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斐伏尔文化批判的符号学维度
- 格式:pdf
- 大小:1006.67 KB
- 文档页数:4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析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
列斐伏尔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空间生产理论对理解现代社会空间现象,特别是城市空间的重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列斐伏尔的生平及其理论背景,然后重点阐述其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空间的社会性、空间的实践性以及空间的生产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社会空间结构变迁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等方面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论述,期望能够为理解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解空间的社会属性、政治经济角色以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列斐伏尔强调了空间的社会建构性。
他认为,空间并非是中立的、客观的存在,而是由社会关系、文化习俗、政治权力等因素共同塑造的。
空间的生产、分配、消费和再生产,都是在社会关系的框架内进行的,这些关系反过来又影响着空间的形式和功能。
因此,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反映。
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与政治经济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更是一个政治经济的场所。
空间的生产和分配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空间也反过来影响政治经济的发展。
例如,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往往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而空间的利用和开发则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进行和社会关系的形成。
列斐伏尔强调了空间的历史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空间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空间形态和空间逻辑。
空间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被生产、消费和再生产过程中发生变化的。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变迁,也推动着社会关系的发展。
列斐伏尔《资本主义的幸存》解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列斐伏尔的《资本主义的幸存》:一场批判性的社会分析亨利·列斐伏尔,作为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城市理论家,他的作品《资本主义的幸存》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动态。
列斐伏尔主要说三个内容:1、介绍⼀下我看的这本书2、学界对于列斐伏尔的评价3、列斐伏尔的思想来源4、围绕第⼀卷简单说⼀下他研究⽇常⽣活(现状、必要性、意义)5、⽇常⽣活的深刻内涵6、他对于⽇常⽣活的解救之路(艺术、瞬间、空间⽣产、⽂化⾰命)全书共分⼗章,第⼀章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了回顾与反省, 介绍了列斐伏尔思想的发展过程, 特别是提出了列斐伏尔⽇常⽣活批判概念的前后期转变问题, (两个转变P44)在《⽇常⽣活批判》第⼀卷中, 列斐伏尔接受了经典解释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分法, 以异化理论为框架, 主要批判⽇常⽣活中意识形态层⾯?的异化问题, 这时消费社会意义上的⽇常⽣活还没有进⼊社会⽣活的核⼼。
⽽在后两卷中, 列斐伏尔意识到社会历史的变迁, 特别是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 ⽇常⽣活已被消费社会所控制与规划,怎样破解它,这构成了列斐伏尔的主题。
第⼆章⾄第四章, 作者主要分析了列斐伏尔⽇常⽣活批判理论的形成过程, 以及在这⼀理论形成过程中列斐伏尔所受到的理论影响。
作者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列斐伏尔如何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怎样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到⽇常⽣活批判的过程。
早年的列斐伏尔虽然也在采⽤当时的⼀些正统马克思主义术语(但是这些应该多是表演的成分居多——详见P20), 但由于深受法国本⼟关于⿊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研究的影响, 其理论起点就反思传统解释, 并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推进到⽇常⽣活批判领域。
在这⼀部分,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揭⽰了超现实主义、法国的⿊格尔主义( 科耶夫与伊波利特的解释) 、尼采、存在主义等思潮对列斐伏尔的影响, 这也是列斐伏尔早期⽇常⽣活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
第五章到第⼋章主要分析了后期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理论。
第九章讨论列斐伏尔⽇常⽣活解放理论。
在这⼀章节, 作者讨论了两个重要问题: ⼀是列斐伏尔提出的“让⽇常⽣活成为艺术品”的解放思想, 这是列斐伏尔的⽇常⽣活批判理论的指向。
在这⼀主题下, 列斐伏尔将⽇常⽣活的解放与都市化联系起来, 将哲学与⽇常⽣活联系起来, 坚持了马克思的改造世界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哲学美学化的倾向。
列斐伏尔空间三一论counter-geography-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现代社会中,空间的存在和运作方式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空间的理解和探讨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而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空间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解构。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空间三一论的理论基础,然后深入探讨列斐伏尔对空间三一论的观点,并探讨空间三一论与反地理学的关系。
最后,我们将对空间三一论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对于反地理学的启示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空间三一论是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主要围绕着空间的生产、空间的表象以及日常生活空间展开分析。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全面地理解空间的本质和运作方式。
空间的生产是指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演变所带来的空间变化和转型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城市化、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空间的表象则是指通过符号和象征来呈现的空间形象,包括地图、景观、建筑等方面的表现。
而日常生活空间则是每个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实际存在的空间。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社会关系和权力斗争的产物。
空间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社会和政治力量的争夺,并通过空间的布局和组织来实现权力的控制和支配。
空间的表象则是这些权力关系和争夺的结果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体现,通过符号和象征来呈现。
而日常生活空间则是这些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经验和实践的具体化,每个个体在其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空间三一论与反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反地理学是一种对传统地理学进行批判和超越的理论流派,它强调地理空间是权力关系和社会实践的产物,通过批判地理学的偏见和主观性来揭示其中的权力运行和剥削机制。
空间三一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为反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综上所述,本文将深入探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观点,并探索其与反地理学的关系。
通过对空间的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改变当前的空间现实,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一、本文概述《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空间生产理论的学术文章。
列斐伏尔作为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空间生产理论对当代空间研究、城市规划、社会理论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阐述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理论形态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进行简要概述,阐述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及其主要内容。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理论形态,包括其空间的三元辩证法、空间实践与空间表征的关系、以及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形态的深入剖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独特之处。
本文还将探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空间问题的日益突出,空间生产理论对于城市规划、社会治理、空间正义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文将尝试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这些领域,以期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理论形态及其应用价值,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概述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解城市空间、社会空间以及空间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复杂互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主要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辩证关系的理解。
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一个充满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场所。
他提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
这种社会实践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个方面,这些活动在塑造空间的同时,也受到空间的影响和制约。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内涵特征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去解释历史事件,展现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阐释了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后现代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的蓬勃发展,以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质就是再现“事物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只有通过总体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因此,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历史性哲学话语必须被重构为一种“空间化的辩证法”,重建社会本体论和认识论,即在现代哲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维度之外,加入第三个元素“空间性”。
对于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逻辑分歧至今仍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究竟是对空间概念本身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化还原,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加以空间化改造?是空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化,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1]学者们的评价褒贬不一。
美国城市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批评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是形而上学的分析理论,对于社会的许多决定性因素的认识过于抽象化。
詹姆逊(Jameson Fredric)则把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简化为一种辩证的空间性认知图绘方法。
美国学者爱德华·苏贾(Edward )则追随列斐伏尔的脚步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空间”的理论,以对抗历史唯物主义的历时性逻辑。
列斐伏尔以空间作为哲学批判的基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向。
他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资本主义生产就是要用时间消灭空间的限制”转换为“后马克思哲学”的思考方式,即所谓消灭空间的限制,其实就是“创造出新的空间”。
列斐伏尔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城市学家。
他被广泛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并对现代城市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列斐伏尔的生平、主要思想和对城市研究的贡献。
一、生平简介列斐伏尔于1901年6月16日出生在法国亚眠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在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学位,并于1920年代初开始参与政治活动。
他是法国共产党的党员,但在20世纪30年代被开除出党。
此后,他开始研究哲学和社会学,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主要思想列斐伏尔的思想涵盖了城市学、社会学、文化理论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城市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包括“异化”、“日常生活”、“空间”和“全球化”。
首先,列斐伏尔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出发,将其扩展到城市领域,认为城市化过程中的生产方式使人类与自然、与他人以及与自身的关系都变得异化。
他强调了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性,认为城市不仅是物质的空间,更是权力和社会关系的空间。
其次,列斐伏尔将“日常生活”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认为日常生活是社会关系和权力运作的焦点。
他强调了日常生活中重复、规训和消费等方面对于个体主体性的镇压作用。
他呼吁通过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来推动社会变革。
此外,列斐伏尔对“空间”的研究也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空间呈现出碎片化、异质化和权力重组的趋势,强调了空间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作用。
他的空间理论对于后来的城市研究和地理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列斐伏尔对全球化现象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全球化不仅是经济和政治的现象,更是空间和社会的重组过程。
他批判了全球化中的不平等和权力集中,并主张通过社会运动和民主参与来建立更加平等和民主的全球秩序。
三、对城市研究的贡献作为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列斐伏尔对城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亨利•列斐伏尔的三元辩证法潘可礼张海防内容提要三元辩证法的本真含义是“3位一体辩证法”:第一项是肯定,第二项是否定,第三项是否定之否定,第四项是分析性综合;前三项并非历时性的线性序列,而是共时性的关系构序;从第三项转变为第四项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而再现事物整体的思维过程。
三元辩证法具有空间性质,即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它倡导合作、共赢,反对非输既赢、零和博弈,用“亦此亦彼”的包容性逻辑替代了“非此即彼”的排斥性逻辑。
列斐伏尔、大卫•哈维、爱德华•索亚等新马克思主义者,以三元辩证法为批判逻辑,开启了一股社会批判理论空间转向的思潮,显露出三元辩证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亨利•列斐伏尔三元辩证法包容性逻辑现代辩证逻辑肇始于黑格尔,旨在扬弃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因为形式逻辑仅研究形式的转换,抽象掉了所有内容$从康德开始,逻辑的形式和内容才被综合在一起。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演变为一种以内容为否定对象的否定之否定逻辑:“否定等同于一种肯定,无论它怎么矛盾,都不能归结为零或者抽象的无,而应当归结为对具体内容的否定……它包含着他者,但是比他者更丰富,是各种他者的统一体”。
①不过,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用头立地”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它过分封闭的体系窒息了鲜活的内容,"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②$马克思将其翻转过来,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指认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三元辩证法,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提出了辩证法的“三位一体公式”,而且运用它阐述了劳动、资本、土地,或者说工资、利润、地租之间的三元辩证关系。
③然而长期以来,三元辩证法被二元论所遮蔽,以致被流俗解读为“三项辩证法”。
因此,有必要拨开遮蔽在三元辩证法之上的层层迷雾,澄明三元辩证法的本真含0$三元辩证法的本真含义自巴门尼德以来,二元论主导着欧洲人的思维逻辑$在古希腊,辩证法被简化为干与湿、大与小、有限与无限等两个对立项之间的关系。
列斐伏尔对时间与空间的定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主要探讨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对时间与空间的定义。
亨利·列斐伏尔被视为社会空间理论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研究贯穿于城市地理、日常生活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等领域。
通过对他的观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和空间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会介绍亨利·列斐伏尔的背景和他对时间与空间的研究的动机。
其次,我们将详细探讨他对时间的定义,包括时间的社会建构以及时间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角色。
接着,我们会重点关注列斐伏尔对空间的理解,包括空间的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概念。
我们将探讨列斐伏尔如何将空间看作是具有社会和政治意义的,并且如何在城市化和都市化进程中理解空间的变化。
最后,我们将总结列斐伏尔对时间与空间的定义所带来的重要性,并对他的观点进行评价。
我们将探讨他的观点是否能够解释现代社会中时间与空间关系的本质,以及他对社会变革的理解是否具有启发性。
通过对亨利·列斐伏尔对时间与空间的定义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从而对社会变革和城市化进程有更为深入的思考。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作为社会构造的理解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列斐伏尔的观点,以期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以下是各部分的内容简介:引言部分将首先概述本文探讨的主题,即列斐伏尔对时间与空间的定义。
我们将介绍列斐伏尔作为一位法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对时间和空间的观点和理论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将提供本文的章节组成和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章节,分别对时间与空间的定义进行详细讨论。
在2.1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列斐伏尔对时间的定义,包括他对时间的理论背景、不同类型的时间观念以及时间的社会建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是一部对空间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理论,将空间与社会、历史紧密地在一起,深化了我们对空间的理解。
列斐伏尔将空间视为社会的产物,强调了空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空间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被社会和历史所建构的。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西方认识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常将空间视为一种静态的、无限的、无属性的存在。
列斐伏尔则强调了空间的社会建构性,使我们重新审视空间的社会意义。
列斐伏尔通过空间来解读社会和历史。
他认为,空间不仅是社会和历史的反映,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将空间视为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社会和历史得以相互影响和作用。
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的"回溯式进步"概念,强调了社会——历史——空间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一观点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独创性,也为后来的空间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它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空间的理解,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视角。
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以及空间与社会和历史的相互关系。
这种理解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和历史的脉络,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塑造我们的空间。
在列斐伏尔的著作《空间的生产》中,他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社会空间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从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空间、生产、空间、限制、历史、社会、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空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从古代的村庄到现代的城市,人类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空间。
然而,列斐伏尔指出,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空间的塑造,而是社会空间的生产。
论列斐伏尔文化批判的符号学维度张 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收稿日期:2010-06-18作者简介:张碧(1982 ),男,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从事西方文化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家,列斐伏尔(H.L efeb v re)的研究方法曾受到法国结构主义的极大影响。
尽管对索绪尔(F.Saussure )、列维 施特劳斯(C .L ev i-Strauss)、阿尔都塞(L.A lthusser)等人的结构主义方法持一定批判性态度,但列斐伏尔仍将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运用于对社会文化现象条分缕析地剖析与批判之中。
本文拟通过列斐伏尔的 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 等著作,对其文化符号学的运用方式进行探析。
一、符号学视阈下的文化社会特征符号学一般将符号分为能指、所指两个部分,并将由两者指明的外在物体称为指称物(referentia l)。
据列斐伏尔观察,大约自19世纪中叶起,词与句子的关系往往以可靠的指称物为依据;但及至20世纪的前十年,在科学技术及各种社会因素的物化作用下,指称物与能指、所指的关系产生裂变,并且逐一崩溃。
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物理世界的可感知性及真实性因此受到由现代技术所营造的图景的冲击,并导致 代表绝对现实的 共通感 观念消失 [1]112。
在这种由技术性幻象营造的氛围中,种种客体成为符号,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 第二自然 景观,并取代了作为 第一自然 的现实世界。
诚如杰姆逊(F.Ja m eson)所言: 真正的自然业已消失殆尽,而各种各样的通讯信息却达到了饱和的程度,世界上诸多错综复杂的商品网络本身便可以被视为一个典型的符号系统。
[2]指称物的消失使符号失去了现实依据的可靠性,并导致能、所指间失去稳定的关系。
列斐伏尔曾对这种状况感慨道: 身处此世,你却不知自己立足何处;如果你想将能指与所指联系起来,便顿时如坠五里云雾。
[1]25指称物的消失使符号脱离其物理基础,于是语言(l anguage)成为唯一的 指称物 ,并获得了一种决定现实的能力,亦即 元语言 功能: 语言反过来成了现实的最高本质,一种能够自我复制语言的元语言。
[3]作为元语言的语言成为调节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唯一决定因素,并且能够对能指与所指进行随意组合,但也使这种组合关系呈现出某种紊乱状态。
因此,社会话语构建者能够 通过语言塑造出现实性,在言论中,语句得以传达印象、感情、感受、对话(并非真正的对话)、孤独,并有助于建构一种 性格 的所有相似性与差异性,以及秩序与混乱。
[1]10由元语言决定能、所指间的关系,也成为诸多文化及社会领域的基本发展趋向。
以艺术为例,在20世纪的前10年里,某中欧画派为所指赋予首要位置,由欣赏者为画提供能指;而在巴黎,立体画派却反其道而行之:强调能指,而赋予欣赏者以填充所指的权力。
在音乐界,学院派的严肃音乐作曲家在进行创作前,首先明确其创作原则(所指),然后才为其情感与想象寻求能指灵感[1]113。
尽管如此,能、所指间关系的不确定却并不意味着两者间横贯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乔伊斯(J .Joyce)笔下,能指与所指便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两者能够互相转化: 要想区分能指与所指是不可能的;两方面互相意指。
[1]25他笔下的 城市 ,似乎是地球上所有城市的能指; 河流 ,似乎也是世上所有河流、水脉与女性的能指。
但一旦回到小说的具体语境,则城市、河流便摆脱能指,重新恢复了其所指身份。
无论是画派、音乐流派抑或文学流派的创作原则,都是以作为元语言的语言形式来决定其能、所指关系的。
值得注意的是,元语言的这种决定作用实际往往由 书写 (w riti ng)活动来完成。
书写将语言的丰富性 合理性(proper)、比喻性、类比性、本属性(her m e tic) 等指向所指的倾向一概排斥在外,只留下空洞的能指,从而使社会体系中作为符号的一切事物,唯有通过彼此之间的差异才能彰显出其自身意义。
由此,书写取代了语言的元语言地位,成为改变符号的能、所指关系的重要因素。
但更为重要的是,元语言书写对作为符号的事物的决定能力,使自己与某种制度化权利模式相关联,从而具有了为维护社会制度而存在的形式化立法性质。
这一点将在后文详细讨论。
如前所述,在列斐伏尔看来,现代科技及社会转变等物化因素导致指称物脱离能、所指,使能、所指的稳定关系产生破裂;同时,作为 元语言 的书写能够随意调节能、所指关系,并导致这种关系呈现出紊乱状态。
两种因素都能够改变符号自身的形态,但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列斐伏尔并无明示。
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学科分化日益精细,促使科技手段在不同社会领域得到应用,使近、现代生产分工随之愈益细化,并促成分工细密的 科层体制 社会机构的诞生。
因此,现代科技是拥有科层体制的现代社会得以确立和延续的保障。
另一方面,作为元语言的书写为人类社会诸多领域制定各种规则,尤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书写能够确保科层体制在生产、生活领域内实现有效运作。
因此,现代科技与 元语言 书写对符号形态的改变作用,其实都是维护社会科层体制持续运作的具体体现。
此外,社会符号在语义学范畴内也产生了极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象征(sy mbo ls)、符号(si gns)和信号(s i gna ls)间的演变。
符号是独立于个人意识的集体意识产物,具有社会性表意功能;信号则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约定,而 不应归因于我们在社会水平上所承继的对象化秩序 [4]。
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社会属性与个人属性间的差异。
象征的最明显特征体现为具有某种价值倾向,用列斐伏尔本人的话说,就是 象征 常指一种情感的投入,一种受情感感染的产物(如恐惧、吸引等) [5]141,亦即对个人或社会而言具有精神层面的情感或审美意义。
列斐伏尔对三类符号间的嬗变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在他看来,象征源于自然,在语义学领域内占据重要位置已达数世纪之久,含有确定的社会内涵。
在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书面语权威的增强,尤其是印刷业的发明,使得象征向符号发生转移。
在列斐伏尔看来,符号与社会相关,在社会中,对意义的经验,必须通过将日常生活与文化的一般主题相联系在一起的途径。
[6]时至今日,符号已经开始在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内向信号发生转变。
信号尽管在语义学领域中与象征及符号形成于同一时期,但其意义是由人们彼此之间 约定而成 的(conventiona l),所以它与构成分节单位(articu l a ted un its,如词汇和单式[mono m i a ls])一样,一旦脱离具体语境,便极易失去意义。
在语义学领域内,信号由矛盾性因素构成(如红与绿),能够使语言意义的其他维度遭到削弱,并由此形成一种意义更趋向于单向度的形式。
信号往往以符码群形式(例如高速公路符码)形成强制系统(system s of com pulsion),并最终发展成为指挥、操控人与事物而存在的工具性单向信号。
例如城市空间向普通人发出的信号,便是通过 允许与不允许 [5]142的空间形式存在的。
身处这种社会,人的感觉(senses)受到极度压抑,人性受到极大的扭曲与摧残。
二、消费受控的科层体制社会与消费意识形态的符号学特征列斐伏尔认为,在当代社会政治条件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统治与压迫的重心,已由经济领域剥削转向对日常生活、消费文化的控制。
为达到刺激消费与调和阶级矛盾的双重目的,资本主义社会往往通过施加种种消费意识形态的手段,对无产阶级的消费意识乃至生活意识进行操控。
文化是资产阶级实现意识形态操控的最佳途径。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条件下,这种意识形态操控往往与文化的产业化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政治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合流, 文化是一种消隐的神话,一种附加于技术之上的意识形态。
[1]49较之阿尔都塞对宗教、教育及家庭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强调,列斐伏尔更为重视的则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操控早已超出这些领域,并以文化形式扩展至日常生活领域之中。
列斐伏尔称制造这种消费意识形态的现代科层体制社会为 消费受控的科层体制社会 。
在列斐伏尔看来, 社会的目的在于满足 [1]79,由消费受控的科层体制社会所制造的消费意识形态,其核心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市场的把控,以商业手段最大程度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促使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一般民众获得极度的满足感,同时将消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渗入日常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商品、市场以及货币以其独一无二的逻辑紧紧抓住日常生活,资本主义的扩张无所不用其极地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微之处。
[7]例如广告,便是通过文学语言修辞途径发挥意识形态隐喻功能,使消费者对商品乃至生活产生心满意足的心态。
显然,这种消费活动是对使用价值与广告符号的双重消费,也是消费过程中广告对商品所进行的伪装行为。
列斐伏尔称这种伪装效果为假象(m ake-beli eve),并认为 语言是假象的媒介 [1]88,假象的产生与存在是语言符号作用的产物,也是消费受控的科层体制为操控文化而使用的意识形态的体现。
在消费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文化符号的海洋吞噬了商品。
这些以刺激消费为目的的符号往往以视像形态大肆弥漫于现代社会,以其明显的视觉感官效应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从而在现代大众媒体语境中愈演愈烈。
对于这种视像化与景观化的社会文化状况,居依 德波(G uy D ebord)曾描述道: 景观的自我运动将自身融入人类活动中以流动状态存在的一切方面,以便以一种将鲜活的价值颠倒为纯粹的抽象价值的凝结形式来加以占有,从这些明显的琐碎迹象中,我们认出了商品这个宿敌。
[8]消费意识形态正是导致视像化符号大肆泛滥的始作俑者。
除假象的产生外,消费文化的符号化特质还体现于消费活动所呈现出的语言符号体系。
波德里亚(J.Baudril l a rd)曾指出, 消费对象并非物质性的物品和产物 [9]199, 消费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 ,而是 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9]200,并认为所有消费品早已失去作为物品的使用价值,同时成为必须通过彼此间的差异关系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符号。
被消费的东西绝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
[9]201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符号价值代替,而控制这些符号价值的正是 消费受控的科层体制 社会。
波德里亚所持的是典型的结构主义观:在有机系统内部,任何组成部分的价值都来自该部分与系统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差异关系。
包括消费文化在内的现代社会的诸多领域,无不呈现出结构主义所谓的系统化特征,曾受结构主义观念影响的列斐伏尔将这些领域命名为 亚系统 (s ub-syste m s)。
亚系统必须以区分性(c l assifi able)原则为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建立起一种等级秩序(hierarch i es)。
以汽车的亚系统为例,汽车不仅具有使用功能,不同汽车的性能、马力及价格等因素,使它们在互相比较之间产生优劣之分,从而获得了一系列象征意义: 汽车是地位的象征,代表舒适、权力、权威及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