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6.54 KB
  • 文档页数:1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过去的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及今后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1、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

2、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3、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

4、国内重大自然与社会事件对就业的影响是喜忧参半。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总的可概括为:

一个主要矛盾: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三个基本特征:

●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时并有

●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

●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

一个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上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1.中国高等教育跃居世界第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综合报告指出,中国高校在校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2001年高校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茅20日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位居世界第一。报告说,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高等教育规模上超过美国。200

7年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570万人和42.4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

2.大学生就业进入高峰

1)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毕业生人数大增:

年毕业人数(万)同比上年增长(万)

2009 611 52(9.7%)

2008 559 64(12.9%)

2007 495 82(19.8%)

2006 413 73(21.5%)

2005 340 60(21.4%)

2004 280 62(29.2%)

2003 212 67(46.2%)

2002 145 30(26.1%)

2001 115 8(7.4%)

2000 107

3、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数量减少

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十五”期间(十五是指第十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7年开始的,那么到了十五就是2001-2005 ),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升至峰值(4650万)。加上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750万),每年城镇需安排就业人数达2300万人。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1500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7%,实际失业率在5 —6%。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数3000万人。

与此同时人才需求下降

企业单位——减员增效

政府机关——精简机构

事业单位——下岗分流

三、大学生就业的前景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

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三)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

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四)此外,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

美国的补偿措施就包括联邦政府贷款减免政策、各州贷款减免计划、军队贷款偿还计划(激励毕业生到军队服役)、美国护理教育贷款偿还计划(受益的护士在护士短缺地区合格的机构提供服务)等。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五)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将会逐步改进大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

第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

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