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21.27 KB
- 文档页数:2
浅论林徽因诗歌中的通感艺术手法陈雪琪摘要:近年来,林徽因的诗歌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她的诗歌清丽、空灵、纯净,集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古典主义于一身,处处流露出“美”,为诗歌界留下一些足以传世的经典之作,在诗史上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其诗歌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她的诗歌创作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本篇将从林诗的意境美、建筑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来对林徽因诗歌世界中的通感艺术进行分析,来浅探她诗歌中独特的美,以及林诗中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徽因;诗歌;通感Concise analysis in Huiyin's Poetry of Art Gimmick SynaesthesiaChen XueqiAbstract :In recent years,Lin Huiyin's poetry has obtained an increasing popularity among the public.Her poets are regarded as a good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estheticism and classism and charactered by elegance, high spiritualityand pure.Everything pieces of her poets reveal her faith of pursuit of beauty and numerious of them has handed on and spreaded over.Her classic works founded an unshakable and remarkable places for her.Howerver,Lin's poemtic achievement lies chiefly in her application of art Synaesthesia which are the analysis focus of this thesis.It is basicaly analysed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and language.Through these,we will try todig out the unique beauty contained in her work and find its significant effectso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by using the synaesthesia technique.Key words : Lin Huiyin; poetry; synaesthesia导言林徽因作为民初才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无法绕过和忽视的女作家,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眼里“闻”声耳中“见”色——谈“通感”在《望庐山瀑布》阅读中的运用小班诗歌欣赏教学活动《雨点》篇一以下是一年级诗歌《雨点》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篇一:《雨点》教学反思《雨点》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儿童诗,全诗共八行,四句话,分别写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的不同动态。
语言简练,富有童真、童趣。
针对本课的教学,有以下收获:一、多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稚嫩、幼弱,有一种爱抚期望的心理。
他们能通过语言感觉到教师对他们是喜爱还是冷漠。
因此,对低年级教师来说语言表达仅仅做到准确、清晰、规范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教学语言的儿童化,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上课伊始,我激情导入:我们昨天认识了一位朋友,它是----雨点,告诉你们雨点爱旅游,是个旅游家,你们愿意和它一起去旅游吗?在指导睡觉一词时,我描述:平静的水面,看上去一动不动,像在睡觉,池塘在睡觉,小雨点也在里头睡觉,慢慢地,慢慢地,小雨点也睡着了,还做起了甜甜的梦,你是一滴小雨点,你会做什么梦呢?顿时,学生说的兴趣高涨,兴高采烈地说自己的梦,雨点睡着了,你愿意把他惊醒吗?然后指导朗读,水到渠成,学生朗读效果较好。
二、利用多种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词语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生活经历少,善于理解比较直观形象的词语。
所以,要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词语。
文中的跳跃一词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我问学生有没有玩过蹦蹦床,让他们用动作模仿跳蹦蹦床,并说说当时自己的心情。
学生很快理解了跳跃,并体会到了雨点此时的心情。
三、适当运用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恰当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迸射出创意的火花,创造出惊人的语言。
本课设置了一个拓展训练: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
简论诗歌创作中通感辞格的运用诗歌创作利用通感这种感觉的挪移进行形象思维,创造了很多“不合生活常理”的句子。
而往往正是那些“令人费解”的字眼,使诗句顿时神灵活现、含义隽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通感与比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通感是在两种或更多种感觉之间打比方。
因此,它比一般的比喻表意更加痛快淋漓,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标签:诗歌修辞通感运用杜牧《阿房宫赋》中有这样两句诗:“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从字面看,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声是温暖的,如同春光那样融和。
”“歌声是温暖的”,这是不合生活逻辑的。
声音怎么能给人以温暖的触觉感呢?这就关涉到一种修辞手法——“通感”。
按照逻辑思维,人体的五种感官各有分工,任何一种感官都不能跨越自己的职责范围,去代替另一种感官进行工作。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附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耳不能坚,手不能白”(《公孙龙子·坚白论》)。
这就是说触觉和视觉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陆机在《演连珠》中也说:“目无尝音之察,耳无照景之神。
”实际上,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融,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
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里去。
又譬如“热闹”和“冷静”。
钟子期能从俞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列子·汤问》)。
孔子鼓琴时见到一只老鼠,其弟子便从其琴声中听出杀气。
这些都是生活中感觉沟通的例证。
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种现象就叫“通感”,或者叫感觉挪移。
一诗人们进行诗歌创作时正是利用这种感觉的挪移进行形象思维,造出了很多“不合生活常理”的句子。
往往又正是那些“令人费解”的字眼,使诗句顿时鲜活起来,含义隽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诸如“小星闹若沸”(苏轼《夜行观星》),“山花焰火然”(庾信《奉和赵王〈隐士〉》)等。
浅谈诗歌鉴赏中的通感修辞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
《考试说明》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所以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一般和其他试题类型结合在一起。
而与诗歌鉴赏的联合,一直是一个常见题型。
其命题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直接考查。
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
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1、辨识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用的修辞学方法。
比如年中考全国甲卷《春行即兴》第(1)大题:这首诗“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学方法?恳请具体内容表明。
福建卷《与夏十二尼里岳阳楼》第(2)小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还有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的第(1)小题。
2、对修辞手法抒发效果的分析。
比如年中考湖北卷《汉宫秋》第(2)大题:这段曲词中运用了押韵、顶上真的修辞手法,先行沃苏什卡它们各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上海卷《盼庐山瀑布》15小题: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抒发效果就是什么?二、隐性考查。
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值得我们重视。
具体表现在: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学。
比如年中考福建卷《秋夜》:恳请从“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句中找到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详细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就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请问:“肥”字意义双关。
既写下天肥,又写下心境的孤独。
由床上之月写道天上之月,顶针精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来孤独的意境。
答案牵涉至双关和顶针修辞格。
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
例如年高考诗歌鉴赏广东卷《江汉》第(1)小题:“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
浅谈通感手法的运用画坛上有这样一段佳话:有一次,画家齐白石老人应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请求,以“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为题做一幅画。
这可是个不小的难题!“蛙声”是声音,是一种听觉形象,而绘画则是视觉形象,二者毫无关联。
如何画出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怎样才能将听觉形象诉诸视觉形象呢?齐白石老人毕竟是享誉画坛的高手,不过数天的构思,便勾画出一幅新颖别致的画面:远处一抹淡淡的高山,山脚下几处嶙峋的乱石,乱石中一股清泉泻出。
潺潺溪流中,几尾活泼的小蝌蚪快活地顺流而下。
整个画面,无一只青蛙。
但透过小蝌蚪的形象,仿佛能使人隐隐约约听到蛙声阵阵。
这蛙声顺着泉水,流向十里、百里……齐白石老人真是匠心独运,以独到的思维,用超群的精彩之笔,使“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意境在数尾小蝌蚪形象中得到了充分、完美的体现。
这幅画充分体现了老人的聪明才智,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钦佩。
不见青蛙,却能闻到远处蛙声。
这是因为画家和欣赏者能够从小蝌蚪的形象联想到青蛙,从青蛙联想到蛙声。
由此物联想到彼物,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叫做“感觉借移”,即指不同感觉的沟通与转移;修辞学则把这种表现方法叫“通感”,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相互沟通起来。
齐白石老人在构思“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时,就是把听觉形象的“蛙声”与视觉形象的小蝌蚪沟通起来,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方法,实现了听觉和视觉的互通和转移,非常巧妙地营造了静谧的意境。
其实,“通感”运用最多的地方是在文学作品中。
在我国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文学海洋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俯拾即是。
音乐本是听觉形象,诗人却可以把这难以捕捉的听觉形象,转化为比较容易感知的视觉形象,让读者更好地感悟和体会感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我国众多描写音乐的诗歌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佼佼者。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于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韩愈《听颖师弹琴》)每每读到这些诗句,我们仿佛不是在听音乐,而是在看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面。
眼里“闻”声耳中“见”色——谈“通感”在《望庐山瀑布》阅读中的运用www.5y眼里“闻”声耳中“见”色——谈“通感”在《望庐山瀑布》阅读中的运用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赣榆县石桥镇大庄小学韦有成“通感”是一种奇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人通过学习和生活实践得来的大量信息储存于记忆之中,当受到外来刺激时,感受会在一刹那间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发生联系,产生某种信息流。
“通感”就是“分析器”在生活经验中建立特殊联系的结果,是不同感觉器官之间建立一定联系而生成的。
“通感”用得好,可以使景物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作者的主观感受抒发地更细腻深刻,引起读者更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在古诗阅读中,教师可以抓住文字多元性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器官的功能和体验,挖掘多种知识和各方面经验储备,展开联想和想象,向多方面延伸扩展。
如此,就能得到“眼里闻声,耳中见色”的艺术感受。
《望庐山瀑布》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6册中的一首古诗。
诗中有奇特的夸张、飞腾的想象的妙用;有磅礴的气势、壮观的画面的勾勒;有高远的意境、雄奇的景界的展示……情景交融,令人拍案叫绝。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诗的特点,运用通感手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领略大自然的壮观奇景和诗人发自肺腑的感受。
、从视觉方面感知色彩鲜明的静态画面:红日高照,奇峰披翠,紫烟缭绕,瀑布高悬,飞花碎玉;在阳光的照耀下,赤橙黄绿青蓝紫诸色交织融汇,多姿多彩尽铺山间;光与色的互相辉映,色与景的和谐搭配,使画面格外明丽,秀色可人。
2、从听觉方面感受庐山瀑布飞流冲撞的赫赫声势的动感画面:银瀑飞泄,气势涌动,如雷贯耳,令人惊叹。
3、从嗅觉方面品位庐山香炉峰景象的奇特:艳阳下,云遮雾绕的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宛如一座巨大的香炉升腾着燎人的香气,叫人心醉。
双关手法的运用,把香炉峰奇特的景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人叹服。
4、从空间方面拓展想象:高峰耸立,直插蓝天,生机勃勃的绿叶似翡翠,如宝石点缀在天幕;瀑流飞动,上接九重天际,下连滔滔碧水,天、水、山、川浑然一体,无比高远广阔。
折花绣香,闹字当头
——浅谈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价值
什么是通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同时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也都不是绝缘的。
通感把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乃至情感、思绪、意念等都沟通起来。
在现代修辞学中,钱钟书先生首先用到了“通感”的概念,他是在总结许多诗文的写作手法时找出其规律的。
通感是人们对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转移的一种表述,而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愉快。
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还有助于使艺术形象被感受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统一起来,扩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感受的范围。
比如唐代的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因此让人有了立体的感受。
还有宋代的林浦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种由抽象变具体,由可感成可见的现象自然呈现了出来,人们的感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
诗中通感是“闹”字当头。
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红杏枝头饱含春意竟然“闹”起来了。
以红杏表春,诗词习见,词人独得在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大好春光都点染出来了。
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
在古诗中有很多种通感的类型,比如以听觉表视觉,给事物以动态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以视觉表现听觉,使虚化的东西实话。
(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觉与嗅感、视觉和嗅觉(哀响馥若兰)(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触觉与听觉、触觉与视觉(“寒磬满空林”,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
通感不是某个时代某位诗人的创造,从本质上讲它来源于人的本能,从艺术上说则是人的想象所造成的。
通感的手法用于文学的创造,便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感用形象化的比喻展示出了没有具体形象的事物,重在表达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受,是不同感官之间相同部分的联系。
大量经验表明通感对于沟通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的意境表达、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意境感受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文艺中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乐中有画”“画中有乐”的意境,离开了通感,便都成了无稽之谈。
在修辞过程中,通感还往往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
运用通感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使读者在欣赏中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身受其冷暖的真实感。
由于从古至今各个时代,从古诗到白话文小说各种文体,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广泛应用导致到今天还有谁会对“笑的甜蜜”、“表情冷漠”、“一弯寒月”这种最基本的通感的应用提出质疑吗?大概大家已经不把这些当成通感来对待了。
而这也是通感的魅力所在,古诗由于通感更富于美,通感也由于古诗对它的应用而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