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教学美育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德育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试论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杭立卉(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一、诗歌语言中美育的意义我国的诗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文学艺术已经在我国呈现出了众彩纷呈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国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诗歌语言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感对培养学生创造美、认识美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等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语言,来对学生实施美感教育是培养初中生掌握汉语文字能力、认识我国文学艺术魅力、奠定初中生文学基础的重要方式。
二、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运用到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电子课件、计算机、录像机、投影仪等媒介,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了解。
首先,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来自各种电子媒体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运用有声画面,再现生动诗歌中所蕴含的生动形象,从声、情、色、形等方面来调节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中,最后达到使学生心领神会,得到美的享受的教学目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画面将诗歌的语言勾画出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感受诗歌语言中力透纸背的神韵,更深刻地领悟到诗歌中用字的内在精髓和传神。
2.使学生通过诗歌语言的审美教学,学会独立地审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独立审美是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最终落脚点。
首先,在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声音,配乐朗诵,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意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用心感受诗歌语言中的美感。
其次,在听完诗歌朗诵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通过听诗歌感受到了怎样的心情。
让学生脱离录音通过自己朗读文字来进行分析,然后再听录音。
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摘要:语文是一项综合性的知识,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和魅力,诗歌在语文中占很大一部分内容。
古板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让学生通读课文和背诵古诗,学生往往在枯燥的课文中失去学习语文诗歌的兴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跟随新课改的脚步,在语文诗歌教学中融入美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内涵。
文章根据作者多年教学经验,分析了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策略引言:高中阶段的美育教学可以通过语文教育融合来实现,语文诗歌语言对学生具有深远影响,融入美育教学在课堂中使学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文化熏陶,对学生的性格发展以及审美能力都着着促进作用。
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与传统的语文诗歌语言教学方式不同的是注重了学生学习的“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诗歌语言的兴趣。
一、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现状1、过于重视考点讲解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高中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们学习的科目繁多,对“考点”两个字才会重点掌握,学生对这两个字非常麻木。
在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教师的教学方向和教辅材料也把“考点”两个字过于放大,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活力,更没有理解真正的诗歌语言情感和知识,缺失了对语文诗歌语言的审美和鉴赏过程,没有真正的提升文学修养。
教师也没有把课外阅读知识加以补充,导致学生的诗歌语言阅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在学习诗歌语言中的美育。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依然有很多教师还在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在课堂上多元化解读的过程,也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诗歌教学上,没有找到很好的情感切入点等,这些都使高中语文诗歌语言的教学质量较低,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没有充足的阅读理解时间,也没有充分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价值。
二、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美育的意义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中华文化的诗歌,诗歌文化带给人的不只是理论知识的认知,带领学生走进美的意境。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摘要:诗歌语言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我国先人智慧,可以在现下的系统语文教学体系中,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言素养、表达素养,还对于学生的美育影响意义深远。
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诗歌语言教学视作实现美育教育全面渗透的主要渠道,就可以从深入的诗歌语言教学目的分析入手,针对提出美育融合建议,以此为后续高中语文教学指明方向,予以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美育策略;教学目标前言:在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语文教师基于真实教学活动反思,思考有关学生综合素养的可行培养路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趋势,也是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切实发挥学科美育功能的不可替代。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挖掘诗歌内容蕴含的特定意境,为学生创设相应教学情境,以此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美学感知能力等在诗歌语言学习中实效培养,综合素质也得到科学提升。
一、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目的分析(一)培养学生想象力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从一定角度而言,对于学生的想象力要求本就相对较高,需要学生在接触诗歌语言时,对其内容有一个大概的初步感知与画面想象。
并且,通过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还能构建一个让学生个性想象力进一步提高的良性闭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助力。
为此,从结果反推过程,无疑就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引起重视,为诗歌语言教学与学生想象力培养架起桥梁。
借助诗歌独有的押韵,让学生在培养语感、共鸣过程中,同步深化诗歌想象[1]。
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的《夜宿山寺》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就通过其夸张但绚丽的修辞手法,激活学生意境想象,让学生在抽象的情景想象中,对整首故事的情感表达进行升华。
(二)提高学生表达力在新课改不断深入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正式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诗歌关键词的释义重点教学,还必须要有所针对、有所延展的注重学生感受、见解关注,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表达[2]。
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3岁至16岁左右,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特点,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再通过学校教学中对他们施以适当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浅入深地学习,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诗篇类的文章,教师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展开美育教学策略后,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的奥秘,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意义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教学中要通过美感教育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审美观点。
诗歌语言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夸张、拟人象征的手法,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疑难问题。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学会诗歌的内涵,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发现美育教学策略,使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情趣所在。
这种教学法不断激发学生内心隐藏的激情,锻炼学生理解诗歌的寓意,通过美育策略的实施培养学生自身创造诗情画意的天分,在提高学生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的同时,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
二、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美的意境就是通过诗歌表现出作者的一种特别的感情。
有一些诗歌在读过之后使人沉浸,回味无穷。
诗歌中蕴含语言的美感的培养是学生对文学中的语言产生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根据语言的美感,从审美教育方面进行教授,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字的内涵,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意而不伤害别人。
1.诗歌感知美育策略诗歌感知美育策略就是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进行阅读,通过对诗歌表面词语的感知,阅读过程中使学生产生美感而达到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望岳》这篇诗歌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诗歌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探究中学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首先阐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其次陈述在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感知理解鉴赏创造。
学生在直觉中感知审美;在理解中引发与作者情感的融合;在鉴赏中再现拓展审美。
然后正确引导学生去审美。
同时还要注重运用一系列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当然为教学提供优越的条件,而触发学生审美的情感,让其做到声情并茂也缺一不可,因而朗读这一教学方法是永远不会落后的。
一、感受-了解-欣赏-创新是养成审美能力的必由之路在美育的教学中,学习的一方在用心感受审美,在思考把自己的感受与作者情感达到融会贯通,在鉴别中再度展现审美,最后在审视美丽的创新中达成理解与情感的升华。
1.在直觉中感受审美大家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把感觉事物做为开端。
优秀的语文题材是写作者感知人民生活的结果,炫丽多姿的外部世界是作家感受的非间接目标和创作的一大源头。
从另一角度看,感觉又是美丽状态的门户。
审美一定要有某个对象当作外来刺激,主要借助感受才可以升华出美感。
在文学的欣赏和鉴别里,主要个体一定要借助感受与审视对象发生关联,才能制造出美感。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大化把学生的视、听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唤起学生感知审美的能力。
2.在审美中激发情感共鸣教育的功能就是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透过感性认识理性,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只用这种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在字里行间里读懂作者的真实情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之产生共鸣。
从事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优美的文字,要把好的文章选择出来,引导大家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比如老舍的文章《济南的冬天》讲课时,笔者就会把文章里面精彩的语言济南城&&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拿出来,慢慢的读给大家听,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文章含义、感受作者独特的魅力也就顺理成章了。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对策分析诗歌美学是语言艺术的精华与灵魂,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注重美育,引导学生通过赏析、领悟和创造诗歌,从中获取审美体验和文学素养。
一、诗歌赏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文字体裁,具有复杂的深层内涵和多重的韵味,要领会和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思想需要对诗歌进行深入、全面的赏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赏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意境、韵律、音韵等要素,指导学生去发掘其中蕴含的美感和人生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二、诗歌创作是培养学生文艺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诗歌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范畴,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诗歌创作是培养学生文艺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高中诗歌创作应以学生的实际情感和生活体验为出发点,激发并挖掘学生的内在美感和文学素养,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以此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诗歌是精神文化领域重要的文化遗产诗歌是精神文化领域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高中语文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诗歌学习和文化积淀。
通过将经典的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和诗歌翻译等鼓励学生接触不同背景和文化形态的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认知和领会,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考能力,丰富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诗歌教育美育对策的主要包括:诗歌赏析、诗歌创作和诗歌文化遗产的认知与积淀。
这三个方面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诗歌的美学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素养和美感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文理思维和文艺创造力,让学生在欣赏中领略诗歌的艺术价值、美学力量和精神内涵。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对策分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诗歌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
本文从美育的角度出发,探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对策,以期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深化自己的美感体验,提升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美感体验在诗歌教学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美感体验,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美,享受美,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这也是美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诗歌中的美,带领学生品味诗歌的美,如从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情感美等方面展开教学。
让学生对诗歌的美感有所体验,产生语文学科的亲近感、喜爱感。
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尝试将自己的美感体验写下来。
如学生可以仿写或摹写诗歌,或者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从中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注重情感体验除了美感体验之外,诗歌教学中也需要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情感、人性的温暖、矛盾与呐喊,为情感的体验打下基础。
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情感教育的方法,如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经历,让学生用诗歌记录自己的情感、心路历程等。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带来花经典诗歌,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诗文,引导学生从情感上感受诗歌,产生诗歌的共鸣。
三、强化人文素养诗歌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即让学生从古代经典文化、社会风尚等方面了解人文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表达的历史背景、人文底蕴、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将诗歌与文化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思想、情感延伸到现实中,感受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的生动呈现。
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自主思考,从诗歌文化内涵中汲取教益,并探寻诗歌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如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诗歌与社会的影响力的文章,这不仅是对诗歌文化的深度思考,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对策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美感体验,更需要注重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美育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美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
从美育视角出发,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并结合美育理念,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古诗词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的探讨,旨在构建一套符合美育要求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体系。
同时,本文还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在美育理念指导下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人文素养的新时代少年。
二、美育视角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关系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在美育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熏陶、美感体验和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美育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育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土壤。
古诗词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悟。
通过美育的视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素养。
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美育视角下,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义,更要求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和创作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美的熏陶下自由表达自我。
美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
在美育视角下,古诗词教学不仅要传授诗词知识,更要通过诗词解读、文化背景介绍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试析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的美育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的美育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以诗歌语言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
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能够通过音乐般的语言和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的美感。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欣赏诗歌的优美之处,体验语言的美妙和凝练,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华,是文学艺术的高度表达,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了解诗歌的发展历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表现形式,理解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和思想。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扩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思维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可以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
诗歌是一种情感流露的方式,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感慨和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从而受到诗歌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感染。
这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道德情操。
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的美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使他们能够欣赏美、创造美、追求美,成为有情感、有内涵、有思想的人。
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的美育也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通过系统、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优秀的诗歌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去感受、思考、创造,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试论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语言实施美感教学是培养中学学生认识我国文学艺术魅力,掌握汉语文字运用能力,奠定其文学基础的重要方式。
本文分析了诗歌语言中的养育意义及独立审美观念,并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美育意义观念策略我国的文学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随着时代变迁,时至今日,文学艺术在我国已经呈现出众采纷呈的趋势,这对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领域中的诗歌体一直都是影响我国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形式,诗歌语言中所蕴含的独特的语言美感对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拓展学生视野、激发想象空间等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语言实施美感教学,是培养中学学生认识我国文学艺术魅力,掌握汉语文字运用能力,奠定其文学基础的重要方式。
1 诗歌语言中的美育意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孕育诗歌的泱泱大国。
自《诗经》问世以来,到词牌体的出现,乃至现代诗歌的崛起,诗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向世人展示了不一样的美学艺术。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将大量古代及现代诗歌引入教科书,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也是为培育我国当代青少年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所做出的应对性的教育改革。
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诗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会是最难掌握的,诗歌中的每个字都富含了中华语言的精髓,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课文相较其他文学作品而言更具有美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独立审美观念通过一系列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独自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与美感见解是教育实施的最终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诗歌体裁对学生进行美感培育,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语言文学中的精髓部分,这对学生独立领会并掌握正确的审美观念有着深刻意义。
对于一篇诗歌课文,学生可以存在不一样的解读观点,但最终的中心思想必须一致,因为这是语文教材中诗歌课文的灵魂所在。
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指正作用,对学生以他不同的解读观点为出发点,进而了解学生的理解意图,从意图到切实体会诗歌中的神髓所在,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对策分析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美育意义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在美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目前,一些学校的诗歌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文学知识点讲解和默写诗歌的阶段,缺乏对学生审美情感和艺术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时代性。
一些课堂教学往往只重视古典诗歌,忽略了当代诗歌及其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启迪和引导。
诗歌教学过于功利化,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品质的培养。
这些问题导致了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美育效果不够明显,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程度有限。
为了更好地利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促进美育的实现,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课程设置应更加科学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多样性和时代性,既包括古典诗歌的传承,又包括当代诗歌的欣赏和评析。
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需要具备综合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意蕴,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要注重诗歌教学与学生情感体验的结合,通过个案分析、生活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使其对诗歌产生共鸣和感悟。
诗歌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通过诗歌去感悟生活,去关注社会,去塑造人格。
为了更好地实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对策,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提升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扩大诗歌类型和时代范围,丰富教学内容。
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情感素质的培养,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
通过学生诗歌社团、朗诵比赛等活动形式,拓展诗歌教学的延伸空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理解。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对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感性审美情感的激发。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研究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美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被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美育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在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培养,更是一种全面的文化素养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诗歌教学,也可以渗透美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探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学,以及渗透美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1. 以诗歌欣赏为媒介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文学形式,通过诗歌的欣赏,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加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欣赏和解读。
教师也可以结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境,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以诗歌创作为手段诗歌创作是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教学的一种途径。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来反映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学生在诗歌创作中也可以通过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3. 以诗歌表演为形式诗歌表演是一种通过声音、肢体等方式来表现诗歌形象和艺术感染力的活动。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诗歌演讲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感受诗歌的艺术美感。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美育教学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影响1.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美育教学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在诗歌欣赏、诗歌创作和诗歌表演等活动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增强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生在美育教育的熏陶下,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感受、理解和表达美,从而在诗歌教学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
2. 拓展学生的艺术修养美育教育的渗透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既能够感悟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又能够通过诗歌表演等形式来锻炼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
谈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刘兆吉在《美育心理学》中说:“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当施教者的教师以审美的方式向受教者学生呈现审美对象,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陶冶身心,启迪智慧。
具体而言,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实施美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
可以说,美育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使学生在乐学的情境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因此,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语文教材中那些文治兼备的古诗词作品,凝聚了历代诗人的情感与智慧,跳动着朴素优美的语言和意蕴美感,负载着美育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充满人性之美的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而且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终促使古诗词教学全面实现语言教育和人文培养的双重目的。
语文教学美育策略教材中那些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学精品。
语文古诗词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
因此,古诗词为实施美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审美源泉。
作为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进行美育渗透,善于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审美、鉴别和判断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思维锻炼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审美教育是能够达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自我完美理想人性这一目标的最直接途径。
因为审美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它强调的是“韬养”,在教育过程其主体一直是处于激越的情感体验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和主动参与可以让主体体验美好,体验快乐,体验高尚,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一、引导学生欣赏诗歌
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美学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诗歌的欣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
3、通过诗歌的欣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文学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引导学生创作诗歌
1、引导学生创作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诗歌的创作,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诗歌的创作,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文学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引导学生演唱诗歌
1、引导学生演唱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通过诗歌的演唱,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通过诗歌的演唱,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文学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引导学生讲述诗歌
1、引导学生讲述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文学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诗歌的讲述,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
3、通过诗歌的讲述,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试析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的美育
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是语文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语言的特点是精炼、抒情、优美,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美育应该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
美育不仅仅是指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更要通过诗歌语言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需要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美。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抒发,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象,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并且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表达技巧。
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美。
浅析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摘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当施教者的教师以审美的方式向受教者学生呈现审美对象,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陶冶身心,启迪智慧。
具体而言,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实施美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
可以说,美育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使学生在乐学的情境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因此,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语文教材中那些文治兼备的古诗词作品,凝聚了历代诗人的情感与智慧,跳动着朴素优美的语言和意蕴美感,负载着美育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充满人性之美的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而且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终促使古诗词教学全面实现语言教育和人文培养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诗歌语言美育策略
教材中那些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学精品。
语文古诗词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
因此,古诗词为实施美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审
美源泉。
作为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进行美育渗透,善于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审美、鉴别和判断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思维锻炼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审美教育是能够达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自我完美理想人性这一目标的最直接途径。
因为审美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它强调的是“韬养”,在教育过程其主体一直是处于激越的情感体验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和主动参与可以让主体体验美好,体验快乐,体验高尚,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一首好诗,既是一件艺术珍品,又是一篇美育教材,可以满足人的精神享受。
优秀的古代诗歌是精神上的珍馐大餐,可以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粮食,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古诗,我们可以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感伤抑郁,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然开朗;也可以从“惶恐滩头说惶恐,霉丁洋里叹零丁”的扼腕痛惜,跨越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情满怀,学生的心灵会在诗句春雨的滋润下得到净化。
古代诗歌与现代其他文体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读后能“发思古之幽情”,通过对照古人观照自身而生发出许多人生的思考与感慨,有利于审美情趣、正确人生
观的确立。
另外,阅读古代诗歌还能提升审美能力。
古代诗歌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座高峰,尤其体现在其诗歌的语言文化上。
古诗词的美总离不开诗歌语言美。
语言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
古诗词中作者善于运用朴素优美、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性语言,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唤起读者对自己所展示出的生活形象与所描绘出的景象引发美感,从而让读者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开掘文学作品中美的源泉是语文审美教学的有效措施。
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语文课中的美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美,在培养学生具有美好思想感情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理解课文所用的精妙的语言艺术,诗歌总是以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
我们只有在语言文字上多下些工夫,才能够深入体察诗人的良苦用心,进而享用诗人为我们制作出的精妙的艺术大餐,提升我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生动优美、精炼含蓄的语言塑造深邃优美的意境,尤其是古诗词往往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内容。
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所选的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个“闲”字,乍看似是表现诗人的闲适恬淡的心情,实际上是与前文“家家雨”、“处处蛙”的喧闹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诗人久等客而客不来时枯坐无聊的心境。
这种字面义和隐含义的反差处理显得十分富有情味。
杜甫的《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鬼斧神工劈削出来的,高耸入云、遮天蔽日、险象环生的悬崖绝壁,登临起来才会充满奇趣,充满刺激性,充满挑战意味,才能充分显示出登临者无所畏惧的英雄本色,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一种骄傲和自豪的情感体验。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苍茫散文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浑然天成,余韵无穷。
诗歌的语言是臻于精粹的一种艺术,处处闪烁着美的光华。
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
因此,语言美是诗歌中的主要审美因素之一。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曾用过“到”“满”“过”“入”等十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
它看似平凡却动静结合表达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描绘出江南春意的盎然生机,也暗示了作者再次进京的喜悦之情。
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这与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以后才写入诗歌的,内容表达贴切准确,在浓缩的诗句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具有极强的美感和表现力。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的熏陶,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表现出的丰
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愫,从而促使其深切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及其表现力,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达到美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