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老家“白喜事”的记忆(橙原创190104)
- 格式:docx
- 大小:95.72 KB
- 文档页数:3
黄梅飘香9月22日上午在黄梅举行的黄冈市第二届运动会开幕式上,作为压轴节目的《人间处处唱黄梅》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六辆表现了黄梅传统文化的游行花车更是让人们全面领略到黄梅的魅力。
黄梅,素有“黄梅戏故乡”、“挑花之乡”、“武术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佛教文化之乡”六大美誉。
黄梅戏故乡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此黄梅县成为了黄梅戏的故乡。
黄梅人历来爱唱黄梅戏,也以黄梅戏为自豪。
位于黄梅县黄梅大道上的黄梅戏大剧院是我省为数不多的高档黄梅戏剧院之一,也是黄梅人气最旺的市民休闲场所。
在黄梅戏大剧院前的广场上,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看到哼着黄梅调唱着黄梅曲的老老少少。
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地区,并以此为中心,发展成型,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挑花之乡挑花,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
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
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
它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单面挑与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品种有近40种,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
以传承黄梅戏为主题的作文800字初中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黄梅戏,一门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黄梅戏这门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
黄梅戏可是我老家的瑰宝哦!它发祥于安徽黄梅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黄梅戏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的黄梅已经有了地方戏曲小百灵科戏的表演。
黄梅戏最有特色的就是唱腔了,它的唱腔独树一帜,曲调优美动听。
不但唱工精湛,而且表演功夫也了得哦。
小品、Activities剧、新剧种等等,黄梅戏样样精通。
它常常将情节曲折的故事融入表演之中,给观众带来视听双重的享受。
不过近些年来,受到其他剧种的冲击,黄梅戏的传承之路并不太平坦。
幸好有专门的学校在培养新一代的黄梅戏传人,而且也有许多老艺术家在孜孜不倦地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就连小朋友们也对黄梅戏很感兴趣呢!我们学校每年都会邀请黄梅戏团来演出,我最喜欢看《白蛇传》和《西游记》啦。
剧组的叔叔阿姨们也很nice,总是耐心地向我们讲解黄梅戏的一些小窍门。
有一次,他们还让我们几个小朋友上台体验了一把唱黄梅戏的感觉,真是很有趣的经历哦!黄梅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它还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人物形象十分生动,讲究吉祥、和气;舞台布景和服饰也极具地方特色;剧目内容则多采自古典名著,体现出对祖国文化的传承。
所以黄梅戏对于我们这些小朋友的成长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哦。
我真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成为一名黄梅戏演员,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家都应该一起努力,把黄梅戏这样的国粹好好保护下去,让它永垂不朽!好了,就说到这里啦。
黄梅戏虽小,却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希望大家都能从中领略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携手将这门瑰宝代代相传下去吧!篇2我家乡有一种特别的戏曲,叫做黄梅戏。
它跟京剧、越剧不太一样,是属于我们安徽的地方戏种。
爷爷奶奶特别喜欢看黄梅戏,他们说这是我们老家的文化瑰宝,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
弘扬黄梅戏的作文《我与黄梅戏的不解之缘》“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嘿嘿,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就忍不住要来讲讲我和黄梅戏的故事啦。
那还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呢,有一次跟着爷爷奶奶回乡下老家。
正好赶上村里有一场热闹的大戏,就是唱黄梅戏的。
我那时候啥也不懂呀,就跟着爷爷奶奶去凑凑热闹。
哎呀呀,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大人们搬着小板凳,坐在台下津津有味地看着,时不时还跟着哼唱几句。
我呢,就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好奇地这儿看看那儿瞅瞅。
突然,舞台上的演员们出来了,穿着漂亮的戏服,脸上化着五彩斑斓的妆,可好看啦!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们。
尤其是那个女演员,她一开口唱,哇,那声音可真好听,就像黄莺鸟儿唱歌一样。
我就那么呆呆地站在那里听着,都入迷啦。
这时候,旁边的爷爷笑着跟我说:“乖孙儿呀,这就是咱们的黄梅戏,好听吧!”我一个劲儿地点头,从那时候起呀,我就对黄梅戏有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后来呀,我回到城里,还时不时会想起那次看黄梅戏的场景呢。
我还缠着爷爷奶奶给我讲黄梅戏的故事,他们就给我讲了好多好多,什么《女驸马》啦,《天仙配》啦,我都听得可入神啦。
我还偷偷学了几句唱词呢,嘿嘿,虽然唱得不太好,但我自己可开心了。
随着我慢慢长大,我对黄梅戏的喜爱也越来越深。
我会去网上找一些黄梅戏的视频来看,也会去了解黄梅戏的历史和文化。
我发现呀,黄梅戏真的是咱们国家的宝贝呢,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现在呀,我有空的时候还会哼哼几句黄梅戏,每次哼起来,我就觉得特别开心。
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欢上黄梅戏,把这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让我们一起弘扬黄梅戏,让它的美妙声音永远流传下去吧!嘿嘿,这就是我和黄梅戏的故事,你们喜欢吗?。
[解读·背景]故里“黄梅”何日香(图)策划:荆楚网(湖北日报)张兴旺文/图: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许琳通讯员陈健雄张志雄周濯街湛志龙陶培峰资料提供:荆楚网(湖北日报)梅经阳郭华阳编辑小语黄梅戏,作为全国五大地方戏曲(其他四大地方戏曲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之一,曾以优美的旋律征服了亿万观众,“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为救李郎离家园”的经典唱段更是蜚声海内外,让人们传唱至今。
然而,几十年过去,当人们再提及黄梅戏时,却很难从后期创作的黄梅剧段中,找到像《天仙配》、《女驸马》那样让人们广为传唱的曲段了……大部分黄梅剧团商业演出逐年减少,一些剧团平均每年只有十几场商业演出,收入几万元,极个别剧团只有几场演出,发展举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黄梅戏发源之地的黄梅县,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努力与探索,我们期待:有朝一日,黄梅戏能重新唱响大江南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最爱!作为黄梅戏发源地的湖北黄梅,如何把黄梅戏做强做大、唱响湖北?建设中的黄梅戏大剧院效果图上世纪50年代,黄梅戏剧团演员与严凤英、王少舫在一起群众观看黄梅戏场面群众街头演唱黄梅戏5月底、6月初,记者来到黄梅县,并到黄梅戏大省安徽的安庆、合肥等地采访,感受到湖北人对黄梅戏发展强烈的渴望,也感受到安徽黄梅戏专家、演员对黄梅戏在故乡黄梅发展的关注。
湖北黄梅戏人才不多,应把最优秀的剧团、最优秀的人才集中起来,形成合力黄梅戏要振兴,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解放以后,为发展黄梅戏,培养戏剧人才,黄梅县加大了与安徽黄梅戏交流的力度。
一是选派易春华、吕金姣等一批优秀演员到安徽学习,同时,送往全国各地进修导演、编剧和其他职员的共30多人;二是先后请本省及安徽的30多位戏曲专家来黄梅研究、传授黄梅戏艺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黄梅戏研究专家王兆乾,汉剧大师陈伯华等都来黄梅指导过;三是从1970年开始,该县采取自己培训和以团代训方式,共培训三批60多名演员,今年,该县又在县理工学校开设了黄梅戏艺术表演班。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黄梅戏
黄梅戏是我的家乡戏,从小我就深深地喜爱它。
我从9岁就开始学戏,到现在已近4年了,在这4年的时间中,唱念做打无一日不练,我明白只有坚持方能胜利。
老师也经常对我们说一天不练退三天。
我们这些学生都很听话,每天埋头苦练,生怕赶不上别人。
我们把严凤英大师当成心中的偶像,多希望有一天能表演得和她一样好。
学戏的过程非常艰辛,尤其是那一次参赛,让我印象最深刻。
那是一个夏天,郭老师一对一教我。
唱腔没什么问题,但我的基本功问题可不少。
那天,郭老师把我带到一块比较大的车库里练功。
基本功有很多,比如:跑圆场、台步、打簪子、踢腿、压腿、横竖、叉等,这些基本功中跑圆场和踢腿是我的弱点,老师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郭老师先让我跑圆场,要求我用脚后跟、脚掌、脚尖的顺序,而且步子要非常小的跑。
大约跑了快二十分钟我已是满头大汗了,但是老师没有让我休息,叫我接着踢腿。
她回家给我拿水去了,虽然没有人看着我,但是我并没有偷懒,因为我知道老师信任我,所以我一直坚持练到老师回来。
下课时,我几乎是瘸着回去的。
这之后一个星期左右,我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从一楼爬到四楼都要很长时间。
不过这么多的辛苦没有白费,我不但基本功扎实了,还在安庆市黄梅戏大赛中得了奖。
拿到奖状的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作文回忆老家“哎呀,啥时候能再回老家呀!”我嘟囔着。
那是一个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回老家。
一走进村子,那熟悉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古老的房屋,曲折的小巷,还有门口那棵歪脖子树,一切都还是老样子。
奶奶早就在门口等着我们啦,一看见我们,脸上就笑开了花,“哎哟,我的乖孙儿回来啦!”我一下子扑进奶奶怀里,“奶奶,我可想你啦!”
进了院子,我就开始撒欢儿。
院子里的那只老黄狗摇着尾巴凑过来,我摸摸它的脑袋,“大黄,你又长胖啦!”厨房里飘来阵阵香味,那是奶奶在做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呢。
中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我一边吃一边讲着学校里的趣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奶奶,你做的红烧肉太好吃啦,我能吃好多好多呢!”我嘴里塞得满满的。
爸爸笑着说:“你这小馋猫,就知道吃。
”“哼,我才不是小馋猫呢!”我反驳道。
饭后,我拉着爷爷去村子里溜达。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微风轻轻拂过脸庞,舒服极了。
路边的田野里,庄稼长得绿油油的,好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爷爷,你看那片稻田,像不像一块大绿毯子呀?”我指着稻田问爷爷。
爷爷笑着说:“哈哈,还真像呢,你这小脑袋瓜儿还挺会想。
”
傍晚,夕阳染红了天边,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片金色的余晖中。
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心中充满了不舍。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这里有我最美好的回忆呀。
我真的好爱我的老家,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爱这里的亲人。
我希望能经常回来,让这份记忆里的芬芳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故乡的黄梅戏作者:周代进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15年第13期离开故乡已有25个年头,可故乡的黄梅戏却是“月亮走,我也走”,一直盘旋在我的心头,牵动着思乡的心绪。
我的故乡在桐城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紧挨着严凤英的家乡,算得上是黄梅戏的源头。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着黄梅戏的节拍和韵律,3岁的小孩唱一段黄梅戏是司空见惯的事。
白发苍苍的老人,更是黄梅戏的高手,不仅能唱,还能作出有相当难度的表演,并能讲出“男花腔”“女平词”以及如何走好台步等戏曲理论。
记得在家乡种田务农的日子里,村庄上空几乎每时每刻都飘荡着黄梅戏的声音。
白天劳作之时,由于那个时期“公社化”的体制,乡亲们通常是集中在一起干活,一边干活一边就自觉不自觉地哼起了黄梅戏,那七仙女的“看人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段,似乎每个人都感到这是对自己的真实写照,于是唱得深情、唱得悠扬、唱得够味。
在出工、收工的途中,青年们走在空旷的田野中,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唱,你一段我一段,此起彼落;男高音女高音,遥相呼应……一切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将人们劳作的困乏一扫而去。
夏夜纳凉之际,生产队的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带着小凳子和小凉床,来到村外菱荷飘香的塘边,不一会儿便自觉不自觉地唱起了黄梅戏,有独唱,有合唱,还有对唱,纳凉听唱的人,便将手中的芭蕉扇在腿、背上拍打蚊虫的同时,拍打出黄梅戏的节拍和鼓点,以作附和。
父辈们对黄梅戏大师严凤英非常熟悉,每每说起,总是津津有味,如身临其境。
秋冬的夜晚,虽然人们很少聚集到塘边,但黄梅戏的声浪仍在村子的夜空中流淌。
有笛声、二胡声、口琴声、手风琴声,不同的黄梅戏小段,在庄子的上空久久环绕,你辨不清它发自哪一家,哪一户,哪一个方向,一时间形成了世界上仅有的乡村自发的黄梅戏交响曲。
春节前夕,最是故乡黄梅戏的高潮。
生产大队一定会挑选出二三十名戏技出众的农人,经过十几天的排练,一台演唱数小时的大小节目就非常完美了。
新年伊始,则是由各生产小队轮流搭起张灯结彩的露天高台,请大队的“戏班子”来表演节目。
我曾经看过奶奶黄梅挑花的作文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幅温馨而又独特的画面,那便是奶奶坐在窗边黄梅挑花的情景。
奶奶住的老屋,有一扇大大的窗户,阳光总是慷慨地透过窗户洒在屋内。
奶奶常坐在那片温暖的光亮之中,手中拿着绷架和针线,专注地进行着黄梅挑花。
那时候的我,还只是个小不点儿,对奶奶手中的活儿充满了好奇。
我总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奶奶身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她的手,看那针线如同有了生命一般在布上跳跃。
奶奶挑花的绷架是木制的,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边角都被磨得圆润光滑。
布被紧紧地绷在架子上,奶奶说,只有绷得紧实,挑出来的花样才会整齐好看。
那块布通常是白色或者浅蓝色的,摸上去有些粗糙,但在奶奶眼里,那可是能变出美丽图案的宝贝。
奶奶的针线盒也是个“百宝箱”,里面摆满了五颜六色的丝线。
红的像燃烧的火焰,绿的像鲜嫩的树叶,蓝的像深邃的天空,紫的像神秘的花朵。
奶奶每次挑花前,都会仔细地挑选丝线的颜色,她眯着眼睛,对着阳光,仿佛在思考着一场色彩的盛宴该如何开场。
我记得有一次,奶奶要挑一幅牡丹图。
她先在布上用铅笔轻轻地勾勒出大致的轮廓,那认真的模样,就像是一位大画家在构思自己的杰作。
然后,奶奶拿起针线,开始一针一线地挑起来。
她的手指灵活地穿梭着,时而挑起丝线,时而拉紧,时而打结。
我看着看着,忍不住问奶奶:“奶奶,您累不累呀?”奶奶笑着说:“不累不累,看着这花儿一点点在我手里绽放,心里高兴着呢!”奶奶挑花的时候,嘴里还会轻轻地哼着小曲儿。
那些曲调我大多听不懂,但那轻柔的声音,伴随着针线的穿梭声,仿佛构成了一首最美的乐章。
我就这么静静地听着,看着,不知不觉中,时光仿佛也变得柔软而悠长。
在奶奶的巧手下,那朵牡丹花渐渐有了形状。
花瓣一层一层地展开,细腻而逼真,就像是真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花蕊部分,奶奶用金黄色的丝线细细地挑出,那点点金黄,如同清晨的阳光洒在花朵上,璀璨夺目。
当整幅牡丹图完成的时候,我简直看呆了。
我从未想过,普普通通的丝线和布料,在奶奶的手中竟然能变成如此美丽的艺术品。
描写安徽的黄梅戏的作文说起黄梅戏,那可是咱安徽的一块宝!这黄梅戏啊,就像是咱安徽人家门口的那棵老槐树,年年岁岁,枝繁叶茂,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欢喜和记忆。
我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村里的戏台子看黄梅戏。
那时候,天还没黑,我们就早早地搬着小板凳出发了。
一路上,爷爷奶奶有说有笑,我则是满心期待,不停地问这问那。
等到了戏台子那儿,好家伙,那场面可热闹了!台下坐满了人,有嗑着瓜子唠家常的,有哄着孩子的,还有跟熟人打招呼的。
戏还没开场,我就被后台传来的叮叮当当的声音吸引住了。
忍不住偷偷跑到后台去瞧,只见演员们正在紧张地化妆、穿衣。
那五颜六色的戏服,精致的头饰,还有那勾画出各种表情的妆容,看得我眼花缭乱。
一个演员姐姐看到我好奇的眼神,笑着跟我眨眨眼,那一刻,我仿佛觉得她就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女。
终于,锣鼓声响起,戏开场了!演员们一亮相,那婉转的唱腔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
我虽然不太懂唱的是什么词儿,但就是觉得那声音好听极了,时而悠扬,时而激昂,让人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
台上的演员们一招一式都那么有韵味,他们的眼神、手势,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有一出戏叫,讲的是一位女子为了救自己的心上人,女扮男装去考状元,最后还真考上了,成了驸马。
那女驸马一出场,一身帅气的男装,英姿飒爽。
她的眼神坚定又聪慧,唱到动情处,眼泪汪汪的,让人忍不住为她揪心。
还有那媒婆,脸上画着一颗大大的黑痣,走路一扭一扭的,说话尖声尖气,把台下的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我印象最深的是演公主的那位演员,她穿着华丽的宫装,头戴金冠,举手投足间尽显高贵。
当她发现驸马是女子时,那种惊讶、愤怒又无奈的表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优美,水袖一甩,好似一朵盛开的花。
在台下看戏的人们,也都沉浸在这精彩的表演中。
我看到旁边的一位大爷,眼睛都不眨一下,手里的烟都快烧到手指了都没察觉。
还有一位大妈,跟着节奏轻轻地哼唱着,脸上洋溢着陶醉的神情。
黄梅老家“白喜事”的记忆
我的第一故乡座落在黄梅县的最东北角——柳林乡。
从黄梅县城出发,乘坐公共汽车途经五祖镇和停前镇,抵达家乡柳林乡的公路蜿蜒向前。
路的右边是葱郁的山,一些村落夹杂其间。
路边长满了芦苇,在车窗外微风中摇曳。
左边是明净的古角水库。
在古角水库的尾部座落着我们美丽的柳林乡。
柳林河像一条透明的玉带穿梭在阳光下、稻田边、山涧里和柳树间。
少不更事的时候,着迷于我们的葬礼风俗,虽然人生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但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月,那情景竟平添了一份黛玉葬花的诗意。
记忆中的第一次葬礼是外公去世,我大概七岁的时候,刚记事的年龄。
出殡的时候请了八仙。
八仙即抬棺材的八个人。
孝子、孝媳、女儿、女婿们身裹素净的白色孝袍。
我们作为孙子,孙女、外孙和外孙女辈自然只戴红色的头巾。
其实就是用一块长方形的大红布单层裹头,剩下的部分长长地垂在背后。
根据逝者家属的辈份不同,曾孙们的头巾据说是绿色的。
其他来送葬的人按各自的辈份领了不同颜色的头巾。
但不必像逝者子女那样全身裹素。
孝袍从头至脚,有的甚至没过脚踝。
外公去世时,我只记得在河边的一块空地上,在茅草屋组成的一排厕所前面,我低眉垂首。
茅屋浅灰色的顶部间或夹杂着半枯黄的条形草状物。
屋内光线极暗,有的甚至好似一个个深幽幽的黑洞。
现在我把这种物的印象描述为透过喧嚣的唢呐声和锣鼓声所表达
的浓郁悲哀。
我的视线没法抵达前面。
前面的人成排地密密地站着、小声谈论着。
大概是孝子孝媳们叩首,八仙说吉庆话并向逝者的至亲讨偿之类的事情。
记得外公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王氏祠堂里供奉着一个纸做的灵屋。
传说亡灵会在灵屋里栖息。
灵屋的大门正对着灵屋堂屋里面的大方桌。
小小的纸房子居然还有窗格,透过窗格能憋见房间里床的一部分。
艳丽的金色、鲜艳的绿色,以及各种颜色点缀在白墙黑瓦之间。
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并没有留下阴森的恐惧感。
迈过外婆家的厨房门槛就进了祠堂。
外公的灵屋被供奉在墙的末端正面的一张黑方桌上。
每逢晚饭前,外婆便先给外公盛一碗饭,还会夹上很多好吃的菜嘱咐我端过去。
恭恭敬敬地双手放到桌子上并喊一声:“外公吃饭了。
”
上下祠堂之间有一条宽约1米的沟,沟的正上方没有盖瓦,沟的正中间铺了石板,将上下祠堂连接成一个整体。
踏过青石板,左右两侧是三舅妈家的两间瓦房。
若是傍晚时分,沟的上方泄下的淡蓝色的光线与外婆屋里豆粒般的昏黄灯光相辉映。
这些给了我极大的走到上祠堂底部的勇气。
假如天色已晚,尽管右侧是二舅妈家的两间瓦房。
靠近灵屋的那间房还向祠堂里开了一扇门,另外一间房向上祠堂里开了一扇窗-窗子差不多正对着外婆家厨房的后门。
但有时去喊外公吃饭正逢二舅妈家没有开灯。
对黑暗的恐惧使我加快脚步。
当喊出“吃饭”这两个字,我已小跑到了外婆家的后门口。
每逢这时才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总算放下。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外婆亲自去送饭。
外公下葬后。
他的坟墓座落在河边的丘陵上,下面是一条小河。
溪流潺潺。
坟的两侧长着浓绿的大棕树。
再向上便是别人家的菜地,周围几处翠竹星星点点,在阳光的照耀下天蓝、风轻、云淡。
我大二时敬爱的奶奶去世了。
当时正逢暑假我去了亲戚家。
一大早远房的舅舅出现在我的眼前。
用低沉的声音告诉我:“奶奶今天可能快不行了,我现在载你回去还来得及见最后一面。
”摩托沿着盘山公路顺势而下。
早晨山里的空气很新鲜。
周围的山色或近或远或浓或浅。
车走得很稳,这一切并没有给我多少不祥的暗示。
对于一个高中时代还爱看童话书的人来说,我总也想象不出生命中那些浓重且悲哀的话题。
我甚至觉得是大人们小题大做了。
奶奶虽然卧床。
前几天我去看望她并问她我送的桔子罐头味道如何。
她还回答味道极好,脸上的表情柔和极了。
见状一阵欣喜涌上心头我指着箱子上剩下的半瓶又问道:“还要喝几口吗?”她突然像是全然忘记了似地,本能地回答:“什么东西?”我又指了指,她看了后失望地摇了摇头。
我的奶奶一贯如此宽厚。
我喜欢听她絮叨。
每逢放假回家都会去陪她坐一会儿,奶奶讲话时很平易。
她能用同样的词汇,同样的句子把別人口里的恶毒语言谱成流淌着不同旋律的话语。
她
很热爱人性的斑斓。
一阵凉风吹来,把我从记忆中拉回到现实。
虽然屏住呼吸希望车速能加快一点,但我还是认为是大人们紧张过度了。
下车,匆匆地跑向奶奶家,跨过堂屋的门槛,向左拐进了房间。
我呼唤着:“奶奶!”但见床上干净的白被单和枕头。
我愣住了。
突然姑姑大声说:“在这里!“转身进堂屋才发现长板凳上靠墙坐着很多人。
再一看我亲爱的奶奶躺在众人视线下的门板上。
泪雨滂沱之后我便接受了现实。
只是总能给人以整洁印象的奶奶从未穿戴得如此一丝不苟。
连每一根发丝似乎也经过了精心编排。
此时的奶奶依然那么安详和美丽。
这总算给了我一丝宽慰。
接下来的日子是火化和念经。
奶奶的子女们都披麻戴孝。
自然孝衣也是白色,我依然戴红头巾-用麻绳将其固定在头部,剩余的部分从背部垂下。
道士身穿道袍-一身修道人的打扮,用男中音和男低音念念有词。
每过一会儿就用手中橙黄色的小锤子敲打桌子上的铜器,每当这时我们就跟着大人们三叩九拜。
有时念一场经长达两个多小时,虽然膝盖底下有草编的或者布编的垫子。
但较小的孩子还是耐受不住,个別会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但这是不被允许的。
道士大约念了两到三天经。
后来大人们商量简化繁琐的仪式。
之
后就到了出殡和下葬的环节。
按照当地的风俗。
下葬之前要游烛的,一般在天黑之后。
一群身着白孝袍和头戴白头巾、红头巾或绿头巾的老老少少,手持一根直径约4厘米长不到半米的竹筒。
竹筒里面灌满了煤油,竹简顶部有一团被煤油浸湿的棉花。
伴随着手敲锣特有的韵律,夜给举着火把行进的人们披上了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