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162.00 KB
- 文档页数:37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母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母鸡》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母鸡的形象、生活习性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思考。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根据课文描述,想象母鸡的形象和生活场景。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难点词语和句子,如“母鸡悄悄地来到岗头”等。
2.进一步挖掘课文深刻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责任和母爱。
四、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四年级下册。
2.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教学素材。
3.板书准备:课文重点内容及关键词。
4.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堂参与积极性调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呈现一些和母鸡相关的图片,引出课文主题。
2.提问:你们知道母鸡是什么样的动物?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什么样的?第二步:学习课文(20分钟)1.全班齐读课文《母鸡》。
2.合作小组讨论课文中母鸡的形象、行为和责任。
3.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第三步:深入讨论(15分钟)1.学生表演母鸡的神态和动作,体会母鸡的形象。
2.引导学生思考:母鸡对小鸡的照顾和保护,与我们生活中的母爱有何相似之处?第四步:拓展延伸(15分钟)1.学生自由发挥,创作描写母鸡形象的小故事或诗歌。
2.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围的鸡舍或养鸡场,了解鸡的生活环境。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1.回顾课文中重要内容和知识点。
2.引导学生谈谈对母鸡的理解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母鸡》课文的理解。
2.自行收集有关动物保护的信息或图片,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母鸡》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和母爱情感,在情感教育和阅读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讨论,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对老师们有所帮助,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母鸡》这篇美好的课文。
《14.母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母鸡》。
我主要从说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母鸡》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本文记述了一只母鸡关心爱护它的小鸡的事例,抒发了对纯洁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文的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讨厌”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母鸡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和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4.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二、说教法和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2.提问法3.点拨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学法具体如下: 1.圈点标注法2.讨论法。
3.自主探究法4.朗读法,5质疑法三、说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母鸡在悠闲的啼叫,啄食的图片这样做的目的,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接着提问学生喜欢它,还是讨厌它,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板书:“母鸡”。
要求学生齐读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部编⼈教版四年级语⽂下册第14课《母鸡》优秀教案14母鸡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单元以“喜爱的⼩动物”为主题,《母鸡》是⽼舍先⽣的⼀篇经典散⽂,在教材⾥是⼀篇精读课⽂,编排者意在将本⽂与前⾯的精读课⽂《猫》作⽐较。
两篇⽂章的作者都是⽼舍,语⾔风格⼤体⼀致,但具体写法技巧⼜有不同,本⽂的写作特点是先抑后扬。
语⾔⼝语化,直⽩⾃然,散发着浓郁的⽣活⽓息,读起来令⼈感到亲切舒服。
阅读这篇课⽂,重点是让学⽣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懂得“⼀个母亲必定就是⼀位英雄”的道理。
引导学⽣仔细观察,学习其写作⽅法,另外⽂中出现了⼤量的拟⼈、夸张、对⽐的修辞⽅法,值得学⽣借鉴。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与作者相关的⼩故事。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准备: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鸡时、保护⼩鸡时的样⼦。
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的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课时⼀、揭⽰课题,介绍作者1.出⽰多幅母鸡图⽚: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学⽣回答:母鸡) 导思:说⼀说你眼中的母鸡都是什么样⼦的。
(可爱)从你们的描述中⽆不流露出对母鸡的喜爱。
那在⼤⽂豪⽼舍先⽣眼⾥的母鸡⼜会是怎样的呢?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播放PPT,简介作者:⽼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舍”是他最常⽤的笔名。
他是杰出的语⾔⼤师,被誉为“⼈民艺术家”。
他⼀⽣创作了⼀千多篇(部)作品,有长篇⼩说《骆驼祥⼦》、话剧《茶馆》等经典著作。
3.⽼舍先⽣笔下的母鸡与我们平常看到的母鸡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进本⽂。
设计意图:开门见⼭导⼊课题,让学⽣对课⽂的主⾓母鸡有了初步的认识,再介绍⽼舍,提出问题让学⽣猜测⽼舍先⽣笔下的母鸡和平常的母鸡有什么不同,从⽽产⽣好奇⼼,激发探究课⽂的兴趣。
⼆、初读感知,掌握⽣字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好,现在请带着你们的问题⽤⾃⼰喜欢的⽅式读课⽂,注意要读准字⾳,读通语句。
2.师出⽰⽣字词卡⽚,指名读⼀读。
14母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汤圆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
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
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
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
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团。
然而,汤团象征合家团圆更美好,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
而在南方某些地区,人们在春节的时候也会习惯吃汤圆,而不是饺子。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照样子,写词语。
颤颤巍巍:细声细气:二、根据词语,选择“恶”的正确读音填空。
恶:wùèě可恶()厌恶()恶心()恶狠狠()凶恶()无恶不作()三、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
()2.趁人不防备的时候。
()3.戒备。
()四、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1.()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2.它伟大,()它是鸡母亲。
3.在夜间()什么动静,它()放声蹄叫。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母鸡》教学设计(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母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意境。
2.能够朗读《母鸡》这首诗,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的朗读。
2.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境,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2.教具:诗歌《母鸡》的课件、音响设备。
3.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纸。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热身(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一下《母鸡》这首诗的内容。
2. 导入(10分钟)•让学生集体朗读一遍《母鸡》,并请学生发表自己对这首诗的看法。
3. 学习(25分钟)•分段解析《母鸡》这首诗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抒情。
•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
4. 练习(10分钟)•安排学生分组朗读《母鸡》,并进行评比,以增强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关键点,强化学生对《母鸡》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1. 复习(10分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回顾课本,自主回忆《母鸡》的内容,做简短的复习。
2. 学习(3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朗读实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练习和表演(15分钟)•让学生分组排练《母鸡》诗歌的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4. 总结与展示(5分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并邀请学生进行表演展示,分享学生的朗诵作品,展示学生的成果。
五、课后作业1.背诵《母鸡》这首诗。
2.完成《母鸡》诗歌的操练练习。
3.背诵并朗读诗歌《母鸡》。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母鸡》这首诗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但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14母鸡(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孵、雏”等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母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母鸡的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母鸡的了解。
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确保发音准确。
3.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三、生字词学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2. 学生跟读生字词,确保理解。
四、课文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学生讨论,谈谈对作者写作手法的理解。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并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生字词的理解。
板书设计:14母鸡孵化小鸡觅食护雏勇敢作业设计:1. 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
2. 抄写本节课的生字词。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对母鸡的喜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比较到位。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母鸡的观察和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14母鸡(四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了解母鸡的特点和习性,丰富学生的动物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培养学生勤奋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母鸡的特点和习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母鸡的可爱之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观察与描写:让学生观察母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母鸡的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学会观察和描写,表达自己对母鸡的看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母鸡图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引入母鸡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齐读课题,体会母鸡的可爱。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指导生字词的发音。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举例运用。
4. 课文解析: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母鸡的特点和习性。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母鸡的可爱之处。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6. 观察与描写:学生观察母鸡图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母鸡的形象。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指导并点评。
7.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关爱动物,保护自然。
板书设计:14母鸡可爱勇敢负责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一种动物,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其形象。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母鸡的特点和习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14 母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从字里行间体会老舍的情感变化过程,感受母爱的伟大。
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严谨。
【教学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前准备】课件、课文《母鸡》、《猫》【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1.奔跑,飞舞;驻足,凝望。
这些可爱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写的母鸡(板书课题)。
2.检查读词语。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咱们知道老舍先生一开始对母鸡的态度是“讨厌”(板书),最后对母鸡的态度是“不敢讨厌”(板书)。
二、自读自悟,品读母爱1.这种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2.老舍先生的态度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文章有一段话概括写了老舍“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理由,谁找到了?3.老舍先生用词很严谨,他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母鸡真的就是这样。
①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边读边做批注。
同桌合作交流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②随机交流反馈,渗透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回归主题,升华感情1.体会作者“不敢再讨厌”的丰富的情感。
2.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3.读写结合:妈妈,我想对你说。
语言是有情感色彩的,人的情感发生变化,表达的语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的老舍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大师。
四、对比阅读,走近作家对比阅读《母鸡》和《猫》。
我们还可以读更多关于老舍的故事和他的作品,一定会收获更多。
五、作业:推荐阅读《猫城记》板书设计:14 母鸡母爱讨厌→不敢讨厌(尊敬)。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母鸡》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认识9个生字,学会15个字的写法,正确读写10个词语;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的变化;比较本文与《猫》在表达上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的变化。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策略包括:字词教学、阅读理解、表达运用。
在字词教学方面,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在阅读理解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在表达运用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善于用总分的构段方式。
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教学准备包括: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研究字词1.导入新课。
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母鸡,并介绍本节课要研究的文章——《母鸡》。
2.简要介绍作者。
老师出示课件,简要介绍了《母鸡》的作者XXX先生。
3.检查字词预情况。
老师出示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字和词语,并指名让学生读出来。
同时,老师也指导学生记忆这些字的方法,例如通过字源识记、加一加的方法、换偏旁识字等。
最后,老师还指导学生书写这些字。
二、阅读理解1.默读课文。
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的变化。
2.讨论课文。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同时,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三、表达运用1.总分构段。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善于用总分的构段方式。
2.比较本文与《猫》在表达上的异同。
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猫》在表达上的异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都已经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为研究课文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让学生用喜欢的词来夸夸母鸡,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14母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汤圆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
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
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
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
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团。
然而,汤团象征合家团圆更美好,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
而在南方某些地区,人们在春节的时候也会习惯吃汤圆,而不是饺子。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照样子,写词语。
颤颤巍巍:细声细气:二、根据词语,选择“恶”的正确读音填空。
恶:wùèě可恶()厌恶()恶心()恶狠狠()凶恶()无恶不作()三、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
()2.趁人不防备的时候。
()3.戒备。
()四、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1.()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2.它伟大,()它是鸡母亲。
3.在夜间()什么动静,它()放声蹄叫。
五、理解加黑词语的意思。
①奇异的,特别的②惊奇、奇怪③有分别、不相同④别的;别处的。
异乡()奇花异草()惊异()异口同声()阅读能力大提升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恨不能让()知道它这点儿();就是聋子也会被它()。
”这句话运用了()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
2.一只鸟儿飞过,()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起来:歪着头();挺着身儿预备();看看(),看看(),()地警告鸡雏要()集合到它身边来。
七、选择题。
1.“我”以前讨厌母鸡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鸡嘎嘎或如怨如诉的叫声B、欺软怕硬C、“我”曾在幼年时受了母鸡的惊吓D、下蛋后炫耀自己2.文末“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其中“不敢”一词的含义是()A、我害怕母鸡B、我敬佩母鸡C、财气的话综合应用八、课内阅读。
(选文见课本)1.是什么改变了“我”对母鸡的态度?2.为什么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九、课外阅读。
犀牛和犀牛鸟犀牛是一种珍贵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各地,它发起牛脾气来,连大象那种大力士也要退避三舍,可是它却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就是犀牛鸟。
它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决寄生虫和吸血昆虫的刺蜇。
犀牛鸟栖息在犀牛背上,就以它身上的寄生虫类作为美味食品,吃饱肚皮。
同时,犀牛的视觉不够(),当犀牛鸟发现敌人时,这只灵活的小鸟,就会飞上飞下,并发出尖锐的叫声,向它的好朋友报警,让它做好安全戒备。
所以犀牛对犀牛鸟非常(),平时也让犀牛鸟在它背上任意玩耍。
性情暴躁的犀牛,从不对它的好友发脾气。
1.在下面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填入文中横线上。
敏锐尖锐偶然突然感动感激2.请选择下面的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即使……也……如果……就……(1)()发现了敌人,犀牛鸟()会向犀牛报警。
(2)()犀牛背上的寄生虫类是犀牛鸟的美味食品,()犀牛鸟栖息在犀牛的背上。
3.犀牛和犀牛鸟会成为好朋友是因为()A、犀牛喜欢犀牛鸟。
B、犀牛鸟喜欢犀牛。
C、犀牛和犀牛鸟生活在一起,可以互相帮助。
思维创新大拓展十、请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种小动物。
参考答案:一、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平平安安不慌不忙一心一意若隐若现二、wùwùěèèè三、1.如怨如诉 2.趁其不备 3.警戒四、1.不论总是 2.因为 3.若有便五、②④③①六、1.发了狂全世界成绩吵得受不了夸张讨厌2.或是警戒听作战前后咕咕马上七、1.C 2.B八1.是母鸡无私的母爱让“我”改变了态度。
2.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
这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九、1.偶然敏锐感激 2.(1)如果……就……(2)因为……所以…… 3.C十、我最讨厌狗了,我讨厌它的叫声,讨厌它身上的毛,讨厌......总之讨厌它的一切。
所更不要说喂它食,有时心情不好还会拿它撒气。
但是有一天晚上我正睡的香,它突然大叫起来,把我惊醒了,我愤怒的拿了一条棍子冲出门。
举起棍子刚要打,却发现一个贼拼命躲闪着,我家的狗却对着那个贼猛扑,虽然贼手里拿着刀,把狗砍得浑身是血,狗依然毫不退缩。
原来这个贼白天相中了我最喜欢的一窝小兔。
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里一阵难受,眼睛酸酸的。
我讨厌的狗对我家是多么忠实啊!多么值得我喜欢啊!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国学阅读》训练(含答案)《三十六计》经典国学再现反间计疑中之疑。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我是小助手疑:疑阵,迷惑对方的布置。
比之:对比、权衡,这里指把握、控制。
自内:在我方。
不自失也:我方没有损失。
我是小翻译在疑阵中再布疑阵,利用敌方的间谍来施展我方的反间之计,是送上门的好处,我方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面的字词。
疑:失:2.解释下列语句。
疑中之疑:3.成语“将计就计”的意思是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请说出“反间计”和“将计就计”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你觉得施展“反间计”对我方有什么好处?弘扬传统文化反间计,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
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就巧用反间计杀了叛将蔡瑁、张允。
当时,曹操计划率领大军准备杀过长江,统一南北。
南方则由孙权和刘备联手,对抗曹军,但军队人数很少。
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不善水战。
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为曹操训练水军。
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
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
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
曹操当即让蒋干去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来,就谋划了一个反间计。
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假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
蒋干心中很不安,哪里能够入睡。
他偷偷下床,偷偷翻看书案上的书信,竟然看到一封蔡瑁、张允给周瑜的信,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
到了半夜,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
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偷听他们谈话,隐约听见提到蔡瑁、张允二人。
于是蒋干就认定了蔡瑁、张允二人已经背叛了曹操。
蒋干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
等曹操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但也无可奈何了。
《三十六计》经典国学再现反客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我是小助手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把准时机插足进去,掌握他的要害关节之处。
渐之进也:语出《易经·渐》卦。
(渐卦解释见前计②)本卦《彖》辞:“渐之进也。
”意为渐就是渐进的意思。
我是小翻译借机乘隙,插足对方事务,掌握对方机要;循序渐进,直至控制其首脑机关,反客为主。
考考你的智慧1.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乘.隙插足:() A.趁着 B.把握扼.其主机:() A.掌握 B.扼杀2.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3.“反客为主”中的“客”和“主”分别指什么?4.“反客为主”在现在比喻什么?弘扬传统文化“反客为主”是借机插足对方的事务,而渐渐地取而代之的方法,在现在,多用来形容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
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水浒传》中著名的反客为主的案例是林冲发怒杀王伦的故事。
《水浒传》中,晁盖、吴用等人去投奔水泊梁山。
而当时,梁山寨主王伦担心他们进入梁上之后,会威胁到自己寨主的位置,因此不愿意收留。
林冲感觉寨主王伦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因此愤愤不平,吴用感觉到了林冲的情绪,便表示,既然王伦不愿意收留自己,就告辞了,别为了外人而跟自己的兄弟翻了脸。
林冲本来就性情耿直,血气方刚,一听这样说,更加怒火中起。
在王伦真的对晁盖、吴用下了逐客令之后,林冲一跃而起,痛斥王伦笑里藏刀,不讲信义。
骂得兴起,林冲一刀杀了王伦,并提议由晁盖作为“山寨之王”。
在推辞了自己“强宾不压主”之后,晁盖坐上了山寨寨主的位置。
这都归结于吴用用激将法让林冲杀了王伦,最后,他们反客为主,成了山寨的主人。
《三十六计》经典国学再现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我是小助手敌:动词,攻打。
力:最坚强的部位。
势:气势。
兑:阴卦,为柔,为阴势。
乾:阳卦,为刚,为阳势。
我是小翻译不去直接抗击敌之锋芒,硬接硬拼,而是运用计策间接地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削弱其战斗力,这是《易经·履卦》“兑下乾上”之卦象,以柔克刚的原理。
1.解释下面的词语。
敌:力:势:2.“釜底抽薪”中的“釜”和“薪”分别是什么意思?“釜”:“薪”:3.写出“釜底抽薪”的反义词。
“釜底抽薪”:4.你觉得“釜底抽薪”和“落井下石”的区别是什么?弘扬传统文化“釜底抽薪”这个战术妙在智取,而不是强攻,是在根本上削弱敌人的力量,让敌人阵脚大乱。
东汉末年的曹操就用釜底抽薪的策略,赢得了远胜过自己人马的曹操。
公元199年,袁绍曹操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而曹操因为人马少,表面上放弃了白马,在假装放弃之后又突然杀回,初战告捷。
然后,曹操和袁绍两军僵持很久,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囤积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
但是因为他的骄傲轻敌,并没有派重病防守。
曹操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亲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夜袭乌巢,包围粮仓,一把火把袁绍的粮草烧了个精光。
袁绍听闻消息之后,惊恐万分,粮草被烧,军心浮动;就在此时,曹操带军发起了全线进攻,袁绍十万大军溃败而逃。
曹操在这场战役中,瞅准了袁绍的根基所在,巧妙地抽走了袁绍的“薪”,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经典国学再现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
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