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拓展性课题 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副表1副表3副表4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学生活动][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学生发言]1.能2.不能[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之一教学目标1.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3.了解溶质、溶剂的概念。
能根据溶液的名称确定溶质和溶剂。
4.了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引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溶液是重要的混合物,像盐酸、稀硫酸、石灰水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溶液。
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因此我们要学习溶液的基础知识。
把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都能形成溶液吗?请同学们做如下实验。
(每2人一组,课前备好实验用品。
)【实验】观察泥土、植物油、蔗糖和食盐的状态,把它们分别加入4支各装有10mL水的试管里。
按下表Ⅰ、Ⅱ、Ⅲ三步操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变化的全过程,记录并比较产生的实验现象。
【提问】四支试管在Ⅰ、Ⅱ、Ⅲ三步实验操作中分别产生什么现象?【回答】指定学生回答,如果有错误或不完整,由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讲解】科学研究中常对物质表现出的不同现象进行分类,学习上也是如此。
根据盐水、糖水、泥水、油水表现的不同现象,可分为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板书】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提问】在上面的实验中,哪种物质溶于水可制得溶液?【回答】食盐和糖。
【小结】由实验可知,把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不是都能够形成溶液的。
食盐水和糖水是溶液,泥水是悬浊液,油水是乳浊液。
【讨论】(l)什么是悬浊液?什么是乳浊液?(2)什么叫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在讨论后让学生总结,然后由老师概括并板书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定义和溶液的基本特征。
)【阅读】阅读课本,阅读时按下表由表及里地认识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讨论】在实验、阅读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按表格的要求,逐一讨论和归纳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区别,并例举实例填入表中。
【讲解】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指物质的微粒高度均匀地分散在溶液里,任何部分的性质和浓稀都一样;稳定性指只要条件(温度、溶剂量)不变,无论放置多久,溶液里都不会有物质析出。
第九单元 溶 液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课题1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课题2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课题3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课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1.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
除了正文外,在“资料”、“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了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许多内容是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加入乳化剂时,能够形成一种叫做乳浊液的混合物。
在生活中时常遇到“乳化”现象,乳化并不是溶解,但因其内容很少,要求也较低,因此把其附在溶液的后边让学生通过实验对其有初步了解。
第一节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课堂上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概念的归纳总结过程,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了解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激发学生联系实际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并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难点(1)了解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形成过程,并以此为基础从微观上区别它(2)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疑点透明是不是溶液的宏观特征。
4.解决办法(1)通过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利用挂图(或模型),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从而可以使学生从本质上区别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挂图。
实验用品:泥土,植物油,蔗糖,食盐水,试管,洗瓶。
五、学生活动设计1.老师演示[实验7—1],学生观察实验并填表,根据所观察的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出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目的: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实验能力。
] 2.通过老师对溶液形成过程的讲解,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后:(1)老师列表,让学生填写,在填表中更进一步理解这三个概念。
(2)学生自己总结,如何区分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目的:通过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比较,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例1 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_,其中溶质是______________。
①牛奶②酒精③泥水④澄清石灰水⑤钡餐⑥盐酸
选题目的: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判断。
思路分析:解题的关键要从特征上去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泥水、钡餐为悬浊液,澄清石灰水、盐酸为溶液,牛奶胶体。
容易错的是盐酸,它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解答:④、⑥
启示:概念和物质分类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方法,它比具体知识还重要。
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
C.在溶液中,各部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相同
D.浊液也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的,只是溶质的颗粒较大
选题目的: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溶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清晰。
思路分析: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是纯净物而不是溶液,A错;溶液是透明的,但不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B错;溶质和溶剂是描述溶液组成是的专用词汇,D错。
解答:C
启示:在概念教学中,要有以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和应用范围。
必要的时候还应该训练学生的简易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