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相关论文1500字我们都知道,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是不可能划上一条泾渭分明的楚汉河界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挥着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法律与道德的15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法律与道德的1500字论文篇一:《法律与道德评价》摘要:法律实证主义以恶法非法的观点与自然法学派对立,并以此形成独立的法学流派,但因恶法亦法的主张褒受误解和之一,然而,法律实证主义的内在逻辑要求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并以此确立公民的守法义务。
关键字:道德评价;守法;义务一、实证主义与法律权威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与道德存在必然的联系,并以此得出了恶法非法的观念。
法律实证主义则认为,法律与道德没有必然的联系,法律与社会事实问题才是关于法的定义的核心问题,并由此得出了恶法亦法的观念。
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权威的来源。
自然法学派认为“恶法非法”,正如凯尔森所说:“若实在法从自然中获得其效力,那么实在法就根本不具有自身的效力,人们就只应服从自然规范”。
人们甚至可以得出:恶法非法,不应当是法律的法律就不是法律,我们不仅可以批评它,也可以违反它。
而和现实中人们对于法律的遵守和评价有很大差距,自然法在把法律权威交给道德的正当性时,已经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
法律实证主义则把是与应当是做了区分,认为不应当以应然的法律来否定实然的法律,法律的应然性和实然性是有区分的,并从强制性的一面解读法律的权威性,使法的权威性回归到了法律的自身特征上面去。
法律的权威不来自法律的道德正当性,而来自法律自身的强制性。
如安乐死问题,现行大部分国家还是禁止安乐死,可如果从自然法角度,我们可能得出安乐死的道德正当性,由此得出可以在法律禁止的情况下实施安乐死,如何维护法律权威性,便需要依靠法律自身的强制性。
二、法律的道德评价问题关于实证主义法学派“恶法亦法”最大的误解是二战,认为实证法律思想是二战纳粹集权专制的思想根源,这一点已经被很多学者质疑。
HX 唐山私人侦探WWW.HXZHENTAN.COM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及联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哲学之永恒主题与难解之迷。
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
法律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
在我国,法制建设并不完善,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
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
随社会的发展,一些道德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是对社会非常重要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HX 唐山私人侦探WWW.HXZHENTAN.COM不免会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从而达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这是法制的发展,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法律和道德概述道德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
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HX 唐山私人侦探WWW.HXZHENTAN.COM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道德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单从道德的内容角度来讲,道德具有价值性。
也是评价人们意愿和行为的最高标准。
然而,道德除了具有价值性以外,还具有阶级性、物质制约性、共同性。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篇一: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完稿)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号:125012011001 姓名:陈凤凰道德与法律鱼水一家亲,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
在当今社会,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说法律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道德就是它的根;法律需要有源之水,那么道德就是它的“活水”。
国家的繁荣昌盛与稳定,需要以法为浆,以德为帆。
扬帆弄浆,必将实现和谐社会的宏愿。
道德、法律、关系、相辅相成我们知道,道德和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提倡法治的同时,我们也大力提倡“德政”。
法律与道德是治国的两大无形的“武器”,是社会的强大支柱,缺少任何一根支柱,社会将难以运转。
因此,弄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把握两者的结合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我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浅析一下两者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认识理解一下道德和法律的涵义和本质特征。
一、道德与法律的涵义1.1什么是道德呢?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
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归根结底,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圣人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推崇德政,“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道德经》中也有关于德治思想的记载,“遵道而归的,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
”1.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从主观方面看,法律是约束人们的一种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从客观方面,它又收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社会生活中的不好现象而制定的一种对全国公民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条文。
我国的八荣八耻中就明确提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要求。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作者:刘素君郭玲玲康东书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6期【摘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法理学中被法学家们所广泛探讨的基础性问题之一,不同的法学流派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也一直有着不同的见地。
作为社会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庞德在对19世纪各大法学流派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不能完全割裂二者的联系,二者同为社会控制的手段,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持。
同样,在运用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不能不认真对待和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法律与道德;执法司法中与法律道德关系;庞德一、前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与文化关系中的一项重要的具体内容,在运用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时,人们不能不认真对待和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就好比法哲学的好望角,既不能回避又十分棘手。
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体现着法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在迈向法制与民主的现代社会,棘手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也层出不穷,我们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出发,充分发挥法与道德的调整功能,才能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二、庞德的法律与道德观庞德在不断批判吸收各大法学流派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法律与道德观。
庞德认为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法律与道德需要相互支持,不过在很多时候,法律会因为失去道德的支持而变得饱受合理性的质疑。
第一个方面是不能拿环境作借口,使法律的绝对适用性在一定范围内有效,例如在某些情况下的过失杀人案件或者义愤。
但道德“则是要在围绕其运用的周围环境中受到检验并被描绘出来的!”第二个方面是法律不一定赞成法律没有加以明确规定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大体都是道德所忠实的东西,如见死不救、巨大年龄差婚姻等。
三、执法、司法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当基本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标准时,或者当其被确立为法律基本原则的时候。
此时,也就是已经确立了一则法定的基本道德标准,这个基本道德标准就应该并且能够作为唯一的评价一种行为和一件事情的标准。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既做好的法律人,也做好的道德人现代社会中,规范与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除了法律规范以外,还存在道德规范和诸如习俗之类的其他社会规范。
本文简单谈谈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关系。
法律规范,是指由具有法律、法规制定权、解释权的机关或者组织,按照一定的程序所制定并在一定区域内公开实施的规范。
具有制定的限定性、程序性、公开性、广泛、贯彻的强制性等特征。
从应然的层面看,法律规范应该是政府需要、社会需要和民众需要,应当具有人性和理性,应当符合人文要求,应当是有用、可用、能用、管用和好用的。
道德规范,是指由一定的组织和行业加以制定、确认,或者自然形成的社会规范。
就其来源,可以分类为既定的道德规范和自然的道德规范两种。
前者是指由某些组织、行业对国家、行业、民众的道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之后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后者是指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公认的、善良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评判标准。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有所不同。
一是法律规范通过调整人的言语和行为来达到提高人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观念,而道德规范则是通过约束人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观念来达到促使人自觉地做或者不做某种活动;二是法律规范的贯彻所仰仗的是外在的强力(通常所说的国家强制力),而道德规范的贯彻则主要是基于人的良知和自觉,是带着轻松和愉快的心情去遵守和维护的;三是法律规范调整和约束的重心是人的言语和行为,而道德规范调整和约束的却是人的思想和心灵。
应当说,道德规范具有法律规范所没有的许多优点,同样是社会生活中所要遵守的社会规范。
法律规范在治国安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法律规范却不是万能的,正确地理解道德内省、法律外束的辩证关系和各自的作用,意义重大。
从调整的范围来看,并非所有的社会关系或者活动都由法律规范进行调整,法律规范不可能全部取代其他社会规范的功能;从实际情况来看,无法可依的时期早已过去,制定、修改、解释法律的工作固然必要和重要,但培养立法、执法和解释法律规范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善待法律、忠诚法律的法律观,和以良心和良知为内心动力,按照公平、公正和正义的要求去执行法律和解释法律的道德的工作更显得必要和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代的中国司法环境中,最为缺乏的不是法律规范,而是一大批具有法律观和道德观的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
浅谈道德在法律中的植入【摘要】本文探讨了道德在法律中的植入,并深入分析了道德在法律中的作用、道德原则与法律规范的关系、法律如何体现道德、伦理规范对法律的影响以及道德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道德在法律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需要考虑到道德的因素,以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也是法律的灵魂。
最终,本文得出结论:在法律实践中,道德的植入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道德、法律、植入、作用、原则、规范、关系、体现、伦理、影响、司法实践、结论1. 引言1.1 引言道德在法律中的植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道德在法律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更是对社会秩序和公正的维护。
道德原则与法律规范的关系密不可分,道德是法律的灵魂,法律是道德的具体化。
法律如何体现道德,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伦理规范对法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伦理规范引导着法律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
在司法实践中,道德的重要性更是凸显无疑,法官在判案时需要考虑的不仅是法律规定,更是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
深入研究道德在法律中的植入,对于促进社会公正、维护法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道德在法律中的作用道德在法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起到指导和规范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作用。
道德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原则,是对善恶、美丑的判断准则,而法律则是社会制定的规范,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道德可以为法律提供指引和动力,使其更具公正性和合理性。
道德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难免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而道德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适原则,可以在法律未能涵盖的领域提供规范和指导。
在某些道德上被普遍认可的问题上,法律可能存在滞后或者不完善的情况,这时道德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保障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
道德可以提高法律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法律是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而道德则是人们内心的伦理准则,它可以引导人们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从而提高法律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浅谈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摘要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手段,它们从根本上都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服务的。
法律和道德在内容和范围上都有联系和区别,因此,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完整的社会规范系统和调控手段体系,才能保证整个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法律和道德的联系告诉我们追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法律和道德的正确结合,正是通往文明社会的最佳途径。
本文通过对法律和道德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加以分析,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法治和德治观,以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法律, 道德, 区别, 法治, 德治Brief analysis law and morals relationsAuthor:Li Ting XingTutor:Liang Yu NaAbstractThe law and the morals take the overtop structu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is two kind of different societies adjusts the method, they fundamentally are for consolidated and the development social service.The law and the morals have the rel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and the scope, therefore, only then both coordinate mutually, supports mutually, supplemented mutually, can form the complete social norm system and regulative method system , can guarantee the entire society along the correct direction advance. Legal and the moral relation tells us to pursue both's harmonious unification is society's inevitably the request, in other words, the law and the moral correct union, is precisely the path civilized society's optimal path. This article through do not perform to legal and the moral relation and area to analyze, makes the people to set up the correct government by law and the virtuous rule view, favors the promotion society accord development.Key words: law, morals , difference , government by law , virtuous rule目录一、绪论 (1)(一)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二)国内研究现状 (1)(三)课题研究方法 (1)(四)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1)二、历史上的德治和法治之争即法律和道德在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一)法律在治国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3)(二)道德在治国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5)三、道德和法律二者之间的异同 (6)(一)法律对道德的区别 (6)(二)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8)(三)法律与道德的作用 (10)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3)(一)密切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结合 (13)(二)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 (14)结论 (16)致谢 (17)参考文献 (18)一、绪论(一)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法律和道德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是考察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经济与法浅谈法律社会的道德李舜丹中北大学辽宁大连1150(}I-,JⅢ……………………………………………………………………………………………………………………………………………………….;摘要:法与德,与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历史的国家不停的纠结着,从古时的礼与刑,到今天法治与德治,无不表现出这个古老的民族聍{ j法律的尊重,对道德的重视。
i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的运行j随着历史脚步的迈进.世界格局的扩大,法律的规则性与重要性也已经逐渐的成为日常百姓的行为标签,然而道德的原则性与不可替代性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凡事讲证据.既能看H{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也同时体现了承诺与信誉也已渐渐无人问津了。
法与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
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
一、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
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
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一)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
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1.产生的条件不同。
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
或者说氏族习惯。
法律是存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篇一: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完稿) 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号:125012011001 姓名:陈凤凰【摘要】道德与法律鱼水一家亲,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
在当今社会,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说法律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道德就是它的根;法律需要有源之水,那么道德就是它的“活水”。
国家的繁荣昌盛与稳定,需要以法为浆,以德为帆。
扬帆弄浆,必将实现和谐社会的宏愿。
【关键词】道德、法律、关系、相辅相成我们知道,道德和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提倡法治的同时,我们也大力提倡“德政”。
法律与道德是治国的两大无形的“武器”,是社会的强大支柱,缺少任何一根支柱,社会将难以运转。
因此,弄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把握两者的结合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我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浅析一下两者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认识理解一下道德和法律的涵义和本质特征。
一、道德与法律的涵义 1.1什么是道德呢?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
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归根结底,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圣人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推崇德政,“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道德经》中也有关于德治思想的记载,“遵道而归的,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
” 1.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从主观方面看,法律是约束人们的一种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从客观方面,它又收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社会生活中的不好现象而制定的一种对全国公民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条文。
我国的八荣八耻中就明确提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要求。
那么,道德与法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二、道德与法律的联系道德和法律都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最有用的武器”,他们共同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国家文明和文化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其本质联系是:①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②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之一③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三、道德与法律的区别道德是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是自发自律的形为;法律是从外部对人的形为约束,是外发外律的形为。
道德是法律的外延,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3.1道德和法律的本质区别:道德主要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且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调节范围的特殊性和判断对象的特殊性。
它是没有国界的。
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带有阶级色彩。
它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且这些权利与义务是国家确认和加以保障的。
3.2违反道德与法律造成的后果也有所区别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妖收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自身的精神拷问。
而违反法律的人是要受到相关法律处罚的,由国家机关按照法律明确规定给予违法人相应的法律处罚。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夫子把道德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这是值得肯定的,道德所产生的良性效应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法律。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行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因为,只有道德而没有法律,温则有余,历则不足,刚则萎靡,柔则精神;只有法律而没有道德,则反之。
3.3因为道德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但它在实践中又具有不能回避的尴尬境遇,因为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就人文而言,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人们都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并且在各种地区和宗教中的道德要求又是不一样的,就导致了交流的不便捷。
所以说,道德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来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存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了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这也给我们以启示。
只有把道德和法律相结合,发挥他们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总之,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连结的,共同联系,但同时他们也是相互独立的。
参考文献:1、《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人民法院庭长著) 2、《论语》述而篇第二章(2.6)及第七章(7.6与7.12) 3、《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老子著)百度百科中,道德与法律的词条解释 4、谷歌:《什么是法律》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第四章到第七章的相关内容。
篇二: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基本关系浅谈道德与法律一.法律与道德的学理含义(一)法律的概念: 1. 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 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
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二)道德的内涵: 1. 定义: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 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德本质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三)明确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产生条件的不同: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
2. 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3. 调整范围不同:(1)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
(2)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
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
二.法律与道德联系(一)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
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二)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的。
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三)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三.具体事件分析轰动一时的南京彭宇案,在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10日内给付。
判决书中还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法院用逻辑推理和分析的方法做出的判决不禁让人深思: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道德与法律。
四.分析如何将二者相辅相成 (一) 对于法律效果的肯定:法律具有强制力,具有至高无上的约束力。
现行法律虽无法超拔于社会习俗存在,但法律对于引导甚至重塑社会文明、道德规范,是能助一臂之力。
(二) 对于纯粹使用法律产生的效果的否定:法律是一锤定音的,是不以人情世故为中心的,甚至是冷酷的,如果社会只存在法律这一种约束力,那这个社会必定是无情的,也是失败的。
(三) 如何运用法律传播道德:我认为我们应该深刻领会法与道德的矛盾关系,采取自相矛盾方法,用一方制约另一方,以达到双方平衡发展的最终目的。
篇三:论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的《论语》为我们今天的道德更是贡献不少······ 这些都诠释了道德与法律是一对孪生兄弟,也诠释了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常言道:“以德服人,以法治国。
”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之间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和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总和。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对二者的关系说法很多,其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行为规范,他们的产生原因,调整对象、调整范围、表现形式、调整机制、评价标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说法,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因此,法律的产生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
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法律的性质。
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道德的存在。
在一种社会形态之内,通常只能存在一种同一性质的法律。
却可能存在几种不同性质的道德。
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前,少数先进人物与革命导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和道德的品质。
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但是,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和道德调整的对象范围有所不同。
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单纯的思想或动机不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在古代社会曾经有过“腹诽”、“莫须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谬案件这种情形与现代的法治原则是格格不入的。
而道德所调整的范围也比法律要广泛。
例如婚姻关系是法律与道德共同调整的对象,但是爱情关系、友谊关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调整不不受法律的调整。
第三、法律与道德表现的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
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
违反道德规范后果是行为人要受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