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师备课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ZXZX

《回延安》课文研读

一、整体把握

贺敬之于195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 (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

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这首诗政治

性和抒情性都很强,地域特色鲜明,民歌气息浓厚,在20世50年代创作的革命诗歌中属于上乘之作。

这首诗共五章,下面按章分别归纳要点。

第一章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可以分两层:一层写回延

安时的心情,“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然后一“抓”一“贴”两个动作,再宕开一笔,“几回

回梦里回延安”的持久愿望,最后“千声万声呼唤你”直抒胸臆,是从不同方面表达“激动”的心情。二层写延安亲人“迎过延河来”,诗人竟然说不出来话来,唯有一个动作“一头扑在亲人怀”,表达

的心情除了激动,还有喜悦。

第二章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当年的生活写得非常概略,只选取典型的

事物和情景,“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母亲打发我

们过黄河”等;还有比喻性的描写,“树梢树枝树根根”“羊羔吃奶眼望着妈”等,非常奇巧而含蓄地

表达了延安对诗人的培养,同时,这两句诗写在开头,又是起兴的写法。

第三章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地点在窑洞,亲人话家常。选取了

几个典型人物———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等;描述了热烈的场面———“团团围定炕上坐”“满

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点出了所谈的话题———“我梦见鸡毛信来”“保卫延安

你们费了心”“十年来革命大发展”等。

第四章描述延安城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以“我”的眼光来看延安新貌,选

取了“一条条街道”“一座座楼房”“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等典型事物来描写,以“母亲延

安换新衣”总括这一新貌。

第五章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这是最后一节,点明

与延安相关的地点———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延河,与延安相关的人物———毛主席、赤卫军、

青年团、红领巾等,表明这些革命传统在今天更加发扬光大,延安未来更加美好,“光荣的延河还要在

前头”,全诗带着高亢的情调结束。

SHZXZX 总之,这首诗以《回延安》为题,突出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

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诗作内容丰富,许多事物精

选后点染式呈现,同时以大量笔墨抒写激情 (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喜情 (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豪

情 (展望延安未来豪情万丈),一个“情”字贯串全诗。

二、素养提升

这首诗成功地借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达革命的内容,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

的统一。

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每句四个节拍 (有时有衬字),与七

言诗略同。短的只有一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多节时,用同一曲调 (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上面说的是纯正的信天游民歌,贺敬之化而用之,赋予新意:

变化一,描写革命生活,抒发革命情感;

变化二,用普通话而避陕北方言,并省去衬字;

变化三,比兴句少,直接叙事抒情的诗句居多。

因此准确地说,这首诗创造性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而不能说它就是“信天游”,二者的

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那么,运用“信天游”的形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首先,抒情性强。信天游本来就是抒情性极强的民歌,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是喷发而出的,无须设置

含蓄的、曲折的、暗示的感情表达技巧。

其次,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

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第三,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如“几回回”“树根根”

“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是“信天游”式的言语,颇有些“土”气,诗作以此接

了地气,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三、问题探究

1.这首诗的抒情具有怎样的特点?

SHZXZX 这首诗抒情性总的特点是:直白、热烈、豪迈。

直白:诗人面对延安,面对延安亲人,面对读者,毫无保留地直抒胸臆,这是那个年代诗歌创作的

主流风格,也是仿照陕北民歌的风格。

热烈:诗人离别十年后回到日思夜想的第二故乡延安,不可遏制的情感喷涌而出,诉诸笔端。

豪迈:诗人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同时又抒写了一个“大我”的胸怀,这种情感和胸怀是革命者

才有的,具有豪迈、壮阔的特点,而无狭小、局促之弊端。

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民俗内涵?

其一,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前所述,“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生生的窗纸

红窗花”等,是陕北乡村才有的景观,读者未曾见过,所以读来新奇。

其二,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如“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

旗高高地飘”“枣园的灯光照人心”等描写,都带有红色意象,是那个年代的诗歌中经常见到的。

其三,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

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等,都是简笔勾勒,显出人物的“土气”,同样具有民俗意义。

3. 这首诗哪些语句运用了比兴、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

运用比的诗句: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将延安比作母亲,表

示亲切和敬意。

“长江大河起浪花”———比喻与亲人围坐在炕上,说的话像江河的浪花一样没完没了。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比喻延安的蓝天像大明镜,映照着美好的景象。

运用兴的诗句:

“树梢树枝树根根”———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说“我”与延安亲

人是一家人。此句也可视为比兴兼用。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先说羊羔吃奶之事,以引起“我”吃延安的小米、长大成人之事,含有延安是“我”家的意思。此句也可视为比兴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