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1课程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化学1》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基础化学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6

计划学时:96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技术方向)专业

1.前言

课程定位

基础化学1是高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必须的基础化学知识。本课程学习化学化工生产中的基本操作技术,通过课程教学,可使学生获得化学、化工生产中的基本理论及重要的操作技能。本课程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设计思路

基于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极其突出的课程性质,本课程选取了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分析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无机、分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具有规范的、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本课程基于三个方向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分别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

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1)熟悉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相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熟悉胶体及表面现象,了解其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4)掌握定量分析基本概念、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的原理及其滴定法;

2.2.2.技能目标

(1)能按5S要求规范化学实验室;

(2)能规范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

(3)能规范洗涤、干燥化学实验常用玻璃器皿;

(4)能规范进行加热、干燥和冷却操作;

(5)进行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等固液分离操作;

(6)能规范使用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

(7)能规范进行结晶和重结晶操作。

2.2.3.素质目标

(1)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学习与工作

态度;养成良好的自觉遵守仪器操作规程的工作素养;

(4)具有一定的经济意识,节约、环保意识;

(5)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6)关注药物生产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

4.实施建议

教学资源选用和编写建议

(1)化学制备室、化学检验室的5S管理及相关设备和仪器,需要可容纳

45-50人同时做实验的实验室、设备(如电炉、水泵等)、玻璃仪器(如

烧杯、容量瓶、滴定管、天平、抽滤瓶等等)和化学试剂等。要有通风

设施、废固液回收设施。

(2) 拥有精品课程网站和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营造

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环境,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

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3) 多媒体教室:能将教师示范的操作,投影给所有学生观看并模仿。

(4) 本课程标准依据高职高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结合“基础化学”课

程的特点,针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而制定。适用于药物制剂技术

专业,高中三年高职。也可供制药技术类其他相关专业和学制参考使用。教学建议

(1) 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

织学生参与活动,强化项目教学,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

和技能。

(2) 充分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模型、图表、教学资源库,尤其要在课件

中制作具有动画效果的立体结构模型,穿插教学视频,使教学内容直观

形象。

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1) 本课程共分7个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均有相应的考核表进行过程考

核。每个模块按百分制及占课程权重综合计分共100分。

(2) 本课程的考核总评成绩以各过程模块的考核成绩为基础,通过加权而产

生。根据具体工作任务的情况不同,各项目过程模块的比重也有差异。

具体考核比例见下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设计课程内容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将实践融入理论教学体

系。

(2) 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探索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

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

的创新能力。

(3)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

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

主动学习。

(4)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将网络上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和资源丰富的网络

教学平台引入教学体系,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营造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环境,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