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62.50 KB
- 文档页数:7
重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引言1.1 概述概述是对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的部分。
本文将讨论的主题是重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近年来,随着重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和管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土壤作为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质量对于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对土壤环境质量的衡量和评价指标,它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了解土壤环境的状况,制定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制定适合重庆地区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于有效防止土壤污染和保障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着重探讨重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以及其对重庆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意义。
最后,通过对重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对重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土壤环境质量问题,为重庆的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这也为其他地区的土壤环境研究和标准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整篇文章的内容,简要介绍了重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概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了整体的框架和纲要。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背景和重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
在2.1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背景,包括为什么需要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标准的发展现状,以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在2.2节中,我们将着重介绍重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
包括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环节,以及各个环节的具体步骤和重要内容。
通过介绍制定过程,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重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轨道交通第三方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公布日期】2014.03.25•【字号】渝建发[2014]21号•【施行日期】2014.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轨道交通第三方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建发〔2014〕21号)主城各区城乡建委(轨道办),两江新区建管局,北部新区建设局,高新区建设局,经开区建设局,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各有关单位:为加强本市轨道交通第三方监测管理,保障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安全,有效控制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根据《重庆市轨道交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们组织制定了《重庆市轨道交通第三方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该办法已通过市政府法制办登记审查,登记号为渝文审[2014]16号。
附件:重庆市轨道交通第三方监测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4年3月25日附件:重庆市轨道交通第三方监测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理职责与要求第三章监测方案第四章监测实施第五章监测预警第六章监督责任第七章附则附件一轨道交通工程第三方监测方案附件二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建设项目第三方监测方案附件三监测预警分级及预警响应表附件四相关法律法规条文重庆市轨道交通第三方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轨道交通第三方监测管理,保障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安全,有效控制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根据《重庆市轨道交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的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以及在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进行的其它工程建设及作业(以下简称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建设项目),应开展第三方监测工作,其第三方监测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建设项目类型的通知(渝环〔2020〕57号)各区县(自治县)生态环境局,两江新区分局,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万盛经开区环境保护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借鉴工作的通知》(国办函〔2019〕89号)《生态环境部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指导意见》(环综合〔2020〕13号)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减缓疫情影响,助力复工复产,助推脱贫攻坚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结合重庆市实际,研究形成了重庆市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建设项目类型。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一、列入《重庆市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建设项目名录》的项目,以及属于扶贫项目“两不愁三保障”中的饮水安全项目(仅包括总库容小于10万立方米的山坪塘、窖池等小型蓄水工程)、义务教育建设项目、基本医疗用房项目(仅包括20张床位以下的卫生院、所、站)、住房安全保障项目,不需要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手续,以上项目均不免除业主应当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属于《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中的项目,按相应要求执行排污许可制度。
二、疫情防控急需的医疗卫生、物资生产、研究试验等三类建设项目,按照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急服务保障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20〕56号)执行。
三、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主动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要求,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自觉接受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督管理。
四、各区县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宣传,主动指导、服务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宣传告知,加强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及时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有关建议反馈市生态环境局。
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全⽂」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全⽂」 第⼋⼗三条市和区县(⾃治县)⼈民政府应当建⽴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要求,建⽴环境监测⽹络,组织开展本⾏政区域的环境质量监视性监测、污染源及放射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定期将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向本级⼈民政府报告和向有关部门通报。
市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第⼋⼗四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开展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和本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供监测报告或证明,并对其数据和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对监测结论有异议的,可申请复核⼀次。
第⼋⼗五条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和监测技术规范要求设置环境质量监测点(断⾯)及污染源监测点。
禁⽌擅⾃撤销或变动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确定的环境质量监测点(断⾯)和污染源监测点。
第⼋⼗六条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环境保护现场检查制度,对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营者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防治情况、环境风险防范情况以及各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执⾏情况进⾏检查。
被检查者必须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阻挠和拖延检查。
现场检查可以采取采样、监测、摄影、摄像、⽂字记录和查阅、复制有关资料等⽅式。
检查记录由当事⼈签字确认;当事⼈拒绝签字的,不影响其证据效⼒。
第⼋⼗七条有以下情形之⼀的,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可以对有关设施、物品予以查封、暂扣: (⼀)⾮法转移或者处置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废物以及危险废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 (⼆)不当场查封、暂扣可能使违法⾏为证据灭失或者被转移的。
暂扣或者查封设施、物品,应当作出书⾯决定,并出具暂扣或者查封的设施、物品清单,交由当事⼈签名。
当事⼈不在场或者拒绝签名的,可由见证⼈签字证明或者以现场录⾳、录像等证据证明。
建设部备案号:J×××××-2012 DB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T50-XXX-2012 建筑边坡工程检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inspection of building slope 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12- XX -XX 发布2012- XX -XX 实施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2012-××-××发布 2012-××-××实施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科字2010年第16号文的要求,由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汇同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检测和施工单位共同编制了《建筑边坡工程检测技术规范》DBJ/T××-×××-2012。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专题研究和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重庆市建筑边坡工程检测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在重庆市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检测、监督和施工单位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在检测技术方面与《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等规范相协调。
本规范共9章和4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材料性能检测、地基基础检测、挡墙工程检测、锚杆工程检测、桩检测、附属工程检测等,规定了建筑边坡工程检测所对应的情况,提出了适合于建筑边坡工程检测的方法和程序。
本规范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负责管理,由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
为了提高《建筑边坡工程检测技术规范》的编制质量和水平,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并将意见和建议寄至:重庆市江北区建新二村50号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边坡工程检测技术规范》管理组(邮政编码:400020)1 总则 (1)2 术语与符号 (2)2.1 术语 (2)2.2 符号 (3)3 基本规定 (4)3.1 一般规定 (4)3.2 检测工作程序与基本要求 (5)3.3 检测方法和抽样方案 (7)3.4 边坡工程常规检查 (8)4 材料性能检测 (9)4.1 一般规定 (9)4.2 钢材性能检测 (9)4.3 混凝土强度检测 (9)4.4 砌体材料检测 (10)5 地基基础检测 (11)5.1 一般规定 (11)5.2 地基检测 (11)5.3 基础检测 (12)6 挡墙工程检测 (14)6.1 一般规定 (14)6.2 混凝土挡墙检测 (14)6.3 砌体挡墙检测 (15)7 锚杆工程检测 (16)8 桩检测 (18)8.1 一般规定 (18)8.2 桩身质量检测 (18)8.3 桩性能检测 (19)9 附属工程检测 (21)9.1 截、排水工程检测 (21)9.2 护栏检测 (21)9.3 护坡检测 (22)附录A:边坡工程日常检查 (23)附录B:雷达检测法 (24)附录C:锚杆(索)抗拔试验 (29)附录D:锚杆锚固质量评定 (34)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36)引用标准 (37)条文说明(略)1 总则1.0.1 为了统一建筑边坡工程检测和检测结果的评价方法,使其技术先进,数据可靠,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制定本规范。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试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日期】2010.09.09•【字号】渝国土房管发[2010]177号•【施行日期】2010.09.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试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10]177号)市地勘局,各区县(自治县)国土房管局、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管理分局,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市地质调查院,局机关各处室,各有关单位:近年来,我市陆续发生因工程建设活动破坏地质环境的事件,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已不能满足我市地质环境保护的需要。
为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地下空间建设中地质环境保护的通知》(渝办发[2009]317号文)和其他有关规定,并结合我市实际,我局组织编制了《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定》(下简称《试行规定》),在全市范围内试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代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开展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必须严格执行《试行规定》,停止受理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审及审查认定申请。
已与业主单位签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的,应当继续履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义务,但需按照《试行规定》的要求编制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送审。
二、编制单位的资质要求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单位的资质要求一致,即取得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一、二、三级地质环境影响评估项目;取得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二、三级地质环境影响评估项目;取得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三级地质环境影响评估项目。
精心整理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5月18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2010年7月23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正)第一章总则机制,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的投入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保证其增长幅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第七条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行环境保护准入制度。
鼓励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
第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和本条例规定对有关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可以由市环境监察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实施。
第九条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有权检举、控告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二章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
(自制定环境功能区划并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以下环境功能区划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一)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或跨区县(自治县)的河流以及中型以上水库的水环境功能区划;(二)主城区和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三)主城区环境噪声功能区划。
其他环境功能区划由所在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调整和修改,应当按照原制定程序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一)实施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第十六条应当编写环境影响篇章(说明)的规划,其组织编制规划的机关应当将规划草案和环境影响篇章(说明)同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地土壤质量监测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地土壤质量监测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城市管理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地土壤质量监测管理办法》已经市城市管理局2021年度第24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2021年12月29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三章内容与要求第四章监督评价第五章附则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地土壤质量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加强本市园林绿地土壤质量的监测、管理,保障园林植物健康生长,改善城市生态宜居环境,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令第100号)《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3号)和《重庆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332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重庆城市园林绿地土壤质量监测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园林绿地土壤,指重庆市城镇园林绿地中的种植土壤。
本办法所称园林绿地土壤质量监测、管理相关活动,是指对园林绿地土壤质量进行调查评估与监测、科学管理、污染防治、土壤改良及其效果评估、监督实施等工作。
第四条园林绿地土壤质量监测管理坚持“政府主导、监管并重、分类实施、立规建档、风险严控”的原则。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五条市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园林绿地土壤质量的监测、管理工作,建设、管理重庆市园林绿地土壤质量监测管理平台,制定相关政策、标准规范,实施指导与监督。
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一、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永久基本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综合考虑本地区农田主要限制性因素,重点围绕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能力、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能力、农机作业水平、科技应用水平、建后管护能力等建设内容,采取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和生态等综合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着力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洪能排、土壤肥、无污染,基本实现坝地田园化、坡地梯田化。
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同步完善田间监测体系、同步实施农技农机推广,确保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增产能力持续提升,使高产田持续稳产高产、中低产田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按一年二熟粮食单产水平测算,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0公斤/亩以上。
根据不同工程类型区耕地建设条件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借鉴各部门前期农田基本建设的技术成果,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为基础,由农业、国土、农综等部门制定和颁布《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使各区县规范有序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
二、建设内容及建成要求(一)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包括平坝区的条田建设和坡地区的梯田修筑,以及田块归并和天面平整。
应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容量等因素,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实现田块集中、田面平整,满足农业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要求。
地面坡度小于5。
的平坝区重点开展田块归并和条田建设,适应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的农田生产需要;5。
-25。
的坡地区重点开展坡改梯和降破平整,增强农田保土、保水和保肥能力,10。
以下缓坡耕地宜建设水平梯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或劳动力缺乏地区宜建设坡式梯田或隔坡梯田,梯田田坎砌筑应就地取材、土石结合,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
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环境保护,保护和改善重庆市的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重庆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包括环境保护的监管、管理、评估、规划和公众参与等内容。
第二章监管第三条重庆市环境保护部门是本市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重庆市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公布监测结果。
第五条本市各类工业企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废水治理设施等单位应当依法办理环境保护登记,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照国家和相关行业的排放标准进行排放。
第六条本市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环境监测,保证监测结果真实有效。
第三章管理第七条重庆市各级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环境保护督促检查,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八条本市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九条本市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章评估第十条本市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定期对重点污染企业和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并及时公布评估结果。
第十一条重庆市各级政府在制定重大工程项目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评估结果应当纳入决策程序。
第十二条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应当进行环境损害评估,并由污染者或者破坏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第五章规划第十三条重庆市各级政府应当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强生态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四条本市环境保护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公众参与第十五条本市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印发《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公布日期】2020.09.17•【字号】渝发改资环〔2020〕1446号•【施行日期】2020.09.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印发《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两江新区管委会、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9月17日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城。
(二)基本原则对标对表、全面承接。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塑料污染治理政策要求,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标准及要求,不打折扣、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全方位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读I. 引言A. 绿色建筑的背景和意义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重要性C.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II.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概述A. 绿色建筑概念和定义B.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C.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III.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解析A. 能源与环境1. 建筑节能2. 室内环境质量B. 土地与生态1. 景观设计与绿化2. 水资源管理C. 健康与社会1. 社会可持续性2. 健康与舒适性IV.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践应用A. 绿色建筑市场现状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践案例分析1. 机场绿色维护大楼2. 万达广场绿色商业中心V.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展望与总结A.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不足与优化方向C.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指导意义VI. 结论A.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B.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C. 对相关领域的启示和建议第一章:引言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总体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低碳、环保、节能、健康、适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
当前,我国正朝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绿色建筑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建筑理念和模式。
同时,如何评价和认证绿色建筑的性能和成果,是绿色建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章旨在从如下三个方面介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绿色建筑的背景和意义;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重要性;3)文献调查和相关研究进展。
1.1 绿色建筑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全球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持续上升。
而绿色建筑则能在建筑物使用寿命中减少能耗和碳排放、降低能源和水资源依赖、提高居住和工作环境、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助力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和环境改善,因此绿色建筑作为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新潮流和未来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也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体现,目前作为国际社会推崇的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成为各国政府深刻应对现代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DBJ50/T-×××-20××备案号J××××-20××施工现场检测监测数据采集标准standard for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data collectionof construction site(征求意见稿)20××-××-××发布20××-××-××实施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前言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18年度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第一批)的通知》渝建〔2018〕447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符号;3基本规定;4混凝土结构检测数据采集;5砌体结构检测数据采集,6钢结构检测数据采集,7 监测数据采集;附录等。
本标准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由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二路221号,邮编:400020)。
主编单位: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审查专家: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3)3 基本规定 (4)4 混凝土结构检测数据采集 (8)4.1 一般规定 (8)4.2 构件尺寸偏差与变形 (8)4.3 混凝土强度 (14)4.4 混凝土中钢筋 (15)4.5 混凝土缺陷及损伤 (17)5 砌体结构检测数据采集 (20)5.1 一般规定 (20)5.2 砌体尺寸 (20)5.3 砌体强度 (21)5.4 砌筑质量及构造 (21)5.5 变形及损伤 (23)6 钢结构检测数据采集 (26)7 监测数据采集 (33)引用标准名录 (42)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1)2 Terms (3)3 Basic Requirements (4)4 Test Date Collec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 (8)4.1 General Requirements (8)4.2 Dimension Deviation and Deformation (8)4.3 Concrete Strength (14)4.4 Steel Bar (15)4.5 Defect and Damage (17)5 Test Date Collection for Masonry Structure (20)5.1 General Requirements (20)5.2 Masonry Structure Dimension (20)5.3 Masonry Structure Strength (21)5.4 Masonry Quality and Structure (21)5.5 Deformation and damage (23)6 Test Date Collection for Steel Structure (26)7 Monitoring Date Collection (33)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2)1 总则1.0.1 为了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检测、监测采集工作中,做到技术先进、保护环境,确保现场检测、监测工作质量,制定本标准。
重庆市城镇排水管网监测技术导则(试行)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二〇二〇年三月前言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明确提出“到2017年,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其他地级城市建成区于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
2019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建城〔2019〕52号),提出“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为进一步指导各区县(自治县)科学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合理判定提质增效成效,加强城镇排水管网运行监管水平,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规范、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城镇排水管网监测技术导则(试行)》。
本导则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主要术语;3.基本规定;4.监测技术要求;5.数据管理与应用;6.运行维护。
本导则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和管理,由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洋河一村69号,电话及传真:********、********,邮箱:********@)。
本导则主编单位: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本导则参编单位:重庆市城市管线综合管理事务中心重庆交通大学正元地理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志为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华悦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编制人员:程建林蒲贵兵古霞谢天吕波刘杰向星光余薇薇敖良根程吉建郑丰收付国楷苏定江张靖强常松毕生兰雷晓玲刘伟刚刘亭役刘靓黄琳张然方小桃邹志宇朱永郭远臣刘元鹰毛绪昱董佳陶雪峰彭颖蔡岚邵川刘希黄炜曦任子杰陈亚松程常坦主要审查专家:张智龚安军王峰青冉飞何栋张华伟谭宏礼1 总则 (1)2 主要术语 (2)3 基本规定 (4)4监测技术要求 (5)4.1一般规定 (5)4.2监测点设置及监测指标 (5)4.3监测方式及监测设备 (10)4.4监测频率 (13)4.5监测设备安装 (15)4.6监测技术其他要求 (16)5数据管理与应用 (18)5.1一般规定 (18)5.2数据管理 (18)5.3数据应用 (19)6运行维护 (22)附录引用标准名录 (23)1.0.1为指导重庆市城镇排水管网监测工作,加强城镇排水管网运行状态的管理,提高城镇排水管网运营维护水平,及时发现排水管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制定本导则。
1 / 7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关于印发重庆市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渝环发〔2008〕52号 各区县(自治县)环保局,市环境监测中心: 为指导和规范重庆市各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我局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发[2007]56号),结合重庆实际,组织制定了《重庆市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重庆市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为指导和规范重庆市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依据《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全市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机构编制、人员结构、监测经费、监测用房、仪器设备配置等标准。 本标准规定全市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实行分级设置。一级标准适用于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二、三级标准适用于区县(自治县)环境监测站。其中,二级标准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各级环境监测站可制定计划,分级别和等次建设达标。 一、机构编制及人员结构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为独立法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及高级、中级技术人员比例规定详见表1。 表1 机构编制及人员结构
监测站级别 机构编制 环境监测 技术人员比例 高、中级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
一级 不少于200人 不低于85%(170人) 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30%,中级不低于50%
二级 一类 不少于80人 不低于85%(68人) 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5%,中级不低于50% 二类 不少于60人 不低于85%(51人) 三类 不少于30人 不低于85%(25人)
三级 不少于20人 不低于80%(16人) 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20%,中级不低于50% 二、监测经费 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机构经费支出。环境监测业务运行费是维持各项环境监测业务正常、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应予重点保证,仪器设备购置费及监测系统运行维护费是开展环境监测业务的基础条件,应予以支持。环境监测经费标准详见表2。 表2 监测经费 监测站 级别 业务费 (万元/人·年) 自动监测、信息系统运行费(万元/年) 仪器设备 购置费(万元/年) 仪器设备 维护费(万元/年) 一级 不低于10.0 每个大气自动监测子站运行费用15.0万元/年,每个水质自动监测子站运行费用20.0万元/年 不低于200.0
按上一年仪器设备总值的10%计 二级 一类 不低于7.0 不低于150.0 二类 不低于6.0 不低于80.0
三类 不低于5.0 不低于50.0 三级 不低于4.0 不低于30.0 2 / 7
注:业务费包括常规监测、质量保证、报告编写、信息统计、办公经费等费用,不含人员工资及重大专项监测工作经费。 三、监测用房 监测用房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特别是实验室用房,大气、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用房,应予以重点保证。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用房面积及要求详见表3。 表3 监测用房
监测站级别 实验室用房 (平方米) 行政办公用房 (平方米) 用房要求 一级 不低于7000
不低于人均15 1、监测业务用房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实验室建设要求,做好水、电、通风、防腐蚀、紧急救援、恒温等设施。 2、行政办公用房配备桌、椅、柜等办公设施,配备传真机、复印机、互联网登陆设备等。 二级 一类 不低于3500 二类 不低于2500 三类 不低于1500 三级 不低于1000 注:上表中所列实验室用房面积不包括水和空气自动监测站的站房面积。
四、监测仪器配置 仪器是保障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应急监测和生态专项监测等的基础条件。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必须配置的仪器设备标准详见表4。 表4 仪器配置表
序号 应用 类别 设 备 名 称 数量(台/套) 一级 二级(一类) 二级(二类) 二级(三类) 三级 1 水 深水采样器 2 1 1 1 1 2 水样自动采样器 4 4 3 3 2 3 流速流量仪 4 3 2 2 1 4 低温保存箱 8 5 5 5 3 5 万分之一分析天平 4 2 2 2 2 6 十万分之一分析天平 1 1 自定 自定 自定 7 pH计(实验室用) 2 2 2 2 2 8 pH计(现场用) 6 6 4 4 4 9 电导仪 2 2 2 2 1 10 浊度仪 2 2 2 2 1 11 塞氏盘 2 1 1 1 1 12 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 3 2 2 2 2 13 COD消解器 3 2 2 2 2
14 恒温培养箱(或BOD生化测定仪) 4 4 3 2 2 15 水 红外测油仪 3 2 2 2 1 1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4 4 3 2 2 1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4 4 3 2 2 18 离子色谱仪 2 2 2 1 1 19 液相色谱仪 2 1 自定 自定 自定 20 流动注射分析仪 1 1 自定 自定 自定 3 / 7
序号 应用 类别 设 备 名 称 数量(台/套) 一级 二级(一类) 二级(二类) 二级(三类) 三级 (最低4通道) 21 ICP—MS 1 1 自定 自定 自定
22 气相色谱(含吹扫捕集,最好配FID和ECD两个检测器) 2 1 1 1 1 23 气质谱联用仪 1 1 自定 自定 自定 24 自动吹扫捕集 1 1 自定 自定 自定 25 氮吹仪 1 1 1 自定 自定 26 旋转蒸发器 1 1 1 自定 自定 27 磁力搅拌器 1 1 1 自定 自定 28 抽滤装置 2 1 1 1 1 29 恒温恒湿箱 6 4 3 2 1 30 烘箱 4 3 3 2 2 31 超声波清洗仪 2 2 1 1 1 32 液液萃取仪 2 2 1 1 1 33 自动移液器 4 2 1 1 1 34 离心机 4 2 1 1 1 35 照度计 1 1 1 1 1 36 电热板 1 1 1 1 1 37 电炉 1 1 1 1 1 38 酸化-吹气-吸收装置 2 1 1 1 1 39 马弗炉 1 1 1 1 1 40 吸附柱 2 1 1 1 1 41 蒸馏装置 2 1 1 1 1 42 纯水器和超纯水器 2 1 1 1 1 43 冰箱 2 1 1 1 1 44 通风橱 8 6 4 3 3 45 恒温水浴装置 6 4 2 2 2 46 干湿球温度计 8 6 4 3 3 47 除湿机 20 15 10 10 8 48 空调 20 15 10 10 8 49 降水采样器 数量以监测点位数为基数,另有备用 50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数量以监测点位数为基数
51 气 恒温自动连续大气采样器 4 4 3 2 1
52 气 交(直流)两用大气采样器 4 4 3 2 1
53 智能中流量空气总悬浮微粒采样器(含能测PM10、TSP和粉尘切割4 4 3 2 1 4 / 7
序号 应用 类别 设 备 名 称 数量(台/套) 一级 二级(一类) 二级(二类) 二级(三类) 三级 头) 54 烟气综合分析仪 4 4 3 2 1
55 智能烟尘(油烟)测试仪 3 2 2 1 1 56 烟色镜 4 4 3 2 1 57 烟气采样器(含加热装置的烟枪) 6 6 4 3 2 58 流量压力综合校定仪 6 6 4 3 2 59 测距仪 4 4 3 2 1 60 气象参数测定仪 6 6 4 3 2 61 铝箔袋 12 12 8 6 4 62 气压表 6 6 4 3 2 63 干燥器 6 6 4 3 2 64 非甲烷烃测定仪 2 1 1 1 1
65 傅立叶红外气体测试仪 1 1 自定 自定 自定
66 大气自动监测 系统 数量以环境空气监测点位数为基数。 67 噪声 噪声统计分析仪 8 6 4 3 2 68 标准声级校准器 配套 配套 配套 配套 配套 69 声级计 10 6 4 2 2 60 振动测定仪 2 1 自定 自定 自定
71 噪声自动监测 系统 数量以功能区环境噪声监测点位数为基数。 72 生物 叶绿素测定仪 2 1 1 1 1 73 高压蒸汽灭菌锅 4 2 1 1 1 74 生物安全柜 1 1 1 1 1 75 显微镜 2 2 2 1 1 76 细菌检定分类系统 1 1 自定 自定 自定 77 生物发光测量仪 1 1 自定 自定 自定 78 PCR扩增仪 1 自定 自定 自定 自定
79 高效高温远红外灭菌箱 1 自定 自定 自定 自定
80 毛细管电泳系统 1 自定 自定 自定 自定 81 浮游生物计数框等 1 1 1 自定 自定 82 土壤 (固废、底泥、沉积物) 土壤采样器 2 2 1 1 自定 83 土壤样品制备工具 2 1 1 自定 自定
84 土壤样品无机前处理设备 2 1 1 自定 自定 85 土壤样品有机前处理1 1 自定 自定 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