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13.05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治疗的哲学思维1.初识中医的哲学思维中药治疗的不同于西方医学的透彻哲学思维使其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应用。
而中医哲学思维的首要目的,是往往从治疗的根源出发,进一步寻求疾病即使在治疗过程已走廊后,也不再险些发作的方法。
这种方法比单纯的治疗更注重预防性治疗,提出了“治疗保健”的原理。
2.中医的基本哲学观念在中医的哲学思维里,身体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身体的疾病不是简单的器官故障,而是得由严格的范畴分而治之,毕竟每个器官是互相影响的,在治疗额时候解决单一部位,还需考虑整个体系。
另外,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应该在各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中平衡发展,从而达到在不同器官之间,甚至整个肢体的平衡状态。
而这种平衡状态使人整体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人身体与自然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倡导坚持尊重自然界,真正做到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3.五行哲学和人体器官的关系中医的五行哲学,即木、火、土、金、水五个构成因素,并没有采用人类的思维方式来阐述,但可以用于描述诸如五脏(心、肺、肝、脾、胃)的内部关系。
五行哲学有助于概括多个器官之间的维度,以更好地理解身体内部结构。
其中,五行理论的关键在于五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每个因素都有其相互依存,而且都具有特殊的属性。
4.阴阳哲学阴阳理论是另一种在中医哲学思维中经常使用的思想。
阴阳理论的关键要点在于平衡,任何生物或系统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极端的属性,且没有任何一种属性过剩或过小。
阴阳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身体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如心血管系统中血液流动的全过程等。
所以,在中医的疾病治疗中,重要的是防止健康问题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5.思考中医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关注整体的治疗方法。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方法现在愈发显得越来越完美。
它使得从诊断到管理再到预防疾病的过程中,都强调了相互联系之间的重要性,以此改善我们的健康。
仔细研究并理解中医哲学思维,不仅仅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状态,还能让我们逐渐对身体的状况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在未来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中医本质是什么1️⃣ 中医的历史渊源与哲学基础中医,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中医理论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阴阳五行等理论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强调平衡与对立统一,五行学说则揭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认识人体和疾病的方法论。
2️⃣ 中医的本质:整体观与辨证施治中医的本质在于其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整体观认为,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全身机能失调的结果,而非单一器官的问题。
因此,中医在治疗时注重调节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的和谐流通。
辨证施治则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它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分析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治疗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重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3️⃣ 中医的诊疗方法与特色疗法中医的诊疗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听取声音气味、询问病史症状、切按脉象等方式,全面收集病情信息,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中医的特色疗法丰富多样,如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等,这些疗法在调节人体机能、缓解病痛、促进康复方面有着显著疗效。
特别是中药,其独特的配伍原则和药性理论,使得中药在治疗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4️⃣ 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与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探索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之路。
通过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手段,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和深化。
同时,中医也在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如采用现代医学影像学、生物化学等手段辅助诊断,运用现代制药技术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中医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的本质在于其独特的哲学基础、整体观与辨证施治的原则、丰富的诊疗方法与特色疗法,以及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与发展。
中医本质是什么1️⃣ 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本质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之中。
阴阳学说与五行理论构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框架。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两种对立而统一的元素构成,人体健康状态则是阴阳平衡的结果。
五行理论则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与人体脏腑、组织、功能等相对应,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不仅关注病灶本身,更注重调整人体整体机能,恢复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中医的诊断与治疗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收集患者的信息。
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闻诊聆听患者的声音气味;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生活习惯;切诊则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判断其气血运行状态。
这种综合诊断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治疗手段多样,包括草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草药治疗讲究君臣佐使,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目的。
针灸治疗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自愈机制。
推拿、拔罐、刮痧等方法则通过物理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身体康复。
3️⃣ 中医的现代价值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许多研究表明,中医在某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及康复期的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强调的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
此外,中医在预防保健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生活方式,中医能够帮助人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理念,如“药食同源”、“情志致病”等,为现代人提供了健康生活的指南。
综上所述,中医本质是一种基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医学体系,它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整体观念,通过综合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促进人体自愈机制,达到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本质是什么1️⃣ 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本质深深植根于古代哲学的土壤之中。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框架,阴阳代表了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寒热、虚实、表里等,而五行(金、木、水、火、土)则揭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滋生关系。
这一哲学思想贯穿中医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全过程,指导着医者如何调和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2️⃣ 中医的整体观与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在诊疗过程中,中医不仅关注患者的病症本身,更重视分析病因、病机,以及患者体质、情绪、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中医治疗采取的是个体化、全面调理的策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精准辨识体质与病证,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草药、针灸、拔罐、推拿等多种疗法,旨在恢复人体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
3️⃣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上医治未病”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早期干预,调整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良好心态等,可以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病情。
此外,中医还提倡根据季节变化、个人体质进行养生,如冬季温补、夏季清热,以及根据五行生克原理进行食疗,这些都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实践。
4️⃣ 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融合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探索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之路。
通过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中医的许多有效治法得到了科学验证,如针灸在疼痛管理、神经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药在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等。
同时,中医理论也在启发现代医学对复杂性疾病的理解和治疗策略,如通过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改善代谢状态等途径,实现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综上所述,中医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古代哲学思想,强调整体观、个体化治疗、治未病理念的医学体系。
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智慧,也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
中医系统思维之天人合一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方式。
天,即天地、自然。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人化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相互通应,因而也就从天地的本质与现象来分析人的生命活动的规律。
天人合一思维,源于道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法,效法;道,规律。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天道、地道、人道“统归于一”。
故人当效法自然,顺应自然。
二、天人合一对中医学的影响天人合一,作为中医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指导着人们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融汇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乃至养生保健之中。
因此,中医学始终把人的生命活动,放在天文地理、季节气候、民俗民风、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生活习惯等天、地、人三大要素构成的宇宙框架之中去分析和权衡,以寻找其本质和规律,预测其发展变化。
三、如何做到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与古今是难以分割的一体,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特点。
那么,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应当怎样做到天人合一呢?1、慎思明辨所谓慎思明辨是指的是一个人要擅于思考,要明辨是非,要用公序良俗约束自己。
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天道。
2、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做好修身养性要做到两点,一是戒自卑,要努力丰富自己,使自己自律自强。
二是戒嫉妒,要学会与他人分享成功,借鉴他人的成功来提高自己。
3、格物致知要通过对周边的事物,乃至世界万事万物的研究和思考,获得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掌握事物发生的原理、规律、本质,明悟了良知,心无私欲,达到与天地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中医哲学的概念中医哲学是指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观念、经络学说等为基础,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中医哲学的概念涉及到中医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与哲学思想的关系等多个方面。
首先,中医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
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就为中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身心健康的探索。
墨子的“养生治病”思想则强调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这些哲学思想为后来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医哲学的概念中包含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阴阳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构成的,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是造成事物变化的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的解释中,起到了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
第三,中医哲学的概念还涉及到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对宇宙事物的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进行分类和系统整理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生克制化,构成了宇宙和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的相互关系。
中医通过对五行学说的研究,旨在通过调节五行的相互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中医哲学的概念中还包括了气的观念。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自然界的基本物质,它在人体内的运行与调节对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强调气的运行方向、质量和数量对人体的影响,通过调节气的运行状况,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最后,中医哲学的概念还涉及到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连接着人体各个部位和器官。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和平衡,可以达到疏通经络、疏导气血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哲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它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的观念、经络学说等为基础,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其哲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
这些哲学思想融入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赋予中医药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通过深入探讨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首先,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中医药学提供了一种整体、系统的思维模式。
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中医药学能够从疾病的本质出发,进行全面、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这与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个体化医疗”的理念是一致的。
其次,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与现代生态学和健康观念相契合,促使人们重视自然的保护和个体的健康,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和治疗干预。
此外,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
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预防和调理是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对于指导人们科学地预防和调理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通过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等思想,中医药学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这些哲学思想赋予中医药学全面、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提倡预防和调理。
这些哲学思想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人们科学地预防、调理和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因此,深入研究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具有重要价值。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主要有四种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
1.阴阳学说: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2.五行学说: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3.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都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因而气和血,气和津液,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4.经络学说:所谓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
该学说,即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
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本质是什么1️⃣ 中医的哲学基础与核心理念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本质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之中。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阴阳代表了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寒热、虚实、表里等,而五行(金、木、水、火、土)则象征着自然界万物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些哲学观念在中医中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同时,中医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季节更替、地理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这种整体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医独特的医学模式。
2️⃣ 中医的诊断与治疗特色中医诊断方法独特,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闻诊聆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及生活史;切诊则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和体表,以了解病情。
这种综合诊断方式,能够全面、细致地把握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治疗则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手段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中药以其独特的配伍和药效,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针灸则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这些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初期阶段进行干预,防止病情恶化。
3️⃣ 中医的现代化发展与挑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探索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之路。
中医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许多中医治疗方法被证实具有确切疗效,并在国际医学界得到认可。
同时,中医也在努力推进其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以提高其在全球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中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中医理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其难以被现代科学完全解释和验证;另一方面,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此外,中医市场存在的乱象和不规范行为也损害了中医的声誉和形象。
中医本质是什么1️⃣ 中医的哲学根基中医,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其本质深植于深厚的哲学思想之中。
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框架。
阴阳理论强调万物皆有两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体健康亦是阴阳平衡的结果。
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与人体脏腑、组织、功能等相联系,揭示了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动态平衡的关系。
这些哲学观念不仅指导着中医对疾病的认知,也奠定了中医预防为主、调和为主的治疗原则。
2️⃣ 中医的诊断与治疗中医的诊断方法独特,讲究“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聆听声音气味、询问病史症状、切按脉象等方式,全面收集病情信息,进而分析病因、病机,确立证候。
治疗方法上,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辨证结果,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旨在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恢复机体的自然平衡状态。
此外,中医还注重养生防病,提倡顺应自然、调摄情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
3️⃣ 中医的科学性与现代研究尽管中医理论源于古代,但其有效性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验证。
许多中药成分被发现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针灸在疼痛管理、神经性疾病、心理疾病等方面的疗效也被广泛认可。
同时,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策略与现代医学的精准医疗理念不谋而合。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引入,中医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正逐步向更加深入、精细的方向发展,为中医的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中医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古代哲学思想,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以维护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传统医学体系。
它不仅仅是一套治疗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医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世界医学的多元化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阴阳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 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两方面
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攻的、刚强 无形的、功能亢奋的,
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 的、消极的、柔弱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
“阴”的范畴。
阴阳属性的特点: 阴阳的抽象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 (相对性表现为:阴阳的相互
转化和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相互矛盾,阴阳相互制约。
二、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相互为用(相 互资生、相互促进)。
三、 阴阳相互消长: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 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 平衡。
四、 阴阳的相互转化:指一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 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可向其各自相反
方向转化的运动方式。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均可用阴阳划分。
二、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运
动变化;阴气和阳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存续的基本形式。
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础。
阴阳失衡的表现形式:1、阴阳偏盛,特征“邪气盛,正气未伤” ,属“实证”,阴盛则
为寒实证,热盛则为实热证。所谓, “阴盛则含,阳盛则热” 。2、阴阳偏衰,特征“正气虚
弱”,属“虚证”,阴虚则为虚热证,阳虚则为虚寒证。所谓, “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
3、阴阳互损,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的结果。 4
、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
阳必阴,重阴必阳)。
四、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确立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者泻热,阴盛
者散寒;阳虚者温阳,阴虚者滋阴。 2、归纳药物性能:四气(阴:寒、凉;阳:温、热) ;
五味(阴:酸、苦、咸;阳:辛、甘) ;升降浮沉(阴:沉、降;阳:升、浮) 。
五、 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在一年四季中,顺其四时,调其阴阳,可使人体健康。
五行学说
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主要内容
:
一、五行的特性: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穡。木(生长、升
发、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向上),土(生化、承载、受纳),金(肃杀、潜 降、收敛),水(寒
凉、滋润、向下、静藏)。
事物的五行归属:
自然界
五
行
1
A
林 ■
ii 五 时 £ 色 五
£ 化 .it 蛍 方 i 五 五 腑 五 官 五 休 五 华 五
£
五
i
神
五r
声
呼
舟 平 1 f 逐 生 东 春 木 肝 爪 £
ft ■r 苦 * 南 A 腑 舌 ,林 :可 讣 神 笑
t
■tr 舅 載 it 中 M 土 '4 口 1'. 诞
商 人 $ 白 收 西 秋 金 鼻 皮 毛 悲
9
朋 夜 半 克 黑 1Z 塞 北 冬 水 耳 骨 志
无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1
、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
、 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
、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具有牛中有制,制中有牛的牛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中任何一
行都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
(例:生中有制:水 生木,木生火, 水克火;制中有生:金克木,木克土, 土
生金)
4
、 五行相乘与相侮: 相乘: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克方过度抗盛和或被克方
本身虚弱;相侮:五行之间异常的反向克制。克方本身虚弱和或被克方过度抗盛。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2.肝属木: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木(生长、升发、条达、舒
畅)
3•
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4•
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相生:
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
例:母病及子:水生木一肾生肝;肾病及肝,肾精不足一肝血不足; 子病犯母:
木生火一肝生心;心病及肝,心血不足一肝血不足。 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与相
侮。
例:相乘:木乘土一肝过旺乘脾,肝脾不和。
相侮:木
侮金—肺虚或肝旺,肝火犯肺。
9.
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⑴ 指导控制疾病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实脾
⑵确定治则与治法: 根据相生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生确定治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肝旺泻心法 根据相
克确定治则:相克太过则抑强,相克不及则扶弱。
根据相克确定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泻南补北法。
5.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
金(肃杀、潜降、收敛)
6
.
7
.
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说明五脏相互关系:
/
水(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肝藏血以济心 木生火 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 木克土
心之阳以温脾 火生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
脾散精以充肺
上生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 土克水
肺肃降以助肾一一金生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
金克木
肾藏精以养肝一一水生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
水克火
8
.
说明脏腑间病理影响:
/
火(温热、升腾、向上)
/
土(生化、承载、受纳)
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