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活性成分微生物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27.49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多组分的特点,其药理学研究一直面临着挑战。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以及中药的药理机制等方面,探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传统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这种方法存在着时间长、费力耗时、结果不确定等缺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应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新技术手段,加速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程。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深入了解中药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全面了解中药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
此外,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构建中药活性成分与靶点的数据库,可以快速筛选出中药对特定疾病具有潜在疗效的活性成分。
二、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活性成分,其中有些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
传统的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通过分离纯化活性成分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多组分的特点,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一直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难点。
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的应用使得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更加准确和高效。
这项技术通过将样品分离和检测结合在一起,能够快速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确定其结构和含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质谱图谱库的建立,快速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
三、药理机制的研究中药的药理机制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复方中的多个成分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作用,因此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结合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逐渐揭示了一些中药的药理机制。
生姜中姜辣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生姜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和中药材,具有许多药用价值。
其中的姜辣素是生姜中的一种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提取姜辣素的工艺研究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获取高效、高品质产品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姜辣素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目前,姜辣素的提取主要采用溶剂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和生物法等方法。
溶剂提取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溶剂溶解姜辣素,然后利用该溶液进行分离和纯化。
常见的溶剂包括乙醇、乙酸乙酯、差别醇等。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方法,其原理是以超临界流体为媒介,在超临界条件下对姜辣素进行分离和萃取。
生物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酶解姜辣素,通过生物转化过程来提取。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提取姜辣素的工艺中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创新。
对提取溶剂进行了优化选择。
乙醇是当前应用较广的提取溶剂,但也有研究表明其他溶剂如乙酸乙酯和差别醇具有更好的提取效果。
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进行姜辣素的提取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超临界二氧化碳是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具有优良的温和条件、高效、环保等优点。
还有研究人员利用超临界流体和溶剂的复合处理提取姜辣素,进一步提高了提取效果。
生物法在姜辣素的提取中也展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优化微生物菌株的选择和培养条件,提高了姜辣素的生产效率。
还有研究人员在提取工艺中引入了响应面法、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新技术。
响应面法能够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确定提取过程中的关键参数。
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具有较高的提取效率和加快提取速度的优势。
姜辣素的提取工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优化提取溶剂、引入新技术和改进传统提取方法,可以提高姜辣素的提取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姜辣素的应用和开发。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是进一步深入探究超临界流体萃取和生物法在姜辣素提取中的应用,开发更高效、环保的姜辣素提取工艺。
中药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及生态化综合利用模式一、概述中药渣,作为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废弃物,其综合利用问题日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渣的产生量逐年上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药渣成分复杂,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微量元素及药用成分,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传统的中药渣处理方式多以焚烧、填埋为主,这种方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
开展中药渣的综合利用研究,探索生态化综合利用模式,对于推动中医药产业绿色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药渣综合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以及提取有价值成分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将中药渣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饲料、生物能源等,不仅可以实现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还能为农业生产、畜牧业发展以及能源供应提供新的途径。
同时,生态化综合利用模式的探索也是中药渣综合利用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构建中药渣生态化处理系统,将中药渣的处理与生态环境修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相结合,实现中药渣处理的环境友好型和经济效益型双重目标。
中药渣综合利用研究及生态化综合利用模式的探索,对于促进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循环经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药渣的综合利用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 中药渣的产生背景与现状中药渣,作为中药材加工炮制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产生背景与中药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攀升,中药加工业也随之迅速壮大。
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中药渣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上,中药渣往往被视为无用之物,被随意丢弃或焚烧,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焚烧中药渣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而随意堆放的中药渣则容易滋生细菌,产生恶臭,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潜在威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二:中药药理规范化研究思路与进展外趣体作为中药軒活性成分的所走迷展*高文静、侯敏S王攀S蔺亚东S刘建勋、任钓国(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药药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摘要:外泌体是内膜衍生的,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并由大多数细胞分泌而来的纳米级小囊泡,内含D N A、小R N A、蛋白质等物质,具有沟通细胞间通讯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动物外泌体的研究成果不断涌 现,外泌体研究已成为生物学、医药学等研究的热点。
最近,植物外泌体也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尤其是药 用植物外泌体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
为此,本文整理了近些年药用植物外泌体研究的相关文献,对药用植 物外泌体的提取、分离、鉴定及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以期为将来中药外泌体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 方法。
关键词:外泌体中药m i c r o R N A s药理作用d oi: 10.11842/w s t.20190909003 中图分类号:R284.3 文献标识码:A由于外泌体的膜结构以及特殊的胞质成分,使其 在动物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m。
研究者们在动物外泌体上不断有新的发现和突破,如 来自梗死心肌的外泌体m i R N A能够动员骨髓祖细胞 的转运,实现心肌损伤修复|2|;由胃肿瘤细胞释放的外 泌体可以通过递送m i R-135b来抑制内皮细胞中的 F0X01表达并促进血管生成等。
此外,以动物细胞外 泌体为载体,携带植物m i R N A进行疾病治疗的研究也 是一大热点,例如将浆果的花青素载入巨噬细胞外泌 体,用以治疗卵巢癌131,但是单纯利用药用植物外泌体 治疗疾病的研究则较少。
植物药是中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所含的黄酮、皂苷、生物碱等次生代谢产物已被系统性研究。
但由 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许多中药 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仍未得到有效阐释|41。
随着在 人乳中检测到的植物m i R N A,并且可能影响着婴儿体 中几条重要的生物途径'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 校金海翎教授课题组发现了宿主拟南芥细胞外泌体 可以传递s R N A s至真菌病原体灰霉病菌并富集,诱导关键致病性真菌基因沉默161等,以药用植物外泌体作 为中药活性成分进行的研究也在逐渐展开。
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刘薇薇;陈军峰;肖莹;张磊;陈万生【摘要】Tanshinones and phenolic acids are two major classes of effective compounds in 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ccumulative levels of these compounds directly determined its quality and efficacy.Presently,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 biosynthesis and regulation of effective compounds in tiorrhiza,a series of progresses have been pressed ahead.Benefiting from the boost and convenience of high-throughput genomic,transcriptomic,and metabolic analysis methods,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cessed in this field.In this paper,a summary for the recent progress have been made with the provision of a referenc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ver the quality of tiorrhiza.%丹参酮类和丹参酚酸类化合物是丹参中两类主要的活性成分,其含量水平是丹参药效的决定因素,直接体现了药材的品质.为深入解析丹参的品质内涵以提升丹参品质,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以阐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及累积特征.近年来,随着更高效的基因组、代谢组等研究手段的应用,丹参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本研究对该领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药材品质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6(018)011【总页数】8页(P1891-1898)【关键词】丹参;丹参酮;丹参酚酸;生物合成【作者】刘薇薇;陈军峰;肖莹;张磊;陈万生【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20023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20000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20000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用植物学教研室上海20043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20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31.6中药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是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其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扩张血管、治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以及抗菌消炎等活性,在中国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药发酵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随着养殖业的高度集约化生产,疾病的发生也呈泛滥趋势,由疾病造成的死亡及用药投入在逐年增加,给养殖业带来惨痛的损失。
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病菌不断变异,耐药菌株层出不穷,抗生素的有效性不断下降,并导致动物免疫力低下,同时病害反复发作。
形成了无药可用的局面。
由于药残严重,又给人类的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如何应对这一难题已刻不容缓。
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历经十年科技攻关,共同开发的中药发酵制剂,秉承中华传统医学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中草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又提高中草药物有效性,同时也发挥了微生物制剂调节自身菌群平衡,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
充分体现了治于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科学理念。
中药发酵制剂经吉林德大有限公司、秦皇岛正大集团有限公司等全国几家大型养殖使用,产品效果显著,并在众多养殖场产生强烈反响。
该制剂的绿色安全,标本兼治的实用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养殖场所信赖。
利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具备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实时机也日趋成熟。
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并成功开发出一系列中药发酵制剂,市场推广的速度逐渐加快。
可以预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中草药物对扩大中药治疗范围、机型改进、创制新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中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提供新途径,给中药研究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为中兽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起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必将成为中兽药研究的新领域。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近代,我国在中药现代化方面进展较慢,除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接轨外,研究手段落后也是原因之一,使中药未能被国际社会充分接受。
中药的加工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也应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中药非常讲究炮制,通过炮制达到提高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
猴头菌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王晓玉1,2,蒋秋燕3,凌沛学1,2,张天民1,2(1.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012;2.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济南250101;3.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摘 要:猴头菌作为一种药食兼用菌,在治疗消化道疾病、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肿瘤等方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作用也很明显。
对猴头菌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结构及相应药理作用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此文对猴头菌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猴头菌;活性成分;结构;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1678(2010)0120070203R 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Hericium erinaceus and itspharmacological actionsW ANG X iao 2yu 1,2,J I ANG Qiu 2yan 3,LI NG Pei 2xue 1,2,ZH ANG T ian 2min 1,2(1.School o 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Shandong Univer sity ,Jinan 250012,China ;2.Postdoctor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station ,Institute o f Biopharmaceuticals o 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101,China ;3.Biotechnology Department ,Shandong Institute o 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Jinan 250103,China )收稿日期:2009206215作者简介:王晓玉(19862),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凌沛学,通信作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T el :0531281213003,E 2mail :peixue.1ing @ 。
人参及其发酵工艺研究进展人参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具有多种药用和保健作用。
在传统用药中,人参主要以生长在山地的野生人参为主要药材。
然而,由于野生人参资源日益减少,人参的种植和发酵工艺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人参及其发酵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人参是一种多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
其根部是主要的药用部位,富含人丰富的人参皂苷等活性物质。
人参具有提神醒脑、抗疲劳、抗氧化等多种保健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和保健品领域。
人参的发酵工艺是提高人参药用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发酵可以增强人参中的活性成分含量,改善其药效。
目前,人参的主要发酵方法有传统液态发酵、固态发酵和微生物共培养等。
下面将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介绍。
1.传统液态发酵: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将人参切碎后加入发酵液中,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酶和酶活性来提取和转化人参中的有效成分。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发酵过程,但效果较好。
2.固态发酵:将人参切碎后与一定比例的发酵废料混合,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发酵。
这种方法较传统液态发酵更为简便,同时由于发酵废料的存在,可以提供更好的发酵条件。
3.微生物共培养:采用两种或多种微生物进行共同培养,通过微生物之间的代谢和相互作用来提高人参的药效。
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实现对人参有效成分的全面提取和转化。
除了上述主要的发酵方法,还有一些新的研究进展。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良人参的品质和效能。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人参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以提高人参的药效和产量。
此外,还有研究利用生物反应器等新型生物工艺设备进行人参的高效发酵。
总体来说,人参及其发酵工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不同的发酵方法和技术手段,可以提高人参的药效、增加产量,并且可以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微生物菌种选择、发酵条件优化以及活性成分的提取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人参的发酵工艺,提高人参的药用价值和产业化利用。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研究进展中药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材,它的成分复杂,其中可能包含着各种化学成分,每种组分可能都有不同的药效。
随着现代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药里的各种化学成分和药效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从对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中药的药效研究以及中药与现代药物研究等方面讨论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的研究进展。
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中药中包含着众多的化学成分,为了更好地研究中药成分与其药效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对中药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
传统的中药鉴定多采用一些化学试剂来进行,这种方法虽然原理简单,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近年来人们采用了现代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比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方法及基因工程技术等,对中药进行细致的分析,成功地分离出了许多单体化合物、多糖、脂肪酸等物质,对中药的有效成分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赤芍中分离出的芍药苷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它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镇痛止痛等功效。
同时,也有研究显示芍药苷具有抗肿瘤活性。
此外,黄芩中分离得到的黄芩素,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效应和抗炎作用,还可促进神经细胞生成和修复等功效,为治疗多种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药药效研究中药的药效是多年来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虽然效果显著,但其不易被现代医学所认同,因为药效的出现往往是多种成分的综合效应。
在实践过程中,大型病例回顾和临床研究是了解中药药效的主要途径。
最近,一些基于网络的药物筛选技术和系统性药效学方法的发展将有助于探索中药的药效和治疗机理。
网络筛选技术的应用,对中药药效和机理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运用生物信息学和系统药理学方法,有研究以黄芩和连翘两味中药的糖苷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药效和机理预测,发现两者在防癌、抗氧化、保护心肝等方面有相似性。
通过这种筛选技术,我们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中药药效和药理作用机制,以提高中药的药效和临床应用价值。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12卷第36期 中华医学·湿证 -57-药食同源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Advances in studies on hypoglycemic effect of bioactive components ofmedicine and food which are of the same origin杨艳1*韦炎龙2方峰1(1.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河南洛阳,471000;2.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20)36-0057-【摘要】“药食同源”即“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某些“药食同源”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
综述了我国常用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食同源中药,着重介绍了其生物活性成分(皂苷、黄酮类、萜类、生物碱、多糖等)及其降血糖作用机制。
【关键词】药食同源;降血糖;综述【Abstract】"Medicine and food are of the same origin".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biological active ingredients of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food which are of the same origin have significant hypoglycemic effects. The comm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with hypoglycemic effect are reviewed, and the bioactive components (saponins, flavonoids, terpenoids, alkaloids, polysaccharides, etc.) and their hypoglycemic mechanism are emphatically introduced.【Keywords】Homology of medicine and food; Hypoglycemic effect; Review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0.36.024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GAO Lan;LIU Ji-hua【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及蕨类植物中,以黄酮醇和黄酮最为常见,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及降血糖等多种生理活性.芸香苷、橙皮苷、儿茶素、水飞蓟素、黄芩苷等多种黄酮类药物已应用于临床.但部分黄酮类成分溶解性较差、生物利用度低,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生物转化拥有反应条件温和、高效、环保及立体选择性强等优势,在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分别综述了微生物转化及以植物细胞为载体的生物转化在黄酮中的应用,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6【总页数】5页(P56-60)【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微生物转化;植物细胞转化【作者】GAO Lan;LIU Ji-hua【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存在于多数的维管植物的叶、根、茎、花和果实中[1],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苦荞黄酮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2-3],大豆黄酮具有增强免疫调节作用[4],芦丁具有抗衰老和抗疲劳作用[5],黄芩茎叶总黄酮具有降血脂作用[6],甘草黄酮具有抗菌、抑菌作用[7],芹菜苷配基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抗炎的作用[8-10]等.根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以及三碳链是否环合等结构特点,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二氢黄酮(醇)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黄烷类、花青素类、查尔酮类、二氢查尔酮类、橙酮类、异橙酮类、双黄酮类及黄酮苷类等类型[11].虽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但其中部分成分溶解性较差,生物利用率低[12-13],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主要包括微生物转化及基于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生物转化等[14-15].微生物转化(microbial transformation)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进行某种化学反应的过程,其本质为利用微生物产生的一种或几种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将一种物质(底物)转化成为另一种物质(产物)而进行的化学反应[16].生物转化反应具有选择性强、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反应种类多样以及环境污染小等优点[17],其常见的反应类型有: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缩合反应、酰基化反应等[18].基于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生物转化[19],与微生物转化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植物中具有多种特异酶,可催化产成多种新型化合物.因此,生物转化对黄酮类药物的研制及生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生物转化技术被广泛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修饰和改造、药物前体化合物的转化及药物代谢机制研究等,是获得结构新颖、独特、低成本、低毒性和高活性药物的重要途径[20].本文对微生物转化及基于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生物转化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修饰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1 微生物转化在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1.1 新型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结合药理活性的筛选方法,可以增加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来源,改善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Sordon等[21]用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对柚皮素(Naringin)、橙皮素(Hesperidin)、白杨素(Poplar)、木犀草素(Luteolin)进行微生物转化,转化产物分别为6,8-二羟基柚皮素、8-羟基橙皮素、8-羟基白杨素和8-羟基木犀草素.Luo和王敏等[22-23]利用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ATCC 30899、雅致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elegans CICC 40250及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 ATCC 10490对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bavachinin)进行转化,黄曲霉和小克银汉霉均可产生羟基化衍生物(R)-2,3-二羟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雷斯青霉可将其还原为补骨脂二氢黄酮醇甲醚,两个转化产物均为首次发现,并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Tronina等[24]发现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能够催化黄腐酚(xanthohumol)形成一个新的橙酮类化合物(Z)-2″-(2″-羟基异丙基)-二羟基呋喃[4基呋喃-的橙酮类化合物(hr二羟基-4-甲氧基橙酮,其抗氧化活性为黄腐酚的8.6倍,是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2.3倍.邬建国等[25]从61株食药用真菌中筛选到槐角异黄酮(Sophorae isoflavones)有效生物转化菌株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DS1,该菌株能够转化槐角异黄酮生成染料木素和异樱黄素,相较于槐角异黄酮,转化产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ER+)的增殖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研究证明,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的苷元较其糖苷雌激素活性要高[26],马达等[27]利用大豆异黄酮糖苷酶高效产酶菌株Absidia sp.R水解大豆异黄酮为苷元,染料木苷和大豆苷转化成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酶解后的大豆异黄酮雌激素活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2 微量黄酮类成分的制备部分黄酮类天然活性物质在植物中含量极微,传统的药材提取方法进行分离制备试剂及药材消耗大,化学合成法反应复杂且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化制备[28].因此,利用微生物及其产生的酶对活性物质前体进行生物转化,可获得产物结构单一,立体选择性强的产物,对微量黄酮类成分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8-异戊烯基柚皮素(8-Prenylnaringeni,8PN)是啤酒花中的痕量成分,是一种具有显著雌激素作用的异戊二烯基黄酮[29].8PN是异黄腐酚(Isoxanthohumo,IXN)脱甲基后的产物,傅明亮等[30]研究发现爪哇正青霉(Eupenicillium javanicum AS3.5706)具有转化IXN生成8PN的能力,并对调控生物转化的关键酶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了生物转化体系中O-脱甲基酶酶活测定方法,优化生物转化参数,该转化反应转化效率较高,在底物加入量为3.4 g/L时,转化得率可达到66.2%.许多药物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与微生物转化产物相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微生物转化模拟药物在哺乳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同时为体内代谢成分的大量制备提供技术支持.高霞等[31]在体外用蜗牛酶酶解体系(含有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等20多种酶)水解淫羊藿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Epimedium),并将水解产物与淫羊藿总黄酮在人体肠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对比,期望构建一个新型的淫羊藿总黄酮仿生酶解给药系统.研究发现淫羊藿主要黄酮类成分淫羊藿苷、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可在2 h内被蜗牛酶转化为宝藿苷Ⅰ、箭藿苷A、箭藿苷B和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并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被继续水解.几种主要酶解产物与肠道代谢产物一致,说明蜗牛酶酶解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淫羊藿总黄酮在人体肠道内的代谢途径.1.3 提高生物利用度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存在水溶性差的弊端,制约着其临床应用.利用微生物转化可引入特定亲水性基团,如羟基等,增加其水溶性,提高生物利用度.葛根素(puerarin)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心绞痛、高血压、β-受体高敏症和视网膜阻塞等疾病的治疗[32],但是由于其水溶性较差,临床应用时需加入高浓度丙二醇做助溶剂,这不仅使过滤纯化过程更为复杂,增加成本,而且致使用药安全性降低.为方便应用,需要改善葛根素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2007年,Ye等[33]利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CGMCC1523菌株转化葛根素形成3′-羟基葛根素,与葛根素相比,其水溶性增加113倍,去除自由基的能力提高了20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以黄酮糖苷的形式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少部分以游离态的苷元形式存在[34-35].大部分的黄酮糖苷在人体内不能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而是需要利用肠腔内益生菌(如乳酸菌和大肠杆菌)产生的水解酶,经过去糖基化反应后,转化成苷元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黄酮苷元的膜渗透性强,容易透过肠黏膜细胞,相对于黄酮糖苷更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制备黄酮类化合物的苷元是提高其在人体内吸收率的重要途径[36].刘萍等[37]报道沙棘黄酮(seabuckthorn flavone)糖苷经过α-鼠李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α-淀粉酶组成的复合酶预处理后,再用柚苷酶水解可获得高含量的黄酮苷元,转化率达85%以上,显著提高了苷元型沙棘黄酮的含量,从而很大地提高了沙棘黄酮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及生物利用率.吴鹏等[38]利用α-鼠李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α-葡萄糖淀粉酶等将银杏叶总黄酮(ginkgo flavones)提取物生物转化为苷元型黄酮,再将苷元型黄酮以及其他成分分离,建立植物茎叶酶法处理和糖苷黄酮生物转化苷元黄酮的一体化耦合工艺,产品苷元黄酮含量高于72.56%.王志磊等[39]报道了菌株Aspergenus niger B2所产β-葡萄糖苷酶可在30 min内将各种中药糖苷类底物完全转化为相应苷元,表明该酶能够高效水解不同的中药糖苷类底物,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姚轶俊等[40]建立纤维素载体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系统,用于黑豆浆中大豆异黄酮去糖基化反应,通过HPLC检测其转化效率,表明该系统可以在30 min内利用含酶载体将50 ml黑豆浆中的大豆异黄酮全部转化为去糖基化产物,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同时,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转化研究中又融入了各种新兴技术,例如固定化细胞和原生质体转化、双水相转化、超临界流体技术、有机介质中微生物转化以及磁场和超声处理等新技术[41-42],这不仅提高了转化效率,而且使得人们能够更深层次地探知其反应机理.2 植物组织细胞转化在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植物组织细胞转化分为植物悬浮细胞培养和利用固定化植物细胞作为反应体系两种,1)植物悬浮细胞培养是利用悬浮植物细胞将前体化合物转化为目的化合物的一种方法,即:取游离愈伤组织细胞,将其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使其繁殖生长,同时加入前体化合物,利用悬浮细胞代谢对化合物结构进行改造,细胞收获后需用超声破碎、有机溶剂提取等方法,提取代谢产物;2)用固定化植物细胞作为反应体系是在液体悬浮细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利用离子交换、聚合、微囊化等作用,将植物细胞包埋在硅藻酸盐和琼脂等多聚物的网孔内[43],再用交联剂对细胞进行渗透交联处理,提高其通透性[44].将其生物转化后利用一些不影响细胞活性,同时可提高膜通透性的溶剂,如二甲基亚砜、细胞色素C、溶血卵磷脂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将胞内产物释放出来,该方法具有条件温和、细胞可重复使用、成本较低等特点.尹云泽[45]利用植物组织细胞生物转化的方法,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定向异戊烯基化反应,获得生物活性更强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他分别建立桑树、柘树和苦参细胞悬浮体系,并对12个不同种类的黄酮化合物进行生物转化研究.结果表明,柘树培养细胞转化白杨素得到两个异戊烯基化产物,经鉴定为8-C-(3,3-dimethylallyl)chrysin和5-hydroxy-6″,6″-dimethylchromeno-(7,8,2″,3″)flavone;桑树培养细胞转化染料木素得到一个异戊烯基化产物,经鉴定为wighteone.3 小结及展望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一大类天然产物,其结构类型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的广谱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热点课题.将生物转化技术融入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药新药的开发和中药现代化的进程.目前,对黄酮的微生物转化主要集中在利用水解酶将黄酮苷转化为黄酮苷元,以增强药理活性和提高生物利用度.这些转化反应改善了黄酮类化合物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但是,微生物转化在黄酮结构修饰中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生物转化机制的研究尚待深入,有关生物转化底物的立体选择性、规律性的研究较少,难以达到有目的地定向转化.纵观全局,绝大部分研究工作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工业化生产的范例,且原始创新项目少.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研究,可有效促进生物转化技术在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应用.【相关文献】[1]唐浩国.黄酮类化合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李丹,肖刚,丁霄霖.苦荞黄酮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1,22(4):22-24.[3]Escriche I, Kadar M, Juan-Borrás M, et al. Suitability of antioxidant capacity, flavonoids and phenolic acids for floral authentication of honey. Impact of industrial thermal treatment[J].Food Chemistry, 2014, 142(2):135-143.[4]杨杰,沙金丹,高翔,等.黄酮类化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J].动物营养学报,2017,29(12):4295-4300.[5]吴涛.芦丁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6]韩敏.黄酮类化合物降血脂作用研究进展[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4):11-15.[7]谢鹏,张敏红.黄酮类化合物抑菌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04(12):35-37.[8]朱会平.黄酮类化合物促进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6,17(3):455-456.[9]Li H, Deng Z, Liu R, et al. Bioaccessibility, in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ies and in vivo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a purple tomato(Solanum lycopersicum L.)[J].Food Chemistry, 2014, 159(11):353.[10]Xiao J, Högger P. Influence of diabetes on the pharmacokinetic behavior of natural polyphenols[J].Current Drug Metabolism.2014, 15(1):23-29.[11]赵雪巍,刘培玉,刘丹,等.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21):3264-3271.[12]赖剑峰,杨荣玲,刘学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4):95-98.[13]崔莉,孙娥,陈玲玲,等.生物转化在黄酮类化合物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3):764-767.[14]赵宏,缪月英,张义秀,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创新,2013(9):55.[15]Seleem D, Pardi V, Murata R M. Review of flavonoids:A diverse group of natural compounds with anti-Candida albicans activity in vitro[J].Archives of Oral Biology, 2017, 76:76-83.[16]周珮.生物技术制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Loughlin W A. Biotransformations in organic synthesis[J].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0, 74(1):49-62.[18]赵雪巍,刘培玉,刘丹,等.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21):3264-3271.[19]扈飞凡.植物生物转化技术在生物药物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08,(6):21-23.[20]牛红军,王芃,杨官娥.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8):346-349.[21]Sordon S, Madej A, Popoński J, et al. Regioselective ortho-Hydroxylations of Flavonoids by Yeast[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Food Chemistry, 2016, 64(27):5525. [22]Luo J, Liang Q, Shen Y, et al. Biotransformation of bavachinin by three fungal cell cultures[J].Journal of Bioscience & Bioengineering, 2013, 117(2):191-196.[23]王敏,骆健美,申雁冰,等.一种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羟基化衍生物及合成方法:CN 103724309A[P]. 2014-04-16.[24]Tronina T, Bartmańska A, Popoński J,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xanthohumol by Aspergillus ochraceus[J].Journal of Basic Microbiology, 2014, 54(1):66-71.[25]邬建国.槐角异黄酮生物转化及其产物抗乳腺癌细胞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26]井乐刚,张永忠.微生物发酵制备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3,30(2):86-88.[27]马达.大豆异黄酮的生物转化和体外雌激素活性[D].大连轻工业学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28]Xiao X, Si X, Xing T, et al. Preparation of flavonoids and diarylheptanoid from 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by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and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J].Separation &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1, 81(3):265-269.[29]周天,李崎.酒花中的黄腐酚及其他含异戊二烯基类黄酮[J].酿酒科技,2006(8):45-47.[30]傅明亮.生物催化异黄腐酚合成8-异戊烯基柚皮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31]高霞,陈彦,王莹,等.淫羊藿总黄酮的生物转化过程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3):4079.[32]Luo C F, Yuan M, Chen M S, et al. Pharmacokinetics,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puerar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following oraladminist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1, 410(1-2):138.[33]Ye H,Yuan S,Cong X D.Biotransfor mation of puerarin into 3′-hydroxypuerarin by Trichoderma harzianum NJ01[J].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7,40:594-597. [34]Teresa V, Alba R N, Francesca A, et al. Flavonoid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 review[J].Nutrients, 2016, 8(4):211.[35]Saleh N A M, Bohm B A, Ornduff R. Flavonoids of Lasthenia conjugens, and Lastheniafremontii[J].Phytochemistry, 2016, 10(3):611-614.[36]Em D M B C, Pimenta F C, Luz W C, et al. Selection of filamentous fungi of the Beauveria genus able to metabolize quercetin like mammalian cells[J].Brazi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08, 39(2):405.[37]Ping L, Zheng Y A, Wang Y S, et al. Bioconversion of flavonoidal glycosides in the leave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into aglycones[J].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2006, 20(6):996-1000.[38]吴鹏,郭峰,陈龙,等.银杏叶黄酮的酶法提取及生物转化研究[J].特产研究,2007,29(4):22-24.[39]王智磊,刘素娟,张鑫,等.黑曲霉生物转化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38(21):220-228.[40]姚轶俊,王立峰,鞠兴荣.纤维素载体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及其在大豆异黄酮水解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17,38(24):177-182.[41]Duarte P, Ribeiro D, Carqueijeiro I, et al. Protoplast transformation as a plant-transferable transient expression system[J].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2016, 1405:137.[42]Byrappa K, Ohara S, Adschiri T. Nanoparticles synthesis using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towards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Adv Drug Deliv Rev, 2008, 60(3):299-327.[43]Shuler M L, Hallsby G A, Pyne J W, et al. Bioreactors for immobilized plant cell culturesa[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469(1):270-278.[44]刘岱琳,隋玉辉,臧志和.萜类化合物及其皂苷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07,18(3):221-224.[45]尹云泽,陈日道,王春梅,等.植物悬浮细胞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异戊烯基化[A].中国药学大会暨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1.。
2019年第5期 吉林畜牧兽医·专论综述·ZhuanLunZongShu18中草药发酵研究现状与展望李 博1,2,陈 群1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科学分院,吉林公主岭 136100;2.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 133000中草药起源于中国,作为中国最早的药材,其药用价值不断被人们开发利用。
人们对中草药的探索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记录中草药最早的著作为《神农百草经》[1]。
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李时珍著有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药材达一千八百余种。
在科技的推动下,中草药的利用不仅局限于对人们身体健康的改善、调控和治疗,也逐渐的被应用于农业发展中。
近年来,中草药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政府部门政策的支持下中草药业打开一个飞速发展的新局势。
国家政府部门先后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等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2]。
在畜牧业养殖中,抗生素利用的现象日益严重,如何遏制这种滥用现象也成为国内外的关注,随着抗生素的禁用,中草药以其明显的功效、低毒无抗等特有的生物功能作为抗生素的绿色替代品走入了人们的视野[3]。
中草药经现代生物发酵的应用,使其药用价值在畜牧养殖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中草药发酵逐渐发展起来。
1 中草药发酵的现状传统的中药炮制发酵多为固体自然发酵,其发酵后产品因自然环境、季节、人为等多种方面的影响致使产品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差[4]。
现代中药发酵是在传统中药炮制发酵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微生物发酵理论、现代制药工程等理论形成的新型中药制药新技术。
生物发酵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致使中草药发酵技术从单一向复方方向发展,且这一发展所取得的成果非同凡响。
但是这种技术的研发时间较短,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处于初级阶段还未达到成熟部分。
2 现代中草药发酵的特点2.1 提高药效及利用率在中草药的细胞和细胞层间富含着蛋白质、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5]。
科技论坛 ・75・
中药活性成分微生物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孙志国’高国峰 周珩s
f1、哈尔滨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2、黑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3、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1
摘要:在有关中药防病治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是最为基础与关键的要素之一。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药活性成
分的研究质量与水平,重视对微生物转化技术的研究有着极为突出的意义与价值。实践研究结果证实:在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中,通
过对微生物转化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但能够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具体临床疗效加以清晰认识,同时还可改善相关成分水溶性、降低毒副作
用以及致敏性,进而达到提高相关中药活性成分利用效率的目的。主要针对中药活性成分微生物转化技术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及其
应用方向做详细分析与说明,望引起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中药活性成分;微生物转化技术;应用;分析 .
现代研究视角下的微生物转化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对微生物细
胞(包括细胞酶系以及相关外源化合物在内)进行的结构改造,使其
能够产生相应的生化、或者是生理反应。结合实践应用经验来看,针
对微生物进行转化的本质在于:以微生物为载体,将反应过程中的
化合物物质转化成为反应后期的产物生成。具体所涉及到的反应类
型包括环氧化反应、脱水反应、加/脱氢反应、酯化反应、以及糖基
化反应等在内、同常规意义上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方法相比,微生
物转化技术在转化速度、以及转化质量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显著优
势,在新药开发、以及药物代谢研究等方面均需要以对微生物转化
技术的应用为支持。
1甾体类化合物中微生物转化技术的进展分析
众所周知,蜍甾烯f是一类C一17位连接六元不饱和内酯环的甾
体化合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其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但由于此类化
合物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同时,游离型蟾蜍甾烯水溶性也较
差,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微生物体系的
合理应用,针对蟾蜍甾烯进行了生物转化研究,获得了80余个转化
产物,其中50余个为新化合物;发现了较罕见的在C一7B、C一15及
C一16a等位点的羟基取代,并初步探索了蟾蜍甾烯的细胞毒活性的
构效关系。 同时,洋地黄强心苷类是一类有强心作用的苷类化合物,应用 于临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至今仍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 药物之一。利用生物转化的方法对洋地黄毒苷进行结构修饰已为研 究的热点。相关研究人员在试验研究中选用新月弯孢霉AS3.3589 转化洋地黄毒苷得到2个产物,转化率分别为27%和5%;蓝色犁 头霉CICC40302转化洋地黄毒苷得到1个产物,转化率为6%。证 实微生物转化技术的应用对于甾体类化合物在制药领域中有着极 为突出的应用意义与价值。 2生物碱类化合物中微生物转化技术的进展分析 相关研究人员自喜树植株当中所提取到的喜树碱成分对于抗 肿瘤而言有着极为突出的疗效。同时,由于喜树当中含有大量的喜 树碱成分,因而备受相关药物生产厂商的青睐。特别是针对胃肠道 癌症、以及头颈部癌症而言,可将其作为近期治疗中的备选药物之 一。但随着临床应用经验的进一步累积发现:以喜树碱作为成分所 制备而成的抗肿瘤药物在患者服用后,可能引发患者出现尿血等不 良反应。而对比喜树碱,lO一羟基喜树碱成分所表现出的临床抗癌 治疗效果更佳的突出,同时也较少报道出现不良反应或是严重的并 发症症状。因此,基于对抗癌治疗安全性因素的考量,如何通过对微 生物转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将不良反应较大的常规喜树碱成分转化 成为不良反应极少的10一羟基喜树碱成分,此项问题是至关重要 的。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T一419黄曲霉菌株的培养,成功应用微生 物转化技术,将常规喜树碱成分转化成为了1O一羟基喜树碱成分, 整个微生物转化过程中的转化率能够稳定在50%以上。 3黄酮类化合物中微生物转化技术的进展分析 葛根素可以说是整个葛根当中入药价值最大的组成成分之一。 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证实:自葛根当中所提取的葛根素成分在水溶 性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因而无法直接将其作为注射用药,极大的 影响着其临床使用价值的发挥。因此,为了提高相关药物的生物利 用度,提高其水溶性水平,就需要在热脂肪芽孢杆菌的初始状态下, 通过对微生物转化技术的合理应用,生成包括0【-D一葡萄糖基一 (1—6)一葛根素、以及0【一D一麦芽糖基一(1—6)一葛根素在内的两 种基本产物,分别将葛根素自身的溶解度提高14倍、以及168倍。 相关研究工作人员等利用Streptomyces seus ATCC 13273对 黄酮类化合物柚皮苷、橙皮苷、黄芩苷、以及木犀草素组成要素均应 用微生物转化技术进行微生物的转化反应。试验过程当中分别得到 6个转化产物。当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柚皮素一7-0一葡萄 糖;(2)柚皮素;(3)橙皮素;(4)黄芩素;(5)黄芩素一6一甲氧醚;(6) 柯伊利素。相关的试验研究结果证实:黄酮类化合物柚皮苷、橙皮 苷、黄芩苷、以及木犀草素为初始反应状态,生成上述转化产物的试 验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反应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为糖苷水 解反应,第二为甲基化反应反应。同时,另有研究人员支出:所产生 的L一鼠李糖苷酶对底物有特异选择性,13一D一葡萄糖苷酶选择性 不强,甲基转移酶仅对黄酮类化合物特异位点进行甲基化。 结束语 将微生物转化应用于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开发过程当中 具有极为突出的综合意义与价值。通过本文以上分析,需要认识到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微生物所生产的多种酶成分能够作为
对新药物药用成分的开发工作当中;第二,微生物转化技术下,大量
微生物对于生存环境有着极为特殊的要求,因而所产生的成分与常
规意义上的植物成分并不完全相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价值;第三,
通过对微生物转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微生物组分与植物组分发挥
交互性调节作用,促使目的产物的合理优化,达到提高临床用药疗
效的目的。由此可见,将微生物转化技术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研究
中意义重大,值得引起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陈代杰,朱宝泉.微生物转化技术在现代医药工业中的应用[J].中
国抗生素杂志,2006,31(2):112—118.
[2】李会静,于炜婷,戴小敏等.微生物转化生产2一苯乙醇的原位产物
转移技术研究进展『J]_化工进展,2012,31(3):633—638
『31杨英,姜绍通.微生物降解甾醇侧链转化雄甾一4-烯一3,17一二酮的
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142—145.
[4】易奎星,杨亚力,杨顺楷等.p一环糊精包合技术在微生物转化生产
氢化可的松中的应用『J1.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37(5):311-314.
[5]李庆英,延慧君,朱铁良等.链格孢茵对熊果酸的微生物转化产物
研究f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 21(12):978~97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