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读书笔记8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8.4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的读书笔记800字

【篇一:呐喊读书笔记800字】

呐喊读书笔记800字

呐喊读书笔记800字(一)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

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

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

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

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

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

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

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

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

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

为了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

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

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阿q 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

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

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

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

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

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

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

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

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

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

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

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

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呐喊读书笔记800字(二)

也不能说:鲁迅是伟大的,然而谈者太众,以至失了新鲜感;又不

能说:我这篇是不同的,我是想要说些不一样的。所以,确乎是个

困难的话题。然而,一本《呐喊》,薄而沉重,中国的学生们,无

论如何算是读了大半的,年来岁去,谁人读起开篇自序里的字句能

不唏嘘自叹的?有多少人到中年,累了歇了,坐椅子上一声叹息,

连吐落的第一口气里都有着疲惫的痕迹,于是他们能够想到的,有

时候惟有鲁迅。一个民族文化的着落点,有失便就有重构,倘若说

旧文化隳于五四,则新文化的构建,有一大部分乃可以说是从《呐喊》而起,这之间,有着总体与个人差异的说法,所公认的,是鲁

迅作为旗手,举的标志物明白而辉煌。

在自序中,鲁迅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

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

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这是作者最初的困惑和

最审慎的态度,得来的回答不够令人满意,却现实功利且无可奈何。一个问题浮现:究竟是谁人的呐喊声?——关于呐喊者,关于呐喊

本身。困惑首先在于鲁迅的身份定位:知识分子否?还是作家?抑

或学界同声呼唤的启蒙者?最切实际、最大的可能是三者兼具。我

们意愿读懂《呐喊》,向往理解作者,因而这是困境,也是高潮。

竹内好眼中的鲁迅,是个孤独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说作为启蒙者的

鲁迅和近似于儿童的、相信纯粹的文学的鲁迅这种二律背反同时存

在的矛盾同一,恐怕也是由于看出了鲁迅形象注定无法单一的历史文

化定位。

郜元宝有言,在现代中国,纯粹观念形态的思想很难生根,能在现

代中国生根的思想必须像鲁迅的文学那样,带有个体生命的气息,

就是说,必须具有文学的形态。文学之外无思想——能不能这样说呢?正是由于鲁迅身上既承传了古士大夫们的风骚之骨,又显露出

新的社会阶层敏锐的洞察和感悟力,且兼具之前所未有的时代启蒙

者的特殊方法论意义,其难得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决定了他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首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建国前大部分的

知识分子归类于资产阶级,然而作家不是,甚而有众多作家誓言与

知识分子的固有身份定位决裂,如沈从文所宣称的那样。我们会发现,一旦历史政治形势与时代命运非正常的密切起来,此一现象便

绝不单一。这种令人尴尬的情形似乎反映出特定历史阶段作家层与

知识分子阶层的剥离,纵然作为时代丰富性的标志之一,但却造就

了同时代文学最大的暗伤:斗争无所不在,且都局限于当下和表层,无法深化作品主题,亦不能超脱自身于时代之外。

就知识分子、作家以及启蒙者三个身份所涉及的范围来说,知识分

子最具私人性;作家由于其作品的公众性,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大

众和普世原则;而启蒙者这一身份,则反映出整个时代乃至超越时

代的需要和宽泛,正如t.s.艾略特在其《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指出的,任何一个诗人或作家必然与其整个民族的历史发生某种联系,

他们一面创出新的历史份额,一面将自己添加进历史,成为整体的

一环——这是作为诗人或作家的必然和超然。

作为启蒙者的作家或者说知识分子,他本身可能并不能非常清楚的

反映出这一点,但他的身上定然有着集结整个时代最典型、最清晰

且最能与历史相协调的样貌特质。而之于近现代的中国无可置辩的是,能够超越时代,将进步的作家身份与知识分子的传统近乎完美

的结合,并创造性的赋予其难能的启蒙者角色定位的,现代作家中,只有鲁迅一人。

【篇二:《呐喊》读书笔记】

《呐喊》读书笔记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

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

了一个隶书的“一”。

他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此后他的父

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

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

们是用“势利眼”看人事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