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笔记整理——民事法律行为

  • 格式:docx
  • 大小:24.52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所谓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的行为。

《民法总则》第133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的特点:

(1)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2)民事法律行为是通过意思表示而实施的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是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的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

(1)单方法律行为,它是指根据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能够成立的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因行使个人权利而实施的单方行为,而该行为仅仅发生个人的权利变动,如无主物先占等。二是该行为涉及他人权利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等,如授予代理权等。

(2)双方法律行为,它是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的典型形式是合同。(3)多方法律行为,又称共同法律行为,它是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例如,设立公司章程、合伙协议。

△共同法律行为不同于双方法律行为:一方面,在实施共同法律行为时,当事人所追求的利益是共同的,而在双方法律行为中,当事人的利益是相对的。另一方面,在实施共同法律行为时,共同的意思表示的达成需要多数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并遵循一定的程序,而双方法律行为只需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

2、决议行为

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决议行为有效。

决议行为与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

(决议行为就是指由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依据法律和章程所作出的决议)

3、有偿法律行为、无偿法律行为

(1)有偿法律行为:一方通过履行法律行为规定的义务而给对方某种利益,对方要得到该利益必须为一定给付的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是商品交换最典型的法律形式

(2)无偿法律行为:一方给付对方某种利益,对方取得该利益时并不需要为对待给付的法律行为

赠与属于典型的无偿法律行为

4、诺成法律行为、实践法律行为

(1)诺成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一旦经对方同意即能产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

(2)实践法律行为:除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以外,尚需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买卖、租赁、雇佣、承揽、委托等属于诺成法律行为;借用、保管、运送等属于实践法律行为

5、主法律行为、从法律行为

(1)主法律行为:不需要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即可独立存在的法律行为

(2)从法律行为:以其他法律行为的存在为存在前提的法律行为

6、独立法律行为、辅助法律行为

(1)独立法律行为:具有独立的、实质的内容的法律行为

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都是独立的法律行为

(2)辅助法律行为: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实质的内容,只是作为他人法律行为效力完成的条件而存在的法律行为

法定代理人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意思表示所作出的同意表示就属于辅助法律行为

7、无因行为、有因行为

原因:法律行为之目的

无因行为:不以原因行为的存在为有效要件的行为

有因行为:以原因之存在为有效要件的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一)书面形式:以文字等可以再现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形式

约定的书面形式法定的书面形式

(二)口头形式:当事人通过口头对话的方式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三)默示形式:当事人不是通过语言或文字的方式来作出意思表示,而是通过一定的行为作出意思表示

三、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内在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通过意思表示作出的行为,没有意思表示就没有法律行为,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关联密切,现代民法理论认为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

△意思表示构成要素:行为意思、表示意思、目的意思、效果意思、表示行为

(一)意思表示的生效

《民法总则》规定了意思表示生效的几种情形: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称为需要受领的意思表示,它是指对相对人发出的意思表示。

根据意思表示作出的方式,又可以将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区分为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和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

(1)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了解主义)

(2)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到达主义)

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意思表示没有相对人。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表意主义)

(二)意思表示的撤销和撤回

1、意思表示的撤回:意思表示发出以后,在未到达意思表示的受领人之前,表意人将其意思表示撤回的行为。

先于意思表示到达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该撤回有效

2、意思表示的撤销:意思表示在发出并生效以后,表意人又撤销其意思表示的行为

(三)意思表示的解释:意思表示不明确、不清楚而发生争议的情况下,法院或仲裁机构对意思表示进行的解释

1、《民法总则》对意思表示的解释作出了相应规定: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区别这两种解释的意义在于:

第一,是否要考虑对相对人的合理信赖予以保护。

第二,是否需要考虑受领人的理解水平不同。

第三,词句在意思表示解释中的作用不同。

2、意思表示解释的原则

(1)对用语应当按照通常的理解进行解释

(2)整体解释

(3)目的解释

(4)习惯解释

(5)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解释

(四)意思表示的形式

1、可以明示或者默示方式作出

2、沉默原则上不能作为意思表示的方式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区别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指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具备了成立要件而客观存在。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法律行为因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从而能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

区别:

第一,两者的性质不同。

第二,两者的构成要件不同。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要件:当事人、当事人作出意思表示、当事人就意思表示达成合致

第三,两者体现的国家干预的程度不同。

第四,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