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与人际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6.07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不同的亲子关系从长远看影响到孩子以后人际关系的建立。鲍尔比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鲍尔比(1973)是这样解释的,“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这样,人际关系的早期经验就成为我们处理以后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父母从小对我们关心、注意和敏感,我们就会把同他人的关系视为爱和支持的源泉。如果我们的依恋和被关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

第一种“讨好型”

以“讨好人”来保护自己。这种人总是笑嘻嘻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语,主动上前和人握手、打招呼,用“只要我乖,人就爱我”的内在誓言,希望天下所有人都爱他。但若是一直采用同一种方式面对问题而没有弹性时,就会出现状况。每个人应该不断成长,学习用更成熟的心态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第二种“攻击型”

在人还没有指责他之前,先凶狠的指责别人,与每个人保持距离。用这种方法可以隐藏自己的软弱,不轻易被人刺伤,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因为他内心其实很需要爱,却用攻击的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三种“隔离型”

既不攻击也不讨好别人,只是把自己隐藏起来,保持遥远距离,冷眼旁观。有的人是“电脑型”,凡事用逻辑分析,过度运用理性,以隔离感情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和别人互动,也不把心事告诉别人,似乎离群索居,很难与人深交。有的人是“小丑型”,虽然表面上嘻皮笑脸,却从不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笑,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如此一来,虽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但享受不到与人心灵相契的喜乐。

当一个人说:“亲爱的,我只希望你快乐。”时,他内在的真正感受是歉疚、怜悯和轻视。当他觉得歉疚、怜悯和轻视时,他就不可能和别人建立彼此喜悦的接触。

当对方感觉出这种歉疚、怜悯、轻视时、他也不可能真实亲近你。

惯用语:「至少我总是认同大家,并设法让大家开心。」

例如,当程序设计师开会迟到时,讨好型专案经理说:「我实在很抱歉,我们有那么多会要开。我会想办法让我们以后不用开那么多会。」

如,当程序设计师开会迟到时,指责型专案经理说:「你老是迟到,你从来没有替别人着想。」指责者会藉由责骂他人来强化自己,在指责别人时,指责者其实是在说:「我是老大,你什么也不是。」

如,当程序设计师开会迟到时,超理智型的专案经理说:「《Peopleware:脑力密集产业的人才管理之道》那本书里提到,开会迟到率高达30%时,效率就会降低。」

惯用语:「至少我受到瞩目。」

例如,当程序设计师开会迟到时,打岔型的专案经理说:「你们有看昨晚巨人队的比赛吗?

我跟同事打赌赢了,正要找人一起庆祝呢!」

打岔行为是一种妨碍事情完成的负面力量,因此当组织成员对于达成目标不抱任何希望,或是感到无能为力时(例如,专案即将被取消),打岔行为的次数便会增加,传递出「什么事都不重要」的气氛。而随著更多打岔行为的出现,专案的进展只会更糟,最后导致整个专案彻底失败。

当我们所想的、所感受的、就是我们所表达的、所做的时,我们称之为一致性的沟通。

当我们对当下的情境,作出负责、真实的选择——而不是逃避、愤怒、指责时,我们称之为一致性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