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在城市河道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园林水景中水生植物的应用作者:韩彦军等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9期韩彦军1张建康2 孙小龙3(1商洛市市政园林管理处;2 商洛市市政园林管理处,陕西商洛726000;3陕西春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00)摘要:园林水景已经成为了现代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
园林水景一般由建筑、水生植物以及山石等部分组成,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仍旧为水生植物。
科学、充分的利用水生植物不仅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水景效果更为美观,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以及景观价值。
本文主要说明了水生植物的四种类别、水生植物的不同类别以及水生植物较为常见的种植方式。
关键字:应用分析;水景;水生植物现在,园林绿化建设已经越来越科学性、合理性,更富有文化内涵,而园林水景作为了现代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选择使用水生植物不仅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水景效果更为美观,所以园林景观的建设应多应用水生植物。
1水生植物的不同类别一般可以较为依赖水分或者是在水中长时间生存、生长的植物可以被称作是水生植物。
通过水生植物的不同形态以及各自的生态习性,可以将水生植物划分成4类[1]: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下就这就部分植物进行详谈。
挺水植物的根状茎或者是根部一般紧扎在水底的泥土中,上部植株则在水面之上,整个植株挺拔高大。
另外挺水植物普遍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常年生长于浅水区,像水深不超过1.5m的湖泊、河流等地。
如干屈菜、黄色鸢尾以及水烛等均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的根部一般埋藏在泥土之中,整个植株包括叶茎都在水面以下,具有非常发达的通气结构[2],沉水植物叶片一般是呈细裂成丝状或者是狭长状如:石龙尾、范草、狐尾藻以及金鱼草等均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的叶柄一般呈现出细长柔软状态,根茎一般紧扎在水底的泥土中,叶片则在水面漂浮如:王莲、睡莲以及满江红等均为浮叶植物;漂浮植物的根系一般在水面之下,任意垂直,但叶状体或者是茎叶在水面之上如:凤眼莲、大漂以及浮萍等均为漂浮植物。
城市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思路和策略摘要:随着21世纪国家的飞速发展,城市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将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结果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目前,我国城市流域的水污染状况比较严峻,部分湖泊和城市中的某些河流已经发生了富营养化,造成了城市流域水质恶化,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用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此,本文介绍了影响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的主要因素和分析了城市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关键问题,最后探索了城市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思路和策略,以期提升区域水环境的生态效益和环保效益,强化治理水平。
关键词:城市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思路策略引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市河道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而城市河道又是与自然河流密切相关的,因此,城市河道的水环境若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必然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不平衡。
城市河流作为城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在城镇开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影响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的主要因素城市河道包括自然河流和人工运河两部分,它能有效地调控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的正常运行提供必需的水源。
然而,在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的同时,城市河道的污染状况也变得更加严重,它的原有功能渐渐丧失,对城市饮水安全构成了威胁,也不利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导致城市河流水环境日趋恶化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河流的走向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并且随着河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增多,河流本身的水循环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同时,河流中的淤泥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很难被有效地移除,导致河流底部淤积,形成了严重的内源污染源;除此之外,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会引起工业用水的增多,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变得越来越多,从而给城市的水体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这一现象会导致整个城市河道的水环境产生严重的恶性循环,从而威胁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饮用水的安全。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恶化。
随着工业的扩张、人口的增长以及不合理的城市规划,许多城市的河道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城市河道水环境现状及问题(一)现状当前,许多城市的河道水环境状况堪忧。
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污染等不断排入河道,导致河道水质严重下降,水体富营养化、黑臭现象频发。
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河道的自然净化能力也大大降低。
(二)问题1. 污染源复杂:城市河道污染源多样,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等。
2. 生态环境破坏: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 治理难度大: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治理难度较大。
三、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策略(一)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治理城市河道水环境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同时,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污染。
(二)河道整治河道整治是改善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手段。
包括清淤疏浚、岸线整治、修复河道生态环境等。
同时,可以在河道中建设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等,提高河道的自然净化能力。
(三)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
包括水生植物种植、水生动物养殖、微生物修复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改善水质,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城市通过实施源头控制、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成功改善了河道水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清理河道垃圾和淤泥;建设人工湿地和植被缓冲带;种植水生植物和养殖水生动物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该城市河道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质明显提高,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
河流治理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我国许多河流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各地开始采用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河流治理工程中的一些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
1. 湿地修复技术湿地作为天然的生态过滤器,具有很强的水质净化能力。
湿地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建设和湿地植物修复两种方式。
人工湿地建设是通过人工手段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系统,将沉积物和有害物质滞留在湿地中,净化水质。
人工湿地常用的设计包括自然湿地、人工堆肥湿地和人工植物湿地等。
这些人工湿地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实现水质的净化和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植物修复是通过种植湿地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收和净化能力来修复河流生态系统。
常见的湿地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浮床植物修复、湿地植物滤网和湿地植物生态滤池等。
这些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并通过根系微生物的作用将其降解或转化,从而净化水质。
2. 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水生态系统修复是通过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实现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常见的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包括湿地复育、岸域植被修复和鱼类种群恢复等。
湿地复育是通过修复湿地的水文条件和生物多样性来恢复和重建水生态系统。
湿地复育主要包括湿地恢复和湿地重建两个方面。
湿地恢复是通过改善湿地的水环境和土壤条件,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重建是通过人工手段重建湿地的生态系统,包括重建湿地植被和人工营建湿地等。
岸域植被修复是通过种植河岸带植物,增加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土壤固结作用,减缓水土流失和岸滩侵蚀,修复河流岸域生态系统。
岸域植被修复可以有效改善河流的水质,保护河岸,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鱼类种群恢复是通过保护和增加河流中的鱼类数量,促进鱼类的繁殖和生命周期,恢复河流的生态平衡。
鱼类种群恢复包括禁捕禁渔、放流增殖和生境改善三个方面。
禁捕禁渔措施可以保护河流中的鱼类免受过度捕捞的影响。
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河道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着城市的排水和供水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等多种原因,河道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河道污染、水位下降、河床淤积等。
为了保护河道环境,保障人民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河道整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包括:河道污染、河道水位下降、河床淤积、河岸退化等。
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河道污染河道污染是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造成河道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排放、农业化肥农药使用、城市生活污水等。
污染物对河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影响了河道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解决河道污染问题刻不容缓。
解决河道污染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
加强环保监管,对污染企业实行严格的排污标准,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达标排放。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采取生态修复措施,遏制农田径流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要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确保城市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减少对河道的污染。
二、河道水位下降河道水位下降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河道水量减少,水位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解决河道水位下降的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要保护河流的源头。
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的管理,禁止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行为,保护水源地的植被和土壤,确保水源地水量充沛。
要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植被植被恢复、湿地恢复等方式,提高河道的保水能力,减少水流量的损失,保持河道水位的稳定。
要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严格控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增加河道水量。
三、河床淤积河床淤积是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是由于河道水流缓慢、植被减少、人为活动等原因导致的。
河床淤积不仅影响了河道的通航能力,还增加了河道的涝灾风险。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目标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是为了创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道生态系统,同时满足人类对河道的多方面需求。
以下是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目标:1. 水质改善水质改善是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首要目标。
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排放的污水、废水,以及河道周边环境的影响,城市河道的水质往往较差。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河道周边环境管理等,来改善河道水质。
目标是实现河道水质的明显提升,满足水质标准和生物生存需求。
2. 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恢复是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核心目标。
城市河道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生物种群、植被覆盖、土壤质量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恢复。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恢复底栖动物种群、建设生态护岸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恢复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
目标是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3. 洪水调节城市河道在洪水调节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雨季,城市河道需要承担蓄滞洪水的任务,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需要充分考虑河道的洪水调节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提高河道的洪水调节能力。
目标是实现河道的洪水调节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确保城市安全。
4. 景观美化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其景观美化也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植被绿化、景观设计等方式,可以提升城市河道的景观效果,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目标是实现城市河道的景观美化,使其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5. 公众亲水性提高公众的亲水性也是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环境,吸引市民参与河道管理和保护工作,增强市民对河道的认识和爱护。
同时,亲水环境也可以促进市民的身心健康,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目标是实现市民对河道的亲近和爱护,让城市河道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洪涝的防治生物措施引言洪涝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经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传统的防洪措施包括修建堤坝、建造排水系统等工程措施,但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工程措施的效果变得有限。
因此,寻找新的防治洪涝的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生物措施作为一种可持续的防洪措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洪涝防治生物措施。
1. 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湿地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洪涝调节区之一,它们可以吸收和保持大量的降雨水分,减少洪水的泛滥范围。
因此,恢复和保护湿地是防治洪涝的有效手段之一。
具体的措施包括:•建立湿地保护区:划定一定范围的湿地区域,禁止采矿和开发等破坏湿地的行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种植湿地植被:湿地植被能够有效吸收水分,减缓洪水的流动速度,减少洪水带来的冲击力。
2. 河道生物工程河道的改造和管理对于防治洪涝起着关键的作用。
生物工程是一种利用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力量来加固河道的方法,可以提高河道的稳定性和水动力性能。
常见的河道生物工程措施包括:•河道水生植物的种植: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增强河道的抗冲击能力并减少水流速度,使水能均匀分布在河道中,减少水流对河岸的冲击力。
•鱼类的引入:适当引入一些能够消食的鱼类,如草鱼、鲤鱼等,可以控制河道中的水生植物生长,维持河道的稳定性。
3.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是指以自然系统为基础,通过模仿自然过程来恢复水文循环的建筑和工程。
它不仅可以提供洪水调控的功能,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人居条件。
具体的生物措施包括:•绿色屋顶:在建筑物顶部种植植物,可以降低降雨水的径流速度,减少洪水的发生频率。
•建设湿地公园: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划定一定的湿地区域,以湿地公园的形式建设,既能起到洪涝调控的作用,又能提供城市居民的休闲场所。
4. 种植防护林带防护林带是一种通过种植树木来减少洪水冲击和泥沙冲刷的措施。
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常见的防护林带措施包括:•河岸林带:在河岸两侧种植乔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减缓洪水的流速,保护河岸。
水生植物在城市河道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作为城市重要
构成元素的城市河道,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及景观形象二在城市河道的治理过程中,水生植物的运用无论是对河道水质的改善还是对河道景观的修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浅述水生植物的基本概念及其种类区分、你水生植物对城市生态河道的改良作用和造景意义,展示水生植物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水生植物;植物造景;植物改良;水生态
引言
水生植物在我国水生态环境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些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度不断提升,水生植物的利用价值也日益突出。
水生植物是净化水生态环境的功效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将是强调其生态效益。
所以,在人们日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大环境下,对河道景观设计中的水体景观营造以其贴近自然、迎合人们追求原生态的审美意识而受到大众青睐。
一、水生植物的概念及种类区分
凡生长在水中或湿土壤中的植物通称为水生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水生植物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植物群,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的湖泊、池塘、水库、溪河、沼泽及海域,种类丰富,数量繁多。
1、按生长习性分类
依照生长习性,水生植物可分成固着性水生植物和漂浮性水生植物两大类;按其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可分为浮水植物( 浮叶花卉)、浮叶植物、挺水植物( 挺水花卉)、沉水植物( 观赏水草)、海生植物( 红树林) 以及沿岸耐湿的乔灌木等滨水植物。
1.1 浮水植物:整个植株体( 包括根系) 漂浮于水面的水生植物,如凤眼莲、槐叶萍、绿萍等。
1.2 浮叶植物:根部生于泥中,只有叶片浮于水面的水生植物,如睡莲、王莲、芡实等。
1.3挺水植物:根部生于泥中,但叶片及叶柄挺出水面,或生长在湿地上的水生植物( 也叫1.4沉水植物:整个植物体都生活在水中,只有少量的种类在花期将花部极少部分茎叶伸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如椒草、水车前、皇冠草、水榕等。
1.5 海生植物:生长在海水中,
并扩伸至烂泥滩上的水生植物称为海生植物,亦叫红树林,如水椰、红树、秋茄树、老鼠筋、角果木等。
2、按外在形态分类
根据水生植物的外在形态分类,水生植物可分为草本、乔木、灌木和藤蔓植物。
2.1 草本:茎木质不发达,支持力较弱,具有草质茎的植物。
其生长周期有
1 年生、
2 年生、多年生和越生草本之分(如窄叶泽泻)。
2.2 乔木:主干明显,具分枝或不分枝的木本植物。
植株高度一般在5 m 以上( 如墨西哥落羽杉)。
2.3 灌木:主干不明显,常在底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 如露兜簕)。
2.4 藤蔓植物:茎柔软,需缠绕或依附他物向上生长的植物( 如龟背竹)。
3、按净化程度分类
按水生植物的净化程度分类,又可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1 苔藓植物:简单的无种子、无维管植物。
配子体产生精子和卵子,并占据绝对优势;孢子体产生孢子( 无性生殖器官),但必须依赖子体供给水分和营养。
它们不具备真正的根、茎、叶,但是有类似茎、叶的分化和假根( 如葫芦藓)。
3.2 蕨类植物:简单的维管植物,具备真正的根、茎、叶,并有孢子囊群等组织,不产生种子,依靠孢子繁衍后代,且其孢子体可以脱离配子体独立生活( 如胎生狗脊蕨)。
3.3 裸子植物:较为原始的种子植物。
种子裸露在外是它的突出特征,其孢子体( 即植物体) 发达,通常为木本;配子体( 花粉粒和颈卵器) 则完全依附孢子体生活( 如水杉)。
3.4被子植物:植物界中的最高级和最大类群,有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之分,其突出特征是种子被果实或心皮所包裹;孢子体高度发达,配子体则进一步退化,独有双受精现象,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如鹤顶兰)。
二、水生植物在河道绿化及造景中所起到的作用
1、强化观赏效果
在河道绿化及造景中,水生植物能够以其绚丽的色彩以及优美洒脱的姿态线
条,将水面跟岸边美好地点缀起来,同时,形成美丽的水中倒影,造景功能相对较强一些。
2、实现水体质量的净化改善
水生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时候,可以将周围环境中所存在的二氧化碳充分吸收,同时,释放出氧气,将水体中的有害元素吸收起来,实现污染消除,改善水体质量,促进水体净化,有利于水体生态功能的及时恢复,对于水体生态平衡有着有效维持。
譬如说,芦苇和香蒲等湿地植物能大量吸收水域和泥土中的镉、铜、锌等重金属,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中。
三、在河道绿化及造景中,水生植物的应用原则
总的说来,在河道绿化及造景中,水生植物的选用原则应该是实用和美观、和谐统一,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统一性原则——植物的设计要与项目整体风格相统一。
2、因地制宜原则——新植植被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以当地树种为主。
新植植被首先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现当地的特色,便于苗木的选购,有利于降低一部分成本投入,也便于后期的养护。
3、从大到小原则——植物的设计,要从整个项目的大局观入手考虑,再到具体的庭院局部设计。
4、季相变化原则——合理搭配常绿与落叶植物,配置好植物的花期,体现庭院的季相变化。
春季,观新叶、赏花;夏季,各种花、生机勃勃;秋季,观彩叶、赏花果;冬季,观树枝树皮、观雪景。
5、私隐性原则——庭院植物的设计要满足庭院的围合感,阻挡外界与庭院之间的视线穿透,满足住户私隐的需求。
6、功能兼顾原则——植物的选用不能影响庭院、建筑的其他功能,如采光通风、通行等。
慎用有毒有刺植物。
7、局部精致化原则——在庭院中,人主要停留、出入的空间场所的植物布置需要精致考虑,满足人的观赏心理,体现整体景观的品质感。
在满足水利工程的水利功能要求前提下,充分利用水生植物营造水景、美化环境,改善河湖水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水生植物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四、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1、水生植物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
水生植物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包含普通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其它城市公共绿地中的水景。
在改建或者新建此类公园时,必须要以土壤为主要基质的仿自然生态斜护坡代替传统的硬质驳岸,保证湿地周围具有从水陆消落区到浅水区,再到深水区的自然形态。
促使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拥有自己的场所,丰富水生植物的多样性,使其达到景观功能与生态保护并重目的。
2、水生植物在城市湖泊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城市湖泊生态修复是在兼顾城市景观效果的前提下,提高水的质量,降低低富营养化。
沉水植物有改善水质的显著作用,因此在成活条件好的水域可选择栽种沉水植物。
在无法直接栽种植物的深水区,人工植物浮岛同样是好的选择。
此外,可在人群接触较多的湖边区域重点种植睡莲、荷花灯观赏性强的植物。
3、水生植物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中的应用
河道在城市防洪排涝、供水和航运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但是往往成为垃圾和污水的集散地,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居住环境。
在保证河道的这些重要功能情况下,通过开展生态治理来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达到水体景观和自净的效果。
城市河道通常水位波动大、水体流动性强、污染严重、河道狭窄等,这些特征也增加了水生植物配置的复杂性。
4、水生植物在住宅小区、生态农庄等小型水体景观中的应用
此类离人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水体景观,商业气息浓厚,其存在的使命便是利用自身优美的景观价值来吸引更多的顾客。
通常来说这类水景体积小,在保持其水质清澈方面可选择的方法和途径也很多。
因此,在配置此类小型水体景观时,需要加强景观技术造型的手法,注重水生植物的观赏层次感和品味,并且与周边需要服务的主体密切结合。
5、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
有效的水生植物种植同样可以治理环境污染,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是以模仿自然水生态系统来净化水质的污水处理系统。
近几年来,此技术已成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逐渐成为城市污水处理及园林景观的重要手段。
人工湿地一般都是以碎石为植物生长基质,要求植物根系发达,而且在正常运行时地上没有明水。
因此,这方面的水生植物的品种选用、栽植养护等方面均要求较高。
结束语
水生植物是城市河湖水质改良和美化的重要造景素材,水生植物的应用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具自然气息,更遵从自然规律。
它将水体景观、水质处理系统及生态系统保护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设计既具艺术的感染力,又具科学的合理性,能真正满足人们渴望真实、回归自然的最本真欲望,最终在景观和生态系统和谐的水平上展示其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玉萍,孙丽娟,武文婷.水生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配置[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24(4):83-85.
[2]罗福昌.长江流域水生植物在景观行业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0,(4):89-90.
[3]王德华.水生植物的定义与适应[J].生物学通报,199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