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第4章第5节光的色散
- 格式:doc
- 大小:574.00 KB
- 文档页数:4
第5节光的色散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本节学习《光的色散》。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看不见的光。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
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的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看不见的光。
看不见的光,其内容抽象,在理解方面难度较大,找准切入点是关键。
本课采用先从生活入手,抓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探究其特征和原因,进而再回到生活中寻找实际应用。
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领略到光学的巨大魅力,感悟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自然规律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培养他们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过程与方法:1、动手参与“想想做做”,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了解颜料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重点难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难点:色光的混合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玻璃三棱镜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儿童歌曲《七色光之歌》,同时播放彩虹的照片,让同学们感受美丽的光,陶冶情操的同时,猜想、交流问题:歌曲当中有句歌词是“七色光、七色光、太阳的光彩”为什么说太阳的光是七色光?进行新课:一、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通过牛顿分解太阳光的小故事,引入太阳光不是单纯的光,从而引导学生用玻璃三棱镜制造人造彩虹,验证自己猜想是否正确。
反馈是光的。
2如图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在白光屏的B处是光;将温度计放至AB范围A处的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课堂
小结
1.白色的太阳光“单纯”吗?
它包含哪些光?
2.三原色光包含哪三种?
回答:
红外线,红、橙、黄绿、
蓝、靛、紫七色光,紫外
线
课后
巩固
1.课后操作:P85,想想做做——太阳光的色散。
2.夏天我们到户外活动时为什么总要抹上防晒霜?
3.你家里哪些家用电器中用到了红外线?
板书
设计
4.5 光的色散
一:太阳光色散红外线,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紫外线。
二:色光的混合,三原色光:红、绿、蓝。
三:红外线应用:红外诊断、红外夜视、红外遥控。
紫外线应用:生长发育、紫外消毒、紫外防伪,过量紫外线对人体有害。
课后
反思。
第5节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通过光的色散实验,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
2.探究光的混合,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3.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演示实验、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教师用:三个硬纸圆盘(分别涂满红、绿、蓝三种颜色)、陀螺、放大镜、电视机、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水槽、平面镜、白纸、三棱镜、白屏、课前搜集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PPT展示在“五岳”之首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
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
学生观看“佛光”图片:感受神奇并思考产生的原因。
设疑:神奇的“佛光”真的是活佛显灵而产生的吗?如果不是佛光普照,那么你知道它形成的科学道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第5节光的色散二、讲授新课(一)光的色散创设情境:雨过天晴,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像一座“彩色的桥”悬挂在半空中,同学们想不想现在就亲眼目睹美丽的彩虹呢?想不想亲自动手再现一次“彩虹桥”呢?学生充满期待和疑惑:又不是雨过天晴,怎么能出现与彩虹一样的呢?师:下面我们①让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然后照到白屏上来试试看。
②在水槽里装上水,槽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通过平面镜反射到白屏上,观察白屏上反射光的颜色。
学生分组实验:按照实验要求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惊奇地发观:在白屏上也出现了彩色的光带。
成果展示:通过以上现象能够说明什么?各小组积极展示1.太阳光是白色的,它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2.这个实验同时也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总结: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归纳总结:太阳光是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课题:光的色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初步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解释简单的有关物体的颜色现象。
4.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光色散的相关知识。
2.通过小组实验、观察、讨论活动,探究出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5. 通过阅读课本、上网查找资料,整理红外线、紫外线的特点及作用,并以小组或者个人的方式汇报展示,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乐于参加物理实验的兴趣。
3.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光的色散。
2.物体颜色。
3.看不见的光。
【教学难点】1.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2.物体的颜色。
【教学准备】光的色散实验器材:较强的手电筒,三棱镜,白纸;物体颜色实验器材:红色、蓝色透明液体、红色激光笔、手电筒、白纸。
设计思路:《光的色散》是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的基础进行学习的,本节内容揭示了光色之谜,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颜色是物体的一种本质,很难意识到物体的颜色就是进入人眼的光的颜色。
鉴于此,笔者设计了探究透明物体颜色的实验,实验器材取自于生活,方便获得、成本较低。
教师通过提供实验任务单,适当引导,又能让学生自主愉快地学习,培养动手技能、实验观察、知识探究的能力,归纳物体“颜色之谜”。
初步形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教师描述):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光的折射,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完成课前测试题,计时开始!(过渡语):展示“查看统计”,70%多的学生都已经掌握。
新课教学:一、光的色散现象:(过渡语):如果我把第三题题干中一束红色激光换成一束白光,即一束白光射向三棱镜,猜测一下:射出三棱镜的光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白色、红橙黄绿蓝靛紫等等(教师设问):看来我们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猜测,那到底谁猜对了呢?看看桌面上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实验器材,你需要哪些呢?(提前告知学生:手电筒发出的光、太阳光、灯光都是白光)(学生回答):手电筒、三棱镜(教师指令):现在三人一组按照任务分配开始实验,3分钟计时开始。
第五节光的色散科目物理年级八年级主备人课题第五节光的色散上课人知识与技能目标1.常识性了解光的色散现象,透明体和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2.提高学生解答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有什么决定。
教学难点了解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道理;了解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的道理不同。
问题探讨怎样准确地判断物体在不同色光照射下呈现的颜色要点记忆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有什么决定。
教具、学具准备三棱镜、凸透镜、红色玻璃、蓝色玻璃、红纸、绿纸、黑纸、圆形红、绿、蓝三色板、作画用的颜料、调色板。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前提问:1.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分别是哪些。
2.透明物体颜色由什么决定,不透明物体颜色由什么决定。
二、导入新课教师:衣服、花朵、图画、彩色电视节目里各种各样的颜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了很多,但是物体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节课的学习将为我们同学解开这个谜。
三、新课教学1.光的色散演示:将开狭缝(缝宽4—7毫米)的盖板盖在投影仪的平台上,三棱镜横放,让投影仪从盖板狭缝中射出的光束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面上,适当转动三棱镜,直到墙上白屏出现从上到下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
接着演示:用凸透镜(口径要大些)在三棱镜与白屏间正对着彩色光带移动,直到彩色光带重新会聚成白光。
实验结论: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
2.物体的颜色根据提问,大胆地进行猜想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现象归纳:白光由哪几种单色光组成?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八年级上册物理4.5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
学生刚接触到光学知识,兴趣和热情都非常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去自制彩色陀螺实验。
制作方法如下:做三个硬纸圆盘,分别涂满红、绿、蓝三种颜色,颜色要尽量浓一些并纯正。
沿半径切开一个槽,把三个圆盘沿着槽口交错地插在一起,套在陀螺上,露出红、绿、蓝三个扇形面积,陀螺质量要大些,可保证在较长时间内高速转动,分别拨动圆盘,调节三个扇形面积的大小,即改变三种颜色的比例,反复试验,便可以看到多种颜色。
让学生亲手去做一做,并记录下实验结果,作为相互交流的素材。
第5节 光的色散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2.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3.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光的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探究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分解太阳光,进行色光混合的实验中,产生探索未知物理知识的欲望与兴趣,
并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
意识,养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点】
1.光的色散和色光的三原色.
2.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难点】
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知识点一 太阳光的色散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85,完成以下问题:
1.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合作探究】
演示一 色散
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另一边用白屏承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太阳光通过三
棱镜后发生了什么?
答: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会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色的光屏
来承接,在白色光屏上就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由上到下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
靛、紫.
知识点二 色光的混合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86,完成以下问题:
1.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
【合作探究】
人们发现,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
做色光的三原色.
彩色电视机的制成原理: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
蓝三种色光组成的.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就会观察到这一现象.
知识点三 看不见的光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86-87,完成以下问题:
1.红外线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紫外线在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
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3.紫外线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4.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
【合作探究】
1.在红光之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
红外线有哪些应用?
演示二 热谱图
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
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
病做出诊断.
演示三 红外线夜视仪
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
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可以用在步枪的瞄准器上.
演示四 红外线烘烤炉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其实也在不停地吸收红外线,吸收红外线后物体温度
会上升,按照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烘烤炉.
红外线有哪些应用?
答:热谱图诊断疾病、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等.
2.在紫光之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
紫外线有哪些应用?
演示五 验钞机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或商标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的照
射下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
(1)紫外线还有哪些用途?
答:①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能杀死微生物,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
②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衣服、被子经常在阳光下晾晒可以灭菌消毒.
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骨骼的生长和
身体健康有好处,紫外线有生理作用.
(2)适当地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但是不是晒的越多越好呢?
答:轻则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1.光的色散
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看不见的光
(1)红光之外看不见的光是红外线.
(2)紫光之外看不见的光是紫外线.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