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A short discussion about 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 landscapepainting目录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思想对图式的影响1.传统文化引导着中国审美的特殊性----------------------------------42.“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观察方法与特有的“散点透视”--------53.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中“三远法“的提出和运用----------------------7二.道家思想中的阴阳、有无观念对中国画图式的影响1.从太极图中延伸出的“S”形构图------------------------------------92.由“S”形演变成的“△”形构图-----------------------------------11三.传统山水画图式中特有的表现方式1. 起承转合--------------------------------------------------------122.传统山水画中的“开合”-------------------------------------------143.聚散、疏密、虚实的结合-------------------------------------------154.留空-------------------------------------------------------------18四.传统山水画与风水意志1.气局与图式-------------------------------------------------------192.画中“龙脉”与图式的关系-----------------------------------------19 五.题跋与鈐印------------------------------------------------22六.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构图之异同1.东西方差异的起源-------------------------------------------------232.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构图的主要不同之处-----------------243.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相似之处-------------------------24 七.结束语----------------------------------------------------25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
从国画的意境和笔墨中谈析学习方法【摘要】学习中国画必须研习古人的笔墨技法,但不能被旧程式所束缚。
还要寻求新的笔墨技法,更新地增强对国画艺术的认识。
并结合自己在临摹和写生过程中的实践,在学习方法上谈析自己的经验。
【关键词】中国画;意境;笔墨;学习方法【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意境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
从意境出发,又以意境为归宿,既十分重视形式美,又更为重视形式的内在因素。
什么是意境?简言之,即以景写情,寓情于景,画中有诗,情景交融。
这是国画艺术的优良传统。
历来评画往往以意境高下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怎样才能使画有意境呢?构思、酝酿意境是创作中重要环节。
一个主题要经过反复思考和尝试。
生活中有许多非常熟悉的题材,平时并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只有在季节变化时节才使我们感受到它们的美。
要求我们在深入生活时善于体验、感受并酝酿有诗意的境界、气氛。
比如选择什么题材?放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环境等条件下,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国画不但重意境,而且强调意溢画外,意到笔不到,有如品茶,吃橄榄,余味无穷。
要讲究立意为先,“胸有成竹”。
但落笔时又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化机,临阵变化,即“胸无成竹”。
清代郑板桥在一段画跋中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他讲出了定则和化机的辩证关系,着重强调一个变字。
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渗透于诸如:分合、奇正、藏露、虚实、疏密等等中国画构图的基本法则之中,其美学上的独特性,与中国的文学、哲学思想一脉相通。
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国画基本技法的同时,也要学一点文学、哲学、有条件的可以涉猎更多,借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这对于学好中国画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画十分注重笔墨,尤其讲究用笔。
笔墨两字几乎成为中国画的别名。
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它具有尖.圆、齐、健的特点。
使用时五指齐力,落笔后不断变换角度,采用中锋、侧锋,逆锋,卧锋,甚至拖笔,从而产生出各种不同的线条。
中国花鸟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
所谓写生就是“移生动质”,就是“变态不穷”地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性。
所谓寓兴,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寄寓作者的独特感处,以类似于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
所 谓 写意 ,就是强调以意为之的主导作用,就是追求象 中国书法艺术 一样淋漓尽致地抒写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对物像的描头画脚束缚思想感情的表达。
为此,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
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 不 似之似 ”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写意花鸟画的形成和发展 ( 1 )花鸟形象比人物、山水出现要早,如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出现的花木鸟兽、虫鱼、龙凤等纹样。
如长沙马王堆的帛画《人物夔凤图》等,当时还没有产生专门从事花鸟画创作的画家和理论,花鸟画也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
这些作品或是常有较多的装饰性,或是主要表现人物生活环境。
( 2 )唐代经济繁荣, 统治者 生活奢侈豪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都有新的要求(此期间出现不少花鸟画高手,如画鹤的 薛稷 ,画马专家 曹霸 、韩干,还有如 韦偃 画龙,戴嵩画牛等)。
浅谈菊花摘要:中国画亦称“水墨画”,它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菊花则是国画四君子之一,在国画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要画好菊花,就应该了解菊花,要画好菊花就应该要真正的喜欢菊花。
历史上关于菊花的诗词文章和国画都是非常多的,这与菊花的生长习性有很大关系,这也赋予了她更多象征意义。
菊花一开,万物无颜色。
一直都记得这句诗句,似乎菊花历来就是美好的象征。
同时菊花亦以高风亮节,品质高洁而深受人们赞赏。
画菊的方法有很多种,流派也多。
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家的作品风格也是多变的。
或娇艳,或雅致,或冷峻野逸,或笔力雄健,或气势磅礴,或清高正气。
这都是后人应该继承的。
有了这么多的前辈为我们提供好的方法和资料,我们画菊的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菊花;艺术;作品;写意;技法近日关于菊花可谓是常言的三多,即多赏,多想,多画。
但要画出理想的佳作,谈何容易!细观大师之作,或勾,或描,或泼墨,或点染,意趣横生,美妙至极。
我想名师之作之所以有如此效果,除想法奇特,技法纯熟之外即是对菊花本身的一种特别的爱!记得著名画家徐湛说过:如果要画出好的作品,则要长期细致的观察,做到胸有成竹,画心中的花,画心中的画。
为此,我作了一些功课,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菊花逐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菊花为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 ,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出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已达千余种。
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约于明末清初之时传入欧洲。
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
古神话传说中菊花更是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中国历朝历代的诗人画家,亦以菊花为题材创作出许多名诗名画,因而历代均有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
菊花株高20-200cm,通常30-90㎝。
茎色嫩绿或褐色,除悬崖菊外多为直立分枝,基部半木质化。
单叶互生,卵圆至长圆形,边缘有缺刻及锯齿。
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一朵或数朵簇生。
中国画鉴赏结课论文班级:11地质2班姓名:张飞飞学号:201114460225 记得,在我上学的每一学期,都会学习美术,但对于这些,我每每都是抱着一种走马观花的态度,直到进入高中,在美术欣赏老师的影响下,我渐渐的对中国画产生了兴趣,于是乎,进入大学后,毅然选修了这门中国画鉴赏。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
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
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的时空,经历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我很喜欢中国画,应为它总蕴含着淡淡的意境令人百看不厌。
它的“抒情”不是直接抒发出来或直接呐喊出来的,是通过“景”间接暗示出来的,所以它的形象性特别强,让人回味无穷。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
吴(今江苏苏州)人。
出身于商人家庭,居吴趋坊,和文徵明同岁而略长数月。
少有俊才,博雅多识,与张灵友善。
初学画于周臣,后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结交,人称“吴中四才子”。
二十九岁时由诸生举应乡试,得第一名解元,名声大噪,故人称唐解元。
翌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罢官为吏,自后灰心仕途,终日诗酒,或漫游名山大川。
自刻印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以卖画为生。
曾应江西宁王朱宸濠之请,聘往南昌,因不惯藩府生活,不久辞归。
在绘画上,他是一个取材广博的画家。
山水多取法于南宋李唐、刘松年,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皴法,并兼及元人法。
画人物工笔,写意俱佳。
画花鸟喜用水墨,清隽峭利,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
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
兼善书法,工诗文。
晚年好禅学,。
思想趋向解脱颓放。
自号“六如居土” (谓人生如幻、梦、泡、影、露、电),著有《六如居士全集》其实,我蛮喜欢唐伯虎的画的,但是我们老师觉得他的画太浅,不浓厚。
中国画教学的创新与探索中国画和西画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体系,在发展的道路上两者都有交流和吸收的情况,但总的面貌是不会改变的。
千百年来,中国的画家在国画程式的表现上,有过很多的创造,但是根据时代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即使是古人创造得比较完美的程式,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要求,于是必须进行改革和重新创造。
总之以程式的方法来创造画面,是中国画表现形式上的重点特点。
有人认为程式是一种僵死的符号,我认为程式应该是一种代表物象特性的美的因素的有节奏的生动的组合。
比如古人创造了用“介”字或“个”字的字形,用于表现美的单元素。
又如以斧劈皴表现坚实的岩面,以披麻皴表现草木丛生的山坡,人物画上的一些描法,何尝有不是如此。
然而由于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也不一样。
你可以在竹子上找到一种先所未有的美的单元,创造新的程式,新的笔墨。
同样在山水、人物上都可以创造新的程式。
然而,中国人物画在近几十年的演进中,有一种和中国传统艺术相反的趋向,它似乎在脱离传统表现艺术的范围,走到西方艺术的圈子中去了。
谈到中国人物画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时候,大有必要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一次讨论。
一、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物画已很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拯救人物画,一方面在民间年画中吸取养料,一方面引进了俄国契斯柯夫的素描教学法,以培养人物画的造型基础。
在当时画坛上活跃的:一是单线平涂的年画,一是彩墨画。
它们在解放初期对新形式的宣传画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其社会功能应该给予足够的肯定。
五十年代中期前后,美术学院在老一辈画家的直接影响下,与新一代既具有一定的传统国画基础,又具有写实能力的年轻画家的努力探索下,浙江的水墨画比开国初年的彩墨画,在吸收与运用的传统技法上开了生面,全国独树一帜。
直到六十年代“文革”以前,当时所开创的,被誉为“浙派”的人物画已传播全国,影响甚大。
更为值得一提的,当时一些优秀的人物画,曾在五彩缤纷的国际展厅里显露了长久沉沦中国人物画特有的风貌,得到了高度评价。
传统艺术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研究2、传统艺术符号在现当代艺术中的运用3、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的结合探讨4、数字时代传统艺术原创性神话5、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家居设计的融合全文总字数:13518 字篇一: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研究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研究中国画的发展特别是山水画的发展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折射出来的艺术精神也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完备的价值系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山水画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往往与画家的个人志趣密不可分,以此寄托胸怀与情感。
山水画那或灵秀或澎湃的艺术气质是在不同宗教、文化的淬炼下形成的,对于当代山水画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意象基于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佛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不同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互相交融、影响,发展至今,形成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理念。
山水绘画追求画面呈现出的意象,意象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有着朦胧的、感性的界定。
但我们不难理解,山水画中的意象往往是画家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画外之意。
画家表现意象的方式有许多种。
我国现代的山水画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墨山水画,一种是彩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注重对山水风景的勾勒,讲究传神、留白和构图,画家将人物或动物的剪影在画面恰当处巧妙勾勒,还能表现出动静相宜的趣味。
彩墨山水画可以说是近代之后迅速崛起的绘画方式,常见的彩墨山水画中,画家往往会用细致的线条勾勒、精准的色彩填补绘制一幅堪比油画的逼真景色,也有画家用水墨山水画的技法绘制、构图,体现出来的画面意象则有着时空穿梭之感。
当代山水画在吸收了众多绘画技法的优点和长处之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意象,无论这种意象用哪种方式表现出来,艺术精神都是其最终的落脚点。
二、空灵空灵这一艺术精神主要来自佛家的思想,佛家追求“万物皆空”“灵慧”等境界。
李玉民的作品以山水题材为主,以独特的构图和留白方式赋予画面空灵之感,其作品《偶听琴弦声声脆》中精细雕琢树木和凉亭,简略勾勒山石,用留白勾勒川流和土地,全图没有画出古琴,也未见弹琴之人,但观者完全可以通过画面想象出一定有人在凉亭中演奏妙音,而这声声脆的琴弦之声也从画面留白处飘然而至。
中国画演进之视觉转译摘要:中国画的文化感在于,由文化修饰而成的笔墨语言以及对这种语言所倾心的热情。
意味着中国画笔墨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文化情态的不同影响,使得笔墨语言对中国画构件而言,更多扮演了文化情态的替补角色,也就是说,笔墨语言的使用者在锤炼笔墨语言的同时也塑造了文化情态。
中国画笔墨语言不是单纯地被看作构件要素,而成为构件本身的一部分,即不是单纯的符号象征,而是包括符号及象征的全部意义。
点的面积大小、墨色深浅、方向和形状、线的长短、力度和速度的表达、面的空间意涵等一切体现大自然生命律动的再现无非旨在体现语言的张力和运动状态,其实质也是在关人的生命状态描述,笔墨语言的描述过程也是文化形态的铸造过程,生命状态遗迹在文化情态中的全部内容用视觉方式表达时,正是由于笔墨语言所具有的弹性空间,即笔墨语言的不同读解和演绎所形成的传统和现实状况,造成了视觉转译模式的必然存在。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视觉转译;审美倾向中图分类号:j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4-01中国画以平面方式再现立体概念,如果不是对线有着别致的经营理念,如果没有对画面黑白赋予某种特别的看法,即那些潜在的“转译”思维所形成的视觉转译模式的作用存在,用平面手法表达一个多维的时空可能会显得勉强或力不从心。
线在欧洲人看来是宇宙构建的外部痕迹,是由外力造成的某种运动轨迹,其运动和指向不外乎呈现出水平、垂直以及直角的状态,这些线性的状态被赋予某种知觉存在,即呈现所谓冷、热、中性等寓意,并因此有了丰富多彩的构建物象的种种方案。
中国画家对线的理解恰恰相反,线被看作是宇宙内部自为的活动,线是中国人心中的一种看法,是一个可以类比的物,即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复、折钗股、壁折缝、屋漏痕、锥画沙、绵裹针、印印泥,等等,皆是对物象的感觉之物,从所见中品悟出所知,从所知中呈现所见,是对物象施以转译的知觉存在。
线在中国画家眼中是洗脱的、流动的、随迹而化的物,中国画家在腕底使之轻柔飘逸,刚正威猛,或婉约如窃窃细语,或顿挫如激昂抒怀,在起承转合间尽表时空流迹,所以线可用来状树之阴阳、石之三面、山之高低起伏、水之旋转迂迥、云之隐现、光之恍惚、影之绰约、人之媚、体之态,或静或动,或缓或疾,化万象于其中。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中国画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艺术瑰宝,在世界美术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摄影摄像技术、新媒体技术、动漫等新事物渐渐淡化了中小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
所以,中国画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本文针对目前中国画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中国画教育所存在的学生兴趣观念淡薄,家长不够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为中国画的中小学教育寻找新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传承AbstractChinese painting has a long history, is a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in the art of the world can not be replaced. However,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 photography technology, new media technology, animation and other new things gradually dilut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ainting. Therefore,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rt teaching of Chinese paint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tudy and lif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aesthetic ability of stud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ass the national spirit.This paper aims at Chinese painting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art educ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hopes to present China painting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concept of weak, parents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is not perfect and so on a series of problems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solutions, looking for new the direction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Chinese painting.Key words: Chinese painting teach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art education; problem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目录TOC \o "1-2" \h \u HYPERLINK \l _Toc30175 摘要IHYPERLINK \l _Toc24444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32140 目录IIIHYPERLINK \l _Toc31699 前言1HYPERLINK \l _Toc31753 一、中小学中国画教育的背景2HYPERLINK \l _Toc15601 (一)“多元化”的文化背景2HYPERLINK \l _Toc23951 (二)中国画教学与民族文化精神2HYPERLINK \l _Toc6631 二、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3HYPERLINK \l _Toc29110 (一)现状3HYPERLINK \l _Toc19830 (二)存在的问题3HYPERLINK \l _Toc13217 三、中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合理化建议4HYPERLINK \l _Toc27661 (一)家长从小培养孩子对中国画的兴趣4HYPERLINK \l _Toc15478 (二)改变原有教育体制的弊端5HYPERLINK \l _Toc28389 (三)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的美术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6HYPERLINK \l _Toc1283 (四)增加中国画美术教学的经费,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7 HYPERLINK \l _Toc23259 结语9HYPERLINK \l _Toc16665 参考文献10HYPERLINK \l _Toc13215 谢辞11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取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所以社会大众的精神追求呈现出多元化。
国画名作赏析资源建设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国画名作赏析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仅体现于创作方面,亦体现于以欣赏活动激励创作活动方面。
本文主要对国画名作赏析资源建设进行概述,并对国画名作赏析资源建设的具体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画名作艺术赏析资源建设[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66-02一、国画名作赏析资源建设概述艺术赏析,又称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在对艺术作品的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利用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来感知和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在艺术赏析过程中,欣赏者的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思维、情感和联想等各种心理因素都会被极大触动和激活,在艺术欣赏者的参与下,作品会在原创的基础上实现不断的艺术再创造。
所以,艺术创作过程必须加上艺术赏析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关系。
人们对国画作品的创作能力与鉴赏能力也是在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变化的。
国画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人们对国画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国画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国画创作者不断提高创作水平。
国画艺术作品的赏析发展主要经过三个时期:国画艺术产生的初期,也就是国画艺术鉴赏的诞生期,这时的国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山石崖画等艺术形式,鉴赏者的鉴赏活动处于相对被动的情况下;伴随着布锦纸张、笔墨彩绘等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国画艺术鉴赏进入了新的发展期,此时,国画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均飞速发展,国画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随之大幅提升,对国画艺术的鉴赏发展为私人之间的人人相传的观赏群体中,这种观赏群体相对狭小和封闭;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国画艺术鉴赏步入了成熟期,书籍和画册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国画艺术作品的鉴赏发展为以书本为主要媒介的鉴赏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产生、发展与广泛使用,人们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手段与方式不断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也推动了人们对国画艺术的鉴赏方式的改变。
试论中国画技法在动画造型中的运用摘要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只有从民族传统艺术的宝库中挖掘动画造型的民族元素,并用现代的观念加以诠释和创新,才是当今动画走“民族化之路”的有效途径。
造型风格是动画民族化的基础,根据动画造型的特点,结合中国画的造型技法,创作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
关键词:中国画技法动画造型线条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每个民族都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语言、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不同国家的动画艺术展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
动画设计师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和美学语言运用于动画角色设计,这已成为多维文化语境中的重要倾向。
如法国动画片《国王与小鸟》中,国王的形象在整体造型的处理上,充分体现了法国式的幽默;同样,动画片《猫和老鼠》体现了美国人幽默与率直的性格;《千与千寻》中唯美的画面和对人物内心地描摹,体现了日本动画的特色。
《小鸡快跑》中浪漫的爱情故事、精彩的追逐,充满了浓郁的英国风情和民族文化特点。
这些鲜明的民族个性都在动画角色设计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通过其行为、语言、造型等与观众交流。
如今越来越多的欧美动画作品已经将中国元素作为影片的卖点,吸引观众的眼球,如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等。
然而在当今世界的动画舞台上,在各国动画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动画的发展却停滞不前,产量不高的动画明显带有抄袭国外动画的痕迹,中国动画失去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为了解决中国动画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新一代的动画设计者走中国民族艺术之路,找回我们曾经的辉煌。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动画的发展与出路。
一中国动画的现状与问题1 中国动画曾经的辉煌中国动画的创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国画到雕塑,从皮影到京剧,有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和民间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使得中国早期的动画片呈现出地道的中国特色。
例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大花脸借鉴了京剧中的人物造型;《张飞审瓜》、《济公斗蟋蟀》等动画来源于中国皮影和剪纸的民间艺术;《九色鹿》借鉴了中国古代莫高窟壁画故事;《山水情》出自于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南郭先生》则融合了汉代画像石质朴简练的风格。
当代中国画色彩的再回归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画色彩经历了从“随类赋彩”,“以色貌色”,从有色发展到“无色”形成了中国画色彩独有的设色面貌和色彩系统。随历史的演变,以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情趣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中国画发展的现代化转型中,中国画色彩的再回归该走怎样的道路,是当代中国画众多问题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笔墨;中西;再回归 一、简介中国画色彩发展 中国绘画古称“丹青”,基本形成始于东汉,在这之前的历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以线造型,设色渲染的中国画样式,古代画家很早就有运用色彩的经验,如南齐的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 南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提出的“以色貌色”等理论,而现在中国画颜色作为一种文化印记我认为仍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是中国画色彩的一种再回归。 现在一谈到中国画色彩问题,可能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主要是针对中国画传统的水墨而言,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围绕自唐代以后形成并逐渐成为中国画主流的人文画样式,也即所谓“墨分五色”的色彩命题。中国画本来是重色彩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有相当复杂的色彩:如春秋战国和西汉色彩斑驳的的帛画;有朱、赤、黄、绿、白、赭、黑、墨等几色,五彩缤纷;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以青绿山水为主;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金 碧辉煌,工整细润;张萱运用色彩来衬托所画侍女图卷的情景;五代黄筌的工笔画鸟同样鲜艳夺目,几乎不见墨迹的彩色调子等。历代的名作就是明证。 二、中国画色彩的中西结合 时代的不同,色彩的自由表现成了当今画坛的主流。在是否保留中国传统笔墨并结合西色,或彻底放弃笔墨,更贴近西方色彩的表现,年轻的一代画家对这一重要选择似乎显得不那么沉重。强化色彩表现,是当代许多青年画家所致力探求的。有的强调色彩渲染,大面积多层次渲染会挤掉笔墨的表现或导致过分的装饰性;有的在保持笔墨表现的同时,留出一些局部渲染重色,使整个作品造成色与墨的对比。墨色在大多情况下作为底色或黑色使用,用笔的方法上,使传统与油画的笔法相结合,画家龙瑞先生把这一探索,称作中西融合的“西体中用” ②式即指他的西画色彩(及构成等)为体,以中国画笔墨(主要是墨及其韵味)为用。像当代著名画家卢禹舜、姚舜熙、陈平等人在他们的创作中都能清晰的看到,有的适当把丙烯色和国画色结合使用,先以墨笔充分勾皴,再层层染色,力图即强化色彩又强调笔墨及水墨本身的透明性,但笔墨的损失总是显而易见的。改变笔线的画法,使它在形态上与丰富的色彩融为一体;有的用笔墨的方法画色,有皴有擦,有泼有积,即见色又见笔墨,所谓“以色当墨”,还用以更为现代以平面构成的方法安置色块、墨块。 中国画色彩的再回归可以说是在当代的中西融合,在当代文化 氛围影响下形成了一个以个性鲜明化结合中西绘画的新格局,确切的说画家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出发,自由取舍来自古今中外的艺术营养,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创作观点,表现方法及艺术语言。其实林天行先生的这番话也似乎成了当代许多画家普遍的心声。他们在保留中国传统笔墨中,在中西融合中,对中国画色彩的运用中,都显得比任何时代更为成熟。在他们的绘画中,有时是色墨结合,有时则彻底放弃了笔墨,完全任色彩的发挥,不再受任何成法的束缚,鲜活的个性,驱使内心的色彩自我抒发,纵横挥洒,没有修饰,没有理性,展示的是完全是一种纯粹的心灵感知和色彩感觉。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喜好造境。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与内在的激情和特有的色彩美。 三、继承传统的中国画色彩 有一些画家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表达,在继承传统与中西结合的夹缝中,守望着中国画色彩的探索,开辟一方个人的天地。著名画家黄宾虹在研究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这一课题时,一方面指出水墨是中国画法上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色彩的中国绘画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他在一幅画中,注重画面上设色的“浑化无迹”表现,以构成作品中“色”与“墨”或“墨”与“色”的自然和谐之美。他认为“就中国画的创作程序而言,一般先以笔墨植骨,即先表现作品中的主题形态的骨架,然后根据主题画境及立体形态特点变化赋之不同的色彩,同时还要求色墨之间的浑融统一。”③其实他的这一观点足以说明了,中国画色彩运用的重要性,色彩可 以使作者的情感体现在画境之中。如当代著名画家卢禹舜是有思想的艺术家,无论是他的《云水观道》还是《静观八荒》都设色静谧、典雅朴质,给人以博大、亘古、神秘的遐想。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中国画色彩运用中,当今又陆续涌现了一批新人, 继承与发展了中国画的色彩。 四、结论 通过学习和观摹前人画家的作品,在学习中我对中国画的认识、处理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对中国画的色彩处理的追溯点就是要摆正中国画的色墨关系,中国画的材料决定了他的表现形式,墨与色各有其优势,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不能相互取代。中国画的色墨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色彩的再现,画过一张芭蕉是运用现代的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红色与传统墨色形成现代与复古相融合的一个整体。画的最前面,形成了以大红色为主墨为辅的效果,是主张用色表现在画面上占主导地位的方法。所以对墨和色的理解以及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联,无论是墨上加黑、色上加色或墨上加色、色上加墨都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基本绘画原理。而我的那张画中的远景又是运用墨为主色为辅的方法,达到水墨弱化,时有时无,虚实相间的效果,这又是主张在一幅作品中,以墨的运用为衬托,只是在某一局部根据画境或章法上的布局需要,才适当的着部分颜色,是讲究用墨来补充用色的不足之处,并借此显示出色彩的妙处。 参考文献: [1] 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中国画研究院:水墨研究,民族出版社 2004年版。 [3] 韩敬伟、傅晓冬:中国画的意与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4] 葛络著《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
书画鉴赏论文3000字篇一:书法鉴赏论文设计挺拔雄肆昂头天外------论颜真卿的艺术成就颜真卿(709年至785年),字清臣,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唐代著名书法家。
一生曾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御史大夫等职,封“鲁郡公”,为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元老。
向以义烈闻名官场,以至为唐王朝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家学渊博,工于尺牍,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自成一格,人称“颜体”,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颜真卿不仅在书学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其高尚人品也为后世景仰。
其人其书,皆为典范。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而且唯一能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伟大的书法革新家,他创造了“颜体”,堪称楷体“书圣”。
颜真卿的楷书,如正德君子立于庙堂之上,有衣冠庄重、气度隶穆之气象。
而颜真卿的行草书与他的楷书相比,成熟得更早,并且更生动遒婉,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的叱咤气概,造诣极深,自有境界,和而不流,威而不犯。
既不同于六朝那种超逸优游、风行雨散的行书,也不同于张旭、怀素的惊电飞流、龙奔蛇突的狂草。
颜真卿往往融楷隶篆籀于行草中,运用中锋、藏锋、转锋于线条内,取笔划的苍劲奇崛,得字形的诡异飞动,化墨色的浓淡枯润,去挥发豪放雄健的英气。
唐代书法艺术在重视法度的同时,强调个性创造和性灵表现。
“法”的齐备,“情”的宣泄,是唐代书风的两大倾向。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柳公权等人的“尚法”和张旭、怀素等人的“尚情”之作,是唐代书风的典范,而颜真卿兼及两极。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鲁公名帖《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
美术鉴赏论文:齐白石的书画特色齐白石的画继承了我国传统书画的技法,又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加以融会提炼,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
齐白石草虫画是齐白石绘画的一个表现。
齐白石从年轻到老年,始终伴随着精细工笔与粗笔写意的两种画法,其中精细工笔类的变化不大,但粗笔写意类的富于变化;该现象适应了齐白石个人风格的产生与发展。
齐白石草虫画的表现形态,有工笔的、小写意的、大写意的、工写结合的等,其在齐白石绘画中的主体位置,往往是艺术表现的灵魂。
齐白石众多绘画作品中,龙以虾、蟹、鸡雏最为精炒,被公认为“三绝”。
据说他一直在案头的水盂里蓄养长臂青虾,每日数次进行细心观察或写生,认真研究虾的体态结构和活动规律,对虾的前进后退、急游缓泳、戏斗跳跃等等了然于心;数十年为一日,不断在表现技法上进行实践探索,终于总结出一套能充分发挥生宣纸的特点,恰如其分地掌握用笔、用墨、用水,既表现出虾体透明质感,又表现了须、臂弹性力度的成熟技法。
这是画家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热爱高度融合的结晶,也体现了中国民族绘画最优秀的历史传统。
齐白石的代表作——虾齐白石的虾,画上有重要的三段变法:第一阶段是如实画来,写实,宗法自然,更像写生;第二阶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虾身主体简化为九笔。
所谓“零碎”一共是八样:双眼、短须、长须、大钳、前足、腹足、尾,还有一笔深墨勾出的内腔,这种结构便是齐白石的虾所独有的重要风格;第三阶段是画上的墨色不均一,笔先蘸墨,然后用另一支笔在笔肚上注水,把虾的“透明”画了出来,齐白石的虾一下子就活了。
齐白石的虾由生活中的六段成了画纸上的五段,这包含了一个极重要的艺术原理:一定是五段的虾,在比例上在画面上摆出合理,最好看,最美。
终于,五段由六段中飞腾了起来。
这个飞腾,太重要了,非常伟大,因为五段是艺术的真实,是一种超越,是一种非常,是比真实还美丽的璀璨,这就是齐白石变法的深刻。
齐先生一定试验过,六段不成,四段也不成,非五段不成;于是,五段便成了艺术的必然,也衍生了一个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美学原理。
论文:齐白石大师的国画精髓俗话说:“人才遍于草野,英雄起于激流。
”齐白石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
在艺术追求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木匠、画师、大学教授、艺术大师四个不同的阶段,“衰年变法”使他炉火纯青,走上了艺术的巅峰。
他以诗、书、画、印“四绝”流芳百世。
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他的喜怒、嘲笑、同情、智慧、幽默……都能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宛如一个亲切的大千世界。
然而无论是从白石老人的言语中还是他的画中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国画精髓的博大精深。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
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
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
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
三十七岁拜硕儒王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
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
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
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
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
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
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白石老人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
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他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的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
中国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
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
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
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一、中国绘画发展概况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
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
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国古代绘画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
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
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
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绘画的作者是百工。
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对国画专业素描的再思考摘要:素描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中国画学习的基础,国画中使用线条对轮廓的刻画就是需要扎实的素描基本功。
国画中的素描要利用明暗但是不能只有明暗,突出线条,注重本质结构。
本文就关于如何学习国画素描的基本方法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国画专业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国画专业素描0.引言素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绘画形式,也是最古老的艺术语言。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发现其独特的魅力,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多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比较璀璨的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他们创造的作品到现在仍是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许多作品至今我们还要叹为观止,每一次他们作品的展映都会引起全世界艺术爱好者的热情追捧。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素描来源于中古世纪欧洲德国的民间木刻版画,起初只在民间作坊里画宗教题材的版画,后来人们发现其用途,并在15世纪,艺术大师们发明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为素描表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逐步完善了素描。
从此素描便成为一种近乎完美的绘画形式在欧洲画坛独树一帜,进入新世纪以来,素描这种绘画形式更是成为当今绘画学习的基本功,不管是学习西方美术还是国画,都需要通过前期的素描练习来掌握基本的轮廓描绘。
1.国画素描学习现状专业人士都知道,白描是中国绘画的基础,它讲求线条的趣味性,重于意象造型,较少受光线、时间等变化因素影响[1]。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吸收了中国书法中的笔法技巧。
更多的是立足于物象的神韵与意趣的表达。
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苏联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在我国成为主流,这种素描体系被称之为“苏派”,这种素描教学体系的应用,提高了我们素描的整体水平,推动了我国油画事业的发展。
但是这种素描教学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是塑造”无数空间透视面”的明暗教学法,使学生迷失于分面的弊端,造成学生线条造型能力弱;其次是传统素描的学习程序一般是从几何形体开始,经过静物、石膏像、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到人体素描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是由浅到深,逐渐深入的过程,但是绘画是以培养造型意识与造型能力的过程,单以基础的训练为基本教学任务是不够的,因此不可过于强调对客观物象的研究,而忽视造型语言的研究;再次这种教学程序束缚了学生的创作能力,由于过于重视对基础的训练,学生往往在实际的创作中,空有美好的愿望和热情,但是却无从下手之感,由于情感与形式没有经常联系,往往情感找不到表达的方式,情绪越激动,就画的越糟糕;最后就是当前多数美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的设计不合理,前两年是清一色的明暗素描,后两年则是油画、国画等专业课程,在前两年的明暗素描课程中,习惯了素描的画法,再转到国画的画法,国画的画法与素描的画法有相当大的不同,因此就很难适应,这就是基础教学与国画的造型语言不谐合造成的。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张静 (武警政治学院,上海200435) 摘要: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特征;写意;笔墨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跨越不同时空,历经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传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当然,“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近现代中国画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技法,力图中西合璧。而当代的中国画更是不断创新,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依然不变。笔者将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与第二个方面尤为典型和重要。
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约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相传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在这里指“眼睛”。这句话指出,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画以形写神、重在传神的基础框架。
中国画坛先辈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很灵活,可以夸张变形,甚至不求“形似”。例如宋代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也常被诸多画家奉为圭臬。画家们讲究“物外求似”、“意在笔先”、“缘物寄情”、“物我交融”,他们超越了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再现,强调对事物“精神性”的把握和作者主观情怀的流露,总之一句话,中国画强调“写意”。
何谓写意?“意”,指意志、意识、情意、意趣、意境等,即画家的思想感情。“写”,就是表达和抒发。“写意”就是画家“寓情于景”,“缘物寄情”,“托物言志”,通过绘画来表达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乃是为了“寄情”。例如元代画家倪瓒的《六君子图》。它表现的是江南秋色,近景坡陀上有六棵树,疏密掩映,直立挺拔,画的上部只有淡淡远山一抹。这六棵树分别是松、柏、樟、楠、槐、榆,都有其象征意义。黄公望题诗中指出:“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这也是此画叫做《六君子图》的原因。画家以枯而见润的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清淡的画面,既反映了画家看破沧桑、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又体现了他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写意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画总的艺术观念,它体现了中国画家的特殊审美取向。所以它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外来画种的最基本特点。
中国画的写意性,体现在各种形式的绘画中,无论是简括疏放、水墨淋漓的写意画,或工整细致、层层渲染的工笔画,都有明显的写意性,其笔墨或写或工,只是技法形式的不同而已,其写意传神的艺术特征一致的。写意画可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可以放笔驰骋,直抒胸臆。而工笔画工致细腻,严谨周到,但同时也追求写意的韵味意趣。如北宋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画面既工整细腻,又开放有度,既是工笔又是写意。该画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极富美感。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感觉身临其境。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与山间潺潺溪水相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我们从画面本身就能感受到画家本人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及内心体验。范宽如果没有在终南山辋川一带的隐居生活,感悟自身,感悟自然,就不会有这经典的《溪山行旅图》问世。
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技法之一,更是中国画的基础。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例如,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和《人物驭龙》帛画,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独幅绘画实物。两幅帛画均以引领灵魂升天为主题,在丝帛材料上用毛笔勾线画成。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其实,线并不在客观的物体中存在,而是画家们自己的主观想象。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画的线独具艺术魅力,因为它是立体的、有生命的、有情的线。说它是立体的线,是由于中国画的线讲究浑圆厚实,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这种“圆”、“厚”的效果是从中国毛笔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中产生出来的,主要通过“中锋行笔”获得。中锋行笔就是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笔杆竖直下向。这样写出的线条是一个立体的圆柱形,中心是骨,四周是肉,外柔内劲,如“绵裹铁”。中国画的线是有生命的线。因为中国画的线条不僵硬,不呆板,讲究在起讫运转中一波三折,提按顿挫。画家把线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疾徐、浓淡、枯润加以巧妙的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赋予线条以生动的气韵。线有了气韵便有了生命,自然会灵动传神。中国画的线又是有情的线。因为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而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成为形、意、情的综合表述。既然线可以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那么,每个画家的线条自然各有特点。比如:顾恺之的线如“春蚕吐丝”、联绵不断、悠缓自然;吴道子的线“势若风旋”,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举,被誉为“吴带当风”;陈老莲的线“高古奇骇”,变幻莫测,朴拙生动;吴昌硕的线“遒劲泼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总之,线是中国造型艺术之魂,是中国画家赋予自然人化的生命中介。
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和水墨的协奏,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就是以线为主的笔墨。画家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有无笔墨,是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画讲究“笔精墨妙”,用笔要求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讲究笔法、笔力和骨气。用墨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墨分五色”。所谓“墨分五色”就是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是十分丰富的,这些丰富的变化,虽然不是五彩缤纷,却可以产生一种极为典雅稳重的色彩效果。笔墨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万般风貌的。描绘对象不同,笔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其实用笔和用墨是一种技巧的两个方面,一笔下去,既有笔也有墨,墨由笔出,笔由墨现,笔为骨骼,墨为血肉,笔法和墨气混然天成。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画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并非不重视色彩。中国画古称“丹青”。在唐代以前,色彩的运用得到普遍的重视,画家的色彩意识十分强烈。唐宋时期的工笔重彩画,更体现了极高的色彩技巧,设色浓丽,艳而不俗。然而唐宋以后,尤其是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盛,水墨写意画渐渐跃居前列,成为主流,丹青色彩的运用受到了抑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提中国画,首先想到的就是水墨画,甚至将水墨画作为了中国画代名词的原因。
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 中国画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并受其支配的,其中的“虚实”、“疏密”、“计白当黑”、“天人合一”等思想无不有着浓厚的道家色彩。老子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即宇宙之实体,在中国画中就是实处、有笔墨处;“无”即宇宙之空间,在中国画中就是虚处,即空白处、笔墨清淡虚灵处。“虚”和“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无虚就无所谓实,无实亦无所谓虚。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画中既要有实处,又要有虚处。画中的虚与实,相辅相成,互相依赖。要使虚处空灵,单从虚处去求,无异于缘木求鱼。老子讲“知其白,守其黑。”就是指要使虚处灵,应求实处工,着眼于空白之“虚”,必须立足于笔墨之“实”。要计白当黑,又要知白守黑,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传统画论中虚实结合的辩证原则。
自古以来,画家们常常在画面的构图上经营有方,注重虚实结合。画面有时层层渲染,密不透风;有时寥寥几笔,疏可走马,同时大片留白,给观众一种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这种空白之美的意境增添了无限的神秘之感,使人不禁产生无尽的联想和审美愉悦。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只画一位老者荡一叶扁舟独自垂钓,寥寥几笔波纹,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画中大面积的空白,渲染出一种江面的空旷及寒意;萧条的气氛,更有力地衬托出渔翁凝神贯注于一线的神气,令人不禁产生无穷的想象。马远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善于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因此有“马一角”之称。再如他的作品《山径春行》,左下角画山间小径、树木人物,画面大面积留白。主体人物面向空白之处,使看画的人,眼光也会随之望入那一片虚空之中,发人幽思,意境极佳,有笔断而意未断的妙处。与马远同时代的夏圭,构图常取半边,近景突出,远景清淡,人称“夏半边”。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半边实境,半边虚境,通过大片留白,以虚带实,虚实结合。再如齐白石画虾,画蟹,背景中并不画水,而空白之处皆是明净之水。
由此可见,“空白”是中国画艺术表达审美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画的灵魂,没有了空白,中国画也就失去了神韵。
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 西方绘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法,简单的说就是近大远小,极远处消失于一点。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也叫“移动视点”。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以大观小”,散点透视的结果。何谓“以大观小”?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沈括生动地说明了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就是俯视鸟瞰,以高观下,山川之景尽收眼底,若同真山之法,再美之景也难成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说明了山水画家处理空间的艺术手法,所说“假山”绝非指花园里的大假山,而是指放在案头以供观赏的山水盆景,盆景中以小石块垒起数座径不盈尺的山峰,再放置小亭等等,画家只要站着就可以尽收眼底,就像在空中俯视大地上的千岩万壑,画家全山在胸,方能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