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20
四、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我们身边的基层群众自治教材图片,学生思考:1.图中的民主形式涉及哪些基层组织?2.请说出你居住的村(街道)基层自治组织的名称。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直接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目前,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群众自治体系。
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力,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
视频:村民自治第一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包括“三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群众自治体系。
结合图片,认识我国的民主形式及相关基层组织结合实例,认识我国城市、农村群众基层组织的构成及职责、特点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在维护居民的合法利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组织居民参与社会生活、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视频:居委会职工代表大会是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直接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典型特征: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增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
(三)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材料:湖北某镇天龙村实行了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一事一议”。
全村共有1000多人,平均每30人选出一名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大会。
村里的大事先由村支部和村委会拿出初步计划或方案,再交由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首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强调充分发扬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基层自治通过充分发扬群众自主性,使得群众既是制度的参与者和保障者,也是其受益者和享受者。
基层组织成员在民主决策、选举和管理等方面拥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全面地参与到基层社会组织的运作和发展中去。
其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注重建立起健全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
基层自治的核心在于建立基层组织的民主决策和管理机制,确保群众的意见能够被及时听取、反映和落实。
这包括了基层组织内部的选举制度、决策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等,旨在确保组织的公平性、透明性和高效性。
第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强调法律法规的保障。
基层组织必须依法依规运作,各项制度和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法律法规作为基层自治的最基本底线和保障,对于维护群众权益、保证组织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基层组织也需要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以确保基层自治在法治框架下得以实施。
第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倡导广泛参与和民主监督。
基层组织的决策和管理必须充分听取和尊重广大群众的意见,广泛开展民主讨论和决策投票。
此外,基层自治也鼓励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组织运行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监督机制可以包括群众代表会议、监察委员会、审计机构等多种形式,通过透明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基层自治的公信力。
最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还包括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
基层自治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借助于各个社会组织和力量的参与。
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基层自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代表参与民主决策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智慧来推动基层自治的发展。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包括发扬群众积极性、健全组织结构、法律保障、广泛参与和民主监督、社会力量参与等。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基层社会组织的民主程度,增强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基层组织中,依照法律规定和党的方针政策,组织群众自主参与管理公共事务、享有合法权益的一套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居民参与管理社区事务,推动基层民主建设,提升社区发展水平,保障和实现居民的基本权利。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核心是居民自治,即居民对社区事务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
具体体现为居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选举产生的居民委员会负责管理社区事务,居民委员会则由居民自行选举产生,并负责组织居民议事、听取居民需求和建议、制定社区规章制度等。
同时,居民还享有表达意见、监督管理和参与决策的权利,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方式,如开展居民代表会议、社区问卷调查等来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运行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和制度保障。
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如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协商委员会等,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责和权力。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社区自治法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社区事务的管理范围、程序和决策权,保证居民自治的合法性和有序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社区民主建设和社区发展。
首先,它能够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社区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其次,它有利于凝聚社区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形成民主决策、监督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良性循环。
最后,它能够提升社区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居民自治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推动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环境建设。
然而,在实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居民自治的范围和力度需要明确界定,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或滥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需要进一步激发,加强居民组织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管理和决策水平;此外,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确保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顺利实施。
总体而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民民主自治的基础和保障。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讲义一.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并理解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2.科学精神:了解村委会和居委会的内容,能够区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主动、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
4.法治意识:能够依法参与基层群众自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民主决策的原因和要求,民主管理的要求和原因,民主监督的原因和要求。
难点:理解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组织形式和内容,阐释民主协商的原因和展开三.知识梳理1.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1)含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2)村民自治:性质: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主要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内容: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3)居民自治:性质: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任务:是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内容: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居民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
意义:这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2.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使整个中国稳定发展的基础,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农民民主权利的保障,也是中国民主建设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经济体制方面废除了集体经营、集体管理的生产队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政治管理体制方面,逐步废除了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政社合一的行政命令型管理体制,在乡镇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在农村废除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下放权力,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治和基层直接民主的新体制。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中国农村形成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和直接民主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权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中产生和形成的新型基层民主制度,也是农村政治成日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它在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又在中国改革大潮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完善。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村民自治组织的萌芽时期。
时间是1980年至1982年。
1980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的宜山、罗城两县一些农村由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农民自发组建了一种全新的组织——村民委员会,以取代日益瓦解的生产大队组织。
村民委员会的功能最初是维持社会治安和维护集体的水利设施,后来逐步扩大为村民对农村基层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诸多事务的自我管理,村民委员会,占两县自然村总数的15%左右。
与此同时,四川、河南、山东等省的一些农村地区也陆续出现了村民委员会式的组织。
第二阶段:村民委员会建立时期。
时间是1982年至1987年。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总结了各地农村的实践经验,确认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从而指出了农村社会管理实行村民自治的基本方向。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认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懂得这一基本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有其独特的优势,增强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 全面了解村委会和居委会这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能够准确区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法治意识: 在参与所在农村或社区的基层自治活动中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有序参与、行使民主权利。
公共参与: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参与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教学难点】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和方式【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像石榴籽抱在一起》二、新课讲授议题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议学情境:走进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一棵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樟树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1980年2月5日晚,就是在这棵老樟树下亮起一盏马灯,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蒙宝亮主持召开了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正酝酿着如何成立由村民自主选举、自我管理的新型组织。
合寨村的这棵老樟树,成为中国村民自治历史进程的见证。
合寨村是一个比较偏远的乡村,位于宜州、柳江、忻城3县(区)交界处,全村有12个自然屯,1052户,4398人,壮族人口占95.3%,70%的地形为山地。
中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就产生于原合寨生产大队的一个自然屯——果地屯。
因而,合寨被称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合寨村这一基层治理模式彰显了基层治理有何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2、特点:与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政治民主相比,基层民主具有发生领域的基层性、民主参与的直接性、管理活动的自治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内容是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中,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三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了两目的知识。
第一目“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阐述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逐一介绍村民委员会和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的相关内容;第二目“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阐述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说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相关内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我国的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了解了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含义、组织形式、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内容与该制度的意义,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知识基础。
但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此了解比较少,只停留在感受层面,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没有直观、深刻的了解,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陈桂清的案例,认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并理解其基本内容,懂得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有其独特的优势,增强制度自信。
2.通过了解柏洋村民主议事会,结合实例,理解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内涵和意义。
能够在公共生活中积极主动参与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自觉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五、教学过程以复习巩固、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
教师活动:提问系列问题: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式?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有哪些?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并引入新课主题“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简述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以保障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护人民的社会主义法律利益为目的,按照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挥先进性、公正性和完备性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平等公正、民主自由、以人民集体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自治体系的制度。
它把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法制有机结合起来。
群众自治制度的核心在于实行三公六局,其中三公包括公共利益的表达,也就是群众决策机构、选举机构和监督机构,这些机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原则。
六局则是民族自治、族调解、地方自治、经济活动、自然资源和社会事务的自治,它体现了基层人民管理本地事务的具体要求。
群众自治制度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其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密切,共同促进和保障基层人民的民主权利。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