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过关考试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单元过

关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朝封建鲁、卫时,命二国对待殷遗民要“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但封建晋国时,却

命晋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周初治理

A.皆采用旧制 B.采用周制为主、旧制为辅

C.重晋轻鲁卫 D.强调因事而异、宽厚包容

2.商代具有恐怖威慑、狞厉神秘力量的兽面纹处于青铜礼器纹饰的中心,但到西周中晚期后,复杂的兽面纹变得浑朴简小,由器物的主体退居到器物的足部,仅为附饰。春秋战国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兽面纹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先秦

A.礼器纹饰功能的质变 B.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

C.民众审美标准的嬗变 D.青铜礼器偏重实用功能

3.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在齐国成为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礼乐制度逐渐崩溃

C.齐国独立于周王室 D.等级制度走向消亡

4.《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A.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C.中国古代医学成就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D.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达成共识5.《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推知,萧何此举

A.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 B.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C.开创了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 D.实现了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

6.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A.形成了制约机制 B.实现了权力集中

C.杜绝了吏治腐败 D.避免了裙带关系

7.1995—1997年,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一些铜钱,其中有秦至西汉初的半两钱。

昭平、贵县、合浦、平、乐贺县等地的汉墓已发现有不少秦汉的半两钱、五铢钱,在昭平县风清一号东汉墓出土了5 种钱币308枚,风清二号东汉墓也出土了3个品种共553枚钱币。由此可以推断当时

A.地方有铸钱自主权 B.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C.岭南经济比肩北方 D.商业活动比较自由

8.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是

A.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B.反映了井田制的经营情况

C.说明铁犁牛耕已全面普及 D.实际上否定了土地私有制

9.南北朝时期,寺院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人口,甚至藏纳武器。民众投靠僧寺,政府不再进行管治。由此可知,当时寺院

A.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 B.维护了社会稳定繁荣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得到了民众广泛拥戴

10.《唐律》对夫妻之道描述说,“妇人从夫,无自专之道”;“优俪之道,义期同穴,一与之齐,终身不改”。这些规定说明唐代

A.妇女地位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B.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C.“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盛行 D.存在着“夫为妻纲”的思想

11.唐代科举以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手段,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据此可知,试诗制度

A.制约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B.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D.突出了诗歌创作时政性

12.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

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 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 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A.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 B.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

C.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 D.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

14.表2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

表2

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15.宋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王安石来!’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宅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没有取得积极作用

B.宋话本属口述历史,能全面反映变法的实际,可以采信

C.宋话本属于文学艺术作品,有虚拟加工成分,不可采信

D.宋话本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6.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

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17.在古代雅典,若一个公民不投身到公共事务中,那么他将不会被城邦共同体所接纳。

这表明雅典公民政治

A.能有效遏制权力的集中 B.区分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C.规定了公民的个人自由 D.以追求城邦公共利益为目标

18.雅典(伯里克利时代)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有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

立即治罪”。如普罗泰格拉被控为无神论者而遭驱逐出境,苏格拉底以“亵渎神灵”和“蛊惑青年罪”被判处死刑。这表明雅典法律

A.悖离人民主权原则 B.限制公民个人自由

C.严格维护城邦利益 D.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19.公元242年,罗马设外事最高裁判官处理涉及非罗马公民的诉讼,他们有权不受任何形式主义的程序规范与严格的本地法规则约束,后来前任裁判官发布的告示往往为后任裁判官所因袭借鉴,并经过国家认可而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裁判官法。这表明裁判官法A.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化解了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

C.注重保护罗马人的私有财产 D.使罗马法民事诉讼程序更加完善

20.克里斯提尼改革肃清了氏族残余,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最后完成

了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历史过程,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促成这一变化的措施是A.制定了陶片放逐法 B.成立十个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

C.建立十将军委员会 D.设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21.1839年,英国有人说道:当内阁依旧得到国王和下院支持时,即使上院反对,仍不

必辞职。后来,又有人说道:若某议案遭到上院否决后重新又在下院通过,那么它理应

成为法律。这些言论旨在

A.限制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 B.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C.提高英国议会决策的效率 D.阐释内阁集体负责制原则

22.18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马布里描述道:“岛上渺无人烟,天空晴朗,万顷碧波舒人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