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法考必备考点:【犯罪形态】犯罪中止
- 格式:docx
- 大小:12.82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引言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停止形态。
我国《刑法》对犯罪中止的法律规定具有明确性和详尽性,旨在鼓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尊严。
本文将从犯罪中止的概念、特征、法律规定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犯罪中止的概念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志,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中止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犯罪未遂中止,即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但已自动放弃犯罪;二是犯罪既遂中止,即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虽然已得逞,但出于自己的意志,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三、犯罪中止的特征1. 自动性: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出于自己的意志,主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这种自动性表现为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对犯罪行为进行自我控制,主动停止犯罪。
2. 及时性:犯罪中止的及时性表现为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停止犯罪行为,避免犯罪结果的发生。
3. 完整性:犯罪中止的完整性表现为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能够完整地停止犯罪行为,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4. 必要性:犯罪中止的必要性表现为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志,认识到犯罪行为可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从而主动放弃犯罪。
四、犯罪中止的法律规定1. 《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3. 《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的概念不同的犯罪有不同的犯罪过程,为了犯罪准备相关⼯具的,是⼀种预备阶段。
当事⼈如果在犯罪过程中,是可能主动放弃犯罪的,也可以因为客观原因不能实现犯罪。
那么,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的概念是怎样的呢?下⾯,店铺⼩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的概念为了犯罪,准备⼯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已经着⼿实⾏犯罪,由于犯罪分⼦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是犯罪未遂。
在犯罪过程,⾃动放弃犯罪或者⾃动有效地防⽌犯罪结果发⽣的,是犯罪中⽌。
犯罪既遂,简单地说,就是已实施犯罪⾏为,并且所实施的⾏为已具备了刑法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
具体包括:犯罪法定结果出现(结果犯),或者造成法律规定的发⽣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危险犯),或者犯罪⾏为已经完成(⾏为犯),或者已着⼿实施犯罪(举动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1.在进⾏了犯罪准备,⽽后放弃了着⼿实⾏的,应当认定为中⽌犯。
例如,甲某准备了毒药杀害其夫,因为害怕⽽没有敢下毒,后来放弃杀⼈念头,把毒药扔掉。
因为尚未着⼿就⾃动放弃犯罪,属于在预备过程的中⽌。
2.犯罪撤退不是犯罪中⽌。
在进⾏了犯罪准备,没有着⼿实⾏的情况下,因为情况有变,主动撤退,但未放弃犯罪意图的,不是中⽌。
例如甲⼄⼆⼈预谋盗窃某银⾏,在⽩天“踩点”之后,晚上前来⾏动。
发现银⾏有很多⼈在加班,不便下⼿,便撤⾛打算改⽇再来⾏窃。
这属于犯罪撤退,不是犯罪中⽌。
因为犯罪⼈遭遇到意志以外的原因,并未放弃犯罪意图。
应当认定为犯罪预备。
再例如,律考试题:甲某携⼔⾸赴⼄家杀⼄途中,因肚⼦疼痛难忍⽽回家,属于犯罪撤退,成⽴预备犯。
3.即使客观上不能完成犯罪,但⾃认为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动停⽌的,也是⾃动中⽌。
例如甲某使⽤过期失效的农药(本⼈不知过期失效)投放到⼄某杯中,意图杀⼄。
后改主意,在⼄某喝⽔之前将杯中⽔倒掉。
虽然因为农药已经失效,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犯罪(杀害⼄某),但甲某并不知道,在⾃认为能完成犯罪的情况下放弃犯罪的,可成⽴犯罪中⽌。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犯罪中止的特征 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
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
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的是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第一,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 第二,中止行为既可以作为的形式实施,也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 第三,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但这种结果,是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3、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 4、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 三、犯罪中止的种类 根据其发生的时空范围,可分为预备中止、未实行终了的中止以及实行终了的中止。
1、预备中止 即发生在预备阶段的中止,如为杀人买刀后中止。
2、未实行终了的中止 即发生在行为尚未实行终了时的中止,如强奸行为人基于被害人的说服而停止犯罪。
3、实行终了的中止 即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的中止。如投毒杀人等。
根据行为人是否以积极的行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可分为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 1、消极中止 消极中止是指自动的放弃犯罪。 2、积极中止 积极中止是指行为已经实行终了但结果尚未发生的情况下,有效的防止结果的发生的中止。
第1篇一、引言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我国《刑法》对犯罪中止的法律规定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本文将从犯罪中止的概念、构成要件、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犯罪中止的概念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犯罪中止是一种犯罪未遂的特殊情况,具有以下特点:1. 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的行为。
2. 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3. 犯罪中止是一种犯罪未遂的特殊情况,具有未遂性。
三、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犯罪中止只能在犯罪过程中发生,不能在犯罪既遂之后或者犯罪预备阶段发生。
2. 犯罪中止必须具有自动性。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愿,主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3. 犯罪中止必须具有有效性。
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是指犯罪分子通过自己的行为,成功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4. 犯罪中止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犯罪中止的行为必须符合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否则不构成犯罪中止。
四、犯罪中止的法律后果1. 犯罪中止的刑罚减轻。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 犯罪中止的认定。
犯罪中止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犯罪中止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客观因素;(2)犯罪中止的方式、手段等主观因素;(3)犯罪中止的效果、影响等后果因素。
3. 犯罪中止的证据。
在认定犯罪中止的过程中,需要收集相关证据,包括:(1)犯罪中止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客观证据;(2)犯罪中止的方式、手段等主观证据;(3)犯罪中止的效果、影响等后果证据。
五、犯罪中止的案例分析案例一:被告人甲在实施抢劫过程中,看到被害人乙的女儿乙乙,心生怜悯,主动放弃抢劫,将乙乙送回家中。
【壹】未完成形态概述1.直接故意犯罪存在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完成形态即既遂,而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预备,它们都未能完全实现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只是因为总则条文对分则的修正才具有可罚性。
只有在直接故意犯罪中才存在未完成形态;在间接故意、过失犯罪中不存在未完成形态,它们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也即是否成立既遂的问题。
如果没有达到既遂,那就不构成犯罪。
2.一个标准的直接故意犯罪有如下几个阶段:起意阶段、预备阶段、实行阶段、实行后阶段。
起意阶段没有刑法意义,它只是一种思想的流露。
着手是实行阶段的起点,行为终了是实行行为完成的结点(不等于既遂)。
犯罪预备是在犯罪预备阶段的终局性停顿,犯罪未遂是在犯罪实行阶段至既遂之间的停顿,犯罪中止既可能出现在预备阶段,也可能出现在实行阶段,以及实行后至既遂的阶段。
3.形态之间是不可互逆的,成立中止之后就不可能成立未遂、预备和既遂,成立既遂之后也不能成立中止、未遂和预备。
4.刑法并非处罚所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有些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的不法和责任程度没有达到值得处罚的程度,实质上不认为是犯罪。
三种情况:(1)罪质严重的未遂应当以犯罪未遂论处,如故意杀人未遂、抢劫未遂、强奸未遂等;(2)罪质一般的未遂,只有情节严重时,才能以犯罪未遂论处,如盗窃未遂、诈骗未遂等;(3)罪质轻微的未遂不以犯罪论处,如非法侵入住宅未遂、侵犯通信自由未遂等。
一般来说,至于对犯罪预备的处罚,则极为例外。
5.就基本犯而言,犯罪未完成形态不是就犯罪行为的某一部分而言,而是就已经实施的犯罪行为整体而言。
不能认为一个人实施的一个犯罪中的一部分是此犯罪形态,而另部分是彼犯罪形态。
但就加重犯、结合犯而言,犯罪的特殊形态可能只是就加重部分、结合部分而言。
例如虽然作为基本犯的抢劫罪既遂,但作为加重犯的抢劫杀人可能未遂;虽然作为基本犯的绑架罪既,但作为结合犯的绑架杀人可能未遂。
【贰】犯罪预备|「犯罪预备的特征」起于预备后、止于实行前、停顿因不能。
司考刑法基础讲义:犯罪中止司考刑法基础讲义:犯罪中止。
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名师讲义,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祝大家学习愉快!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停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一)中止犯的特征1.时间性:在犯罪过程中,既可在实行阶段,也可在预备阶段。
(1)既遂后一般不成立中止。
如盗窃既遂后积极退还赃物、赔偿损失不认为是中止;受贿退还赃物不成立中止;深夜蒙面抢同事的包赶忙返还也不成立中止。
不仅如此,既遂后也不成立预备、未遂。
(12年)54.关于犯罪停止形态的论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BCD)A.甲(总经理)召开公司会议,商定逃税。
甲指使财务人员黄某将1笔500万元的收入在申报时予以隐瞒,但后来黄某又向税务机关如实申报,缴纳应缴税款。
单位属于犯罪未遂,黄某属于犯罪中止B.乙抢夺邹某现金20万元,后发现全部是假币。
乙构成抢夺罪既遂C.丙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儿后,惧怕承担刑事责任,又将婴儿送回原处。
丙构成拐卖儿童罪既遂,不构成犯罪中止D.丁对仇人胡某连开数枪均未打中,胡某受惊心脏病突发死亡。
丁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11年)54.下列哪些选项不构成犯罪中止?(ABCD)A.甲收买1名儿童打算日后卖出。
次日,看到拐卖儿童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的新闻,偷偷将儿童送回家B.乙使用暴力绑架被害人后,被害人反复向乙求情,乙释放了被害人C.丙加入某恐怖组织并参与了一次恐怖活动,后经家人规劝退出该组织D.丁为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3万元用于孩子学费,4个月后主动归还(08年)15.甲乘在路上行走的妇女乙不注意之际,将乙价值12000元的项链一把抓走,然后逃跑。
跑了50米之后,甲以为乙的项链根本不值钱,就转身回来,跑到乙跟前,打了乙两耳光,并说:“出来混,也不知道戴条好项链”,然后将项链扔给乙。
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C)A.抢夺罪(未遂)B.抢夺罪(中止)C.抢夺罪(既遂)D.抢劫罪(转化型抢劫)(2)已构成了预备、未遂的也不成立中止。
带您学刑法——犯罪中止第24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1、时间性:发生在犯罪过程中,既可以发生在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实行阶段。
(1)在预备阶段,中止既可以发生在预备行为尚未终了时,也可以发生在预备行为已经终了,但未着手实行时。
例1,甲为了杀乙准备买刀,在买刀时,忽然想放弃,便放弃买刀。
这是预备行为尚未终了时的中止。
例2,甲为了杀乙而买刀,买好刀后,拎着刀来到乙家门前,此时忽然想放弃,便独自回家。
这是预备行为终了后的中止。
(2)在实行阶段,中止既可以发生在实行行为尚未终了时,也可以发生在实行行为已经终了后,结果出现前。
例1,甲用刀杀乙,刚要举刀砍乙时,忽然后悔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实行行为尚未终了时的中止。
例2,甲用刀杀乙,捅了乙三刀,乙流血不止。
甲此时后悔,便送乙去医院并抢救过来。
这是实行终了后结果发生前的中止。
2、自动性: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防止结果发生弗兰克公式:能达目的而不欲,为犯罪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为犯罪未遂。
这个公式应翻译为:能继续犯罪而放弃犯罪,是中止;不能继续犯罪而放弃犯罪,是未遂。
因此,判断的重点在于“能不能继续犯罪”,而不是“欲不欲(想不想)继续犯罪”。
3、客观性:要有中止行为犯罪中止分为两种:1.行为未实行终了,自动放弃。
行为未实行终了时,只要自动放弃,就可以成立中止。
(1)这里的自动放弃,要求是真实彻底的放弃,而非暂时停顿。
例如,甲入室盗窃,发现财物过多,便出门去叫同伙一起搬运,不是盗窃中止。
(2)这里的真实彻底放弃犯罪,是就当时这起犯罪而言,不要求犯罪人日后永远都放弃犯罪。
行为人自动放弃当下这起犯罪,就可以成立中止,即使行为人放弃时心怀日后“东山再起”的意思,也不妨碍中止的成立。
(3)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成立中止。
例如,甲砍了乙三刀,仍没砍死,本可以继续但自动放弃,是中止。
一、犯罪中止处罚规定
犯罪中止的处罚规定:对于中止犯,未造成损害的,应当对其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则应当对其减轻处罚。
而只有行为人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且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的发生的,才成立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处罚
二、犯罪中止是什么意思
“犯罪中止的概念是: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犯罪过程中”,是指从犯罪预备起到犯罪既遂前的全过程。
其中包括犯罪的预备、着手、实行和行为实施完毕之后追求的结果发生之前。
”
三、认定构成犯罪中止处罚几年
《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中止犯的处罚原则较为特殊:
明确是“应当”从宽处罚而非如同预备犯、未遂犯那样“可以”从宽处罚;
注意对中止犯的处罚也不同于预备犯、未遂犯那样比照既遂犯进行处罚;
明确对中止犯的处罚关键看是否造成损害结果,对于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减轻处罚,未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
犯罪中止有两种结果:没有造成损害或是造成了损害。
我国刑法对这两种结果分别制定了处罚原则,即没有造成损害的,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减轻处罚。
换言之,是否造成损害,不是构成中止犯的基本要件而是处罚中止犯的量刑因素。
s。
法考《刑法》易错题库第五章故意犯罪形态(一)1.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A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B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C只有在造成法定损害结果时,才处罚过失行为D未完成罪仅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答案解析:【答案】AC【考点】犯罪停止形态【解析】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对于过失造成危险状态的行为,也例外地作为犯罪予以处罚,如妨害传染病防治罪。
2. 下列哪些行为成立犯罪中止A甲放火之后,在独立燃烧之前,喊了一声救火啊!随后立即离开了现场,后被群众扑灭B乙对仇人王某猛砍10刀后离开现场。
1小时后,乙为寻找、销毁犯罪工具回到现场,见王某仍然没有死亡,但极其可怜,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C丙为了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将一块巨石搬上铁轨,但在火车即将到来之前,丙由于害怕被处罚,于是,又将石头搬开D丁一直想杀害胡某,某日向胡某的食物里投放了毒药,胡某食用之后痛苦万分,丁见状顿生悔意,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在医生的救治下,胡某没有死亡,但是终生残疾答案D解析: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有四个:第一,时间性;第二,自动性;第三,客观性;第四,有效性。
时间性条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危险犯的中止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理论通说,危险犯一旦着手实施,便乙既遂,因此,之后排除危险的,不能认为是犯罪中止。
另外,中止的有效性是指没有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而不是没有发生任何结果。
中止的客观性要求中止不只是一种内心状态的转变,还要求客观上有中止行为。
3. 以下所列选项哪些情形不属于犯罪中止?A某甲于某夜按照预先观察好的路线进入仓库行窃,在搬东西时,碰翻了堆放在仓库中的水桶,水桶出巨大响声。
某甲心中恐慌,急急忙忙按预先观察好的路线逃走B某乙于某日晚11时许,行至一小路岔口处,看到在他前面有一妇女单身行走,便起歹意,遂从后面冲上去,抓住该妇女的皮包就往回跑。
2019法考必备考点:【犯罪形态】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
(一)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
1.中止犯的处罚: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2.各种学说:刑事政策说、违法性减少说、责任减少说、各种并合说。
(二)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
1.中止的时间性:犯罪过程中,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还可以发生在实行行为结束之后但在既遂之前。
2.中止的自动性:
弗兰克公式:能达目的而不欲,为犯罪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为犯罪未遂。
首先采取限定主观说:行为人基于悔悟、同情对自己行为进行否定评价;其次得出否定结论时,根据主观说,采用弗兰克公式判断,只要行为人认为可能既遂而不愿达到既遂的,即使客观上不可能既遂,也是中止;最后仍得出否定结论时,再以客观说为标准进行判断。
行为人的特定目标是特定对象,因为客观不存在而放弃犯罪,成立未遂,而非中止。
特定物、特定人不存在而未遂。
认识错误时的中止是否成立问题:根据主观认识来判断。
(1)主观上误以为不能继续犯罪而放弃,以为只能未遂,实际上客观
上仍可以继续,结论:按主观定,定未遂。
(2)主观上误以为可以继续犯罪而放弃,以为是中止,实际上客观已经不能继续,结论:按主观定,定中止。
3.中止的客观性:停止犯罪。
未实行终了的中止:表现为放弃继续实施犯罪。
实行终了的中止:表现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对不作为犯罪,其中止行为一般表现为履行自己原本应当履行的义务。
4.中止的有效性:行为人追求的危害结果没有发生。
可能的有效性。
这里的防止措施要有足以避免结果发生的性质(可能的有效性)。
实际的有效性。
即使行为人积极努力防止,但结果仍然发生,不能成立中止。
有效性的例外(中止不成→既遂):犯罪行为→中止行为(防止措施)→介入因素→危害结果发生。
犯罪中止与因果关系:典型的中止:犯罪结果未发生是因行为人停止犯罪或因行为人救助导致。
修正规则之一:在行为人尽了真诚的、的救助努力下,结果没有发生,尽管非因救助行为导致,也认为是中止;修正规则之二:在行为人尽了真诚的、的救助努力下,结果发生了,但系其它原因导致(其他因素中断因果关系),而非实行行为导致,也认为是中止。
(三)特殊类型的中止
1.结果加重犯的中止:
结果加重犯、加重构成要件、结合犯存在未遂,也存在中止;量刑规则不存在未遂,也不存在中止。
(1)基本犯既遂,结果加重犯中止,不适用加重犯的法定刑,仅按基本犯既遂论处。
(2)基本犯中止,结果加重犯既遂,适用加重犯的法定刑,同时适用总则关于中止犯的处罚规定,应减轻处罚。
同时还触犯其他犯罪的,想象竞合,从一重罪处罚。
2.部分的中止
行为人在着手实行阶段,自动放弃已经具备的加重要素,而仅完成基本构成要件的情形。
(四)中止犯的处罚(两种情况)
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1.损害的范围:刑法规范禁止的侵害结果,物理性结果和非物理性结果,但不包括抽象危险或者具体危险。
不包括对自己造成的损害。
必须是能够主观归责的结果,不包括意外造成的后果。
2.损害的原因:造成损害的只能是着手实行行为,中止行为是避免法益侵害结果的行为。
3.定罪与处罚
防止重罪的结果+造成轻罪既遂=重罪的中止犯
成立重罪未遂+造成轻罪既遂=重罪的中止犯
中止或中止过程中的行为构成其他犯罪的,数罪并罚。