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范文作文10篇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文品与人品

人们常说:要写好文,先做好人。通常情况下,做人与作文是一致的,文品与人品也是一致的。

文如其人。做人与作文一致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特别是卓越的作家、文学家都是如此。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不胜枚举。他们做人正直,性格坚韧,文章也充满阳刚之气,不折不挠,令人感奋,激赏。

《离骚》《天问》是那么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也不仅仅是皇皇巨著《史记》,就是短篇如《报任安书》,都反映出太史公倔强而坚韧的思想性格。李白生性豪迈洒脱,他的作品也就热情奔放。杜甫为人深沉细致,他的作品也就沉郁顿挫。

韩愈一片赤诚,他在担当宣慰使时,孤身前往割据的军阀王庭凑的势力范围,在刀山剑林中,面对强悍而又狡狯的对手,慷慨陈词,终使对方折服,化解了一场危机。更可贵的是,韩愈出使前,皇帝跟他说,你到敌境前,先估计一下形势,勿遽入;韩愈说:“止,君之仁;死,臣之义。”他义无反顾,直入作乱的军阀王庭凑营地,陈述厉害,劝说他们归顺朝廷。事情的发展竟也奇迹般地如韩愈所愿。经过一番义正词严的说理,终于化危机为和平,使原本凶神恶煞般的将士心平气和。韩愈那一番严厉而又晓之以厉害的说辞,堂堂正正,俨然一篇好文章。这样的好文章,自然出于韩愈这样的优秀人物之手!

当然,做人与作文不一致者,中外文化史上也屡见不鲜。比如大魔头希特勒也曾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我的奋斗》,其文采也为很多读者熟知。他的帮凶戈培尔担任纳粹的宣传部长,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们本质上是反人类的恶枭,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这是世相与文化复杂的一面。

还有一种情况是超越了文品与人品的“一致”或“不一致”,即一些奇人做人与作文所体现的:“做人要正直,作文要放荡。”这里的“放荡”,其实是一种创新。他们笔下的文章既出人意料,又入人意中,且完全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境界。这种境界可谓做人与作文的妙境。如能达到这样的妙境,可谓做人与作文的奇迹。这样的人才可谓“奇才”,这样的文章堪称“奇文”。

【解析】

试题解析:元好问《论诗绝句》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此诗通过评论西晋诗人潘岳,嘲讽其做人与作诗相悖的二重性格。元好问认为作诗应写真情,因而鄙视编造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潘岳曾在作品里描绘自

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而被广为传诵,但实际上他的为人却是慕求荣利,趋炎附势,是一个谄媚权贵、善于钻营的无耻小人。因此,元好问认为,扬雄说的以文识人是不可靠的,“心画心声总失真”,不能只观其文,还要看是否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仔细阅读材料,就不难发现,这段文字的关键句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即使不了解引诗的背景,也可以从提示语中得知元诗的主旨。而命题者的导向是十分明确的,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请注意“应该”二字!也就是说两则材料无非从正反两方面来印证,而说的是同一个观点,即为文为人应该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正是作文立意的正确指向。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答案】无

【解析】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

【审题方法】审“要求”和“注意”。

【方法点拨】文题中除了开头的题干表述、中间的材料,剩下的部分就是“要求”和“注意”部分。这一部分一般对作文的“构思”“文题”“题目”“字数”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适用范围】这种方法适合各种类型的作文。

【方法示例】如写作“整体与局部”这一角度,我们便会想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写作“物以稀为贵”这一角度,便会想起“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等诗句;写作“美在距离”这一角度,便会想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如讲“团队与个人”,就可从诗句里得到“独草无绿色,草众色欲浓”的启示。表现团队精神的事例,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均是很好的论据;又如在湖南抗击雪灾的战斗中,如果没有全省、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怎能那么迅速地融化坚硬的冰雪?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材料,文章自会胜人一筹。

但是最后“注意”明确要求: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即议论文或记叙文。

3.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子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来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到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再放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答案】心无陌路行无疆

课堂上的一个小小实验引人深思,装满石块的瓶子没有满,用沙子填补空隙后的瓶子没有满,倒进水后的瓶子或许也是没有满的。是的,很多事情看似到达了极限,实则仍存在很大的空间。就像人生,我们永远可以从困难中突围,发现一番新的天地。

翻开历史的书页,折叠起旅途的平仄,我轻轻屏住了呼吸。海子火热的青春在铁轨下寂灭,海明威的生命被含在口中的猎枪终结,茨威格轻轻旋开了煤气开关,伍尔夫带着他的智慧与敏感投入湖心……我的心中在大声地叫喊“不”!他们,都是最杰出的作家,只因思想进入了怪圈,或是文思不再像泉水般上涌,就认为自己的写作生涯到达了极限,并因此终结了最宝贵的生命。我为他们痛惜,但同时也在深深思索,难道我们的心只有那一方大小,我们的脚永远也迈不进新的天地吗

那是一个夏夜,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苏轼的心智。苏轼经历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几遭排挤,几经贬官,怅然若失。或许伴君左右,建功立业而不得就是东坡先生的一个极限吧。幸而,他选择了转身,于是山间凸现瑰丽文字,江上荡起华彩文章。苏轼放弃了仕途,释放心灵,到达了另一番天地,于是,便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便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便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西北望,射天狼”的狂放,便有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坦然。太多太多的美丽诗句流传千古,不得不说,是这一次转身成就了苏轼,成就了他文坛无人能及的地位。

冷眼白天际的鱼,突眼瞪人间的鸟,危石残花,一片衰败之景,朱耷的身影从中脱颖而出。身为亡明皇族,他本该在沙场与八旗子弟挥刀对抗,但他知道这是白白流血,与其走入这个极限,不如选择最静默的方式控诉这个暴虐的王朝。他为自己取名为“八大山人”,以“哭之,笑之”的秃笔静静地描绘着自己的哀思,他不仅保存了性命和那一派傲岸风骨,并开创了又一代画风。是的,我们总会遇到困难,遇到极限,此时,我们不如换一换方式,因为心无陌路,所以行无疆,我们会见到又一片光明。我将追逐光不倦,遍历世间爱恨情仇,释放心灵,然后去看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