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小学数学有效课堂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评价小学数学有效课堂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而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当下仍流行的课堂教学评价还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观,已经失去了它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功能,甚至异化为教学改革的障碍与阻力。所以,重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持续碰撞,创造火花持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持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理解和体验持续加深。

由此,我认为,课堂能否实现有效教学,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评价:

所谓民主,就是指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有民主平等的态度,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千万不能有与学生不平等的特权,同时还要避免某些学习好的学生独霸话语权,这里的平等包括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不但有人格上的平等还有行为上的平等。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师生才能共同探索、共同前进、共同发展。;同时要创设和谐、平等的交流探究氛围,教师不但要做知识的“表现者”、对话的“引发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要做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新资源的“重组者”。把学生看作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的“构建者”和“生成者”,否则课堂就无法有“精彩”的生成。

所以,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师生关系,要把自己也看成学生,是与学生在一起成长,这样就不怕被学生问住,因为被学生“问住了”也是一种成长。民主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合作的行为,从合作之中建立共同的规范,从小组研究中探究新知,从分工合作中相互尊重。它不但仅是是政治的,而且是一种求知的方式,不但是相互协调意见,更是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相互理解交流的理则。

一句话,民主不在说教中,而应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

所谓科学,就是要教师努力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意在心中定好能让学生达到一个最终的学习目标,但能够允许过程表现的多样性的。这其中重要的前提是:老师要有一定的把握水平,不能被学生牵着跑。

思路来组织教学,切实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顺水”,做好教学的调控工作——“推舟”,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常用的方法有:①让学生先开口——找准起点,因人施教;②巧用学生的话——由此及彼,趁热打铁;③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利导;④善用学生的问——顺势延伸,乘胜追思;

⑤活用学生的题——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二: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体验、思考、建构是否四位一体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而且要把这种注重有机地融入到当前正在实行的教学活动中去,才能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和谐发展。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精彩”地“生成”,从学生有效学习视角来看,必须在十分注重以下四个重要因素:

一是“活动”。即通过开放性、问题性、挑战性的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讨论与交流,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理解,促动学生的身心发展。“活动”只有与“体验”紧密结合,才能避免出现“为活动而活动”或“有活动而无体验”的无效状态。可在当前课程改革中,有相当多的“数学学习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表层的活动。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这种“活动”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这是理应避免的。

二是“体验”。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自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所谓“体验”,即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经历之、感受之、考察之,最终理解之,掌握之。“体验”看似仅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但因为它同时伴随着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精神活动,所以能够说是个体整个身心过程的全面激活。

三是“思考”。思考即思维,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所谓“思考”就是指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老师的协助下,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化、分析、归纳,逐步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这在之中,“再创造”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一个直观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三种思维形式的结合。

四是“建构”。因为建构是课堂学习中的“分享式获得”,所以没有活动、体验与思考,就没有建构;没有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建构也是不理想的,不完整的。建构应最终指向“学生主体的建构”,即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对象与自我的双向互动交流,进而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长、水平的增强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良与自我完善,使之逐步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体。

需要指出的是,活动、体验、思考与建构这四者密不可分,互相支撑,最终使数学教育成为最有效的“人”的教育。

总来说之,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在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只有做到了这个点,课堂才能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才能使课堂中的每一个意外转化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