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解析版)
- 格式:pdf
- 大小:328.21 KB
- 文档页数:8
第13课最后一次演讲
一、基础与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蛮横.(hèng)协.商(xié)卑鄙.无耻(bì)
B.舆.论(yú)黎.明(lí)义愤填膺.(yīng)
C.卑劣.(liè)诬蔑.(miè)挑拨离间.(jiàn)
D.捶.击(chuí)赋.予(fù)和蔼.可亲(ǎi)
【答案】A
【详解】A.“卑鄙无耻”的“鄙”应读“bǐ”。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鼓掌屠杀恐布赋予
B.署假蛮横毒手遭遇
C.卑污无耻政协祈祷
D.疯狂垮进遭受卑鄙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
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
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书写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
语应更正为:A项“布”应为“怖”。B项“署”应为“署”。D项“垮”应为
“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暗杀革命人士来维持独裁统治,这种卑鄙无耻....的行径令人发指。
B.上课迟到了,他向老师报告后,忙偷偷摸摸....地回到座位上。
C.这件事我做得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D.反动派想通过谣言来挑拨离间....、蛊惑人心。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B项,偷偷摸摸:形容瞒着人做事,
不敢让人知道。此处形容手脚较轻,应该用“轻手轻脚”。故答案为B。
点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解答时要辨析词语本身的意义、使用范围、语意轻重、情感色彩等方面的
差别,重点从是否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张冠李戴、不合语境、重复累赘等几个
方面去分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理论再好,只有被我们掌握、接受和理解,才能成为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B.首届“读书之星”颁奖典礼,是设在学校礼堂举行的,当场告诉了获奖名单。
C.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D.李老师学识水平很高,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江河日下,同学们对他趋之若鹜。
【答案】C
【详解】A.语序不当、把“掌握、接受和理解”改为“接受、理解和掌握”。
B.重复赘余,用词不当。把“举行的”。把“告诉”改为“宣布”。
D.用词不当。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趋之若鹜:比喻人们成群地争着前去。
故选C。
5.下列对《最后一次讲演》这篇讲演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讲演,揭露并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
法西斯暴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真理。
B.这篇讲演,表现了讲演者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坚持正义、视死如归的英勇
斗争精神,以及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这篇讲演,在用语的感情色彩上,表明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说到李公朴,语
气热情,满怀崇敬;谈到人民,语气洋溢着激情;斥责敌人,语气严厉尖锐,充
满蔑视。
D.这篇讲演,交替使用长句和短句,并与排比、反复、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结合起来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讲演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D.这篇讲演中并没有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项中“与排比、反复、对比、比
喻等”说法错误;故选D。
二、阅读理解
(一)课文重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
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
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
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
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
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
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②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
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
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
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
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6.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7.第①段中人称由“他们”变为“你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②段中“你们”“我
们”各指的是谁?
8.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2)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答案】6.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7.由“他们”变为“你们”,有呼告效果,便于直接抒发情感,表达了演讲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
情。“你们”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指的是作者及爱国民众。8.(1)
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做垂死挣扎及斗争更加残酷。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
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
的语言来作答。
从第②段“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可以
提炼出问题的答案: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7.本题考查学生人称的指代内容及作用。分析人称具体的指代对象,需结合语
境来理解。
文中第①段“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可知“你
们”指的国民党反动派和他们的帮凶,把反动派称为“你们”,第二人称,好像面
对面的交流,有呼告效果,对其提出最直接的斥责,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愤
怒与蔑视之情,揭露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和无耻罪行,表达了演讲者大无畏的精神
和愤怒的感情;
结合第②段“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
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可知“我们”指的是包括作者在内的爱
国民众。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需正确理解句意,然后结合语
境分析其内在含义。
结合第①段“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
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可知,人们不会屈服于反动派的
淫威,不会被他们吓倒,杀了一个李公朴,会有无数的人在他精神的感召下不畏
牺牲,起来继续战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愤怒和革命必胜的决心。
结合语段内容来看,语句“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把“现在”比作“黎明前的黑暗”,黎明前的黑暗是至暗时刻,所以这个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前国民党反动派在将要灭亡之前的残暴统治与垂死挣
扎,也预示着斗争更加的残酷。(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闻一多唯一一次服软
国中华
①众所周知,闻一多是个从不服软的人,但却有一次例外。
②1944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学校南区10号楼举行纪念五四文艺
座谈会,由中文系主任罗常培主持,邀请包括闻一多在内的众多教授讲演。因为
参加会议者太多,连窗外也挤满了学生。罗常培见教室里实在容不下,只好请演
讲的人站得高一些,以便站在窗外的学生也能够听得见。
③有些教授在演讲时,因为声音小,惹得外面的人不断在叫“大声些”。那
些奉命来捣乱的特务也趁机起哄,大喊大叫并不停敲打窗户,致使会场出现了混
乱局面。
④此时,天又下起了雨,特务在混乱中弄断了电线,会场顿时陷入黑暗之中。
罗常培见状说:“我看今晚的会就到此结束算了。”他的话激怒了脾气暴躁的闻
一多:“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即便在黑暗中也要把会开到底!”其他几个教授
提出建议,是否将座谈会转到图书馆的大阅览室去开,那里地方大,灯又很亮,
但罗常培怕特务跑到图书馆破坏,没同意。这更让闻一多暴跳如雷,对罗常培吼
道:“如此重要严肃的会议,你怎能当作儿戏?你究竟怕什么?是怕那些特务手里的枪吗?如果你怕,你可以走,我却不怕,我要留下来继续开会!”
⑤闻一多的慷慨陈词,让罗常培认为是对他这个系主任尊严的挑衅,于是硬
性宣布“散会”。之后,他气冲冲地拂袖而去,其他人也不欢而散。
⑥齐亮和马识途两名学生将闻一多请到一旁,告诉了他国民党特务以及联大
三青团捣乱的真相,对他说:“罗先生也是出于无奈才那样做的,您怎能当着众
人的面对他大发雷霆呢?既然事已至此,我们也不能让特务的阴谋得逞,一定要
把联大的旗帜举起来!”又跟他说了还要于5月8日再次举行座谈会和文艺晚会
的计划,希望他能够参加并说服罗常培与他一起主持会议。
⑦闻一多听后犹豫了:“罗先生已经生我的气了,他还愿意来参加和主持会
议吗?他如果不来参加,我也就不好意思来参加了。”
⑧齐亮和马识途劝闻一多:“只要您能亲自登门向罗先生道歉,他一定不会
驳您面子的。”闻一多听罢,答应了。⑨闻一多登门前,齐亮和马识途已经找罗常培做了疏通。随后,齐亮、马识
途又陪闻一多一起去了罗常培的家。刚进门,闻一多就向罗常培深深鞠了一躬。
这一招让罗常培猝不及防,也赶紧鞠躬以示回敬。两人谦让着进了客厅后,也没
有提起那天的不快,相逢一笑,冰释前嫌了。
⑩5月8日的座谈会和文艺晚会,在罗常培和闻一多的共同主持下举办得很
成功。事后,闻一多对齐亮和马识途说:“我是为了开好会才向罗先生服软的,
这是我此生唯一的一次服软,以后绝不会有第二次了。”
⑪敢作敢为,又有所不为,既是大师的精神底色,也体现了大师的人格境界。(摘自《文史博览•文史》,有改动)
9.本文题目是“闻一多唯一一次服软”,可开头又指出“闻一多是个从不服软的人”,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10.罗常培宣布“散会”的原因有哪些?
1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语句。
12.闻一多为什么会向罗常培服软?说说你的理解。
13.从上文及《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可以看出闻一多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9.不矛盾。这样说突出了闻一多这一次服软的意义,表现了闻—多的“敢作敢为,又有所不为”的特点。10.①窗外的学生大喊,特务敲打窗户,致
使场面混乱;②特务弄断了电线,会场陷入黑暗;③罗常培担心特务破坏图书馆,
不敢转移会场;④闻一多大胆挑衅,尊严受辱。11.这几句话接连使用了反
问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对罗常培要解散会议的严重抗议及对罗常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