。通过角色体味(分人物角色)、角度定位(小视角、新视角)、古今换位等多种诵读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文言作品,挖掘文言作品的现代意义。

下面以《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教学思路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自由诵读之后,完成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遂欲

言无可进者

朝服衣冠于是入朝见威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下列停顿正确的读法是:

我孰/与徐公美我孰与/徐公美

吾妻之/美我者吾妻之美/我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运用语速变换法进行诵读训练:

语速逐渐加快,训练重点放在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上,即第二环节的几个“三”上。训练到口脑同步,甚至口快于脑的程度后再恢复到正常语速。

再读课文,整体理解细致揣摩

l、整体理解:

师:请用一个数字概括全文。

生:三。三问(邹忌问妻、妾、客);三答(妻、妾、客三答);三思(邹忌夜寝而思);三比(妻、妾、客比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赏(上、中、下赏);三变(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2、细致揣摩(品读第一段):

师:结合妻、妾、客的身份、想法,体味用词不同并读出语气的差异。

生:妻回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用了感情强烈的程度副词和疑问句,表达了由衷的赞美,诵读时要重读并适当延长“甚”、“何”二字,语调上扬,以体现妻子真挚的爱恋之情;妾回答“徐公何能及君也”,省掉了直白的夸赞,誉美中夹杂着一丝畏惧和拘谨,诵读时语调要轻柔而局促,以展示妾娇怯之态;客回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改为陈述句,只是下了一个判断,诵读时可适当延长“不

若”、“也”两词,语调平抑,以表露有求于人的阿谀奉承之意。

三读课文,换位思考挖掘内涵。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角色换位或古今换位挖掘文章给予自己的启示。

小组一:“文死谏,武死战”,忠臣就要有这份责任;“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明君就要有这份气度。

小组二: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且要以己度人。

小组三:妻的情感影响了理性的判断:妾、客有求于人。不得不违心说谎做到“壁立千仞”,必须做到“无欲(贪欲)则刚”。

小组四:封建社会讲究进谏的技巧,当今社会也要追求说话的艺术;虽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可最难吃的中药制剂也裹上了糖衣,而且疗效不减,为什么忠言不能顺耳呢?

有人慨叹当代学生的古文已病人膏肓,课堂上吞咽的几粒《论语》、《史记》药丸无法救治已入膏盲的顽症。造成汉语和传统文化尴尬境地的原因我辈不敢妄言,但一味的牢骚满肠也于事无补,与其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沼,毋宁反思教学。在发扬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这剂良药的炮制中,辅以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这一药引,绝症也能妙手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