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方剂选妇科病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临床医案: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一例(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李某,女,44岁。
2018年1月4日就诊。
患者因面部皮疹(细胞肉芽肿)初诊,经中药治疗半年余,皮疹颜色变淡,瘙痒减轻,丘疹变小、减少。
现时感口苦,小腹胀,月经量少色暗,经期延后,大便稀,小便可。
2017年12月18日查子宫附件超声显示:子宫肌瘤,宫底见低回声结节,直径约1.0cm,宫腔内膜厚约0.5cm,宫腔内见高回声结节,大小约1.4cm×0.4cm,左侧卵巢囊样无回声,大小约4.1cm×3.0cm。
患者脉沉细弦滑,苔薄,质淡暗。
中医诊断:癥瘕中医证候:气滞不畅,血瘀内结治则:调气活血、祛瘀消癥方药:桂枝茯苓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桂枝15g 茯苓15g 桃仁10g 赤芍10g丹皮15g 红花10g 当归15g 生地30g枳壳10g 生甘草8g 柴胡10g 川芎10g桔梗10g 川牛膝15g 鲜地黄10g 炒白蒺藜10g生栀子15g 生黄芪15g 莪术10g 三棱10g2018年1月28日复诊患者小腹胀感减轻,皮疹色淡,仍轻度瘙痒,睡眠差,月经量少色暗,经期延后,周期32d,经期4d,余无明显不适。
脉沉细,苔薄,质淡暗。
上方去枳壳、鲜地,改生地15g,醋莪术12g,加枳实10g,乌梢蛇15g,蜈蚣2条,白芍15g。
予以苦参30g 蛇蜕10g 紫草40g煎后外用,敷于左侧面部皮疹处。
2018年6月6日复诊患者间断服用前方4月余,现左侧面部皮疹消失,无瘙痒,月经仍有推迟,但经色转红,经量较前增加,2018年5月30日复查子宫附件超声显示:子宫肌瘤,宫腔高回声结节,直径约0.6cm,宫腔内膜厚约1.1cm,宫腔内见高回声结节,大小约0.9cm×0.5cm,边界清晰、规则;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占位。
按: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均为女性常见良性肿瘤,病情多发展缓慢,常出现小腹坠胀、月经不调或不易受孕等表现,西医对二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常会出现病情复发,反复出血、带下异常等情况。
妇科病临床经验特效方分享:验方、单方1.四二五合方(《刘奉五妇科经验》)处方:熟地、牛膝、仙灵脾各12g,枸杞子15g,当归、白芍、覆盆子、菟丝子、五味子、车前子、仙茅各9g,川芎3g。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适应证:血虚肾亏所引起的闭经或席汉氏综合征。
2.瓜石汤(《刘奉五妇科经验》)处方:瓜蒌15g,石斛、生地、瞿麦、牛膝、益母草各12g,玄参、麦冬、车前子各9g,马尾连6g。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适应证:阴虚胃热引起的血涸闭经。
3.益肾解郁汤(程泾《月经失调与中医周期疗法》)处方:熟地、鹿角片、仙灵脾、川断、八月扎各12g,怀山药、杞子、菟丝子各15g,当归、白芍、制香附、茺蔚子各9g,柴胡6g,玫瑰花3g。
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适应证:肾虚肝郁型的闭经、不孕症。
4.山楂内金散(经验方)处方:生山楂60g,生鸡内金30g,刘寄奴15g。
服法:生山楂去核干燥研粉,生鸡内金干燥研粉,二药混合,刘寄奴煎汤加红糖适量,每次送服药粉15g,每日3次。
适应证:气滞血瘀型闭经。
5.酒军饮:川大黄末9g,黄酒125ml。
大黄末用黄酒送下,服后在屋内行走1-2小时,轻者3剂,重着5剂。
具有活血通经的功效。
用于血瘀型闭经,尤适于室女阻闭,午后发热。
(《妇科病中医治疗法》)6.蚕砂酒:蚕砂30g,黄酒500g。
酒煎蚕砂去渣,装瓶内,每次服1杯,每日3次,宜常服,用于各型经闭。
(《验方精选》)7.通经蛋:用孕妇尿泡鸡蛋。
以鲜蛋敲裂缝,用3月孕以上孕妇尿泡48小时后取出洗净。
冷水用文火煎熟,每日吃一个,10-12天为一疗程。
(《哈尔滨中医》1962;203(5):161)8.鸡血藤、棉花根各30g,水煎服。
治疗气血虚弱型闭经。
(《妇产科疾病中医治疗全书》)9.川朴30g,桃仁18g,红花10g,水煎服,日1剂。
具有理气活血,化瘀通经之功效。
用于气滞血瘀型妇女。
(《妇科精华》)10.鲜土牛膝30-60g,或加马鞭草的鲜全草30g,水煎,调酒服,治疗血滞经闭。
四逆汤妇科病临证治验案报道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由甘草、附子、干姜三味药组成,乃仲景为少阴寒化证所设,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主要用于少阴病阴盛阳虚、四肢厥逆之证。
笔者临床以此方治疗妇科疾病辨证属阳虚内寒证者效果良好,兹举验案数则报道如下。
标签:四逆汤;妇科病;临床应用四逆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由甘草、干姜、附子三味药组成,乃仲景为少阴寒化证所设,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
郑钦安解释说:“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
……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
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
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
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此方胡可忽视哉?” [2]故本方的临床上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
笔者运用四逆汤治疗妇科疾病辨证属阳虚内寒证者效果良好,现将临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绝经前后诸证施某某,女,51岁,2015年9月11日初诊。
刻下诉已绝经1年,自绝经后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抑郁,背心痛,头冷痛,手足凉,易感冒,腰腿痛,四肢乏力,面色无华,失眠,纳差,返酸,舌尖痛。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根部厚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阳虚内寒、脾肾阳虚),治宜温阳祛寒,健脾除湿。
方用四逆汤加减。
处方:淡附片(07/6g×12袋,广东一方制药颗粒剂),干姜20g,桂枝20g,吴茱萸10g,陈皮10g,茯苓15g,炒白术15g,远志10g,龟板20g(先煎),甘草10g。
连服3剂,烘热汗出减少,怕冷改善,饮食稍增,仍感烦躁、抑郁、背心痛、腰腿痛、舌尖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上方加柴胡8g,杜仲10g,续断10g,郁金10g。
继服5剂,烘热汗出减少,感烦躁、抑郁改善,怕冷减轻、偶感背心痛。
妇科中药方(痛经、月经不调、无排卵等)调经祛痰汤白术 15g 苍术 15g 当归 12g 法半夏 12g 茯苓10g 香附 10g 川芎 10g 海藻 8g 陈皮 8g 炮姜 8g 附片 6g 肉桂 6g 丹参25g 莪术 10g。
闭经方号: (补气血)熟地 30g 白术30g 当归 15g 白芍 9g 生枣仁 9g 沙参 9g 丹皮6g 山药 15g 人参6g 杜仲 3g 柴胡 3g 菟丝子 12g 龙眼肉 9g 紫河车粉 12g 鹿角粉 6g。
闭经号党参 15g 黄芪 15g 金银花 12g 黄柏 15g 黄岑 15g 玄参 15g 天花粉 15g 益母草 15g 红花 12g 桃仁 15g 香附 12g 陈皮 12g 旱莲草15g 柏子仁 12g 甘草 6g 杜仲 12g。
子宫内膜炎致月经过多症消炎止血1方白术 15g 仙鹤草 12g 阿胶 10g 血余炭 10g 白芨 12g 党参 15g 三七粉 5g 炒蒲黄 10g 茜草 12g 甘草 9g。
消炎止血2方党参 20g 白术 15g 阿胶 18g 荆芥花 10g 益母草 15g 旱莲草15g 仙鹤草 15g 三七粉 30g 血余炭 15g 煅龙骨 30g 煅牡蛎 30g 生地榆30g 芡实 12g。
调经1方: (主治月经不调)当归 10g 赤芍 10g 川芎 6g 丹参 10g 泽兰叶 10g 益母草 30g 香附 10g 小荷香 10g 茯苓 10g。
调经2方: ( 主治痛经)当归 10g 赤芍 10g 香附 10g 广木香 10g 乌药 10g 元胡 10g 刘寄奴 10g 王不留行 10g 怀牛夕 10g。
功血方1号熟地 20g 山萸肉 15g 桑寄生 12g 杜仲 12g 海螵蛸 25g 白芍 25g 生牡蛎 25g (另) 怀牛膝 12g 地榆炭 30g 侧柏叶 30g 地骨皮 15g 仙鹤草 15g 旱莲草 15g 甘草 10g。
桂枝茯苓丸及合方丸散剂治妇科病两则–经方派案1 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治月经不调,经前头痛,神经性皮炎案女,40岁,155cm,55kg,BMI正常。
2017.11.23初诊(网诊)。
主诉:月经不调,经前头顶痛多年,失眠,痤疮。
痤疮自初中到二胎生娃20余年。
经常经前头顶痛多年,偶有眩晕感。
胳膊和后背有时发痒,医院诊为神经性皮炎。
近几年失眠,入睡困难,眠浅梦多,易怒易烦躁、易忘事,睡觉偶流口水。
口渴咽干欲大量喝水,喜温热水,嘴唇干燥。
便秘,大便不畅,偶不成形,放屁臭。
上身热下身冷,手脚偏冷,半身出汗。
颈项后背部拘紧,长期熬夜,小腿皮肤稍干,脚跟开裂。
妇科:生育2次,流产多次,二胎后做绝育术,月经先期,经色先红后褐,色深有血块,结束不利落,有深咖色干性分泌物,经前乳房肿胀。
查体:体型中等,脸色黑黄暗无光泽,痤疮满脸至颈部两侧,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皮损。
舌象:舌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舌下脉络粗大迂曲。
腹诊:两少腹偶有交替隐隐作痛,自己按压偶有硬块,时有隐痛。
处方: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加延胡索三七。
桂枝10克,茯苓20克,牡丹皮15克,桃仁10克,生白芍15克,川芎15克,生白术15克,泽泻10克,生甘草10克,延胡索15 克,当归15克,三七粉3克(另包冲服)。
3付,自煎,日服3次,经期停服。
2017.12.4二诊:11.28反馈药后大便偏稀,比平时通畅,放屁多,自觉腹中挺舒服。
脸上皮肤摸着光了些,有白带了。
加丹参10克,5付。
诉药后胃不太舒服,嘱加生姜片3片,大枣5枚,经前停服。
后转为散剂服用月余。
2018.1.30三诊:12.13来例假,本次经量仍不多,后期仍是干血块,经色较前好,月经延期较前缩短,按压硬块仍在,少腹压痛仍有,经前头痛稍好。
自觉脸上少冒新痘,自加涂了芦荟膏,痘痘变软。
后颈背僵硬,腰痛。
嘱葛根汤水煎冲服二诊方散剂。
葛根20g,生麻黄6克,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10克,红枣20克,炙甘草5克。
辨证论治卵巢囊肿病案举例卵巢囊肿早期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
囊肿逐渐增大时,可出现下腹部胀痛不适,月经紊乱等症。
而病灶较大,长期不愈者,不但影响到妇女经、带、胎、产,而且可发生囊肿蒂扭转、囊肿破裂、继发感染,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
病因病机裴正学认为卵巢囊肿多与盆腔感染有关,临床多伴见宫颈炎、附件炎、盆腔炎、月经紊乱等一系列症状,感染会引起上皮炎性增生、渗出、包裹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形成卵巢囊肿。
该病在临床上多表现有小腹疼痛,小腹不适,白带增多、色黄、有异味,并且可伴有月经失调;常见一侧或双侧小腹可触及球形肿块(囊性或实性),表面光滑,可伴有性交痛。
若囊肿逐渐增大至占满盆、腹腔,可出现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气急等。
当囊肿影响到激素分泌时,可能出现诸如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严重则引起不孕。
此病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诸多之外邪趁势入侵,或亦可因七情、房事、饮食内伤、脏腑失调、气机阻滞而致瘀血、痰饮、湿浊等有形之邪凝聚不散,停结于小腹,渐积而成。
因病程较久,机体正气虚弱,气、血、痰、湿互相影响,使气机失调。
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手术治疗或B超下定位穿刺抽取囊液硬化治疗,但多有复发和后遗症,并且对卵巢有不可逆的损伤,可造成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甚至卵巢早衰。
由于以上多种弊端,愈来愈多的患者开始寻求和依赖中医中药治疗本病。
治疗不离活血消癥裴正学对《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非常重视,认为是治疗本病之圭皋。
故他辨证论治卵巢囊肿,每型都不离桂枝茯苓丸,具体经验如下。
肝郁气滞型: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桂枝茯苓丸合逍遥散加味。
最实用的中医妇科10种常见病秘验方!超全!最实用的中医妇科10种常见病秘验方!国易堂中医药最实用的中医妇科常见病秘验方大全一、月经先期即指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个月两潮。
其属月经不调病的一种,临床以经期提前为其特征。
验方一、清经散组成:丹皮9克,地骨皮12克,白芍9克,熟地6克,青蒿9克,黄柏9克,茯苓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月经先期。
用本方治疗22例,取得显著效果。
出处:中医杂志1983验方二、清热调经汤组成:生地,山药,当归各12克,续断,黄芩,丹皮玄胡索,山楂各10克,赤芍,茺蔚子各6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月经先期二、月经后期即指月经周期退后七天以上,甚至每隔四,五十天一至者。
亦称“经期错后”。
其属月经不调的一种,临床以经期后错为特征。
验方一、温经汤组成:当归,麦冬,党参各15克,白芍,川芎,姜半夏,丹皮,阿胶各12克,桂枝,吴茱萸各10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生姜,红糖为引主治:月经后期。
本方治疗40例,痊愈28例,显效7例,总有效率为87.5%出处:河南中医1988验方二、活血调经汤组成:当归12克,川芎6克,熟地12克,白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香附12克,元胡12克,灵脂10克,肉桂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每于经前4天开始服用,经到药停。
主治:月经错后和痛经出处:北京中医1984验方三、过期饮组成:熟地6克,当归6克,白芍6克,香附6克,川芎6克,红花3克,桃仁3克,莪术3克,木通3克,甘草3克,肉桂1.5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2碗,煎至1碗,食前温服主治:月经后期,或经行腹痛,属阏血阻滞者。
出处:证治准绳验方四调经汤组成:生地,当归,炒白芍,沙参,香附,莬丝子,炒川断各9克炒黄芩4.5克黄连3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主治:月经后期,证属血虚夹热者。
出处:本方系吴少怀老中医验方,载<吴少怀医案>三、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先后不定期即指月经时或提前,时或延后七天以上者,又称“经乱”或“月经愆期”。
特效妇科处方妇科处方:1、带下(这是老医生自创的3白汤)白芷10克、白术15克、白果10克、蒲公英15克、龙胆草6克、土茯苓15克、黄柏15克、构杞10克、蜂房15克。
水煎服。
(如色不黄无异味去龙胆草,腰疼膝软加续断10川牛膝15桑寄生30,其他的就随证加减)2、闭经生地20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赤勺15克、桃仁10克、红花15克、益母草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王不留行10克。
水煎服。
基本方如此,但不是所有的闭经都是这个基本方,请随证斟酌。
3、月经量少丹参20克、充蔚子15克、杭巴戢15克、肉苁蓉10克、女贞15克、旱莲草10克、构杞15克、桑葚10克、淫羊藿15克、蜂房10克、生地20克、覆盆子15克。
水煎服。
这个处方多用于妇女性激素水平偏低黄体功能下降造成的月经量少。
4、乳腺小叶增生丹参20克、柴胡10克、炒栀子15克、郁金15克、浙贝10克、法夏15克、天冬10克、老灌草15克、丝瓜布10克、蜈蚣2条、地龙10克。
水煎服。
5、保胎生地20克、杜仲15克、黄芩10克、炒白术15克、砂仁10克、仙鹤草30克、构杞15克、黄芪30克、菊花10克。
水煎服。
(如果清胎火加藏青果30银花10)暑湿这段时间的处方里如有此症状均加有以下3味药:藿香15克、菖蒲6克、香薷6克。
6、痛经单纯性痛经的基本方茵陈15克、台乌10克、香咐10克、桂枝15克、吴茱萸6克、当归15克、玄胡10克、构杞15克。
水煎服。
(血瘀加桃红各10克,肝郁加柴胡10克、炒枝子10克)7、面斑生地20克、当归15克、白芷10克、茯苓15克、紫草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珍珠母15克、玫瑰花10克构杞10克、菟丝子10克、桑葚10克。
水煎服。
8、更年期虚汗麻黄根15克、防风10克、白术15克、浮小麦15克、黄芪30克、构杞15克、杜仲20克、枣皮15克、五味10克、淫羊藿15克、石斛10克。
水煎服。
(脚转筋加川牛膝15克、木瓜15克、龙牡各15,腰膝酸软加碎补10克、续断10克)9、痤疮苍耳15克、荆芥10克、僵蚕10克、蝉衣10克、野菊花15克、重楼6克、赤勺15克、白癣皮15克、苦参15克、生地20克、构杞15克。
经方在妇科疾病的案例5妇科疾病令人发愁,中医妙计解烦忧!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了,但也养成了很多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加上平常不爱运动,让疾病的发生率增加了不少,尤其是妇科疾病,困扰着很多女性朋友!如何让她们深锁的眉头舒展开?当女性朋友在发现自身有妇科炎症后,其对于妇科炎症也是可以采用中医疗法来进行治疗的。
本期通过经方医案的治疗和临床使用,来分享经方在治疗妇科疾方面的优势,供大家参考。
1.卵巢囊肿案姓名:徐某性别:女年龄:27岁初诊:2018年10月20日主诉:月经量大,淋漓不尽,伴随左下腹疼痛,患者所做彩超显示左下腹卵巢区见一56*45无回声,医院医生建议立即手术,患者不想手术。
查体:舌苔白,质紫,舌下瘀,脉稍弦,脐右和左下腹按压疼痛。
临床诊断:卵巢囊肿处方:柔肝合剂剂量:21剂(一日一剂)方组:柴胡15g 赤芍15g 枳实15g 炙甘草15g 党参15g 生白术15g 干姜15g 茯苓15g 制附子15g 大黄15g 细辛10g 龙骨30g 牡蛎30g 桔梗15g 生姜45g(切)煎服方法:冷水泡透,水开再煮30分钟,分三次饭后热服。
禁忌:食生冷、辛辣、绿豆制品。
治疗效果:一个月后复查,囊肿全消。
2.漏经案患者:李某性别:女年龄:42岁初诊:2019年3月5日症状:月经20天未净,现月经点滴而出10余天,头晕乏力,纳差,指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以前月经前后无定期,经期常延长。
处方:桂枝加附子汤方组:桂枝45g 白芍45g 炙甘草30g 大枣12枚(撕)生姜45g (切)附片30g剂量:7剂煎服方法:每天一剂水煎服,每剂加冷水1200ml泡透,水开再煮30分钟,去滓,分三次饭后温服。
治疗效果:3月15日,回访已愈。
3.排卵期左小腹胀痛案患者:洪某性别:女年龄:38岁主诉:每月排卵期,左少腹胀痛,可扣及一条索状硬物,疼痛发作持续五小时右,同时需服用曲马多才能止痛,厉害时出现休克,打了好多次120急诊。
当归芍药散疗妇科疾病验案《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等二十篇”曰:“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三因方》称:“本方治疗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满及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利,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内聚方义》亦称:“治妊娠产后下利腹痛,小便不利。
”笔者在临证遇妇科疾患时,借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健脾行水之功,每每投之,常收桴鼓之效,现举验案介绍如下:子宫内膜炎患某,女,46岁,2002年10月8日初诊,患者少腹两侧疼痛,三个月后到某医院妇查,被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并炎症”,给予抗炎治疗15天,因疗效欠佳而求诊于中医.患者现腰酸乏力,少腹撑胀且酸痛,白带量多而稠臭,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为血虚气滞、脾虚湿阻。
治以养血活血理气,健脾行水利湿。
处方:当归10g,白芍10g,白术30g,泽泻10g,茯苓20g,川芎5g,土茯苓15g,赤芍10g,萆薢12g,香附18g,共七剂,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温服。
服前方后,患者少腹撑胀疼痛大减,白带量亦少,现舌淡红有裂纹,苔薄白,脉濡细,此气血虚也。
二诊处方: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泽泻10g,茯苓10g,川芎5g,土茯苓10g,党参30g,黄芪30g,陈皮3g,共五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约十余日后面露喜悦之情,向余道谢并告之诸症皆除。
按子宫内膜炎及子宫内膜增生在已婚妇女中发病率呈渐增局势,此病多系湿热之邪久蕴而致气血失和而发病。
笔者在临床用当归芍药散治疗,方中茯苓、土茯苓并用,意在使湿热之邪渗利而去的功效;赤芍、白芍合用重在强调活血和血之效,再配合诸药,故取效甚捷。
腹部肿块患某,女,43岁,2002年4月2日初诊,患者于一月前在左侧下腹部发现一肿块,遂到某医院病理检查排除癌变,现左下腹时时隐痛,于左下腹触及一圆形肿块,伴腰骶部酸痛并白带增多,偶尔夹有血性絮状分泌物,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治以和血行气,消肿散结。
妇 科 方 剂 选
妇 科 病 案
病案1
赵某某,女,20岁,收银员,2011年9月15日初诊
主诉:闭经6个月
病史:患者于六个月前与邻居发生争吵,遂致闭经,伴胸胁满闷,乳
房胀痛,烦躁易怒,少腹胀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淡红,
苔薄白,脉沉细。曾用黄体酮治疗无效。
诊断:闭经(气滞血瘀型)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5g 桃仁15g 丹参15g 赤芍12g 红花12g
牛膝10g 香附10g 三棱10g 莪术10g 枳壳9g
大黄10g
上方服2剂即月经来潮,经量中等,色红夹瘀块,且腹胀减轻,
大便通畅,嘱其再进3剂,经净停药。此后月经正常,随访至
今均按期而行。
按语:本病的病因是情志所伤,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气滞血瘀,
冲任不通,故闭经。气滞不畅,则胸胁满闷,乳房胀痛。情志
化火,则烦躁易怒。火灼阴液,气滞腑气不通,则大便干结。
治疗以桃仁、赤芍、红花、当归活血祛瘀,丹参、三棱、莪术
助行气活血之力,香附、枳壳疏肝理气,牛膝引血下行,大黄
泻腑通便。
本证是气滞血瘀型闭经,当见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
涩。该少女却是舌淡红、脉沉细,疑似阴血亏少型闭经。虽然
舌脉征象似虚症,但无色不荣、头晕眼花等阴血亏虚之症,且
见小腹胀痛、大便干结等实证症状,应直捣症结所在,瘀去则
经血行,腑通而大便解。
病案2
李某,女,13岁,学生,2001年12月1日初诊
主诉:经期小腹冷痛1年
病史:患者12岁月经初潮,1年来,每至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轻,
遇寒则重,喜按,痛甚则呕吐,四肢冷,面色苍白,需卧床3
至4天。现为经期第一天,经量少色黯淡,舌淡,苔白,脉沉
紧
诊断:痛经(阳虚内寒型)
治法:温经散寒,暖宫止痛
处方: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9g 当归15g 川芎15g 党参15g 生姜15g
半夏15g 丹皮15g 白芍20g 桂枝12g 甘草10g
小茴香10g
服上方3剂后,经净痛止,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语:本证的辩证要点是经期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轻。病
因病机是:肾阳虚如,虚寒内生,冲任、胞宫失煦,虚寒血滞,
故经期小腹冷痛,经少色黯淡。非实寒,故喜按。胃虚气逆,
故呕吐。阳虚不温,气血不荣,则四肢冷,面色苍白。舌淡,
苔白,脉沉紧均是阳虚内寒的征象。应当温经暖宫止痛。用吴
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兼通血脉以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以调经;丹皮化瘀以行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党参益气;
生姜、半夏和中止呕;小茴香温肾暖宫、散寒止痛。诸药共奏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效。寒凝胞宫之痛经,当辨别阳虚内寒
和寒湿停滞两种证型,两者均有小腹冷痛,得热则减,但前者
喜按,后者拒按。
病案3
钱某某,女,25岁,2007年5月8日初诊
主诉:阴道下血如注5小时
病史:患者平时月经正常。3日前开始发热,头痛,在所居住的社区
诊所按“重感”治疗无效。诊前五小时突然阴道下血如注,血
色紫黯秽臭,有块而粘,腹痛如刺。就诊时头痛已止,口大渴
而饮,大便4天未解。
查体:体温40.5度,面色紫红,唇干乏津,苔黄厚,脉浮而中位洪大
有力
诊断:崩漏(实热)
治法:凉血散血,解毒塞流
处方:上大黄15g、制大黄15g、大黄炭10g、丹参50g、生地20g、
赤芍15g、阿胶珠15g(烊化)。当日予以急煎服。45分钟后即
排燥屎数枚,继泻酱色奇臭溏便4次,阴道出血减少,体温于
当日晚8时降至38.5度。次日再受上方继续服用,而血止热退。
后以丹栀逍遥散调服7天,诸症平复而出院。
按语:由于妇人血室通于外,每因行经、产乳而致正气不足、抵抗力
下降,故邪毒侵入血分,耗血动血,出现高热、腹痛,经血崩
下,血色深红质稠等症。治疗当以凉血养阴,活血散血,以直
接清解血分之热毒、消散血络之瘀滞。方中重用大黄生品与酒
制并举,既直降下行,清其热、解其毒;有斩关夺隘,凉其血、
散其淤。丹参色紫与生大黄相配,清心除热而解读;与制大黄
为伍,凉血散血而化瘀滞,同为主药。丹皮、赤芍、生地皆能
凉血散血,清热解毒,添主药之翼。兼用大黄炭、阿胶,急以
止血塞流,标本同治,且关门流寇,祛邪于宫门外。
本病诊断依据是月经不按周期而妄行,出血量多如注;或淋漓
不断,甚至数月未有尽时。辨其证,当属实热。临床上当与虚
热相鉴别,前者兼发热、口渴烦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等实热之征,后者兼心烦潮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等虚热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