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建筑美学
- 格式:ppt
- 大小:366.50 KB
- 文档页数:15
建筑美学史一、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建筑美学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演变,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筑美学强调秩序、比例和几何图形的美。
到了中世纪,建筑美学转向了宗教和象征主义,如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和玫瑰窗。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美学重新回归到古典主义,强调对称、和谐和平衡。
随着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建筑美学走向了多元化和创新,形式、功能和材料都有了新的诠释。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美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美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美学强调天人合一、意境深远,表现为木结构、斗拱和屋顶等元素。
而西方的建筑美学则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
三、建筑形式与美学的关系建筑形式是表达建筑美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同的形式语言,如线条、块面、色彩和质感等,建筑师可以创造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而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又不断推动着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四、建筑材料与建筑美学的互动建筑材料是实现建筑美学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材料,如石材、木材、混凝土和玻璃等,具有不同的质感和美感。
建筑师需要根据材料的特性,通过巧妙的运用和组合,将其转化为具有美感的建筑实体。
五、建筑功能与美学的结合建筑功能是实现建筑美学的内在动力。
功能与美学的结合要求建筑师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创造出具有美感的建筑作品。
这需要建筑师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发掘功能与形式的内在联系,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六、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美学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美感,还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设计策略,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七、建筑美学的社会文化意义建筑美学不仅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通过建筑美学的表达,可以传达出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因此,研究建筑美学史对于理解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现技术美学的高技派建筑作者:潘娜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6期摘要:世博会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最具社会效应的展览活动,世博会的举办为世界各国的建筑师、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各种技术支撑下的当代西方建筑思潮日益活跃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与之相对应的是各种思潮贯穿于他的美学体系和艺术手段之中。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世博展览会建筑形式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强调当代世博会建筑中的技术美。
关键词:世博会展馆;技术美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285-01技术美学是随着上世纪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的新的美学分支,是美学原理在物质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具体化。
技术美学是现代主义留给当代建筑的一笔宝贵财富。
应该说技术美学是一个新概念名词,因为在以前技术和美学是两个分开的东西,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随着人们的审美观的不断变化,技术美学的概念也渐渐的进入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
尤其是在世界各国举办的世博会中,技术美学已经被广为运用。
在那些别具匠心的建筑师和设计师眼里,技术美学就是他们创造建筑的灵魂。
随着科学技术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师们可以在建造自己的建筑的同时把技术作为一种形式甚至是一种装饰创造出极具震撼力的建筑形象,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
世博会建筑体现技术美学已经是被世人皆知的了,就在1851年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水晶宫”就是当时先进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他引发了建筑美学的新的转折。
水晶宫作为先进建筑的杰出代表,它本身与众不同的造型,加上基本构思,生产,组装,到拆除都表现出清晰明确的构成体系,不难看出水晶宫可谓是各种先进技术的结合体,无论从材料、构造还是空间设计等技术方面看都是最先进的。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对这些技术进行美化,而不再是单纯的罗列各种技术,也就是技术美开始得到重视,成为以后各界博览会重要的建筑模式,很多国家也在效仿。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与景观呈现、装饰风格与细节处理,以及氛围营造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理念追求、风格特点、景观配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同时也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景观呈现、装饰风格、细节处理、氛围营造、审美价值、影响、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园林的背景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帝王贵族的园林别墅和皇家园林,如秦始皇陵园、唐代的大明宫园等,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私家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名胜园林。
这些园林以山水相间、假山迭峰、流水潺潺、假山瀑布等构造特色为主,注重塑造自然景致,以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园林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宫殿花园和公共休闲园,如阿维尼翁花园和潘赛斯花园等。
西方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条理清晰、对称美丽的花园风格,以几何形状、修剪整齐的植物和水池为特色,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对称、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设计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美学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该体现出美学的价值。
哥特式建筑与美学哥特式建筑与哥特式文学在建筑和文学领域,人们经常听到看到哥特式(Gothic)这个词。
其实,这个词语本身就有很多含义与内涵。
一般来说,在建筑领域,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一种兴盛于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在文学领域,是指从18世纪末以来具有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的一些文学作品。
以下,就对哥特式建筑与哥特式文学分别做一些简单介绍。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一种盛行于欧洲中世纪高峰、末期的建筑风格,主要以法国为中心,发展繁荣起来的。
12世纪,是哥特式的发生与发展的阶段,到了13世纪,法国哥特式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夏特尔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就充分展示了哥特式建筑由早期向鼎盛时期不同的发展风格。
在此之后,法国兴建了很多大教堂:兰斯大教1堂(Reims Cathedral)、亚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和博韦大教堂(Beauvais Cathedral)等。
13世纪中期之后,哥特式建筑主要向轻盈和繁饰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法国先后出现了辐射式(Rayonnant)、火焰式(Flamboyant)等晚期的哥特式建筑。
法国哥特式建筑也传播到欧洲各地,并且在各国形成不同的哥特式风格。
在英国,有盛饰式(Decorated style)、垂直式(Perpendicular);在德国,哥特式则综合了法国盛期时的哥特式和英国的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著称;在意大利,哥特式建筑则更多保留有古典和古拜占庭的建筑传统风格。
哥特式艺术主要以夸张、不对称、奇特、轻盈、复杂和多装饰,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性线条为其一大特征,具体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物的尖拱券、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哥特式元素。
哥德式建筑的主要特色,就是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这些特色在欧洲的教堂、大修道院与教堂很常见。
同时,这些哥特式元素也出现在很多欧洲的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乃至一些私人住所。
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体现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建筑的造型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上。
关键词:建筑;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就其物质性而言,建筑是人类抵御风雨烈日的使用生活设施,人类与他朝夕相处,生老与共;就建筑的精神性而言,建筑又使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最庞大的,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建筑由于他的耐久性和社会性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1]。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
建筑艺术作为”石头写成的史书”无处不在,它组成了大城市、小城市和乡村居民点,是人们最常见的艺术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审美意义,因而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审美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一、建筑的艺术性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和,建筑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巨大的工艺”可见在人类早期,建筑就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黑格尔《美学》一书说”就存在或出现的次第来说,建筑也许是一门最早的艺术”[2]。
《建筑美学》课程标准学时数:28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一、使用说明(-)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建筑美学本质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审美对象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评价,建筑艺术语言的特征,建筑美学的抽象与表达,建筑细部的意义等,通过本门课程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自己精辟的分析,而且它可以启发学生不仅从感性的角度来对待建筑,而且应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美学的意义,从而使建筑创作能够得到美学趣味的升华.(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筑美学》课程使学生掌握美学基础知识,中外古建筑美学,建筑审美观念的转折与变化,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交融,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必备的审美课程基础,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将来的设计课题把握更游刃有余。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以基本理论一一基本原理一一应用及结果分析为主线,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重讲解。
由于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授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处理好重点与难点,将各种测试方法的实际应用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例和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PPT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基础》(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无(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堂提问等)占30%,课后大作业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1.建筑美学THEAESTHETICSOFARCHITECTURE(国外建筑理论译丛),罗杰・斯克鲁顿(RogerScruton),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建筑、空间与秩序》,弗朗西斯.D3.《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黑龙江科学技术,1997。
2008年5月中州学刊May,2008第3期(总第165期)Academ 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3【文艺研究】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刘华龙(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社科部,天津300384)摘 要: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也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结着的无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学积淀。
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及特定的社会风貌,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观念与哲学思维。
审美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改变也会使建筑理念及建筑风格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国传统民居所表现出的生态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
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必须将哲学思想及其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在顺应自然调试自我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关键词:建筑;哲学意象;美学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3—0230—03 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也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也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结着的无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学积淀。
从建筑的角度,我们不妨这样推理:建筑显现的是文化,建筑中的文化又必然会具象出时代的美学,而美学的机制是哲学。
哲学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深层次理性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以演进,同时也影响着实践的发展。
这种影响渗透在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建筑当然也不能例外。
一、从建筑风格看建筑与哲学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这一结论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如果我们从历时性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所谓希腊建筑、罗马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建筑、巴洛克建筑及现当代建筑等,显然已把人类的发展史十分物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当然,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化和概念化的东西,最主要的应是特定的建筑风格,也可以说我们是从建筑的风格美中把握了历史。
这正如黑格尔所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众所周知,当建筑被加进美学及其审美元素时,就已具有了社会意识形式的色彩,谈到社会意识,当然也就来源于社会的物质存在,而社会物质存在在建筑中的外化就是其特定的风格,风格所包含着的无疑是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当然,文化及其美学意义和哲学的机制也就蕴涵其中了。
201209学期建筑艺术欣赏作业1单项选择题第1题建筑艺术的起源追溯到哪个时期?A、新石器时代B、古埃及建筑时代C、旧石器时代D、古罗马建筑时代答案:C第2题建筑美学以()为研究对象。
A、人与建筑的审美关系B、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C、人类用以娱乐的场地D、人类建造来投资和买卖的商品答案:A第3题欣赏建筑之美的最高层次()。
A、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安全感和舒适感B、体现为美的形象,一般称之为美观,重在“悦目”C、可以居住可以欣赏D、要求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表现出一种有倾向性的情趣,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重在“赏心”答案:D第4题下列哪个不属于建筑的美学特征?A、实用性B、技术性C、革命性D、公共性答案:C第5题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美誉的是()。
A、中国B、印度C、欧洲D、埃及答案:A多项选择题第6题世界三大园林有()。
A、埃及B、欧洲C、阿拉伯D、中国答案:B|C|D第7题建筑美学的理论框架是()。
A、建筑美的哲学B、建筑艺术社会学C、建筑审美心理学D、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答案:A|B|C第8题建筑美的哲学包括()。
A、建筑美的本质B、建筑美的形态C、建筑美的机制D、建筑美的研究答案:A|B|C第9题建筑艺术的表达方式有()。
A、建筑造型B、城市艺术C、集中式穹顶D、建筑细部答案:A|B|D填空题第10题___提出了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
答案:建筑十书第11题旧石器壁画最著名的为___,洞穴中白色的方解石质墙壁上绘有的精美的彩色壁画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拉斯科洞穴壁画第12题建筑审美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建筑美感,其中影响较大的是___和___。
答案:移情说,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第13题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___和___相结合的艺术。
答案:实用性,审美性第14题旧石器时代壁画洞顶到洞壁四周布满了千余幅绚丽的岩画和雕刻画,均为___形象,以___出现频率最高,而唯一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被野牛撞倒在地的人。
中西方美学思想地差异及其原因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地到来,我国对外开放地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美学地差异逐渐体现在我们生活地诸多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得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为了探究两者之间地差异和引起差异地缘由,本文通过对各方面地具体实例地比较,总结.阐述了具体中西方美学之间地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地原因.关键词:中西方美学,差异一、中西方美学地形成西方美学地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地变化而变化.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地对象作用与人地神经使人感到“舒适”.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地完善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为康德美学体系地建立奠定了基础.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地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地“游戏冲动”.而中国古代美学地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地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地辩证逻辑、弗晰逻辑.因此中国古代美学地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地确切地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地范畴,但经两汉、魏晋地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这些美学范畴地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地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地形成所必不可少地理论准备.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中西方宇宙观地差异“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地差异就是宇宙观地差异.同样从中西方宇宙观地差异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地差异.“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地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地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地、不变地、恒常地作为存在地根本,这就是“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地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他认为:世界地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地,美在于事物体积地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地明确”是美地形式特征.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地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地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地整体)地原则.中国人地宇宙观与西方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地.这从老子地“道生”思想就不难看出.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地本源,万物均从“道”演化而来,即著名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点出“道”作为宇宙万物地本源,是令人捉摸不透地,是难以用言语表达地.中国人这种“道”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地宇宙观与西方人对宇宙地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地宇宙观上地南辕北辙就势必导致了中国美学思想地差异.(2)中西方绘画美学中地差异水墨画和油画,一个飘渺灵动,一个绚丽写实.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历代画家地传世之作灿若星辰.从商周时代壁画,青铜器上地以线条概括所要描绘之物,到东晋顾恺之以笔墨线条造型,以线条流动之美作为其艺术特色.再到唐朝吴道子飘逸,豪放地笔墨线条.可以说,中国画注重地是以笔墨线条造境,例如顾恺之地《女史箴图》用线条形象地描绘出人物形态,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黄公望地《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地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相对于中国画注重对意境涵养和线条地组织,西方美术主要表现在油画上,油画更能体现出光色效果,还有一点就是透视,这能让画更有立体感.所以从审美地角度而言,西方地油画更能体现出视觉地美感,比较现实、真实,具有摄影般地透视效果.总之,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像空间为辅.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地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地意志为本.(3)中西方美学在建筑上地差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地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地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故中国画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绘画语言,无不与线有关.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地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地艺术感染力.当代西方建筑地美学构架,主要是由历史主义建筑美学、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技术主义建筑美学和有机主义建筑美学支撑起来地;当代西方建筑地审美形态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优美、狂怪以及二者地融合.从审美思维来说,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明显地表现出四大特征:非总体性、非理性、非线型性和共生思维特征.从总体来看,当代西方建筑最抢风头地是解构主义建筑,最容易引起争议地也是解构主义建筑.综观当代西方建筑地发展历程,可以这样说,虽然当代建筑地魅务更多地似乎不是它诉诸于人们视觉地美,而是丑与狂怪、滑稽与残破.三、中西方美学差异形成地原因()受历史原因地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社会分裂动荡持续时间最长地一段时期,其间只有年是统一地.封建统治集团明争暗斗,豪门横行,政治腐败,并推行所谓地“九品中正制”,使儒学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地精神枷锁.生活在魏晋南北朝变异时代地知识分子,由于黑暗跋扈、阴谋猖獗地现实与他们地“济世志“地抱负形成尖锐地冲突,使他们地灵魂深处交织着复杂地矛盾和苦痛.这种以儒家为主体地既矛盾又统一地哲学思潮所形成地人生观,使当时地知识分子陷入深刻地矛盾和痛苦之中,而由此产生地二重心态,却使他们有可能以艺术地形式去呼唤人生,以理论地方法去探讨人生.这种思潮影响着魏晋南北朝地全过程,中国美学体系也正是这思潮地影响下得以形成地.而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地生产关系,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地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地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地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地建立提供了必要地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地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地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地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地抽象思维地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地研究对象.()受地理环境地影响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中国四周被海洋、高原、草原、沙漠和森林所包围,且中国自古以来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著称,这就会形成与外来社会相互隔绝地近乎封闭状态.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安居,固守家园不善于活动,这就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地文化态势,封闭地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地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地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地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在西方,特别是西方法地发源地古希腊古罗马,他们都位于半岛之上,海上交通较之中国便利,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地传统.同时,海洋环境地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地个性.()受经济制度地影响中国地传统经济是典型地自给自足地自然经济.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地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这就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地处世原则.西方地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地农耕远不像中国地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这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地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地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四、结束语中西方美学比较不仅要向我们传统美学提问,也要向西方美学提问.不仅研究它们地历史还要促进解决我们现在需要解决地问题思考在美育地工作中存在地问题.美,是思辨地哲学、最微妙地心理学、最情感地艺术也是文化精髓地集焦点.王佳燕金融工程班。
西方建筑规律总结知识点西方建筑规律是指在西方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的一系列规则和准则,用于指导建筑师和设计师进行建筑设计和规划。
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建筑师创造出美观、坚固、实用的建筑物,同时使建筑物符合人类生活的需求和体验。
在西方建筑规律中,有许多关于比例、对称、空间、材料等方面的规则,它们被视为设计美学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西方建筑规律进行总结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建筑设计的原理和特点。
一、黄金比例在西方建筑规划和设计中,黄金比例被被视为一种极具美学价值的比例规律。
黄金比例是指两个量的比例,当它们的比例等于1:1.618时,被认为是最具美感和和谐的比例。
这一比例是由两个数值,分别是1和0.618所组成的。
该比例法则1:1.618在古希腊艺术中获得了最早的应用,是希腊文化中对完美的表达,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在建筑设计中,如果能够运用黄金比例将建筑物的各个部分的大小和位置进行合理的搭配,不仅会使建筑物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会影响人们对建筑物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二、对称性对称性在西方建筑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称性可以使建筑物在视觉上产生平衡和和谐的效果。
在西方建筑中,对称性几乎被视为一种美学标准,建筑师们通常会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风格要求来设计建筑物的对称形式。
对称结构通常在建筑物的立面、布局、内部空间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称性的运用,可以强调建筑物的稳重和尊贵,从而带给人们冷静和舒适的感受。
同时,这也有利于建筑物在空间上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价值。
三、空间与尺度在西方建筑设计中,空间与尺度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空间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考虑建筑物的尺寸和形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空间的功能和使用。
建筑师通常会在设计建筑空间时,要充分考虑到人们在其中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空间本身所需表达的意义。
同时,在建筑尺度的规划上,建筑师通常会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用途来设计建筑的尺寸和比例,以达到最优的使用效果和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