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赏菊原因及相关古诗词
- 格式:doc
- 大小:1.99 KB
- 文档页数:1
2022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花_重阳节赏菊花的寓意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这时候观赏菊花是最好不过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花,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花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中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民间流传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赏菊习俗,传说始于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
陶渊明种菊,既食用又观赏。
每逢秋日,当菊花盛开的时候,附近的乡亲、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作客赏菊。
他就摊煎饼、烧菊花茶款待亲朋,大家走时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
来赏菊的人们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按时去田园耕作。
他常想,要是能让菊花一日开,客人一天来,那该多好啊!后来,他灌园浇菊时,自语祝愿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
"说来奇怪,到九月九日那天,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的争奇斗艳地一齐盛开了,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
亲朋诗友笑逐颜开,望着五彩缤纷、芳香四溢的满园菊花,吟诗作词,令人心醉,都夸菊有情,不负陶公心。
亲朋好友相约,年年重阳一日来赏菊,重阳赏菊的习俗便由此形成,流传至今。
老人节和重阳节一样吗老人节和重阳节是同一天,重阳节在被赋予老人节时就带有一定长寿的含义,因此可以说老人节和重阳节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除了重阳节专有的习俗活动,还多了一项敬老爱老的活动。
描写重阳的古诗词赏析【篇一】描写重阳的古诗词赏析九日闲居魏晋:陶渊明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赏析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西京杂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然而这一年的重九,在陶渊明的宅边,虽然有一丛丛颜色各异的菊花,然苦于无钱沽酒,只能空食菊花。
古人视菊为一种高雅而有气节的花卉,因她开在众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话,这里小序中所说的“九华”也就是指菊花,诗人有菊无酒,遂产生出无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议论领起,解释了重九之名,并提出感叹人生的主题。
意谓人生在世,不过如白驹过隙,正由于其为极暂短的一瞬,故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忧顾虑,也导致了人们企慕长寿永生的祈求。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按着时序的推移又来到了,人们之所以喜爱这个以“九”命名的节日,因为“九”与“久”谐音,所以对它的喜爱正体现了对长生的渴求。
这里“举俗爱其名”与小序中的“爱重九之名”一致。
“世短意常多”一句炼意极精,宋代李公焕在《笺注陶渊明集》卷二中认为此句是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两句的浓缩,体现了陶渊明驾驭语言的本领。
“露凄暄风息”至“寒华徒自荣”十句写景抒情,感叹自己有菊无酒,空负良辰美景。
露水凄清,暖风已止,秋高气爽,天象清明,飞去的燕子没有留下踪影,北来的大雁还有声声余响。
诗人说:据说酒能祛除心中的种种烦恼,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而为何我这隐居的贫士只能让重阳佳节白白地过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积满灰尘,而秋菊却在篱边空自开放。
这里描写了一幅天朗气清的深秋景象,与诗人自己贫寒潦倒的处境正成鲜明对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衬出诗人心绪的寥落,大好的时光在白白消逝,盛开的菊花也徒自争艳,诗人于是感慨系之。
重阳节的赏菊习俗源于何时重阳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其中,赏菊这一习俗独具魅力,令人陶醉。
那么,重阳节赏菊的习俗究竟源于何时呢?要探寻重阳节赏菊习俗的起源,我们得先回溯到古代。
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礼记·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这里的“鞠”就是菊花。
不过,此时菊花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自然之物被提及,尚未与重阳节产生直接的联系。
到了汉代,菊花开始被人们用于药用和食用。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但在这个时期,赏菊仍未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真正将赏菊与重阳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大约是在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士大夫们为了逃避现实的纷扰,崇尚玄学,追求自由和超脱。
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对自然之美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欣赏。
菊花以其高洁、素雅的品质,成为了他们寄托情感和表达志趣的象征。
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对菊花情有独钟。
他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他在东篱下悠然采菊,与南山相对的闲适场景,充分展现了他对菊花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以菊为伴,其高洁的人格和对菊花的赞美,使得菊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陶渊明的影响下,菊花逐渐成为了一种象征着隐逸、高洁和超脱的花卉。
而重阳节,作为一个敬老、祈福的节日,与菊花所代表的精神内涵相契合。
在重阳节赏菊,不仅是欣赏菊花的美丽,更是对高尚品质和美好精神的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许多诗人都留下了与重阳节赏菊相关的诗作。
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期待在重阳节再次赏菊的心情。
唐代的宫廷和民间,在重阳节都会举行盛大的赏菊活动。
宫廷中会布置精美的菊展,供皇室成员和大臣们观赏。
而民间,人们也会在这一天相聚,共同欣赏菊花的美丽,品尝菊花酒,共度佳节。
重阳节的相关诗词重阳节的相关诗词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重阳节的相关诗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重阳节的相关诗词篇11、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
——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2、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3、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4、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
——《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5、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6、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7、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
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旅中过重阳》8、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9、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九日》10、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文森《九日》11、白池青草古盐州,倚啸高城豁望眸。
——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12、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宋祁《九日置酒》13、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14、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15、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
——《丁巳重阳》16、近重阳、满城风雨。
——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17、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18、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19、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20、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
——沈辂《九日登高台寺》重阳节的相关诗词篇2古时文人在重阳节登高抒怀之时,无不饮酒赋诗,这在汉魏时如此,在唐时亦如此。
《仙书》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九日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
”茱萸驱邪,菊花延寿,这是上古的传统说法。
重阳节菊花诗歌【篇一:汇聚重阳节与赏菊诗句】汇聚重阳节与赏菊诗句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下面小编为大家奉上一系列重阳赏菊诗句,供大家欣赏。
方法/步骤1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3黄巢《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郑谷《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6刘克庄《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7郑思肖《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8陈佩《瘦菊为小婢作》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
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9朱淑真《黄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10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篇二:关于菊花的诗句】关于菊花的诗句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黄巢《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郑谷《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1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刘克庄《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郑思肖《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陈佩《瘦菊为小婢作》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赏菊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逢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菊,这已经成为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那么为什么重阳节要登高赏菊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释。
一、古老传统的由来重阳节的登高赏菊活动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词中。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在山巅之上观赏秋景,因为九月初九正值秋日时分,天高云淡,气候宜人。
重阳节登高赏菊这一活动渐渐成为古代文人雅士展现诗才和才华的场所,也成为他们感慨人生短暂、思考生命价值的时刻。
二、寓意吉祥与吉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被视为吉祥之数。
九九重阳,九是阳数的最大值,因此被视为吉利的象征。
而菊花则象征着高洁、坚贞和吉祥。
在重阳节登高赏菊的活动中,人们以爬高之举和观赏菊花来祈求吉祥和长寿。
三、追忆逝去的亲人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寄托情感的意义。
中国传统习俗中认为,九数属于阳气,而阳气是祭祀和祈福的时辰。
重阳节登高赏菊,也是人们怀念已故亲人的方式之一。
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祭拜先人,同时登高赏菊,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秋天的魅力重阳节恰好在秋季,迎合了秋天的魅力与美丽。
在秋天,大自然变得丰收和富饶。
丹桂飘香,菊花开放,秋风送爽,阳光明媚。
登高赏菊,也是为了领略大自然的美好秋景,感受绚烂的秋色,尤其是菊花的艳丽花朵,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
五、增强体质与健康登高赏菊活动对身体健康也有益处。
在登山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攀爬山峰来达到山顶,这对身体的锻炼具有积极的作用。
登高还能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同时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调节身心,减轻压力。
综上所述,重阳节登高赏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风俗之一。
这一活动既寄托了人们对吉祥和长寿的美好愿望,又是对亲人的思念和怀念,同时也是领略秋天美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
登高赏菊不仅是对自然赋予的赏心悦目的礼赞,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默许。
这个重阳节,让我们爬上高山,品味菊花的魅力,感受身心的愉悦与舒畅。
重阳节赏菊诗词
秋高气爽,重阳节将至。
在这个传统佳节里,人们纷纷赏菊、登高,流连忘返于花海之中。
菊花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也是古人寄
托吉祥和美好祝福的寄托。
为了更好地表达对重阳节赏菊的情感,以
下是一些中文诗词,以供参考。
1. 千峰幽寺菊花黄,香径吹来古人情。
溪畔清泉长流响,重阳佳节倍欢欣。
2. 一抹金黄照秋光,轻拂叶间舞风凉。
满园菊花吐芬芳,重阳佳节心飞扬。
3. 赏秋菊花月忆家,江南烟霭遥相挂。
醉卧花间赏月夜,重阳佳节引思怀。
4. 花香菊韵入九秋,赏心悦目乐无忧。
红叶飘飞扬心袖,重阳佳节情更浓。
5. 菊花一片秋风香,花影摇曳舞红妆。
重阳佳节齐欢庆,共赏风华绕庭园。
6. 丹枫黄菊伴新秋,空山清寂别离愁。
重阳佳节情亦浓,相思成海心相投。
7. 秋风萧瑟赏菊花,红黄紫白各色华。
重阳佳节共仰望,团团圆圆续佳缘。
8. 重阳高处望九州,丹枫黄菊绽秋愁。
菊花笑靥红似火,烟雨浓时重更浓。
9. 皎皎银河洒人间,菊花开放似仙山。
重阳佳节思亲曲,心中思乡系无边。
10. 秋风飒飒菊花黄,一片丹心愿祝福。
重阳佳节寄福祉,团圆幸福共流光。
这些诗词通过字里行间,展现出人们对重阳节及赏菊活动的热爱与祝福之情。
希望在今年的重阳节,大家能够享受到美好的节日氛围,赏心悦目的菊花,以及团圆幸福的时刻。
在赏菊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赏菊的诗词,表达出个人对花朵和此时节日的感慨和思考。
祝愿大家在重阳节度过美好的时光!。
孟浩然重阳节赏菊的诗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登高赏菊,以庆贺丰收与祝福长寿。
唐代诗人孟浩然以其诗才和富有情趣的行为而闻名于世,他的一首赏菊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孟浩然的诗集《孟山人集》中,有一首以赏菊为主题的诗,其中写道:秋天的重阳节,人们在空旷的地方赏菊,不只是为了赏花,更是一种寄托心情、永恒而又深远的表达方式。
孟浩然以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菊花的美丽与意义,使这首诗成为了他赏菊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的第一句“闻道黄花已乘秋”揭示了重阳节的到来,孟浩然借用花的凋零来表达时间的迅速流逝,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在传统文化中,黄色象征着成熟、温暖和圆满,而秋天则代表着丰收和收获。
这句诗用简练的语言,跳跃的意象展示出了一个瞬间的美丽。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述了孟浩然在菊花面前的感受:“遥知不是雪中人,但愿长醉不复醒。
”他通过“雪中人”的比喻,将自己与菊花相联系,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句诗中的“长醉不复醒”也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诗的最后两句“古来万事成蹉跎,白发渔樵江渚多”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洞察。
孟浩然以他富有哲理的笔触,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流逝的思考。
同时,他借用“白发渔樵江渚多”来反映日益老去的自己,以及在渔樵江渚间散步时见到的许多同龄人。
通过这首赏菊诗,孟浩然以他独特的诗意和情感,历史上的重阳节与诗歌相结合,展示了他的文化修养和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
这首诗不仅赋予了菊花以心灵寄托的意义,也通过菊花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不可回避的现实的思考。
孟浩然的赏菊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经久不衰地传颂至今。
他的笔触犹如一抹秋风,丝丝入扣地勾勒出菊花的瑰丽与蝶舞,为读者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和思考。
这首诗中蕴含的深意和情感,使得读者在欣赏菊花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正因为这首赏菊诗的存在,使得孟浩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之一。
重阳节赏菊的习俗重阳节赏菊的习俗赏菊是重阳节的一项主要活动。
我国自古就是菊花的故乡,菊花素以花色艳丽、品种繁多、品性高雅而闻名。
菊花不畏风霜,绽放于深秋,象征着傲然刚强,深受人们的敬佩与喜爱。
因九月初九正逢菊花盛开之际,所以重阳赏菊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风俗。
唐朝时人们对重阳节赏菊已十分重视,当时的诗人在咏九日的作品中,涉及到菊花的比比皆是。
王缙的诗句“今日登高樽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生动形象地说明唐朝已形成“无菊不重阳”的风尚。
到了宋代,赏菊之风更盛,重阳节完全可以称为“赏菊节”或“菊花节”。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中说“九日重阳,都下赏菊有四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菊花的品种在宋代大有发展,据记载大约有三百多个品种。
清朝时,有的地方在重阳节期间举办菊花大会,人们倾城出动观赏。
在京城几乎家家种菊花,富贵人家往往要种上数百盆,在重阳节时用盆菊堆成前低后高的山形,称为“九花山子”。
现在每逢重阳节,各地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菊花展、菊花会。
有的地方还设有菊花市,观赏、求购两全其美。
重阳之时,芳菊盛开,独傲秋霜,文人雅士感物怀人,于是除饮菊花酒之外,又有插菊花、赏菊花的逸事。
唐杜牧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宋刘景文诗云:“重阳曾插菊花无?”重阳插菊花的寓意,也不外取其求吉祥、辟邪恶、取康宁之意,与饮菊花酒全然相同。
插菊花盛行于唐代,九日赏菊之风亦蔚然大盛。
孟浩然(过故人庄》便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赏菊记事。
到了宋代赏菊之风更炽,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一段记述:“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容菊,无处无之。
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宋代的都城九日赏菊,那菊花不但品种繁多,而且赏菊形式花样翻新。
九九重阳节赏菊的诗词秋风九月九,重阳节临近,
菊花盛开艳,气息充满园,
众人留连恋,竞相去观看,
长亭送别声,凄凉入心田。
孤瀛泛菊酒,清香弥漫天,
诗人咏佳辞,笔墨变流传,
菊色光华照,诗声悠扬婉,
山水画中行,墨韵真情颂。
朱颜照黄菊,浓艳映秋天,
丹凤眼、杏花腮,看不尽风情,
嫣然一笑笑开颜,
蜿蜒曲径看不尽,
清雅妩媚迷人眼。
郁烟生堤岸,翠柏脱秋寒,
傲立世间间,结茅蟒来宾,
菊花落,一片金,
宝郁如锦气芳菲,
香象袅袅恋迢迢。
香烟遍霁瑞,簇锦妆同仙。
碧波横芳草,紫茎映金钱。
拱煦芙蓉月,舒洁霁,香菊酒,气荷香动四合,泠泠入管弦。
芳菊摇,秋意天,
长安吴越家中尊,
盛开菊王臣,
载花香,醇芳郁人肺。
九州璀璨众心殊,
重阳吟咏家国情。
登高赏菊冠,饮酒写清辉,
吟诗献赏花,赋九九思维,
描绘秋菊兴,铺开壮丽图,
乐享金菊盛,世间宝牵维。
九九重阳多欢笑,百花争艳开,
亲朋齐来临,将福同争拜,儿童笑靥生,
静观冯唐禅心亮,
艳阳下游赏,心齐无惧怕。
书房茗香涌,赏花醉温酒,离乡各奇遇,
欢笑声,温情填,
山峰再徘徊,情长似彩帆,福禄镂心间,
九九重阳寄吉祥。
TAG:重阳节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
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
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
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
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
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
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
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
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
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
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
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
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
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
《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
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
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
重阳糕等。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
《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
以泛之,既醉而远。”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
重阳一同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
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