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沟通策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如何面对媒体与公众突发事件处置与媒体关系管理在现今信息社会中,媒体和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组织和个人必须正确处理与媒体和公众的关系,以保证突发事件的处置顺利进行。
下面是一些建议,帮助您面对媒体与公众突发事件处置与媒体关系管理。
1. 及时公开信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向媒体和公众公开关键信息。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谣言和恐慌情绪的传播,同时增加透明度和信任度。
2. 保持沟通和合作:积极与媒体沟通,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确保媒体正确报道事件。
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有助于在突发事件中传递正确的信息。
3. 设立媒体联络人员:为了有效地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在组织内部设立专门的媒体联络人员是必要的。
这些人员应具备沟通与危机管理的技能,能够在媒体面前传递正确的信息,并回答媒体和公众的问题。
4. 危机管理策略:在突发事件中,及时采取危机管理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应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团队,制定详细的沟通和处置策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防止误导媒体和公众。
5. 社交媒体的运用:如今,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将社交媒体纳入媒体关系管理的范畴,定期更新信息,并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和管理媒体关系。
6. 建立信任和声誉:建立与媒体和公众的信任和声誉需要时间和努力。
通过透明度、及时回应和沟通、提供准确信息等方式,树立良好的形象,并向公众展示组织的专业性和负责任的态度。
7. 及时反馈与改进:在突发事件处置后,定期评估和反思组织的行动,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
反馈是建立良好媒体和公众关系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组织了解不足之处,并持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媒体关系管理的能力。
总之,媒体与公众的关系管理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透明的沟通渠道、提供准确的信息、建立信任和声誉等方式,可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保护组织形象,并增强媒体和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面对媒体与公众突发事件处置与媒体关系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组织和个人需要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思考和应对。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拥有庞大网民群体的国家,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的特点。
网络舆论场日益活跃,各类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成为公众发声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议题日益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讨论,也有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诉求。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谣言等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极端化倾向明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也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各类事件、政策、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更是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乃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
网络舆情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舆情是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窗口。
网络舆情对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了解民众需求,优化政策制定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反馈也能够推动政策的执行和改进。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应对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影响力日益凸显。
正确引导和应对网络舆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源于某个热点事件或话题。
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事件或话题能够迅速传播,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例如,一些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公共政策的出台等,都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而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论坛、新闻评论区等则成为了公众表达意见和情绪的主要场所。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
一条信息在瞬间就可以传遍全球,引发无数人的关注和参与。
而且,网络舆情的传播往往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此外,网络舆情还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参与者众多,观点和立场各异,舆情的发展方向往往难以预测。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给社会带来了诸多影响。
一方面,它为公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渠道,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民主进程。
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舆情对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监督,促进其改进工作和服务。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社会稳定。
一些不实信息、谣言的传播,可能导致公众的误解和错误判断,从而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
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政府部门和企业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应对策略。
首先,要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
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舆情的发展动态。
其次,要提高信息透明度。
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避免公众因信息缺失而产生恐慌和误解。
同时,要积极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
对于公众的质疑和关切,要认真倾听,及时回应,以增强公众对政府和企业的信任。
此外,还需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媒介素养和舆论引导能力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的言论来引导公众的观点和态度。
同时,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构建及治理研究一、绪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发事件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构建及治理对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治理。
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梳理,明确了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公共安全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包括正面、负面和中性观点。
突发事件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构建及治理对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构建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揭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空间结构;三是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时间演变规律的研究,揭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时间演变特征;四是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多源异构性研究,揭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多源异构特征。
本文从实践层面探讨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治理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采集和管理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二是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分析和研判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应用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四是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监管和管理,防止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的传播。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空间模型的构建及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对网络信息舆情问题的原则及方法——网络信息时代应对的舆情问题研究(之三)张平军【摘要】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舆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鼓励网络舆情在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但必须坚持原则,不是一味地对网络信息自由放任,还要重视软控制,要确保网络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网络媒体的信息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在法律和道德规定的限制范围内行使。
政府也要要求变革信息的传播方式,及时有效准确的第一时间公开发布信息,让公众知道事情,了解事实真相,采用有效手段妥善处理。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2【关键词】网络舆情原则方法研究坚持政府作为对网络信息媒体管理者的原则。
这里主要是,政府首先应有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意识,要善于对网络信息媒体进行软控制,网络信息在互动中要注重行业自律,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
问题出现后要有快速反应的原则,要有信息公开的原则,要有正确引导的原则。
1 政府在网络信息媒体中坚持的原则1.1 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重视政府在网络媒体发布信息中,起着在团结国民,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门户网站与媒体信息是作为应对危机最好的助手,可使非积极因素与媒体展开互动。
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加强对媒体的重视,积极地与媒体进行互动,是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宝。
1.2 政府要善于对网络媒体进行“软控制”政府不但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也大力鼓励网络信息媒体在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但是,政府不能一味地对网络信息放任。
政府在重视作用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对“软控制”,要确保网络信息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政府应急管理就是对采访突发事故的记者提出特殊要求,必须签订有关规则之后才能参与到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之中。
这可充分显示政府对网络媒体的“软控制力”。
网络媒体与政府互动中应该注重行业自律。
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媒体的作用不是没有限制的,媒体作用的发挥必须在法律限制的范围之内。
新媒体时代公共安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摘要: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由此导致的网络舆情对网络空间秩序及社会稳定影响巨大。
这些是对政府关于公共安全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考验。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处理网络舆情的经验,带来了网络谣言传播、政府公信力降低等消极影响。
所以,关于舆情危机的管控难度及舆情应对不力可能导致的危机要有充分的认识。
各级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在处理涉及公共安全网络舆情是,必须要积极处理,解决好舆情背后的群体观念与利益冲突,方可真正提升公共安全保证能力与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安全;网络舆情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目前向更重要的发展阶段迈进。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成果的背后安全稳定风险压力逐渐凸显。
各级政府遭遇到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风险挑战。
如何使化解危机的能力有所提升,使网络舆情应对达到更高水平,对于隐藏在舆情背后的观念利益冲突实施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营造出安宁的网络环境,这是新时代和新征程所赋予我们必须要完成和解决的新任务与新考验。
一、新媒体时代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1.传播内容丰富社会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而不断的改变,信息产生的渠道也随之拓展,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很多“微信息”平台也会产生信息。
其一,这些微信息大多数来源于发布者的身边,内容简洁、主题简练、观点明确,是发布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存在很强的个体色彩。
其二,这些微信息发布方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加之不同的平台之间的评论可以自由进行,转发和分享能够随时随地实施,信息分解和传播处于加速进行状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加显著的。
以微博为例,数据表明:截止到2022年8月,月活和日活用户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分别达到5.34亿、2.37亿,与疫情相关的直播活动数量超过3万场,获取超过30亿人次的观看量。
2.传播渠道广泛信息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具有局限性,采取的是单向传播模式,对于个体需求和兴趣无法做到逐一关注,公众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2016年第8期新闻前哨生对作品的鉴别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对实践教学实行全程动态监控在实践教学中,重视目标管理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管理。
在采访写作课实践教学环节引入项目驱动法,为学生学习带来一个真实或更接近真实的“实战演练”体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也由于这种方式的开放性特点,学生的实践创作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外界干扰的可能性增大,容易导致实践教学不能按计划进行甚至完全失败。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因素,从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激励、控制、评价等环节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全程动态控制,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教师系列专访”实践教学中,做好充分的前期策划,由三位任课教师共同商定系列采访的主题,并根据每位教师的优势及学生特点分配选题,做好三个班的组织协调工作。
在采访实施过程中,从选题确定,到提纲的完善,到拍摄、编辑,所有环节教师都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并督促学生按时按计划完成。
在作业完成后,做好事后总结,要求每位学生提交1500字的采访手记,对此次采访实践从选题、采访准备、采访实施、采访拍摄、采访中的得失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
并且每位教师也进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采访写作课的中心,改变了以往采访写作课面临的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新闻采访写作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基本的采访写作技能,从而有利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对接。
参考文献:[1]李希光:《采访写作课的新理念与新实践》,《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2期[2]潘娴:《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教学探析》,《中国报业》2015年第6期[3]邹欣、朱方:《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新闻评论课程中的应用》,《青年记者》2015年第4期(山西传媒学院)快速反应,持续关注,增强权威性去年6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崇阳,一时间,崇阳境内,山洪暴发、水库、河流、塘堰水位迅速上涨,水灾的报警告急声不断,凌晨六点半,咸宁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抗洪抢险工作。
-334-科教论坛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5期(总第505期)[收稿日期]2020-10-26[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绍兴市“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科研课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移动社交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研究—以新冠肺炎为例》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文杰(1979—),女,浙江慈溪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公关学、品牌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移动社交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任文杰(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 312030)[摘要]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社交类网站、视频类网站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成为移动社交的网络舆论平台。
2019年底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世界防控难度最大且传播速度最快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引发了一系列网络谣言和舆论。
根据网络舆论生成机制探讨分析了政府如何正确引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爆发的各种网络舆论,提出了在舆论生成期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机制、在舆论高潮期开辟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的多种沟通渠道、在舆论平缓期运用社会化媒体塑造政府良好形象等观点。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引导路径[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世界防控难度最大且传播速度最快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网络谣言和舆论,其中不乏危及地方政府的谣言和破坏形象的舆论,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时如何将疫情及时公开,安抚受众情绪,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良好的舆论引导路径。
1 网络舆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概念1.1 网络舆论的概念网络舆论是指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媒介形成并传播的关于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情绪等。
随着社交媒体用户群的状大,现在更多的舆论则出现在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上,因此网络舆论也包括网友通过社会化移动媒体形成的关于社会问题的看法、观点以及情绪意见的总和。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扩散并引起公众关注的信息,它可以是一则新闻、一段视频、一篇博文或一则社交媒体的帖子等。
因其突发性和广泛性,网络舆情往往会对个人、组织甚至国家的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供参考。
一、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首先,建立舆情监测机制是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基础。
该机制应包括实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能力,以便第一时间掌握事件发展动态。
可以采用舆情监测软件或雇佣专业的舆情分析团队,进行全天候的监测。
二、快速反应当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快速反应至关重要。
首先,要指定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工作,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工作流程,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快速和准确。
其次,要及时发布公开声明或回应,对不实言论进行澄清,以避免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
在回应过程中,要务实客观,尽量避免情绪化的回应,以免引发更多争议。
三、开展危机公关当网络舆情事件升级为危机时,开展危机公关是必不可少的。
危机公关的目标是保护组织的声誉和形象,减少负面影响。
在危机公关中,应该坚持及时回应、全面透明的原则。
对错误行为或不当言论要进行诚恳道歉,并采取有效措施修复损失。
同时,要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调整危机公关策略。
四、与公众沟通与公众的积极沟通是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关键。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如举办新闻发布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权威信息等。
在沟通中,要倾听公众意见,回答他们的疑问,并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透明和真实的沟通可以增加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降低网络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
五、总结经验教训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反思。
通过总结,可以识别出问题所在,并寻找改进的方向。
此外,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应对手册,记录并整理以往的应对案例和最佳实践,以备日后参考。
六、加强风险预测预测网络舆情事件的风险是有效应对的前提。
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发现潜在的风险点。
2021年1月Jan. 2021《齐齐哈#$学学&》('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qihar niversit (y Phi Soc Sci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研究陈秋芸(中共南平市委党校行政管理学教研室,福建南平353000 )摘 要: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突发性、破坏性和公共性特征的阐述,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标签效应和9蝶效应,进而依据相关管理理论,提出政府在引导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时要采取如下策略:态度诚恳,利用情感效应引导舆情;主动引导,化解破窗效应引导舆情;及时发B ,发挥首因效应引导舆 情;准确回应,强化权威效应引导舆情,以提高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中图分类号:C912.63;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 2021 )01-0044-03Study on the Guidanc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 Response to Public EmergenciesCHEN Qiu -yun( anping 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the P , Teaching and esearch ffice of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Nanping Fujian 353000,C hina ):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n public e ergencies is featured as sudden , destructive and public. y giving an elabora tion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group polarization , labeling effect , and butterfly effect of the public opinion a idst public e ergencies , and then , in line ith relevant ad inistrative theories , proposed hat govern ents should do in response to such opinion. The specific proposed easures are as follo s : being honest and aking use of e otional effects to guide the public opinion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guide the public opinion by defusing the roken indo s effects ; giving pro pt state ent and guiding the publicopinion ith the help of pri acy effect ; giving accurate response and strengthening authoritative effects to guide the public opinion. These measures aim at miproving governments ' ability to response to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 face of public emergencies.: public e ergencies ;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 guiding strategy近年来,社会矛盾不仅数量激增,而且类别繁杂,“突发 公共事件”时有发生” 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 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公共事件定义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 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1 一般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件的发生很突 然、没有征兆,而且涉及面广,危害性大,会破坏生产,影响生活,威胁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不良事件”因此,作为负有管理 责任的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的扎实有效的应对举措和科学决策,应对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一、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征(一)突发性世间万物的发展皆有规律可循,小到春种秋收大到四季更迭,无不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变化过程,是可以预测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突发公共事件,由其名称就可窥见, 该类事件的出现,无论是从其累积的过程看,还是从细微到 宏观、从隐性到显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看,都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其之所以被称为突发事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 面来考量:一是从其发生的状态而言,是突然的、意料之外 的,不易被人们事前所察觉的,并且没有规律可循、让人始料未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是难以预测的”如突如其来的 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个影响重大的灾难性的突发公共事件,没有人知道下一次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会发生在什么地方、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爆发、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损失等等, 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测的”二是突发公共事件一旦爆发,瞬间就可以扩散至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收稿日期:2020-10-12作者简介:陈秋芸( 1987-),女,讲师,管理学硕士。
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 媒体沟通策略研究
2002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席卷了中国大地。从广东地区出现疫情到北京地区连续出现确诊病例,只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让全国人民心中始终笼罩着一片阴霾。而正是在最艰难的时期,各地政府定期的新闻发布制度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病魔,更多的是守护我们的医护工作者。新闻媒体为政府发出了最响亮的声音——我们能够战胜非典。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新闻媒体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与媒体的完美合作也为我们提供了教科书般的经典范例,给我们地方政府面对突发事件时与媒体沟通策略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一、应对突发事件期间地方政府与媒体沟通的意义 (一)地方政府与媒体的良好沟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人类所恐惧的并不是危险,而是未知的危险。因此公众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最想知道的事并不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而是我们面对的到底是什么。而这时也正是社会舆论最复杂的时候,各种流言不胫而走,又再一次加剧大家的恐惧。公共媒体无可比拟的宣传力量可以轻易拨云见日,还原事件真相,从而消除恐惧,凝聚社会力量共同面对困难,进而促进社会稳定。 (二)地方政府与媒体的良好沟通有助于提高政府形象。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种可贵的资源 ,它对于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施政环境,实现行政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地方行政的公众性,建立与媒体的良好沟通是塑造地方政府形象的关键所在。在面对共同的困难,需要凝心聚力的紧要关头,媒体的作用更为重要。 (三)地方政府与媒体的良好沟通有助于政府科学决策。政府决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政府的每一项决定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然而紧急状态下,需当机立断时容不得半点犹豫。能否正确做出决定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媒体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及时准确的多方沟通,群策群力政府工作知己知彼的关键所在。 二、正确的沟通方式是地方政府与媒体合作的基础 (一)主动出击,牢牢把握话语权。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最希望了解的是“事件处置和救援”、“伤亡与危害程度”及“事件原因和动机”等信息。政府只有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民众了解事实,才能稳定民众情绪,减少事态恶化的可能性。同时还要认识到,危机事件发生后,各类媒体和社会公众都会密切关注政府的一切行为,政府官员应该摆正工作态度,正确面对媒体和公众,而不是以冷漠、不负责任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样只会进一步放大政府的信任危机及事件的解决难度。为此,当危机事件进入扩散阶段的时候,政府应通过媒体实时将事态发展与演化状况向公众公开,让公众了解实情,积极疏导公众情绪,缓和事态发展,以实际行动表明政府积极促进事件完满解决的态度。政府宣传依靠媒体并不等于依赖媒体,更不是甩手掌柜。政府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核心组织者,应该在宣传中有所作为,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和政府媒体网站主动发布消息,让媒体为我所用。突发事件是捂不住的,政府不反应,不仅不能降低公众的关注度,还能为谣言提供空间,造成“真理还在穿鞋子,谣言已经走到了千里之外”的局面。舆论监督下,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快速主动回应舆论监督,争取话语主动权、事件处理主动权。 (二)政府、媒体和公众构建良性互动关系。网络时代给们带来冲击最大的就是信息的交互共享。尤其是公众对于热点事件的各种不同声音交织复杂,更是考验着地方政府对舆论的把控和驾驭能力。网络新媒体时代,政府、媒体与公众已经成为相互依赖,互为共生的利益共同体,公众的媒介参与意识迅速增强,媒体也已由被动接收政府的信息变为主动向政府索取信息。地方政府应当清醒认识并且尊重媒体和公众的这种意识转变,由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性政府向亲民性政府转变。尤其是在危机事件应对过程中,地方政府更应重点关注社会舆论动态,及时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形成官民良性互动,积极回应各种质疑和传言,以此打消公众疑虑,重塑政府公信力。 (三)时刻关注社会舆论动向,及时跟进。媒体是政府与公众的桥梁,公众经由媒体了解政府信息,政府通过媒体传递信息、了解舆论动向。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公共空间的形成促使政府必须想方设法与媒体和公众达成充分的合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尤其是事件发生后的最初阶段,传统媒体可能还无法企及事件的中心,而突发事件的亲历者或目击者却能通过网络媒体传递出第一手的信息。2013年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几个小时,灾区网友就通过微博发出了来自灾区的最早的信息。一时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成为那一个时期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及时作出应对,在全国亿万人目光的聚焦下,既要更详细了解情况搞好救灾,又要及时发布信息,让全国人民放心。 (四)以诚相待,勇于担当。2013年1月4日兰考火灾发生次日,相关部门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事件做出通报,这应该是官方信息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阵地的绝佳机会。但遗憾的是,此次新闻发布并未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反而激发了媒体和公众强烈的对立情绪。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当地政府部门危机沟通诚意不足和责任意识欠缺。当地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的通报内容被媒体报道后广受诟病,新华社的评论称该通报“冷血无情,文风怪诞,官话连篇,成领导功劳簿。通报难觅当地政府对残弃儿的责任担当,却历数自愿献爱心二十多年的公民袁厉害的三个不符合收养条件。其居高临下、自证有功的味道跃然纸上。” 三、政府与媒体交流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往往是树立政府形象,凝聚人心的紧要关头,政府更应该保持清醒,合理面对,对下面一些问题要特别予以重视。 (一)政府新闻发言人要杜绝“无可奉告”式的回答。一句“无可奉告”说着简单,但其所带来的细节伤害可是不小的。首先,它伤害的是新闻受众。新闻发言人是政府部门的发声器,是人民大众了解权威信息和事实真相的可靠路径。一句“无可奉告”将权威信息和事实真相挡在门外,既侵犯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又挫伤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性,甚至还有欺骗之嫌,此伤害绝非是小事。其次,它伤害的是新闻职业尊严。其次,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和事实真相是新闻职业的生命线,用“无可奉告”搪塞,新闻受众不仅难以知道值得信赖的权威信息和事实真相,让流言谎言四起误导视听,同时还会让新闻受众认为新闻发言人是一家之雇佣代言,代表的是某一部分人的利益,让新闻受众产生质疑而最终热情消减。第三,它伤害的也是新闻发言人自己。新闻发言人是政府部门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媒介,诚于内心勇于担当是其最该具有的品质。不是说新闻发言人一定好有个性,但至少要敢于说真话,不畏强权彰显正道,这是对党和人民都负责任的表现,著名的白岩松就是很好的典范。倘若总用“无可奉告”搪塞,不仅让新闻受众看出新闻发言人的不自信、不担当,还会质疑新闻的权威性和拉低新闻发言人的地位,这也是极不可取的。一句话,“无可奉告”带来的细节伤害不容小视,伤害受众、伤害职业,最终必然也会伤害自己。反之亦然。 (二)以民为本,不要刻意取悦媒体。诚然,媒体“无冕之王”的地位具备与政府机关平等对话的权力,然而政府时刻关注的的重心不应该是媒体而是人民。在工作中,将工作重心放在突发事件上,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政府和其工作人员,要有足够的保密意识,新闻的发布不是夸夸其谈,需要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一味满足媒体的需求 (三)统一口径,用一个声音说话。在平常时期,大家可以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表达不同的声音。但是,在危机时刻,所有成员都要统一口径,以一个声音表达。否则,外界就会觉得内部沟通不好,没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事情只会越搞越糟,危机越弄越严重。因此,应指派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或新闻中心负责处理与媒体间的关系,以统一口径回答有关新闻媒体以及公众的访问,以真诚的态度表达歉意以及处理危机的诚意;掌握舆论主导权,通过所建立的多种信息传播渠道让公众了解处理危机的进展情况以及所调查到的原因。 (四)保留证据,依法维权。近年来,一些不良媒体、不良记者,乃至假记者,利用新闻采访敲诈被采访对象,借机敛财,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让社会各界深恶痛绝,也让一些政府部门领导深感头疼。查验记者真假实际上非常容易,登录中国记者网,输入记者证的证号就可检验真假。而且《记者证管理条例》明文规定,记者证是新闻采访活动唯一合法的证件,记者必须持证依法采访。其实,政府部门根本没有必要在真假记者查验上下功夫费苦心。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并无任何法律规定的特权,其调查采访行为借助的也是普通公民的基本知情权。按照中国法律,无论真假记者,只要以刊播报道相威胁、索要财物都将构成敲诈犯罪,而假记者冒充真记者采访,在前罪的基础上,还涉嫌招摇撞骗犯罪。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查处了《购物导报》等一批新闻敲诈案件。连续查办了《中国特产报》《中国经济时报》《西部时报》《企业党建参考报》等媒体机构,以及今日早报记者金侃群、都市快报记者朱卫、杭州日报记者杨剑、证券时报记者罗平华等新闻采编人员新闻敲诈的案例,严厉惩处新闻界的“害群之马”,切实维护了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影响社会,首先要影响媒体。作为政府,作为政府的工作人员,我们要了解媒体、了解危机,要善于同媒体打交道,而且我们要由原来的管理媒体转变为服务媒体、服务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