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格式:docx
  • 大小:32.78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源于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轫于“人性关怀”思想,植根于学校心理学领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繁荣时期。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陆续开展了一些讨论、探索和课题研究。与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对德育困境的反思基础上的,因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05)、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1999—2005)、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000~。2005)、人大复印资料网(1995—2005)、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数据库(1989—2005)及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网(2006。2005)为检索工具,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一、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于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困境的反思,始于对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起步于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尝试(1984年部分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校转移和渗透。1999年,教育部成立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同年8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7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刊,标志着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刊物。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分层、逐步、有序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体发展缓慢、心理健康教育落实难度大,是目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征。根据这种情况,我们从预备期、发展期、繁荣期三个阶段来探讨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预备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以班华教授《心育刍议》为标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舆论准备。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教育改革的启动,我国教育界由片面强调传授知识开始转向关注智力发展。学生的智能开发得到高度重视。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有:1983年,林崇德教授在《中学生心理学》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问题;同年,燕国材教授提出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问题,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早期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6年。班华教授第一次提出“心育”概念,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989年,燕国材教授提出了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品质的问题;1991年,班华教授在《教育研究》发表《心育刍议》一文,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与心育有关的问题;同年,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素质教育讨论中,很多有识之士都强调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与重大作用①。这些研究和讨论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在西方“人性关怀”思潮影响下,出于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考,论者侧重于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探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具体实践还来不及关注。部分地区对学生心理卫生和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南京,杭州,1980;北京,1987;国家教委,1989),表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但由于调查工具与评价标准的差异,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在思想上造成了一定混乱。缺乏一致的评价工具和标准,是时至今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加广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普遍开展,课题研究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调查②,揭示了我国中小学生中各类情绪、行为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使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更加深入,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得到重视

为进一步系统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原国家教委在“八五”、“九五”期间规划了多个重点课题,从不同角度人手,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据统计,仅“九五”期间,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课题就达70多项③。并在此基础上编撰出版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和读物,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逐渐深入

在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具体问题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问题逐渐从对问题的揭示、重要性的强调,过渡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问题和指导基层教育实践的途径、方法、措施、内容和手段等研究领域。

(三)繁荣期(1999年底至今),以教育部颁发《意见》(1999)和《纲要》(2002)为标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民间推动向官方主导发展,从基层探索到国家有计划地推进,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了发展正轨。

1.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组织领导

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④。1999年8月,教育部颁发《意见》,第一次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2001年4月,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2002年8月,颁发《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及组织领导等方面的要求。

在制定指导思想的同时,教育部和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石家庄、辽宁、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成立了相关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或协会)⑤,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开展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科研培训、检查评估等工作,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人发展。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即在上海、北京、天津、辽宁等部分省市逐步开展。此后,北京、上海、湖南、湖北、江苏、河北、辽宁、河南、天津、四川、重庆、广东、广西、内蒙古、山西、浙江、福建、江西和安徽等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通过开展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以及设置心理辅导课等方式,借助广播、板报、信箱、自编刊物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放松室和心理辅导热线、心理信箱,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其成长。特别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或选修课程,更方便地进入了课堂,融入学校。在新课程体系中,初中一年级的《政治》课程大部分属于心理健康,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示范。

3.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加深化并取得新进展

研究者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始从模糊的总体表述逐步向深化研究发展。而且,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问题的出现,研究者开始反思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建议。此外。《大众心理学》1995年改版,办刊方向转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刊,专门发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阵地。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