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秋水教案1苏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7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三《秋水》最新同步教案《秋水》教案24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品味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对比手法。
2.了解和积累不同的文言句式。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
课文篇幅短小,可以把反复阅读作为突破口,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
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四、导入我们都听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更给我们深远的启示: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现在对知识一知半解,还不虚心求教,只能做井底之蛙;学习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其实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
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
那么有没有同学对庄子有所了解呢?(请同学讲讲,没有人讲再继续导入)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有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在“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然而,庄子的孤独是最伟大的孤独,他因孤独而悲悯、因悲悯而博大、因博大而襟怀天地与宇宙!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了解一下庄子和庄子的思想。
(放幻灯)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哲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三《秋水(节选)》精品教案总体设计教材概述《秋水(节选)》节选自《庄子》。
文章通过设喻的方式写河伯顺流东下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及至见到浩瀚的海洋时才自觉渺小,并羞愧自责。
作者通过这种设喻的方式来说明人切不可骄傲自大的道理。
执教者应着意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的同时,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思路方法设计思路:《秋水》在教材中是作为《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中的自读课文出现的。
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研习课文,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
课前准备:教师可多找些有关庄周的材料(生平与创作等)辅助阅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3.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诗词导入教师板书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提问:“庄周梦蝶”的故事谁知道?庄周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秋水(节选)》,希望能有所发现。
故事导入在常人看来,人生最大的悲哀便是亲人的逝去,但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人,在他的妻子死去后,做出了异乎常人的举动——“鼓盆而歌”,他就是庄子。
(教师简述该故事)“生不足喜,死不足悲”,这是庄子的生命哲学,这是何等的一个奇人呀,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庄子,一起来学习他的《秋水(节选)》。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秋水》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名篇《秋水》的作者、背景及其文学特色;2.掌握本诗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特点;3.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领会唐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4.引导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人生哲理,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心和对自然的敬爱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对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的认识;2.学生对本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的掌握;3.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思想内涵的理解;4.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了解唐代诗歌背景和特点教师可通过对唐代文化的概述,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如思想开放,文化辉煌等。
2.介绍《秋水》的作者、背景及其文学特色讲解杜牧的生平、创作经历和文学成就,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及文学特色,如以婉凄的笔调写出佳人远去的悲伤,境界高远而不失清幽。
3.学习词汇和语言结构特点分析本诗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特点,如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凄凉的氛围,表现人们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等。
4.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探究唐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以及作品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5.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发展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通过对诗歌体裁、文学语言运用、文学意义等方面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能力。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讲解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诗歌背景和特点、作者生平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等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领略本诗的文学品味。
2.分组讨论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同伴之间互相讨论来提高对诗歌意境和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
3.课堂演讲可以让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述说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法课堂小测评:评测学生对诗歌内容基本掌握情况,检查学生对唐代诗歌特点的理解。
4.5《秋水》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三)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文言文语法.3.理解该作品的思想并能熟练背诵课文.4.将作品中的思想运用于生活中.教学重点:1.了解作品思想和作品风格.2.理解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语法.教学难点:1.品味作品语言特点.2.大致理解庄子的认识论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教具:黑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我相信大家都听过井底之蛙的故事吧,其实这则故事改编自庄子的寓言。
井底之蛙的故事给了你们什么启示呢?让学生思考并一起讨论这则故事蕴含的深意。
适时点拨学生,让学生明白:1.人贵有自知之明.2.满招损,谦受益.3.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凭主观臆断.这些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阐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秋水》就阐释了这些道理。
二.作者介绍:(投影)庄子:战国时期人,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的重要人物。
后人合称二人为“老庄”。
那么庄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中是这么描述庄子的(资料)。
庄子的代表作就是《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以及杂篇。
今天要学习的《秋水》就选自外篇。
三.诵读课文:1看着投影,诵读改造后的文段: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叹曰:“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分析去掉一些句子后的秋水怎么样?并详细讨论去掉的句子所起的作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想象自己就是河伯配乐诵读。
四.思想内容分析:(投影)以外物和内心两个角度来分析.1.《秋水》文辞优美,意蕴深刻。
善于运用想象与夸张的手法,描绘黄河与大海的恢弘气势。
秋水庄子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
(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投影)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1)古今异义:古今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秋水【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难点、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
(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一)简介《庄子》并解题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秋水》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秋水》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秋水》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水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文学特色。
2.理解《秋水》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
3.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能从句子、词语和结构角度探究文学作品。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秋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先用音乐打造出浓浓的秋天气息,画面上展示水滴落入小湖中,在水面上荡漾的涟漪泛起。
直接展示文学作品中的符号,让学生更易接受,同时在音乐以及画面的辅助下,让学生自然进入文学世界。
2.文学作品分析(1)作者及背景介绍教师简单介绍作者,以及其生平,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学创作背景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2)文学作品概述教师简单介绍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基本情节、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等。
(3)主题和情感表达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秋水》的主题以及作者传达的情感表达。
同时让学生自由畅谈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对于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4)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老师讲解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如何语言运用,如何表达文化内涵。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破解课本中的难点,用自己的课堂经验发挥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完善学生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3.词语解析老师将课文中的“冉冉”、“澹泊”、“哀怨”等词语做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朗读、品读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本中《秋水》。
让学生通过个别成语的朗读,帮助学生在朗读技巧上提高。
在品读完作品后,让学生针对主题和情感阐述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解之处。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问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感悟的热情。
2.情景教学法:用音乐打造出秋天的氛围,画面上展示出水滴会游戏在水面上的过程和画面的压缩,更好地针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秋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设计思想】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
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
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
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
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一、导语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
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
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
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
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
明确: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
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
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
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