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王国的政体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国家的政治制度:国体,政体和国家结构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为了要实现其统治,统治阶级总是要建立某种形式的政权,在政权形式中,既包括政治制度,也包括国家的结构。
(一)国体国体是指国家的本质,它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在各阶级社会中,有不同的阶级,其地位亦各有不同,因而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国体。
在奴隶制社会中,有奴隶主与奴隶阶级。
奴隶主剥削、压迫奴隶,甚至对奴隶进行人身残害,实行的是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
其国家的国体就是奴隶制国家。
我国的夏、商、周三代就是奴隶制国家。
夏、商实行的是奴隶主神权政治制度,而周实行的是奴隶主宗法贵族政治制度。
在西方的古希腊城邦国家中,雅典实行的是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而斯巴达则是奴隶主贵族寡头政治制度。
而古罗马,前期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共和制度,可是,后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共和国变为帝国,实行的是奴隶主军事独裁政治制度,开始是元首制,后为君主制。
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在地主剥削农民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对农民实行专政的政治制度。
我国从秦直到清末,两千多年间,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欧洲,封建时期亦是君主制。
不过,早期封建领主势力强大,在其领地内,享有至高的权力。
君主形式上是一国之主,但其统治权还仅限于其自己的领地;后来,君主权力增加,但僧俗各界参与等级会议,对君权起了一定制约作用,形成等级君主制;最终则形成专制君主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对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实行专政,就主权归属而言,有君主制与共和制。
从上所述,国体有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些统属于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现在还有一种由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专政的国家,它不属于上面任何一类,而属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二)政体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但是,政体既然是形式,它必须与国体相适应,这是政体一个方面。
沙特阿拉伯历史发展阶段简介沙特阿拉伯王国(英语:Kingdom of Saudi Arabia,阿拉伯语:ةيبرعةيدوعس),通称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台湾译为沙乌地ةكلمم阿拉伯),简称沙特。
沙特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巴林、卡塔尔等国接壤。
沙特阿拉伯王国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
面积2149690平方公里。
人口绝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
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
首都利雅得。
沙特阿拉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其海水淡化量占世界总量的21%左右。
沙特实行自由经济政策。
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是伊斯兰教徒朝觐圣地。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他的继承人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逐步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
16世纪阿拉伯半岛沦为奥斯曼帝国的属地。
1446年前后,沙特家族的祖先离开半岛东部卡提夫,来到内志地区的瓦迪-木勒噶河谷附近定居,并将这个地方定名为德尔伊叶。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沙特家族成为内志地区三个最有势力的家族之一。
18世纪上半叶,在内志地区出现了伊斯兰教的一个新教派-瓦哈比派。
瓦哈比派作为实现政治统一的思想武器,被沙特家族全盘接受下来,并在沙特家族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沙特家族的首领先后征服内志,占领利雅得,并袭击科威特、卡尔巴拉,吞并了哈萨,攻克麦加和麦地那,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了整个汉志,于1811年建立了第一个沙特家族统治的瓦哈比派王朝。
1924年内志酋长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兼并汉志,次年自称为国王。
经过多年征战,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终于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于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一天被定为沙特国庆日。
伯格斯政体分类
伯格斯政体分类是指由法国政治哲学家蒂耶里·伯格斯(Thierry Berger)所提出的政体分类理论。
根据他的理论,政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共和制、君主制和专制制。
1. 共和制:共和制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政体形式。
在共和制中,国家权力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机构行使,代表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政策。
共和制追求民主、平等和法治,并强调公民参与和自由。
民主共和制是其最典型的形式,如美国、法国等国家。
2. 君主制:君主制是一种由君主或皇帝统治的政体形式。
在君主制中,君主独揽国家权力,具有终身制或世袭制。
君主制通常包含一定程度的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决策权。
绝对君主制是其典型形式,如沙特阿拉伯、摩纳哥等国家。
3. 专制制:专制制是一种个人或集团专制统治的政体形式。
在专制制中,权力被集中在少数人或一个人手中,政府通常不受制约和监督。
专制制往往缺乏政治自由、公民权利和平等保障,个人或集团的意志成为最终决策的唯一依据。
例如,北朝鲜、古巴等国家被认为是专制制政体。
需要注意的是,伯格斯政体分类只是一种理论框架,实际上存在许多
国家的政体形式介于这些分类之间或具有其他特殊的制度安排。
此外,不同国家的政体也可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或混合多种元素。
国家的政体名词解释政体是一个国家运行的体制和规则的总称,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式。
在国际关系中,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政治体制,包括民主制、专制制、君主制、议会制等等。
不同政体的特点和运行方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的福祉。
一、民主制民主制是一种基于民主原则的政治体制,即国家政权由人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决策,并通过选举或公投来选举领导人或制定法律。
民主制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尊重不同政治派别和民意的多样性。
议会制和总统制是民主制中常见的两种形式。
1.1 议会制议会制是民主制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主要特点是通过选举产生议会成员,并由议会选出国家元首或总理。
议会成员代表着选民的意愿,通过辩论和协商制定法律和政策,对政府行使监督和决策权。
英国和德国等国采用议会制。
1.2 总统制总统制是民主制另一种常见的形式,主要特点是通过选举产生国家元首或总统,并由总统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总统制下,政府的成员由总统任命,总统独立于议会,但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美国和法国等国家采用总统制。
二、专制制专制制是一种以个人、党派或团体为中心,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且对人民自由和权利限制严重的政治体制。
专制制强调统一指挥和集中决策,对异议声音采取打压控制的措施。
这种政体往往缺乏廉政和监督机制,极易造成腐败和滥权。
2.1 独裁制独裁制是专制制的一种形式,主要特点是政治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或少数人手中,决策和控制权高度集中,对政治反对派采取镇压手段。
独裁制往往伴随着严格限制言论自由、封闭的媒体环境和违反人权的现象。
朝鲜和古巴是典型的独裁制国家。
2.2 专制党制专制党制是专制制的另一种形式,政治权力集中在一个党派或政党组织手中,个人或团体对政党高度控制,常存在长期执政和党内高度权力集中的现象。
在专制党制下,政府决策往往缺乏透明度和民意参与,权力滥用和腐败较为突出。
中国和朝鲜是专制党制的代表。
三、君主制君主制是一种政治权力由君主继承或世袭,国家元首为君主的政治体制。
2011年初,中东各国相继爆发了要求改善民生、进而扩大民主的政治运动,西方媒体将其称为“阿拉伯之春”。
然而,这场所谓的“阿拉伯之春”没有经过“夏润、秋实”,便进入了“阿拉伯之冬”,引发了中东地区持续两年多且迄今尚未停止的政治动荡,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国政治强人穆巴拉克、本·阿里、卡扎菲等如多米诺骨牌般相继倒下,叙利亚至今仍处在内战之中。
在这场席卷中东的政治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国家都是共和制国家,君主制国家并没有受到什么冲击,海湾君主国甚至联手镇压了巴林民众的示威游行,巩固了君权。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具有封建主义色彩的海湾君主国却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海湾君主国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一、实行高福利政策阿拉伯君主国独特的经济模式构成了王室统治的经济基础。
在富足的海湾产油国,石油收入由国家(即王室)控制,政府拥有足够的财政资源而无需依靠税收维持政府运转,也无需接受公民监督和质询。
巨额石油财富还使政府有能力向公民提供高福利,扮演“施与者”的角色,无形中弱化了当政者与公民阶层之间的矛盾。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中东政治动荡中的海湾君主国■ 冯基华/文与中东非产油国相比,海湾国家凭借其巨额石油收入拥有相对优厚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沙特为例:沙特阿拉伯政府重视人民生活,对国民实施高福利政策,人人享受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免交个人收入所得税,并在住房、饮水和用电等方面提供名目繁多的社会津贴。
家庭电气化相当普及,汽车已成为绝大多数人必备的交通工具,许多家庭甚至拥有数辆汽车。
因此,在这次动荡中,富裕的海湾君主国在应对民众要求方面显得底气十足。
为平息民怨,科威特王室拿出2.3亿第纳尔(约合8.4亿美元),向全体国民免费发放14个月的食品供应券和每人4000美元的津贴;阿联酋为保安人员提高15%的薪水,发放失业人员津贴和经济住房补贴;安曼将每月最低工资从364美元提高到520美元,提供5万个新的政府工作职位,为失业人员每月提供390美元津贴;巴林王室向每户居民发放1000第纳尔(约合2650美元);沙特王室则向国民送出总额达1300亿美元的“大礼包”。
目前有皇帝的国家最近的泰国国王和泰国皇妃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
全球的不少吃瓜群众,都在等着吃泰国皇室的“瓜”。
泰国的皇室虽然很富有,但是他们只是一种国家的象征而已,并没有实际政治权力在泰国。
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国王和女王掌权的时代早已过去。
今天的皇室成员可能拥有大量财富和名人地位,但大多数皇室没有真正的政治影响力。
就好比跟英国的女王、瑞典的皇室、菲律宾皇室、和日本的皇室一样。
然而,在以下的十个国家中,有的国家仍然被皇帝掌握着“真正的”权力。
在这些皇帝们中有的必须与民选的政府分享法律制定和政治决策的权力。
有的皇帝能够完全控制国家的各个方面。
1:文莱文莱的国土面积很小,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这个弹丸之地。
它坐落在婆罗洲岛北部海岸的一块小陆地上,整个国家几乎完全被马来西亚包围。
由于这个小国的石油资源储备财富,该国的皇帝是哈桑纳尔·博尔基亚,他的身价约为200亿美元。
文莱金寺汶莱的皇帝属于统治家族博尔基亚家族,该家族自15世纪初就掌权。
尽管这个国家有一部宪法和一部分由民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但博尔基亚在官方上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总理。
2:斯威士兰(非洲东南部国家)斯威士兰,一个夹在南非和莫桑比克之间的小国,其政治形势与文莱没什么不同。
斯威士兰国家样貌现任国王姆斯瓦蒂,在18岁时就继承了王位。
他有权直接任命众多议会成员,只有少数议员是由普选产生的。
斯威士兰的国民姆斯瓦蒂的生活方式极为奢华,作为皇帝仍然实行一夫多妻制。
据最新统计,他有皇妃15个之多。
3: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君主专制国家之一。
自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所有的沙特统治者都来自沙特王室。
沙特皇帝的继承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新皇帝的个人资历和能力。
沙特王子们组成的推举委员会可以将任何一位王子推向皇帝位置,前提是这个王子被大家认同是一个有能力的领导人。
这与西方君主政体有明显的不同。
4:不丹(位于印度东北)不丹已经从一个绝对的君主执政,转变为一个拥有部分民选立法机构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瓦哈比派的产生瓦哈比派的产生是因为政治的缘故,16世纪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出于控制伊斯兰地区的目的,英国联合一些西方列强建立了殖民部,专门针对殖民目的地开展破坏当地稳定,颠覆当地政府的秘密工作。
其中就有创立宗教教派工具的方案,后来出现的瓦哈比派(中东)及艾哈麦迪亚派(印度)就是例证,这样的宗教教派其实就是殖民主义国家的政治工具。
英国向伊斯兰地区派出了很多的间谍活动人员,其中包括阿拉伯半岛,土耳其,埃及,伊拉克等地。
他们以宗教为突破口,伺机实现政治图谋,名叫海木非尔的英国间谍就在其中,此人经英国殖民部的多年培养,通晓阿拉伯语,了解伊斯兰信仰内容,熟悉目的地情况。
同一时期,在伊斯兰圣地麦地那以东――纳季得(高原)地区,名为穆罕默德·本·阿布杜勒·瓦哈比(1703-1792)的青年个性极强,他怀负大愿,思想萌动,决心周游部分伊斯兰地区·两人结果在伊拉克名城巴士拉碰面,海木非尔投瓦哈比所好,很快两人即成为“兄弟般”的关系。
了解了瓦哈比的情况后,根据殖民部的策划,海木非尔认定瓦哈比为理想的猎物。
海木非尔把许多西方政治思想介绍给瓦哈比,同时伺机为他建立宗教影响力。
经几年的调教,瓦哈比朝着海木非尔说设定的道路越走越得心应手。
在海木非尔的大量资金支持和计划下,从伊拉克返回纳季得后,瓦哈比即开始迫不及待地宣传他的崭新思想。
通过与迪勒尔地方的贝都因部落沙特家族联姻,瓦哈比获得了世俗的武力与权威。
在沙特家族的支持下,他开始了其思想的宣传与征服。
瓦哈比逐渐在迪勒尔地区获得成功,并大力向外围进攻,与土耳其奥斯曼中央政府进行激烈对抗。
1792年瓦哈比后,沙特家族阿布杜勒·阿齐兹成为瓦哈比派教长,实现政教合一的瓦哈比国家政体。
瓦哈比派1801年攻克伊拉克什叶派圣地卡尔巴拉,1803-1804年攻克麦加和麦地那,后逐渐夺取整个纳季得地区,后又吞并哈萨地区。
瓦哈比派思想极端,手段残忍,对征服地区不服从的人即进行残酷迫害甚至杀害。
高中政治选修三第一专题第二框题《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一、基础夯实单项选择题:1、美国、俄罗斯是总统共和制国家,法国是半总统制国家,加拿大、意大利和德国是议会共和制国家,英国和日本则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这表明( )①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②一国采取什么政体与国家的性质无关③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④国体确定后采取什么政体并不重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对国体具有重要的反作用,②④说法错误。
【答案】B2、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这是因为( )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历史渊源不同③受人口素质和发展程度的决定④文化传统不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没有哪两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完全相同,即政体不同。
这是由国体决定的,受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历史渊源、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的影响,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表述错误,起决定作用的是国体。
故选D。
【答案】 D3、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两种主要政体,其区别有( )①前者不设总统,后者设立总统②前者政府对议会负责,后者政府对总统负责③前者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后者的国家元首拥有实权④前者的议会拥有立法权,后者的立法权在总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议会制与总统制的区别。
两种政体国家元首都为总统,故排除①;总统制国家立法权在国会,故排除④。
【答案】 B同属英语语系的英国和美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也是当今世界关系较为密切的资本主义大国,但英国拥立世袭的国王为国家元首,美国却奉民选的总统为国家元首。
据此回答4~5题。
4、英、美两国国家元首在称谓上的差别反映出( )A.国家性质的不同B.国家发展程度上的差异C.国家关系上的差异D.国家政体方面存在着差异【解析】英、美两国国家元首称谓的不同是由其政体不同所致,美国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其国家元首为总统,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其国家元首为国王。
沙特阿拉伯王国的政体
阿拉伯国家伯实行的政体主要有俩类,一类是君主制国家,另一类是共和制国家。
沙特阿拉伯王国实行的则是君主制。
君主制即君主立宪制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的政治制度。
君主通常由世袭或由王族推选产生,但终身任职。
目前,实行君主制的阿拉伯国家基本上分为俩类:由君主个人独揽国家权力的君主制,和由掌握实际统治权的君主与议会共同执政,但以君主为权利核心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而沙特阿拉伯王国正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禁止政党活动。
这与美国的君主立宪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相似。
国王行使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有权任命、解散或改组内阁,有权立、废王储,解散协商会议,有权批准和否决内阁会议决议及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协议。
沙特阿拉伯国家没有宪法,国家执法依据的是《古兰经》和《圣训》,但是法律的权威解释属于国王,发挥宪法作用的是1926年的《希贾兹约法》、1927年的《希贾兹王国赦令》、1932年的《沙特阿拉伯王国赦令》和1958年得《大臣会议条例》该文件的颁布标志着王国政体的统一。
国王也被称为“真主的仆人”。
国王集三权(族权—酋长、教权—伊玛姆、政权—国王)与一身,负有保护伊斯兰宗教社会、保卫国家安全和增进民族利益的责任。
作为君主,他可以统帅三军,任免使节,行驶国家元首的职权。
沙特是以伊斯兰教法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的。
根据王国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就是王室长老委员会,由国王、王储和国防大臣等人组成,委员会有权讨论国家重大事务和决策,包括立、废国王等国家头等大事。
内阁会议是王国的最高权力机构,首相由国王本人兼任。
另外,国家还设有咨询会议,会议主席也由国王兼任,成员主要是沙特家族各分支的首领,他们负责向国王进谏和传达国王旨意。
议会为政治协商会议是由王族、贵族、大资本家和中产阶级组成的咨询机构,于2001年规定为法定立法机关。
政治沙特协商会议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成立,是国家政治咨询机构,下设12个专门委员会。
协商会议由主席和150名委员组成,由国王任命,任期4年,可连任。
2002年2月,法赫德国王任命萨利赫·阿卜杜拉·哈米德为政治协商会议主席,2005年4月连任。
除政治协商会议外,沙特还有包括立法委员会、公民委员会、贵族委员会在内的10余个立法机关,但是立法大权几乎完全掌控在沙特国王手中。
政府机构上,称部长会议或大臣委员会,部长会议一般均由王族及贵族组成,本届部长会议于2003年5月组成,现由29名成员组成,1982年继承王储爵位并担任第一副首相。
多年来,阿卜杜拉国王强有力地领导着世界第一石油大国。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曾于2000年10月访华。
国王有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1932-1953)、沙特国王(1953-1964)(被废黜)、费萨尔国王(1964-1975)(被杀害)、哈立德国王(1975-1982)、法赫德国王(1982-2005)、阿卜杜拉国王(2005-今)。
司法的设置上,前面有提到过,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执法依据。
设有高等法庭和普通法庭。
高等法庭设在麦加、吉达和麦地那。
特别上诉法庭设在利雅得和麦加。
另有普通法庭处理一般案件和贝都因部落事务,该类法庭由宗教法裁判官主持。
司法机构隶属司法部。
现代中央专门部门的建立和地方政权的发展。
沙特尤其在纳季德,政府体制最初只有内政和外交两个部门。
自20世纪30年代,沙特一些重要现代部门和专门委员会相继成立。
目前,沙特现代政府体制基本成型。
王国的地方行政规划,可以追溯到1934年的14个埃米尔区,当时埃米尔只是国王的私人代表而已。
1963年的《各省条例》规定全国分5省,省长直属内务部,官员的选任机制也有章可循。
1993年全国分为13省。
新省市的建立有助于打破地区之间的隔阂,促进彼此交流。
沙特阿拉伯王国的逊尼派是在当今国际社会的君主制政体中最为典型的。
而它实行的
是以国王为主导的政教合一制政体。
沙特政体的产生是和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信仰和自身的民族特性紧密相关的。
所以,历代沙特君王都不约而同的把伊斯兰教视为立国之本,这不仅因为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和沙特家族虔诚的信仰,而且还因为他们清楚的意识到了伊斯兰教同其臣民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和道德观念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正如沙特的开国君王伊本.沙特所说:只要《古兰经》在,我们的信念就不会动摇:只要骆驼在,我们的荣誉就不会丧失。
”宗教地域特点和阿拉伯民族性决定了伊斯兰教和沙特王国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那么这就导致了现代沙特政治体制的产生。
其原因一,历史上历代沙特国王都以瓦哈比教义作为其立国之本。
在此基础上,国王既是世俗政权的元首,又在精神领域享有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是,伊斯兰教的政治标准和沙特王国在政治价值上趋同一致。
沙特家族确立的家族君主制,无论从政治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和文化的基础来衡量,同样也是一种传统守旧的政体。
这种政体是由落后且封闭的游牧社会演进而来的。
三,作为政治实体的沙特以伊斯兰社会组织为基础,脱胎于部落或部族,同部落有着渊源久远的联系,它借助高于部落利益的“感情纽带”来维系。
《古兰经》宣扬“穆斯林皆兄弟”的思想,这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沙特民众间确立了一种特殊的非常人所能理解的额“兄弟情谊”。
四,沙特家族在部落和宗教信仰上都具有其作为君主统治沙特阿拉伯的合法性。
沙特君主以真主在大地上的代理人自居,认为有权统治和代为管理真主的国度,是穆斯林社会在世俗和神权上不容置疑的领袖。
按照阿拉伯人的传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出身的家庭以及所在部落的名望。
因此,作为阿拉伯人一部分的沙特人极为重视自己的血脉。
同时又对那些历史悠久且势力强大的部落有一种无形的敬畏感和依附心理。
沙特阿拉伯王国作为美国在中东的两大支柱之中的唯一阿拉伯国家和作为伊斯兰盟主的地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沙特阿拉伯王国面临宗教、石油财富、新兴中产阶级、大国影响等的双刃剑作用的影响日益突出,其政治现代化走向不得不引起深思。
沙特王国的现代政治体制构建是沙特政治现代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变革运动。
在现代沙特政权面临着许多挑战。
沙特现代政治体制是古代政教合一整体的演进。
伴随着沙特经济特区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沙特阿拉伯无可避免地要和国际社会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交往和合作。
这将使沙特卷入保守的宗教人士所担心的“全球化”中,而由此引发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运动,将严重威胁和挑战沙特家族在世俗与神圣上的地位,并且还将挑战沙特政权的合法性。
一,有别于其它君主专制神权政体的是,沙特国王的继承人是由沙特王室成员组成的国王推举委员会推选产生的。
二、沙特内部的派系矛盾以及日益扩大的阿拉伯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三、新伊斯兰主义的冲击。
在目前的沙特社会,伴随着石油财富的剧增,人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是极度不平衡所带来的失落感加剧了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而在提升他们政治地位的同时他们又无可避免地要和把持着国家政治部门的庞大的沙特王室家族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看,沙特的政治体制可以和是逆潮流而存在的。
虽然有比如说美国的西方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极力维护这一不合理的制度,沙特国内的各种利益集团也在努力保持这种封建的王权政教合一政体的统治地位。
但是改良不能等同于革命,沙特国内还是有无法解决的矛盾,只有在彻底推翻沙特的君主专制政体后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在西方非议最多的妇女问题上,沙特妇女的地位也得以相对提升。
总之,在各种挑战与冲击接踵而至的今天,沙特的统治者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尽一切努力维护着现政权。
所以,沙特的政局在一定程度上又呈现出缓和的趋势。
在未来的沙特国内首先会增加统治的民主性,即让更多的人参加政治,他们中可能有大量的新伊斯兰主义者或中产阶级。
沙特经过改革后可能出现君主立宪、议会分权的局面,国王和王室的地位比以往会有所降低。
沙特王国之所以能够坚持和维系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同沙特王国的政教联盟及教俗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